書法家李鶴年
1、簡介
工各體,尤擅篆、隸,喜用長鋒羊毫,高捉管,用筆靈活,章法考究,所作既有古拙深沉、雍容莊重之美,又有清新雋秀、灑脫流走的特點,書卷氣盎然。 作品多次參加全國書法篆刻展,并被中南海、人民大會堂等單位收藏。
《聞人舊聞.富家子弟李鶴年》 書法名家李鶴年先生是個富家子弟,早年拜金石學家王襄為師。據(jù)說李鶴年當年用的印泥都是花一兩黃金購置的,其師吳玉如為別人寫字常借印泥一用。文革期間李鶴年下放到小站煤店,生活潦倒。80年代到師大講書法,接受每課5元的講課費。那年代書法家寫字收錢還羞于啟齒時,他家就有潤格明細貼于墻上,圈內大有不以為然者。不過李先生曾送我一幅非常漂亮的篆書卻分文未收。 文/黎家明
2、作品
多次在日本參展并被日本四大書法組織之一的《雪心會》接納為第一個海外會友。先后有《書法知識概要》、《蹇齋文摘》、《中國書法史講話》、《孟廣慧、王襄、王懿榮與甲骨》、《書法漫談》、《甲骨文書法初探》、《金文筆法概述》等書法專著、論文出版或發(fā)表。曾為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天津分會副主席,天津市高等學校書法研究會顧問,南開大學兼職教授,日本中國書法學院名譽教授,中國褚遂良文學美術研究會名譽會長等職。
原蘭州市區(qū)長
1、簡介
。1929年一1977年),陜西綏德縣辛店人。歷任蘭州市第八區(qū)區(qū)長、中共蘭州市阿干區(qū)委書記、七里河區(qū)委書記處書記、七里河區(qū)人民委員會黨組書記、區(qū)長等職務。
2、履歷
1960年—1966年任副區(qū)長、區(qū)長期間.學習新疆建設五好新農(nóng)村(渠、路、林、田、村)即條田園林化經(jīng)驗,在彭家坪公社組織領導萬畝果園試點建設,抓果園總體規(guī)劃和建園工作,組織開展以萬畝果園為中心的農(nóng)田水利基本建設大會戰(zhàn)。與科技人員、社員、干部同吃、同住、同勞動,提出“一棵果樹一條命”的口號。“文化大革命”開始,雖遭批斗,但萬畝果園建設已深入人心。建園工作在各生產(chǎn)隊專業(yè)人員和廣大社員中仍自發(fā)進行,終于建成果園5408畝。
北京懷柔區(qū)一中校長
1、教師簡介
中學化學高級教師,男,1947年8月生,1972年9月參加教育工作,北京市懷柔區(qū)人,中共黨員,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學院化學系。現(xiàn)任懷柔一中校長,懷柔區(qū)人民政府督學室特約督導員,懷柔區(qū)中學管理研究會會長,中國國情研究會特約研究員,《教育藝術》雜志社理事,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特約研究員。
2、改革佳績
任課期間,潛心研究化學課堂教學工作,致力于課堂教學改革,撰寫的《從能力培養(yǎng)入手,優(yōu)化中師化學課堂結構》、《定量實驗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能力中的地位與作用》、《電化教學手段在突破課堂教學難點中的作用》、《電化教學過程中諸多干擾因素的排除》、《電教、山區(qū)學校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邊講邊實驗法在培養(yǎng)學生能力中的作用》等文章在國家、市、區(qū)級論文評比中實踐獲獎或發(fā)表。
擔任校長職務后,潛心研究與實踐學校管理的改革,并致力于教育理念的研究與實踐。《適應新形式,改革學校管理工作》、《淺談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繼承與發(fā)展》、《加強學校現(xiàn)代化建設,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黨政一肩挑的思考與實踐》、《加強學校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校園文化環(huán)境建設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當代高中生思想道德狀況的調查分析及其對策》等文章在國家、市、區(qū)級論文評比中獲獎或在刊物中發(fā)表。
中央建工部技術司秘書科原副科長
1、簡介
原名李傳齡。山東省肥城市(原山東省肥城縣)人。1916年應募去法國做勞工,并負責華工工會里昂分會的領導工作。1923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4年入莫斯科東方勞動大學學習, 同年12月轉為中共黨員。1925年5月回國,被派到北方區(qū)委工作。 后和趙士炎等去開欒煤礦領導工人運動, 因被敵通緝回鄉(xiāng)。1927年夏,被推舉為肥城東向小學學董,后歷任中共東向支部書記、中共泰安縣委組織委員。
2、履歷
1933年8月因叛徒出賣,被捕入獄!捌咂摺笔伦兒螳@釋出獄。他組織50多人的抗日武裝,參加了山東西區(qū)人民抗敵自衛(wèi)團。1942年后,歷任泰安專署鐵工廠經(jīng)理、華北婦聯(lián)總務科副科長、中央建工部技術司秘書科副科長等職。1969年去世。
革命烈士1908-1929
1、簡介
性 別:男
民 族:漢族
籍 貫:廣東東莞
出生年月:1908年
犧牲日期:1929年01月17日 東莞莞城人。1922年,考上東莞中學。1924年底,共產(chǎn)黨員莫萃華到東莞中學開展革命活動。在莫的引導下,他如饑似渴地閱讀《向導》、《共產(chǎn)主義ABC》、《中國青年》等進步刊物,積極參加各種宣傳活動。在革命斗爭中,他先后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和中國共產(chǎn)黨。
2、1926年4月12日
共青團東莞地委成立,他被選為候補委員。同年,畢業(yè)于東莞中學。他協(xié)助黃國器主辦《東莞周刊》,宣傳黨的主張;并以縣黨部青婦組織的名義,在莞城節(jié)孝祠舉辦“婦女文化補習夜!保且剐V髦v人之一。
3、1927年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東莞縣國民黨當局開始大規(guī)模的“清黨”運動。李鶴年當機立斷,搶在敵人搜查之前,把設在“少將第”的我黨領導機關的文件、書信及油印工具轉移到自己家里,自己則轉移到篁村篁溪小學,以教師身份掩蔽下來。他經(jīng)常晚上回到莞城,組織發(fā)動工人。
同年秋,李鶴年被選為縣委青年委員兼共青團東莞縣委書記。廣州起義的消息傳到東莞后,中共東莞縣委召開了緊急會議,確定分頭集結武裝,奪取城鎮(zhèn)。李鶴年把收藏在家里的槍枝、彈藥和自制的炸彈拿出來,作好暴動的準備。后因廣州起義失敗,東莞暴動未成。
4、1928年初
縣委領導機關遷到萬江永泰村,鶴年的家成了聯(lián)絡點。同年12月間,敵人破壞了團縣委領導機關和縣委交通站。李鶴年迅速轉移了放在他家中的文件,并及時通知有關同志撤離,使敵人一無所獲。不久,國民黨的便衣和軍警包圍了篁溪小學,李鶴年不幸被捕,被當即解往廣州南石頭監(jiān)獄。1929年農(nóng)歷正月十七日,英勇就義于紅花崗,時年僅22歲。
滿清官吏
1、簡介
李鶴年(1827-1890),字子和,號雪樵,奉天義州(今遼寧義縣)人.道光七年生.歷官御史、給事中、隸布政使至河南巡撫、閩浙總督.疏劾肅順跋扈,奏舉重用曾國藩.咸豐、同治中,長期在河南鎮(zhèn)壓捻軍,增募毅軍、嵩武軍各萬人,出擊湖北、直隸,立一等軍功.
2、發(fā)展史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中恩科二甲第67名進士,選庶吉士.道光二十七年翰林散館授翰林院編修,咸豐五年順天鄉(xiāng)試同考官,福建道監(jiān)察御史.六年掌云南道監(jiān)察御史,七年巡城御史,轉任兵科給事中,九年刑科掌印給事中.適逢父喪,同治元年(1862年)服喪后被派往河南軍營襄辦軍務,授江蘇常鎮(zhèn)通海道,署理河南按察使,二年實授.同年又調直隸按察使兼署直隸布政使.同治四年(1865年)督辦畿南防務,同年被提為湖北巡撫,五年調河南巡撫,授兵部侍郎、右副都御史銜.當時農(nóng)民組織的捻軍出現(xiàn)在山東一帶,這些由農(nóng)民組織的起義隊伍曾多次攻打清朝官府.李鶴年認為十幾年來捻軍多次騷擾,必然要從山東轉到河南,所以他募集兩軍人馬約兩萬余人,一軍名叫毅軍,由宋慶統(tǒng)領.一軍名叫嵩武軍,由張曜統(tǒng)領.又募馬隊由善慶管理,做為兩軍的犄角.宋慶大破捻軍于睢州,李鶴年還親自赴陣督戰(zhàn).捻軍北去,李鶴年迅速通知水陸各軍沿堤堵剿,又策應攻打裕州捻軍.善慶又同淮軍一起攻打捻軍.因為捻軍頭領任柱被李鶴年軍擊斃,朝廷賜李鶴年頭品頂戴,同治七年(1868年)李鶴年奉命督師追討捻軍,捻軍多被溺死,朝廷又授李鶴年一等功.
同治十年(1871年)李鶴年被提為閩浙總督,十一年同治皇帝接見了他,并且允許他在紫禁城內騎馬,不久被調兼署福州將軍,十三年兼署福建巡撫.他向朝廷表示:海防工作的任務莫重于練兵、籌餉、制器、用人4件事,4者中以用人為急務,用人更在于專其責.
光緒元年(1875年)李鶴年被調任河東河道總督,授兵部尚書銜.三年兼署河南巡撫.此間,黑崗大堤潰,李鶴年親自督促搶修20余晝夜,所有險段均補修完好.光緒七年(1881年)李鶴年復任河南巡撫,授右都御史銜.兼署河督.十三年(1887年)任代理河督,上書言治河之道.十四年因鄭州工程又決口,發(fā)配軍臺,不久釋歸.光緒十六年(1890年)卒.
革命人物
李鶴年(1895-1969),原名李傳齡,又名李茂三,泰安縣東向村(今肥城市邊院鎮(zhèn)東向村)人。早期中共黨員之一,職業(yè)革命者。
李鶴年出身貧苦農(nóng)民家庭, 早年入武校學藝,16歲輟學務農(nóng)。他兄弟5人,靠租種十幾畝薄田勉強糊口,后以微資做本錢開饃饃鋪,賺取薄利,以補家用。
1916年春,李鶴年家境日艱,為尋生路,只身到淄博當煤礦工人。時值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舊政府招募華工輸往歐洲,李鶴年應募去法國當華工。到法國后,在鐵路做工2年, 后干收尸、修墳等雜役。其間,他結識在法國勤工儉學的留學生郭隆真、趙士炎(后為中共旅歐總支書記)等人。在交往中,李鶴年漸漸懂得打倒列強、打倒軍閥,建立新中國的道理,萌發(fā)革命的要求。他經(jīng)常拿工資資助中國留學生和生活拮據(jù)的華工工友,在旅法華工中享有較高威信。當時,法國當局歧視和迫害華工,華工的工作條件差、工資少,生活水平低下。法國當局對華工的歧視和迫害,激起了華工的反抗,多次舉行罷工斗爭。面對覺醒的中國工人,法國當局采取兩面手法,表面答應華工提出的條件,暗地里卻秘密對罷工華工領袖進行迫害。在險惡的環(huán)境面前,李鶴年沒有退縮, 1921年前后,他和留法學生先后領導了3次罷工,并取得勝利。后為躲避法國當局的迫害,他潛至里昂,在留法學生盧永秋的幫助下,改名李鶴年,領取中國領事館的護照。此后,他一直在里昂附近的一家工廠做工,并擔負華工工會里昂分會的組織領導工作。 在中國共產(chǎn)黨旅歐總支部的培養(yǎng)下, 他進一步受到馬克思主義教育,1923年加入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
1924年6月, 旅歐黨組織派李鶴年、羅覺、陳喬年等人到蘇聯(lián)莫斯科東方勞動大學學習, 同年12月轉為中共黨員。1925年5月,國內工人運動高漲,急需干部,他和陳喬年提前被派回國。他們喬裝到達上海,與黨中央取得聯(lián)系,被派到北方區(qū)委工作。后又和趙士炎、袁達時等去開灤煤礦領導工人運動。在趙各莊、馬家溝、唐莊等礦區(qū)發(fā)動煤礦工人起來進行斗爭,成立礦工工會,公開懸起“全世界無產(chǎn)者聯(lián)合起來”的旗幟,并組織聲勢浩大的罷工斗爭。開灤煤礦轟轟烈烈的工人運動引起反動當局的恐慌。一次,李鶴年等領導人正在召開工人領袖會議,軍閥李景林派軍警包圍了會場,袁達時當即被捕,李鶴年在工人的掩護下,化妝逃往唐山。在中共唐山地委書記阮章榮處,與趙士炎研究決定,返回礦區(qū)秘密聯(lián)絡工人,再次發(fā)動罷工,以營救被捕的同志。三天后,他們的活動被敵人察覺,受通緝。李鶴年被迫去北京,后轉張家口隱蔽。是年10月,黨組織讓他改扮成華僑商人回到家鄉(xiāng),待機開展革命工作。
李鶴年回到家鄉(xiāng)后,仍與趙士炎保持聯(lián)系。為掩護開展革命活動,他在東向鎮(zhèn)中心開辦了“平民飯店”。當時這一帶土匪活動猖獗,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chǎn)受到很大威脅,李鶴年以此為由,辦起了“義武團”,自任團長,準備以此為基礎開展黨的地下武裝斗爭。1926年,趙士炎在上海被捕犧牲,李鶴年一度和黨組織失去了聯(lián)系。
1927年夏,李鶴年任東向小學校董,他以學校為基顧,團結進步教員,開辦夜校,進行平民教育。7月,建立中共東向支部,李鶴年任書記。8月,根據(jù)中共山東省委的指示,在東向建立了中共泰安縣委,李鶴年任組織委員。
1933年7月, 臨時中共山東省委組織部長宋鳴時叛變,臨時省委遭破壞。12月,原泰安中心縣委書記曹福廣叛變,帶領捕共隊來泰安,李鶴年等22名共產(chǎn)黨員、共青團員被捕。在敵人的法庭上,他大義凜然,慷慨激昂,始終未暴露黨的機密。國民黨泰安縣長周百煌暴跳如雷, 將李鶴年判刑5年,送往山東第一監(jiān)獄關押。在獄中,他團結戰(zhàn)友,進行三次反虐待絕食斗爭,均取得了勝利。到1937年“七·七”事變后,在全國人民抗日高潮壓力下,國民黨當局被迫將他釋放。
回到家鄉(xiāng)后,李鶴年不顧虛弱的身體,立即投入到抗日宣傳,發(fā)動武裝起義的活動中。他和武冠英一起,聯(lián)絡共產(chǎn)黨員,動員進步青年,籌借一批槍支彈藥。數(shù)月間,在東向、武家、柳林一帶,建立起一支50余人、40多支槍的抗日游擊隊。1938年1月,舉行泰西抗日武裝起義,成立山東西區(qū)人民抗敵自衛(wèi)團,游擊隊編入自衛(wèi)團第五大隊,李鶴年負責五大隊的后勤供應工作。
1938年5月,中共泰安(西) 縣委成立后,為適應創(chuàng)建抗日根據(jù)地的需要,選派干部建立各區(qū)區(qū)委和區(qū)公所。5月下旬,泰安(西) 九區(qū)(東向)區(qū)委、區(qū)公所建立,李鶴年任副區(qū)長。1941年7月,日偽軍加緊對泰肥山區(qū)“掃蕩”,泰西形勢嚴峻,泰安(西)縣將所轄5個區(qū),劃為10個區(qū),李鶴年任五區(qū)區(qū)長。
1942年,泰安(西)縣委書記鄒靖國叛變,黨組織遭受嚴重破壞,李鶴年置生死于度外,深入敵人營壘做分化瓦解工作,并利用敵內部予盾,除掉了兩個死心塌地為日寇賣命的漢奸。12月18日夜,李鶴年正在于老莊家廟召開鄉(xiāng)、村長會議,被一叛徒帶領日偽軍包圍。他臨危不懼,對敵人大聲喝道:“我是區(qū)長,會是我召集的,與這些人無關,我跟你們走! ”日偽軍抓住李鶴年,如獲到寶,將他押往泰安日軍憲兵隊,企圖從他口中得到黨的機密。敵人先是軟化利誘,一無所獲,隨即灌辣椒水、坐老虎凳等各種酷刑,他被拆磨得臂斷、腰傷、腿殘,幾次昏死過去,但他寧死不屈。敵人無計可施,只好將他關進木籠,長期折磨。后經(jīng)縣委千方百計設法營救,多方疏通,以“只能在家,不準外出”為條件出獄。在家中,他受到敵人嚴密監(jiān)視,沒有活動自由,但他仍然借機了解敵情,做分化瓦解敵偽的工作。
1945年10月,李鶴年病體稍見恢復,即長途跋涉到冀魯豫一專署報到,請求工作。組織上分配他在磨面坊工作, 翌年2月,又調他籌建聊城專署鐵工廠,擔任經(jīng)理。他帶領工人自力更生,收集廢舊鐵器打造農(nóng)具。一次拆卸舊炸彈,他怕出危險,讓其他同志躲開,自己拆卸,手被炸傷。工廠建設初具規(guī)模,他又主動提出讓年輕有為的同志擔任經(jīng)理,自告奮勇?lián)瘟藸I業(yè)股股長。
1952年5月, 黨組織為了照顧他,將他調往北京,初擬任華北婦聯(lián)處級干部,征求意見時,他向黨組織表示:“自己年老體弱,很難負此重責,不能為了照顧我而耽誤黨的工作。”黨組織接受了他的請求,任命他為總務科副科長。1966年因病離休。 “文革”中,李鶴年被污蔑為“叛徒”,家庭受株連,他積憂成疾,于1969年12月病逝。
國家機關黨委根據(jù)中共中央有關文件精神, 對李鶴年的歷史進行了復查落實。1986年7月4日,中共中央組織部在關于李鶴年黨籍問題的批示中指出:“李鶴年同志是我黨早期的老黨員,為革命做出了一定貢獻!1987年9月8日,李鶴年的骨灰安放在八寶山革命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