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趙邦清,字仲一,號乾所,明世宗嘉靖三十七年(1558)5月13日出生,明真寧縣安興里于家莊(今正寧縣永和鎮(zhèn)于家莊)人。父親趙應魁,莊稼漢出身,曾靠務農(nóng)發(fā)家,后以子封為奉政大夫。母親高氏,秉性嚴毅,治家勤苦。趙邦清幼時,母親促其讀書,不分寒暑,每日伴守直至深夜二更。邦清稍有懈怠,母親嚴厲批評。邦清若困倦酣睡,母親經(jīng)常拖手扶背,推邦清至燈前,讓其繼續(xù)攻讀。明穆宗隆慶六年(1572),趙邦清進入學堂,先后在三水縣(今陜西省旬邑縣)和真寧縣湫頭興教寺閉戶讀書7年,人戲稱“閉戶先生”。在此期間,“邦清連應鄉(xiāng)試未第”,因父親辭世輟學務農(nóng)2年。萬歷十九年(1591)中舉;萬歷二十年(1592),進士及第;萬歷二十一年(1593),任山東滕縣知縣。
?生平事跡
趙邦清入仕途,首任山東滕縣縣令,時年36歲。赴任前,其母高氏告誡邦清,為官要清正廉潔,莫貪莫占,為民造福。其妻“隨之任,衣服飲食惟甘淡薄,毫無官家色相,每遇邦清退食,叮嚀勿貪財害民”。每遇節(jié)日,將宅中所剩菜果分給獄囚,獄囚們感動得流淚。趙邦清之所以能成為“明世一清”、“忠烈清臣”,與家庭環(huán)境、父母及妻子教育他如何做人、做官是分不開的。
趙邦清在滕縣任縣官之前,百姓處在水深火熱之中,賦稅差徭繁重,百業(yè)凋敝,民不聊生。由于連續(xù)遭了兩年饑荒,老百姓過著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苦難生活,饑民將樹皮、草根吃光,有的人甚至吃起了觀音土,因中毒浮腫身亡。當時,餓莩遍野,人犬相食,十室九空,賣兒鬻女、流亡異地逃命的比比皆是,悲狀慘不忍睹。為把百姓從危難中解救出來,趙邦清不辭勞苦,跋山涉水,走村去寨,遍訪災民,發(fā)現(xiàn)了滕縣“土地不分等,以丁載糧,豪紳大戶霸占土地,地多且沃,隱瞞丁畝,偷漏賦稅。農(nóng)民丁稠地少,地瘠稅重,破產(chǎn)流亡”的弊端,于是發(fā)布公告,令“自名其田,戶度之,無寄隱而后可”。他親臨田野,丈量土地,均平賦稅,懲治富豪,使縣內(nèi)“耕各有田,地各有主,賦各有頭”,百姓無不拍手叫好。為了應急,趙邦清還辦起了數(shù)十處粥場施舍災民,救活人命7萬余;收回流亡戶74戶;贖回災民被賣的妻子、兒女;還從鄰邑求借糧食,賑濟災民。他做官不但分文不貪,還從歷年節(jié)存中擠出不少銀兩,購買了上千頭耕牛和大批種子,分給貧窮人家,并幫助他們修復家具。他傳授北方的傳統(tǒng)農(nóng)耕技術和種植方法。他平常不住縣衙,多在田間,和災民同吃同住,教民稼穡。滕縣雖說土地平展肥沃,但農(nóng)耕水平相當落后,大片土地未墾或者墾后種植幾年后棄置荒蕪,邦清覺得太可惜了,決心開發(fā)利用這一寶貴資源,解救災民,為民造福。他鼓勵農(nóng)民開荒種地,并拿出自己俸銀,費盡口舌動員有識之士和縣衙官員捐資,向農(nóng)民收買草根。草根價錢從1個錢2斤,增至5個錢1斤,縣民不分男女、老幼紛紛挖草根賺錢。不到幾年,滕縣百姓開荒3000余頃,收買的草根在縣衙外堆起了兩個大垛,狀若小山。到了乾隆十三年(1718)才付之一炬。焚燒草根之日,濃煙滾滾,烈焰騰天,幾十里之外清晰可見,1月以后才熄滅,場面十分壯觀,百姓爭相觀看。趙邦清借收草根之名,收開墾荒田、促農(nóng)業(yè)發(fā)展、救濟災民之效,百姓無不懷念其大恩大德。
為了治理滕縣,趙邦清殫精竭慮,廢寢忘食,他果斷地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方略,發(fā)展地方經(jīng)濟和各項社會事業(yè)。他讓滕縣百姓發(fā)展畜牧,養(yǎng)牛養(yǎng)羊養(yǎng)豬,增加經(jīng)濟收入。他動員百姓植樹造林,綠化荒山荒坡,在道路兩旁栽植槐樹、柳樹,在地埂庭院廣種桑樹、棗樹,在官舍和公共場所種植花木,并制定了嚴厲的管護制度,凡損壞樹木花草的,那怕是達官顯貴、公子少爺,一經(jīng)查實立刻命令衙役圍捕,罰其賠償10倍以上才肯罷休。他還注重興修水利、改土造田。親臨現(xiàn)場、風餐露宿,勘察設計,晝夜指揮,曾多次暈倒在工地,終于修成了長80華里的漕運工程和10多條灌渠,平整了數(shù)千頃土地。他還采取以工代賑的辦法,開辦礦業(yè),挖掘煤井幾十眼。為了活躍商貿(mào),他在縣邑設立錢莊、興辦商號。他很重視教育事業(yè),興辦學校,選拔人才。他任職僅5年,便使一個貧窮不堪、滿目瘡痍、哀鴻遍野、民不聊生的滕縣出現(xiàn)了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庫中積金3千、余谷6萬石,官道楊柳、田原桑棗垣樹表列,魚塘連片,賓舍有序,學士誦歌,商貿(mào)井然,市賈無飾,“河洛之間,蔥然一善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