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明](一三六二至一四一六)一作芾,又作黻。字孟端,后以字行。號友石,別號鰲里、又號九龍山人、青城山人,無錫(今江蘇無錫)人。少為弟子員,永樂初以善畫蔫,供事文淵閣,拜中書舍人。以墨竹名天下,得石室(文同)、橡林(吳鎮(zhèn))遺法,為明朝第一。山水師王蒙、倪瓚自有一種風度,用筆精到,超出幼文(徐賁)、天游(陸廣)之上,而與蒙并駕。長江遠山,叢篁怪石,有意所適,無不妙絕。作家士氣皆備,然其人品特高,能不為藝事所役,雖片紙尺縑,茍非其人不可得也。嘗月夜聞鄰笛,乘興畫幅竹訪遺之。其人乃大賈,喜甚,與羢綺各二,更求配幅。紱笑曰:“我為簫聲訪,汝以簫材報。汝俗子也!彼髑爱嬃阎2⿲W,工詩。卒年五十五。 《明史本傳》、《畫史會要》、《無聲詩史》、《珊瑚網(wǎng)》、《王進友石先生詩序》、《六研齋二筆》、《名山藏》、《式古堂書畫匯考》、《列朝詩集小傳》。。詩畫流傳于世的有:《王舍人詩集》、《友石山房集》、《瀟湘秋意圖》、《江山漁樂圖》、《秋林隱居圖》《竹鶴雙清圖》、《墨竹圖》、《蘆溝曉月圖》、《燕京八景圖》、《枯木竹石圖》等。藝術(shù)與其它意識形態(tài)的區(qū)別在于它的審美價值,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藝術(shù)家通過藝術(shù)創(chuàng)作來表現(xiàn)和傳達自己的審美感受和審美理想,欣賞者通過藝術(shù)欣賞來獲得美感,并滿足自己的審美需要。除審美價值外,藝術(shù)還具有其它社會功能,如認識功能,教育和陶冶功能,娛樂功能等。其中藝術(shù)的社會功能是人們通過藝術(shù)活動而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歷史、了解人生,它不同于科學的認識功能。藝術(shù)的教育功能是人們通過藝術(shù)活動,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潛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態(tài)度、價值觀念等的深刻變化,它不同于道德教育。藝術(shù)的娛樂觀念是人們通過藝術(shù)活動而滿足審美需要,獲得精神享受和審美愉悅,它不同于生理快感。
個人履歷 [明](一三六二至一四一六)一作芾,又作黻。字孟端,后以字行。號友石,別號鰲里、又號九龍山人、青城山人,無錫(今江蘇無錫)人。少為弟子員,永樂初以善畫蔫,供事文淵閣,拜中書舍人。以墨竹名天下,得石室(文同)、橡林(吳鎮(zhèn))遺法,為明朝第一。山水師王蒙、倪瓚自有一種風度,
用筆精到,超出幼文(徐賁)、天游(陸廣)之上,而與蒙并駕。長江遠山,叢篁怪石,有意所適,無不妙絕。作家士氣皆備,然其人品特高,能不為藝事所役,雖片紙尺縑,茍非其人不可得也。嘗月夜聞鄰笛,乘興畫幅竹訪遺之。其人乃大賈,喜甚,與羢綺各二,更求配幅。紱笑曰:“我為簫聲訪,汝以簫材報。汝俗子也。”索前畫裂之。博學,工詩。卒年五十五。
其它信息
王紱,字孟端,無錫人。博學,工歌詩,能書,寫山木竹石,妙絕一時。洪武中,坐累戍朔州。永樂初,用薦,以善書供事文淵閣。久之,除中書舍人。
紱未仕時,與吳人韓奕為友,隱居九龍山,遂自號九龍山人。于書法,動以古人自期。畫不茍作,游覽之頃,酒酣握筆,長廊素壁淋漓沾灑。有投金幣購片楮①者,輒拂袖起,或閉門不納,雖豪貴人勿顧也。有諫之者,紱曰:“ 【丈夫宜審所處,輕者如此,重者將何以哉!】 ”在京師,月下聞吹簫者,乘興寫《石竹圖》。明旦訪其人贈之,則賈客也?鸵约t氍毹②饋,請再寫一枝為配。紱索前畫裂之,還其饋。一日退朝,黔國公沐晟從后呼其字,紱不應(yīng)。同列語之曰:“此黔國公也!奔浽唬骸拔曳遣宦勚潜赜谖宜鳟嫸!标勺呒爸,果以畫請,紱頷之而已。逾數(shù)年,晟復以書來,紱始為作畫。既而曰:“我畫直遺黔公不可。黔公客平仲微者,我友也,以友故與之,俟黔公與求則可耳!逼涓呓榻^俗如此。
。ü(jié)選自《明史u2022王紱、夏昶傳》)
注:①楮(chǔ):一種樹皮可以用來造紙的樹。
、陔ǎ╭ú shū):一種毯子。
參考譯文
王紱,字孟端,是無錫縣人。他博學多才,善于作詩,字寫得好,畫山水、樹木和竹石,(技藝)高超稱絕一時。洪武年間,因牽累獲罪被發(fā)配戍守朔州。永樂初年,因為被舉薦,由于擅長書法在文淵閣任職。過了很久,升任為中書舍人。 王紱沒做官之前,和吳縣人韓奕是朋友,隱居在九龍山,于是自稱為九龍山人。對書法,往往用古人來要求自己。作畫不肯輕易下筆,但在游覽的時候,飲酒到了興頭上就會握著畫筆,在長廊的粉壁上盡情地揮灑。遇有用金錢來購買他的字畫的人,往往拂袖而起(拒絕),或者閉門不接納,即使是富豪和地位尊貴的人他也不顧忌。有人勸說王紱(不要這樣),王紱回答:“大丈夫應(yīng)該清楚自己所處理的事情,不重要的事情都像(你說的)這樣,重要的事情將會怎樣(處理)呢?”住在京城的時候,在月色之下聽到(有人)吹簫的聲音,就乘興畫了一幅《石竹圖》。第二天早晨,尋訪到那個人(把畫)贈給了他,那人卻是個商人。商人用紅色的毯子作為贈物,請求再畫寫一枝(竹子)配成雙幅,王紱要回先前的贈畫撕碎了它,退還了(商人)饋贈的禮物。一天退朝后,黔國公沐晟從后面喊王紱的表字,王紱沒有回答。同事告訴他說:“(喊你的)這個人是黔國公!蓖跫浕卮穑骸拔也皇菦]有聽到他的喊聲,這一定是他向我索要畫罷了!便尻膳苓^來趕上了王紱,果然用作畫的事來請求王紱,王紱對他點點頭而已。過了幾年,沐晟又來信(催促),王紱才為他作畫。過了不久說:“我的畫直接送給黔國公不好。黔國公的賓客平仲微,是我的朋友,因為朋友的關(guān)系(把畫)送給平仲微,等黔國公向他要就行了!彼拖襁@樣清高耿直,不隨流俗。
詳細信息
王紱, 明初大畫家,字孟端,號友石生,別號九龍山人。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五月三日生,無錫人。幼年聰明好學,10歲已能作詩,15歲游學邑庠為弟子員。他尤喜繪畫,曾師法吳鎮(zhèn)、王蒙、倪瓚等畫壇大家。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被征召進京,不久便回鄉(xiāng)隱居。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后,因朝廷追究左相胡惟庸逆黨事被累,發(fā)放到山西大同充當戌卒10余年。建文二年(1400年)回鄉(xiāng),隱居九龍山(即惠山),賦詩作畫,教授弟子。
永樂元年(1403年),王紱因善書被舉薦進京,供事文淵閣,參與編纂《永樂大典》。永樂十年拜中書舍人,派往北京,從事遷都的籌備工作。永樂十一年、十二年,兩次隨明成祖朱棣北巡,期間創(chuàng)作著名的《燕京八景圖》。
他繪畫擅長山水,尤精枯木竹石。其山水畫兼有王蒙郁蒼的風格和倪瓚曠遠的意境,對吳門畫派的山水畫有一定影響。但他不肯輕作山水畫,故后人有“舍人風度冠時流,筆底江山不易求”的詩句。其畫竹兼收北宋以來各名家之長,具有揮灑自如、縱橫飄逸、清翠挺勁的獨特風格,人稱他的墨竹是“明朝第一”。建文四年(1402年),王紱畫《竹爐煮茶圖》,侍讀學士王達為其記序作銘,構(gòu)成珍貴的《竹爐圖卷》。此圖卷深得乾隆帝喜愛,南巡時,曾在惠山品二泉水,觀《竹爐圖》畫卷題詠。后圖卷不慎被毀,乾隆帝竟自仿王紱筆意,補寫了竹爐首圖,并題詩。永樂十四年(1416年)二月六日,王紱病逝于北京館舍,終年54歲。存世畫跡有《墨竹圖》、《竹鶴雙清圖》、《瀟湘秋意圖》、《枯木竹石圖》、《江山漁樂圖》等,并著作《王舍人詩集》等。
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