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梅福少年求學于長安,初為郡文學,后補南昌縣尉。西漢末年,大司馬王鳳當權,外戚王氏控制了西漢政權。漢成帝永始元年(前16),皇太后之侄王莽封為新都侯,朝政日非,民怨四起。梅福憂國憂民,以一縣尉之微官上書朝廷,指陳政事,并諷刺王鳳,但被朝廷斥為“邊部小吏,妄議朝政”,險遭殺身之禍。因此梅福掛冠而去。
梅福最初隱居于南昌城郊之南,今青云譜處,垂釣于湖。東漢時,他垂釣之處被稱為梅湖,并建梅仙祠祀奉梅福。漢平帝元始年間(公元1—5 年),梅福料知王莽必篡政,乃隱居于南昌西郊飛鴻山學道,遁避塵世。后人贊賞梅福的高風亮節(jié),將飛鴻山改稱梅嶺(即今國家級森林公園—梅嶺),并立梅仙觀、梅仙壇、梅尉宅以祀之。
梅福曾在泰寧棲真巖煉丹修行,巖內(nèi)至今保留其煉丹的石爐。
公元8年,王莽篡位稱帝,改國號曰新。梅福逃避王莽的挾嫌追究,離家去了;瑁ń窠饔佬蘅h),卒于吳門(今江西永修縣吳城鎮(zhèn))。后人崇奉梅福氣節(jié),南宋紹興二年(1132),高宗賜封梅福為“吏隱真人”。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在南昌西湖南岸建造吏隱亭,又名梅仙亭,民國十九年(1930)重修,并立石碑,與孺子亭對峙。
人物評價
在歷史上,梅福算不得什么重要人物,所謂南昌尉也就是警察局長之類的芝麻官,但他的名字卻一再見諸于史書。漢成帝綏和元年(公元前8年),他曾與匡衡(就是鑿壁偷光的那位)聯(lián)名上書要求“封孔子世為湯后”。公元前14年,梅福又上表章,提醒皇帝應廣攬賢士、虛心納諫,并警惕權臣“勢隆于君”。當時的漢成帝荒淫好色,外戚專權,梅福可能是預見到某種危險,所以才貢獻愚忠,但皇帝根本沒有采納。梅福的奏章洋洋數(shù)千言,其中有“天下以言為戒,最國家之大患也”這樣的警句,“資治通鑒”全文照轉(zhuǎn),也說明了司馬光的重視。
他是第一位溧陽籍神仙,以諍言直諫見稱,在梅福死后,有人還說其未死,稱他已經(jīng)成為“神仙”。
史書記載
《漢書 梅福傳》有詳細記錄。
另據(jù)宜豐歷代縣志載:梅福隱于宜豐天德(今新莊鎮(zhèn)),葬潭山逍遙道院,后代則繁衍于天寶等處。為今宜豐天寶等地梅氏基祖,與大詩人陶潛、南宋狀元姚勉并稱為宜豐三大先賢。為宜豐天寶鄉(xiāng)上梅、下梅等地梅氏之基祖。據(jù)天寶《杭溪梅氏族譜》載:梅福之父梅彩為西漢名儒,杜門訓子。梅福因王莽專政,乃護太子避難于古天寶之逍遙道院,另有一員稱"白馬將軍"的大將陪同到逍遙。不久,太子病逝于道院,梅福自以為失職,觸堂柱而死,將軍也隨之拔劍自刎。時隔十八年,劉秀登基,建立東漢,遍求天下忠耿舊臣和隱士,同時派兵訪太子及梅福下落,找到后,乃敕令在逍遙道院建子真墓,太子則立塔祀之,并賜梅福當年頂戴之銅頂帽與梅福后代,世代供奉。據(jù)族譜載,梅福曾娶趙氏為妻,生子梅端、梅肅。梅端后回壽州,梅肅則居天寶,子孫繁衍于上梅、下梅等地。今天寶下梅梅氏宗祠,唐時改為老子宮,后毀。明天啟年間,宜豐天寶鄉(xiāng)人劉曜金重建,易名"存梅祠",明萬歷進士、右僉都御史鄒維璉曾作《天寶尉山存梅祠記》。梅福自古就被宜豐志書載為宜豐賢人。1943年7月10日,《江西通志》編纂劉扶青,又鄭重呈函編委會,要求通志尊重方志史實,將梅福里籍正式列為宜豐,以彰后世。
相關詩文
唐·高適封丘縣
我本漁樵孟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澤中,寧堪作吏風塵下?
只言小邑無所為,公門百事皆有期。
拜迎官長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
歸來向家問妻子,舉家盡笑今如此。
生事應須南畝田,世情付與東流水。
夢想舊山安在哉?為銜君命且遲徊。
乃知梅福徒為爾,轉(zhuǎn)憶陶潛歸去來。
黃庭堅隱梅福處
吳門不作南昌尉,上疏歸來朝市空。
笑拂巖花問塵世,故人子是國師公。
陸游
《胸次郁郁偶取枯筆作狂草遂成長句》
酒隱人間六十年,晚途斂版自傷憐。
莊周聊寄漆園吏,梅福終為吳市仙。
方外酒徒盟尚在,囊中劍術老當傳。
此心郁屈何由豁,聊遣龍蛇落蜀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