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史金波

    史金波

    史金波,1940年3月3日出生,河北省高碑店市人。1962年中央民族學院語文系畢業(yè),196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西夏文專業(yè)研究生畢業(yè)。曾任民族所副所長、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會長、中國民族史學會常務副會長等,現(xiàn)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shù)委員會委員,民族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理事會顧問、中國西南民族學會副會長、寧夏大學兼職教授等職。他于1990年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


    人物簡介

      史金波研究員的研究與教學領(lǐng)域是西夏文史、民族史學、民族學,共計發(fā)表著作18部,論文150余篇,參加編寫辭書等12種。他的主要代表作有:《西夏文化》(吉林教育出版社,1986年;《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庫》之一,《文庫》獲第一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西夏佛教史略》(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臺灣商務印書館重印,1993年。獲光明杯二等獎)、《類林研究》(合著,寧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9月版,獲西北五省區(qū)圖書獎、第二屆全國古籍整理 圖書一等獎)、《西夏天盛律令》(合著,科學出版社,1994年8月版;《中國珍稀法律典籍集成》之一,《集成》獲第一屆中國社會科學院優(yōu)秀科研成果榮譽獎)、《中國活字印刷術(shù)的發(fā)明和早期傳播-西夏和回鶻活字印刷術(shù)研究》(合作,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優(yōu)秀科研成果一等獎和第二屆 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二等獎)等。

    成果目錄

    專著作品

      1. 文海研究 (合作)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3年3月

      2. 西夏文化吉林教育出版社 1986年12月

      3. 西夏佛教史略 寧夏人民出版社 1988年8月(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11月重版)

      4. 西夏文物 (合作) 文物出版社 1988年3月 5. 番漢合時掌中珠 (合作) 寧夏人民出版社 1989年12月

      6. 中國民族古文字圖錄 (傅懋績主編,史金波、張公瑾、道布副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0 年12月

    史金波

      7. 類林研究 (合作) 寧夏人民出版社 1993年9月

      8. 西夏天盛律令 (合作)《中國珍稀法律典籍集成》甲編第五冊 科學出版社 1994 年8月

      9. 西夏用兵史話 (合作) 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7年4月

      10. 俄藏黑水城文獻 (主編史金波、魏同賢、克恰諾夫,已出版第1—11冊)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2000年

      11. 中國少數(shù)民族現(xiàn)狀與發(fā)展研究叢書·昭覺縣彝族卷 (合作)民族出版社 1999年9月

      12. 中國飲食史(卷四) (合作) 華夏出版社 1999年10月 13.西藏人權(quán)研究 (合作) 中國藏學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9年10月

      14. 天盛改舊新定律令 (合作)《中國傳世法典》之一 法律出版社 1999年12月

      15. 活字印刷術(shù)的發(fā)明和早期傳播 (合作)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0年1月

      16.電腦處理《文海寶韻》研究 (合作)日本國立亞非語言文化研究所2000年1月

      17. 中國風俗通史·遼金西夏卷 (合作)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01年11月

    論文等共145篇

      

    (一)西夏學(西夏語言、文字、歷史、文化、宗教、法律、文物、文獻等)

      

    1.《甘肅武威發(fā)現(xiàn)的西夏文考釋》質(zhì)疑 《考古》 1974年6期

      2. 明代西夏文經(jīng)卷和石幢初探 (合作) 《考古學報》 1977年1期

      3.《西夏譯經(jīng)圖》解 《文獻》(第一輯) 書目文獻出版社 1979年12月

      4. 大元肅州路也可達魯花赤世襲之碑考釋 (合作)《民族研究》1979年1期

      5. 西夏文及其文獻 《民族語文》 1979年3期

      6. 簡述西夏文辭書 《辭書研究》 1980年2期

      7. 莫高窟榆林窟西夏資料概述 (合作) 《蘭州大學學報》 1980年2期

      8. 也談西夏文字 《歷史教學》 1980年11期

      9. 略論西夏文字的構(gòu)造 《民族語文論集》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1年3月

      10. 西夏文《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jīng)》發(fā)愿文譯證 《世界宗教研究》 1981年1期

      11. 西夏黨項史料正誤三則 《民族研究》 1981年3期

      12. 西夏語構(gòu)詞中的幾個問題 《民族語文》 1982年2期

      13. 莫高窟、榆林窟西夏文題記研究 (合作) 《考古學報》 1982年3期

      14. 西安市文管處藏西夏文物 (合作執(zhí)筆) 《文物》 1982年4期

      15. 西夏語中的漢語借詞 《中央民族學院學報》 1982年4期

      16. 西夏后裔在安徽 (合作) 《安徽大學學報》 1983年3期

      17. 西夏文《金光明最勝王經(jīng)》序跋考 《世界宗教研究》 1983年3期

      18. 西夏文辭書的特點和歷史價值 《辭書研究》 1983年6期

      19. 西夏語的存在動詞 《語言研究》 1984年1期

      20. 明代西夏文經(jīng)卷和石幢再探 (合作) 《西夏史論文集》 寧夏人民出版社 1984年7月

      21. 西夏文概述 《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4年8月

      22. 重修涼州感應塔碑校譯補正 《西北史地》 1984年2期

      23. 元代黨項人余闕及其后裔 《寧夏大學學報》 1985年2期

      24.北京圖書館藏西夏文佛經(jīng)整理記 (合作) 《文獻》 1985年4期

      25. 再談西夏文反切上下字合成法 《民族研究》 1985年5期

      26. 西夏佛教的流傳 《世界宗教研究》 1986年1期

      27. 西夏文字典《同音》的版本與校勘 (與黃振華合作) 《民族古籍》1986年6期

      28. 西夏陵園出土殘碑譯釋拾補 《西北民族研究》第-集 1986年6月

      29. 西夏名號雜考 《中央民族學院學報》 1986年4期

      30. 蒙、元時期黨項上層人物的活動 《民族史論叢》 中華書局 1987年1月

      31. 西夏“秦晉國王”考論 《寧夏社會科學》 1987年3期

      32. 黑水新出西夏文辭書《同音》初釋 (合作) 《文物》 1987年7期

      33. 略論西夏文物的學術(shù)價值 《考古與文物》 1987年4期

      34. 黑水出土西夏本《類林》考辯 (合作) 《中央民族學院學報》 1988年2期

      35. 西夏文本《類林》研究中的幾個問題 (日刊)《中亞西亞語言和歷史研究》(西田龍雄教授還歷紀念文集) 1988年

      36. 西夏佛教新證四種 《世界宗教研究》 1989年1期

      37. 藏族文化和西夏王朝的歷史淵源 《中國西藏》 1989年2期

      38. 西夏漢文本《雜字》初探 《中國民族史研究》(二)中央民族學院出報社1989年6月

      39. 《類林》西夏文譯本和西夏語研究 《民族語文》 1989年6期

      40. 西夏文本《類林》譯文分析 《固原師專學報》 1990年2期

      41. 一部有特色的歷史法典-西夏《天盛改舊新定律令》 《中國法律史國際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 陜西人民出版社 1990年9月

      42. 從西夏看中華民族多元一體 《中華民族研究新探索》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1年5月

      43. 西夏文《官階封號表》考釋 《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三輯,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1年12月

      44. 西夏黨項人的親屬稱謂和婚姻 《民族研究》 1992年1期

      45. 西夏文字典《音同》序跋考釋 (合作)《西夏文史論叢》 寧夏人民出版社 1992年10月

      46. 略論西夏前期的用兵特點 (合作) 《西夏文史論叢》 寧夏人民出版社 1992年10月

      47. 西夏文《天盛新律》進律表考釋 (合作) 《西夏文史論叢》 寧夏人民 出版社 1992年10月

      48. 西夏《天盛律令》略論 《寧夏社會科學》 1993年1期

      49. 死文字重見光明 《紫荊》 1993年5期

      50. 西夏文《六祖壇經(jīng)》殘頁譯釋 《世界宗教研究》 1993年3期

      51. 西夏境內(nèi)民族考 《慶祝王鐘翰先生八十壽辰學術(shù)論文集》 遼寧大學出版社 1993年6月

      52. 西夏官印姓氏考 《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二輯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3年10月

      53. 西夏的官職制度 《歷史研究》 1994年2期

      54. 穿越時空、古國新詮-西夏學的研究現(xiàn)況與國學的互動 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 第四卷第三期 1994年7月

      55. 西夏學 《中國學向通鑒》 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1995年

      56. 西夏文本《碎金》研究 (合作) 《寧夏大學學報》 1995年2期

      57. 西夏語的“買”、“賣”和“嫁”、“娶” 《民族語文》1995年4期

      58. 西夏佛教制度探考 臺灣《漢學研究》第十三卷第一期 1995年6月

      59. 尋找流失在異域的珍寶-俄國所藏黑水城文獻 臺灣《歷史月刊》第95期 1995年12月

      60. 西夏文《三才雜字》考 (合作)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 1995年6期

      61. 賈敬顏先生藏西夏陵園殘碑拓片簡說 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西夏陵》 東方出版社1995年

      62. 整理拍攝俄國所藏黑水城文獻記 《中國典籍與文化》 1996年1期

      63. 西夏古籍略說 《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化》 1996年3期

      64. 西夏文化的風采 《光明日報》 1996年9月3日

      65. 儒釋兼融東西交匯-多元色采的西夏文化 臺灣《歷史月刊》第105期 1996年10月

      66. 額濟納旗綠城新見西夏文物考 (合作) 《文物》 1996年10期

      67. 西夏刑法試析 《民大史學》(創(chuàng)刊號) 1996年

      68. 現(xiàn)存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品-西夏活字印本考 《北京圖書館館刊》 1997年1期

      69. 西夏·寧夏·華夏 《寧夏日報》 1997年2月21日、2月28日

      70. 西夏皇族后裔考論 (與白濱、聶鴻音合作) 《遼金西夏史研究》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7年

      71. 西夏活字版文獻及其特點 臺灣《歷史文物》第七卷三期 1997年6月

      72. 西夏和回鶻對活字印刷的重要貢獻 (與雅森●吾守爾合作)《光明日報》1997年8月5日

      73. 西夏文《維摩詰所說經(jīng)》—現(xiàn)存最早的泥活字印本考 《今日印刷》 1998年2期

      74. 俄藏西夏文世俗文獻目錄 (合作) 《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化》1998年2期

      75. 黑水城的發(fā)現(xiàn)與俄藏西夏遺書 (合作)《首屆西夏學國際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 寧夏人民出版社 1998年11月

      76. 西夏《天盛律令》及其法律文獻價值 法律史論集(第一卷) 法律出版社 1998年9月

      77. 西夏的飲食制度和風尚 《歷史科學與理論建設 》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9年4月

      78. 西夏文寫本《文海寶韻》 《民族語文》 1999年4期

      79. 西夏文書和西夏史(西夏文書と西夏史) 日本《史滴》(早稻田大學)1999年12月

      80. 敦煌莫高窟北區(qū)西夏文文獻譯釋研究 《敦煌莫高窟北區(qū)石窟》 第一卷 文物出版社 2000年

      81. 敦煌莫高窟北區(qū)出土西夏文文獻初探 《敦煌研究》2000年3期

      82. 發(fā)現(xiàn)最早的漢文活字印本——黑水城出土西夏歷書 《學術(shù)動態(tài)》2000年4期

      83. 回眸千年活字印刷術(shù) 《新聞出版報》2001年3月2日 84. 百年西夏學 《光明日報》2001年3月27日

      85. 現(xiàn)存最早的漢文活字印本芻證 《中國印刷》2001年3、4期

      86. 千年活字印刷史概說 《固原師專學報》2001年4期

      87. 《文海寶韻》序言、題款譯考 《寧夏社會科學》2001年4期

      88. 西夏佛教新探 《寧夏社會科學》2001年5期

      89. 黑水城出土活字版漢文歷書考 《文物》2001年10期

      90. 西夏和西夏文化 《黃河論壇》第7期

      91. 西夏學百年回顧 《民族研究年鑒》2001年

      92. 西夏和西夏文化 《黃河文化論壇》第七期(2001年2期)2001年12月

      93. 國圖藏西夏文文獻價值 《中國文物報》2002年3月27日

      94. 西夏的藏傳佛教 《中國藏學》2002年1期

      95. 西夏度量衡芻議 《固原師專學報》2002年2期

      96. 簡介英國藏西夏文獻 《國家圖書館學刊》(西夏研究專號) 2002年增刊

      97. 國內(nèi)現(xiàn)存出土西夏文獻簡明目錄 (合作)《國家圖書館學刊》(西夏研究專號) 2002年增刊

       (二)民族歷史、文化

      1. 中國民族史研四十年的重要貢獻 《云南社會科學》 1990年2期

      2. 中國民族史學的社會功能 《民族研究》 1990年2期

      3. 十年來中國民族史研究的理論與實踐 (與白濱合作) 《中國民族史學會第二次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 改革出版社 1990年11月

      4. 要重視和加強中國少數(shù)民族法制史研究 《思想戰(zhàn)線》 1991年4期

      5. 試論中國歷史上的民族政策 《思想戰(zhàn)線》 1991年4期

      6. 論少數(shù)民族近代史研究 《云南社會科學》 1991年6期

      7. 積極開展歷史上的民族政策研究 認真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 《中國民族史學會第三次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 改革出版社 1991年10月

      8. 把中國民族史研究引向深入 《黑龍江民族從刊》 1992年2期

      9.美國印第安人印象 (合作) 《世界民族研究》 1992年3-4期

      10. 積極開展新時期的民族調(diào)查工作 《民族研究》 1993年5期

      11. 拉薩西郊采訪日記(三則) 《中國西藏》 1993年秋季號

      12. 歷代民族政策簡述 (合作) 《中國少數(shù)民族和民族地區(qū)九十年代發(fā)展戰(zhàn)略探討》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3年4月

      13. 西藏現(xiàn)代化和西藏人權(quán) 《民族研究》 1995年4期

      14. 振奮精神 勇于探索 開創(chuàng)民族史研究的新局面 《寧夏社會科學》 1996年6期

      15. 中國民族學的回顧與展望 《海峽兩岸中國少數(shù)民族研究與教學研討會論文》1996年1月

      16. 重視家支問題 吸收德古參政議政 (合作) 《涼山民族研究》 1996年10月

      17. 略論涼山彝族地區(qū)人口和社會發(fā)展 (合作) 《涼山民族研究》 1996年10月

      18. 西藏宗教信仰和西藏人權(quán) 《民族研究》 1997年4期 19. 中國少數(shù)民族宗教信仰概述 《民族研究動態(tài)》 1997年1期

      20. 關(guān)于南昆鐵路建成后的幾點思考 《西南民族研究動態(tài)》 1998年3月,總第28期

      21. 西藏宗教信仰和西藏人權(quán)問題 《民族研究》 1997年4期 (中國佛教協(xié)會編《研究動態(tài)》1997年6 期轉(zhuǎn)載

      

    (三)民族古文字、文獻

      

    1. 我國民族古文字研究的新階段 《中國民族古文字》 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 1982年編印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7年2月

      2. 中國民族古文字概說 《民族研究》 1984年5期

      3. 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字文獻的史料價值 《中國少數(shù)民族史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7 年2月

      4. 少數(shù)民族古文字與少數(shù)民族史研究 《中國古代史研究入門》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9年1月

      5. 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字文獻整理研究中的幾個問題 《中南民族學院學報》 1990年1期

      6. 中國歷史上少數(shù)民族文字改革芻議 《中央民族學院學報》 1990年1期

      7. 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字文物綜述 《文物》 1991年6期

      8. 中國民族古文字和中華民族文化 《民族語文研究新探》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2年10月

      9. 女書和中國民族文字 《奇特的女書》 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1995年1月

      10. 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 《二十世紀的中國少數(shù)民族語言研究》( 合作) 書海出版社 1998年7月

      11. 風采各異、內(nèi)涵豐富的中國少數(shù)民族古文字及其文獻 臺灣《歷史文物》10卷3期, 000年3月

      

    (四)書評、序

      

    1. 國外研究西夏文、西夏史簡況 (合作) 《民族史譯文集》第三輯 1978年

      2. 評1983年北方民族史研究 《中國歷史學年鑒》 1984年10月

      3. 評介西田龍雄西夏文研究專著四種 《民族語文》 1985年2期

      4.《西夏文物研究》評介 (合作) 《西北史地》 1986年3期

      5. 古文字研究的新成果-介紹《漢古文字與納西東巴文字比較研究》 《民族研究動態(tài)》 1989 年2期

      6. 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工作總結(jié)(執(zhí)筆) 《民族研究動態(tài)》 1990年2期

      7. 一部翔實的少數(shù)民族斷代史-評《唐代黨項》 《民族研究動態(tài)》 1990年4期

      8. 一部包含中國少數(shù)民族政治制度史新成果的好書-《中國政治制度史》讀后 《民族研究動態(tài)》 1992年3期

      9. 喜讀《涼山民族研究》 《涼山民族研究》 1993年

      10. 《俄藏黑水城文獻》整理出版近況 《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 1996年3期

      11. 鐘靈毓女書,中國又一絕 《奇特的女書》 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1995年1月

      12. 《陳述先生紀念集》序 《陳述先生紀念集》 內(nèi)蒙古教育出版社 1995年7月

      13. 十年心血 一部力作-評郭大烈、和志武的《納西族簡史》 《民族學》 1996年4期

      14. 西夏文獻整理研究的新成果 (合作) 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 1997年6期

      15. 透視中國人生歸宿的門徑—評徐吉軍的《中國喪葬史》 《浙江學刊》2000年2期

      16. 熔鑄多民族文化精粹—評鐵木爾.達瓦買提主編的《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化大詞典》 《中國讀書評論》2000年12期

    參與編輯辭書及其他著作21種

      1. 中國歷史大辭典(遼夏金元史卷) ( 編委、撰稿)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6年6月

      2. 民族詞典 (撰稿) 上海詞書出版社 1987年8月

      3. 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卷 (撰稿)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88年

      4. 藏緬語語音和詞匯 (撰稿)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1年1月

      5. 社會科學重要理論關(guān)點綜述(1978-1988) (撰稿) 學苑出版社

      6. 中國少數(shù)民族藝述詞典 (撰稿) 民族出版社 1991年9月

      7. 藏緬語族語言詞匯 (撰稿) 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 1992年12月

      8. 中國歷代官制大詞典 (撰稿) 北京出版社 1994年1月

      9. 中國少數(shù)民族史大詞典 (副主編,撰稿)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6年

      10. 中華五千年紀事本末 (撰稿) 人民出版社 1996年10月

      11. 敦煌學大詞典 (編委、撰稿) 上海辭書出版社

      12. 辭海(1999年版) (編委,民族歷史分科主編)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9年

      13. 民族史論叢 中華書局 1987年1月

      14. 中國民族史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7年

      15. 國民族關(guān)系史論文集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8年8月

      16.國民族史研究(二) 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 1989年6月

      17. 國民族史學會第二次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 改革出版社 1990年11月

      17. 國民族史學會第三次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 改革出版社 1991年10月

      18. 特的女書 語言學院出版社 1995年1月

      19. 藏緬語研究 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7年6月

      20. 遼金西夏史研究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7年8月

      21. 《國家圖書館學刊》(西夏研究專號)(特約主編) 2002年增刊

      四、譯文

      1. (俄)西夏文字典《文海》和《文海雜類》及其在西夏辭書中的地位(原著蘇聯(lián)克恰諾夫) 《民族史譯文》第三輯 1978年

      2. (日)西夏文字(原著西田龍 與云雁合譯) 《民族語文研究情報資料集》第三集 1984年6月

      3. (日)西夏語音圖《五音切韻》的研究(上、下)(原著西田龍雄)《民族語文研究情報資料集》第五集 1985年6月、第六集 1985年12 月

      4. (俄)西夏語的結(jié)構(gòu)(原著蘇聯(lián)克平)《中國民族史研究》(二) 1989年

    人物自序

      當出版這本個人文集之際,似應對自己的學術(shù)生涯作一番回顧。我是一名民族歷史、民族古文字研究工作者,研究范圍側(cè)重于邊遠民族地區(qū),主學古代西夏文史,則更顯邊緣、遙遠。我從一個農(nóng)村出身大學生步人西夏研究行列,純屬偶然。

      我祖籍河北省涿州市,自幼生長在涿州以南的高碑店。這里屬華北平原北端,是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燕趙大地,民風樸實,豁達仗義。戰(zhàn)國時荊軻刺秦王之前與燕丹辭別的易水,在我家西部。我家北面是三國劉備、張飛的故鄉(xiāng)。踏遍千山萬水撰寫《水經(jīng)注》的酈道元、偉大的數(shù)學家祖沖之、唐朝著名詩人盧照鄰、佛教禪宗南宗祖師慧能、陳橋兵變后做了皇帝的宋太祖趙匡胤的祖籍都離我家鄉(xiāng)很近。這里是宋、遼邊界,我家北面祁溝一帶還有當時因雙方對峙而挖掘的地道。元代高碑店是大都通往保定的必經(jīng)之路,著名宰相安童和拜住祖孫皆葬于此,記述他們事跡的高大墓碑民國時被毀,但由此而叫響的高碑店名稱卻遺留至今。這里雖遠離西夏,但南面保定郊區(qū)的寺廟遺址中還發(fā)現(xiàn)了明代西夏文石經(jīng)幢,那是西夏后裔消亡前最后的歷史見證。清王朝的西陵離高碑店僅幾十公里,埋葬著清代四位皇帝和他們的后妃。清末義和團運動如火如荼,高碑店是中心之一,義和團大師兄張德成就是高碑店人。我就從這塊土地上求學并走向人生之路。

      我生長在一個普通農(nóng)民家庭。父母都勤勞、樸實、正直,特別是在解放前后當?shù)厝罕娺不太重視教育、家里生活很困難的時候,父母執(zhí)著地供我們五子女上學,在當?shù)厣鯙樯僖。因解放前夕的?zhàn)亂,我上學較晚。1948年解放后才在高碑店小學讀書,1952年考上南面鄰縣定興縣中學。初中畢業(yè)后,考入北面涿州第一中學讀高中。高中畢業(yè)后考入中央民族學院語文系學習彝語。我在學校學習成績總在前列。因家庭生活困難,6年的中學都由國家給予助學金,解決伙食費的大部開銷。讀大學時學校管吃、管住,有時還補助棉衣。若無家長支撐、政府照顧,我難以持續(xù)求學。

      在大學期間,主課是彝語,在李民(漢族)老師和倮伍阿什(彝族)老師口傳筆授的辛勤教導下,天天朗讀、背誦彝語單詞、句子和課文,常讀得嗓音沙啞,嘴角流白沫?上驳氖沁@種強化學習使我們進步很快。1961年到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喜德縣實習快結(jié)束時,我已說得一口流利的涼山彝語,并能為當?shù)卣匍_的縣人代會作翻譯。

      涼山實習使我最難忘卻。在學校就知彝族地區(qū)生活條件差,那里直至1957年還保留著世界上少有的奴隸社會制度,生產(chǎn)力水平十分低下。1957年實行民主改革后,殘酷的奴隸制已被廢除,奴隸翻身成為主人,但提高生產(chǎn)力水平,改善人民生活則非朝夕所能為。我們1961年到大涼山實習時,那里的艱難困苦之情連我這農(nóng)村出身不畏吃苦的人也大出意料。

      涼山腹地山高路險,群眾以洋芋(土豆)為主食,每日兩餐,皆為煮土豆蘸辣椒湯,除非婚喪嫁娶和年節(jié),天天如此。包谷、燕麥等都屬細糧之類。住房多是土打墻,房頂鋪設木板,上壓石塊以固定。房中靠右是火塘,旁有三塊石頭支鍋做飯,火塘旁是主人睡眠處。他們多無被無褥,和衣而臥。屋左邊關(guān)養(yǎng)牲畜,用柵欄使人畜隔開,實際上人畜仍同住一室。牲畜之上用木棍搭起一平臺,稱之為“樓”,樓上存放雜物并備客人居住。我的房東是兄弟倆,我在他們住房的樓上蝸居半年,每晚身下有十數(shù)只羊與我同眠,不時能聽到咩咩的叫聲和咳嗽聲。冬天很冷,屋里屋外幾乎同一溫度,時常在零度以下,雪花能從屋頂木板縫隙中飄落到臉上。天熱時則腥臊并起,氣味難聞。那里虱子之多令人咋舌。晚上身癢難耐便和主人一起把衣服脫掉,在尚有余火的火塘上抖摟,能聽到群虱掉落于火塘中吧吧的爆裂聲。當?shù)刎毨Ю相l(xiāng)往往一件披衫或披氈都要穿若干年,甚至穿一輩子。他們一般沒有鞋子,天寒地凍也赤腳行路,有的腳底凍出大裂口。在這里我的心靈受到震撼,也得到凈化,讓我了解到中國還有這樣貧窮落后的地區(qū),強烈感受到一個民族工作者的責任。

      當時我們參加農(nóng)田勞動,參與鄉(xiāng)村基層工作,同時在勞動、工作中學習語言,記錄語言資料。記得一次背著幾十斤洋芋爬山過澗幫助老鄉(xiāng)去交公糧,一路上向一位老人學習彝族格言(爾比)時,老人邊走邊教我,不小心滑倒,筐里的洋芋滾了一坡,大家都幫助他滿山遍野地揀洋芋。當時正值困難時期,糧食定量低,實習結(jié)束時,所有人都因營養(yǎng)不良而浮腫。這里的彝族老鄉(xiāng)非常淳樸、勤勞、聰明。他們翻身后由衷感謝共產(chǎn)黨、毛主席,盡管他們有的人以為共產(chǎn)黨也是一個人名。這里特殊的經(jīng)歷使我萌生了與少數(shù)民族割舍不斷的情結(jié),在此后的歲月中,在調(diào)查研究工作中我未敢忘懷處在困難之中的少數(shù)民族同胞。

    TAGS: 歷史學家 民族學 河北人 西夏學
    名人推薦
    • chin
      Chin是亞洲最大娛樂集團gmember旗下的當紅偶像藝人  早在13歲就加入GMM大家庭參與“潛力無限青年培訓班”! hin在15歲就和另2位成員Kai 和Je...
    • 三皇姑
      三皇姑,原名妙善,春秋時期父城(今河南平頂山寶豐縣父城)妙莊王與王后寶德之女,因有兩個姐姐妙音和妙緣,排行第三,故稱“三皇姑”。妙善是中國...
    • 陳維齡
      陳維齡(1975年12月8日-),臺灣知名模特,曾演過多部戲劇,同時還主持許多綜藝節(jié)目。陳維齡2003年1月4日與宋逸民(為臺灣民視鄉(xiāng)土劇的當紅一線演...
    • 姚文棟
      姚文棟(1853—1929),近代地理學家、藏書家。字子梁,號東木。上海南翔人。
    • 千代野
      千代野 ちよの ti yo no (1223-1298)(亦可做地名), 又名千代能。日本鐮倉中期最著名的美女。同時也是日本禪宗歷史上著名的尼師。生于安達氏一...
    • 陳宇風
      陳宇風(James Chan,1973年09月30日-),原名陳騰龍,中國臺灣男演員,妻子為同是民視演員的葉家妤。曾主持民視旅游節(jié)目《Go Go來去日本》;2011年...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