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簡歷
1994年,日本東京新聞攝影研討班中國大陸學員;1995-1997年,在北京中央民族大學講授西方攝影史、攝影專題、新聞攝影理論課程;1997年,接受路透基金會資助拍攝、學習;2001年,中國平遙攝影節(jié)展出作品《儺》;2001年,系列攝影作品《儺》被法國國家藝術中心收藏(拍攝時間1995-2000) ;2001-2003年,世界新聞攝影基金會(WPPh)中國班學員(班長) ;2002年,作品《儺》在韓國漢南攝影節(jié)展出;2003年,系列攝影作品《儺》在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巴黎島攝影中心展出;2003年,受邀出席新加坡“世界新聞攝影記者大會”;2004年,完成為期五年的“三峽移民”(2000-2004)拍攝;2004年,受聘平遙國際攝影大展策展人,大展報紙總編輯;2005年,為《天下趙州生活禪》一書配圖片,在禪宗祖庭河北趙縣柏林禪寺進行拍攝;2007年,在上海美術館舉辦個人攝影展。
主要著述
《最后的漢族》(合著)(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
《出三峽記》(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06)
《紅旗照相館》(金城出版社;2009年)
相關作品紅旗照相館
|
|
編輯推薦
三百多張史料照片,珍貴檔案資料,再現半個世紀前中國攝影大爭辯始末。 本書作者耗費數年精力深入研究1956—1959年間的中國攝影史,以人類學家的視角探討當年中國攝影的獨特話語體系,用豐富翔實的史料、文獻和檔案資料開啟這扇歷史之門,讓我們有機會回望那一段社會史的特異景觀。半個世紀之前的影像遺產越過歷史時空,仍在影響今日中國的影像文化生態(tài)。毫無疑問,這一研究成果對當今的中國攝影具有現實意義。 ——著名攝影家、旅美中國新聞攝影人李振盛 我一直認為,在中國要當一個好的攝影記者,有兩門課不可或缺,即你必須知道那些好照片是怎么拍出來的,你必須知道那些假照片是如何造出來的。只是對于后者,人們大多諱莫如深,所以,一些同行經常犯曾經的錯誤就不奇怪了。我的同事晉永權不厭其煩地查閱檔案,不辭辛苦地走訪當事人,依據史實又有評說寫就的這本書,真實地敘述了那個社會形態(tài)下中國新聞攝影的真實面貌。那一年代新聞攝影界在局限與桎梏中展示的榮耀與羞恥,一直延續(xù),影響至今。讀懂昨天,我們前行就會少許多迷茫。 ——著名攝影記者、《中國青年報》圖片總監(jiān)賀延光 多年來,吾友以強烈的社會關懷聚焦于本土:從《最后的漢族》到《出三峽記》,其深入洞察,以至開闔的敘事,每令人欽嘆。本書同樣以富于感染力的文字透現出歷史與現實的勾連,如我亦獲省視之眼。
內容簡介
那場波及整個業(yè)界的“新聞攝影組織加工與擺布問題大討論”,因由何在,結果如何?為后來埋下了哪些伏筆? 那些“合理地”組織加工出來的“新聞照片”,何以大行其道?身背相機、神氣活現地出現在各種體面場合的攝影記者,到底是“攝影干部”、“無冕之王”,抑或僅僅是候著聽差“照相的”? 照相機,作為現代性的工具,一柄雙刃劍,在為新政權服務的過程中,是如何被操控者掌握,而又傷及自身的?在東西方對峙的背景下,對待外來影像文化,哪些人在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他們是先覺者,還是叛逆之徒? 囊影像的“中國氣派”、“中國風格”是否最終建立起來?在所謂的世界攝影史中呈現什么樣的獨特景觀?
目錄
第一章 風生水起 北海公園事件 難堪又滑稽可笑的事兒 如何擺平 為什么會這樣 三位同事的揭發(fā)信 危機公關 埋下了伏筆 誠心誠意地說出來 總社分社之爭 官方話語遭遇個人表達 心照不宣 毛澤東特例 反思 一個原則性的新問題 適時出現的討厭聲 第二章 左葉事件 羅生門 打破沉默 見報前一天 不同聲音 丑角的面貌 幻覺 共產主義硬漢子,天吶 作風問題 第三章 躍進中 真誠的共謀者 抱一抱,笑一笑 并不突然 天方夜譚 攝影記者的大字報 把人拍好 河南典型 溢美之詞 老賈潑冷水 格格不入 五位同事聯名揭發(fā) 置身事外的自我檢查 第四章 叛逆者失蹤 人生兩途 覺醒 想抄近路的野心家 南轅北轍 禍端 性格即命運? 惡評之風 被指定的:丁聰、陳懷德、蒼石、何南、黃修一 魏南昌:郎靜山命運的另一個版本 叛逆者是何被命名的 馴服的工具 第五章 浮云望眼 布列松來了 距離 與首都攝影界座談 布列松難題 美學家說話了 WPP與紅色中國的蜜月時光 影子敵人 一個飽受資產階級教育的舊知識分子的答辯與自責 頹廢腐朽墮落的美國 海歸的意見 辦公室里的莊學本 謙遜的自省者 以俄為師的神話 真相嗎 社會主義大家庭聚會 沒有前言與后記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