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鳩摩羅王 鳩摩羅王王名無考,其國即為東印度境。
起尼干占歸國終至帝城之西漕
鳩摩羅使未至間。有一露形尼干子。名伐
闍羅。忽入法師房來。法師舊聞尼干善
于占卜。即請坐問所疑曰。玄奘支那國僧。
來此學(xué)問歲月已久。今欲歸還。不知達不。
又去住二宜何最為吉。及壽命長短。愿仁
者占看。尼干乃索一白石畫地而筮。報法
師曰。師住時最好。五印度及道俗不無敬
重。去時得達于敬重亦好但不如于住。
師之壽命自今已去更可十年。若憑余福
轉(zhuǎn)續(xù)非所知也。法師又問。意欲思歸經(jīng)像
既多。不知若為勝致。尼干曰。勿憂戒日王
鳩摩羅王。自遣人送師。必達無苦。法師報
曰。彼二王者從來未面。如何得降此恩。尼
干曰。鳩摩羅王已發(fā)使來請。二三日當?shù)健?br /> 既見鳩摩羅。亦便見戒日。如是言訖而去。
法師即作還意莊嚴經(jīng)像。諸德聞之咸來
勸住。曰印度者佛生之處。大圣雖遷遺蹤具
在。巡游禮贊足豫平生。何為至斯而更舍
也。又支那國者蔑戾車地。輕人賤法。諸佛
所以不生。志狹垢深。圣賢由茲弗往。氣寒
土嶮亦焉足念哉。法師報曰。法王立教義
尚流通。豈有自得沾心而遺未悟。且彼
國衣冠濟濟法度可遵。君圣臣忠父慈子孝。
貴仁貴義尚齒尚賢。加以識洞幽微智與
神契。體天作則。七耀無以隱其文。設(shè)器分
時。六律不能韜其管。故能驅(qū)役飛走感
致鬼神。消息陰陽利安萬物。自遺法東
被咸重大乘。定水澄明戒香芬馥。發(fā)心造行
愿與十地齊功。斂掌熏修以至三身為
極。向蒙大圣降靈親麾法化。耳承妙說目
擊金容。并轡長途未可知也。豈得稱佛
不往。遂可輕哉。彼曰經(jīng)言。諸天隨其福德
共食有異。今與法師同居贍部。而佛生
于此不往于彼。以是將為邊地惡也。地
既無福。所以不勸仁歸。法師報曰。無垢稱
言。夫日何故行贍部洲。答曰。為之除冥。今
所思歸意遵此耳。諸德既見不從乃相呼。
往戒賢法師所具陳其意。戒賢謂法師
曰。仁意定何如。報曰。此國是佛生處非不
愛樂。但玄奘來意者為求大法廣利群生。
自到已來蒙師為說瑜伽師地論。決諸疑
網(wǎng)。禮見圣跡。及聞諸部甚深之旨。私心慰
慶誠不虛行。愿以所聞歸還翻譯。使有緣
之徒同得聞見用報師恩。由是不愿停
住。戒賢喜曰。此菩薩意也。吾心望爾爾亦
如是。任為裝束。諸人不須苦留。言訖還
房。經(jīng)二日東印度鳩摩羅王遣使奉書。與
戒賢法師曰。弟子愿見支那國大德。愿師發(fā)
遣慰此欽思。戒賢得書告眾曰。鳩摩羅王
欲請玄奘。但此人眾差擬往戒日王所與
小乘對論。今若赴彼。戒日儻須如何可得。
不宜遣去。乃謂使曰。支那僧意欲還國。不
及得赴王命。使到王更遣來請曰。師縱欲
歸暫過弟子。去亦非難。必愿垂顧勿復(fù)致
違。戒賢既不遣往。彼王大怒。更發(fā)別使
齎書與戒賢法師曰。弟子凡夫染習世樂。
于佛法中未知回向。今聞外國僧名身心
歡喜。似開道芽之分。師復(fù)不許其來。此乃
欲令眾生長淪永夜。豈是大德紹隆遺法
汲引物哉。不勝渴仰謹遣重諮。若也不來
弟子則分是惡人。近者設(shè)賞迦王猶能壞法
毀菩提樹。師即謂弟子無斯力耶。必當
整理象軍云萃于彼。踏那爛陀寺使碎如
塵。此言如日師好試看。戒賢得書謂法
師曰。彼王者善心素薄。境內(nèi)佛法不甚流
行。自聞仁名似發(fā)深意。仁或是其宿世善
友。努力為去。出家以利物為本。今正其時。
譬如伐樹。但斷其根枝條自殄。到彼令王
發(fā)心則百姓從化?噙`不赴或有魔事。勿
憚小勞。法師辭與使俱去至彼。王見甚
喜。率群臣迎拜贊嘆。延入宮日陳音樂飲
食花香。盡諸供養(yǎng)。請受齋戒。如是經(jīng)月
余。戒日王討恭御陀還聞法師在鳩摩羅
處。驚曰。我先頻請不來。今何因在彼。發(fā)使
語鳩摩羅王。急送支那僧來。鳩摩羅王
敬重法師愛戀無已不能舍離。語使曰。
我頭可得法師未可即來。使還報。戒日王
大怒謂侍臣曰。鳩摩羅王輕我也。如何為
一僧發(fā)是麤語。更遣使責曰。汝言頭可得
者。即宜付使將來。鳩摩羅深懼言失。即命
嚴象軍二萬乘船三萬艘。共法師同發(fā)泝
渡殑伽河。以赴王所。至羯朱嗢只羅國。遂
即參。及鳩摩羅王將欲發(fā)引。先令人于殑
伽河北營行宮。是日渡河至宮安置法師
訖。自與諸臣參戒日王于河南。戒日見來
甚喜。知其敬愛于法師。亦不責其前語。但
問支那僧何在。報曰。在某行宮。王曰。何
不來。報曰。大王欽賢愛道豈可遣師就此
參王。王曰善。且去。某明日自來。鳩摩羅還
謂法師曰。王雖言明日來?纸褚辜粗痢H
須候待。若來師不須動。法師曰。玄奘佛法
理自如是。至夜一更許。王果來。有人報曰。
河中有數(shù)千炬燭并步鼓聲。王曰。此戒日王
來。即敕擎燭。自與諸臣遠迎。其戒日王行
時。每將金鼓數(shù)百。行一步一擊。號為節(jié)步
鼓。獨戒日王有此。余王不得同也。既至
頂禮法師足。散花瞻仰。以無量頌贊嘆訖。
謂法師曰。弟子先時請師何為不來。報曰。
玄奘遠尋佛法為聞瑜伽師地論。當奉命
時聽論未了。以是不遂參王。王又問曰。
師從支那來。弟子聞。彼國有秦王破陣樂
歌舞之曲。未知秦王是何人。復(fù)有何功德
致此稱揚。法師報曰。玄奘本土見人懷
圣賢之德。能為百姓除兇剪暴覆潤群
生者。則歌而詠之。上備宗廟之樂。下入閭
里之謳。秦王者即支那國今之天子也。未
登皇極之前。封為秦王。是時天地版蕩蒼
生無主。原野積人之肉。川谷流人之血。妖
星夜聚沴氣朝凝。三河苦封豕之貪。四海困
長蛇之毒。王以帝子之親。應(yīng)天策之命。奮
戎振旅撲剪鯨鯢仗鉞麾戈肅清?h。
重安宇宙再耀三光。六合懷恩故有茲詠。
王曰。如此之人乃天所以遣為物主也。又
問法師曰。弟子且還。明日迎師。愿不憚
勞。于是辭去。詰旦使來。法師共鳩摩羅同
去至戒日宮側(cè)。王與門師二十余人出迎入
坐。備陳珍膳作樂散花供養(yǎng)訖。王曰。聞師
作制惡見論何在。法師報在此。因取觀。觀
訖。王甚悅。謂其門師等曰。弟子聞日光既
出則螢燭奪明。天雷震音而錘鑿絕響。師
等所守之宗他皆破訖。試可救看諸德無
敢言者。王曰。師等上座提婆犀那。自云解
冠群英學(xué)該眾哲。首興異見常毀大乘。及
聞客大德來。即往吠舍厘禮觀圣跡。托以
逃潛。故知師等無能也。王有妹。聰慧利根。
善正量部義。坐于王后。聞法師序大乘宗
涂奧曠小教局淺。夷然歡喜稱贊不能已。王
曰。師論大好。弟子及此諸師普皆信伏。但
恐余國小乘外道尚守愚迷。望于曲女城
為師作一會。命五印度沙門婆羅門外道
等示大乘微妙之理。絕其毀謗之心。顯
師盛德之高。摧其我慢之意。是日發(fā)敕告
諸國及義解之徒。集曲女城觀支那國法師
之論焉。法師自冬初共王逆河而進。至臘
月方到會場。五印度中有十八國王到。諳
知大小乘僧三千余人到。婆羅門及尼干外
道二千余人到。那爛陀寺千余僧到。是等諸
賢并博蘊文義富贍辯才。思聽德音皆
來會所。兼有侍從;蛳蠡蜉浕虼被蜥。各
自圍繞。峨峨岌岌若云興霧涌。充塞數(shù)十里
間。雖六齊之舉袂成帷。三吳之揮汗為雨。
未足方其盛也。王先敕會所營二草殿
擬安像及徒眾。比到并成。其殿峻廣各堪
坐千余人。王行宮在會場西五里。日于宮
中鑄金像一軀。裝一大象上施寶帳安佛
在其中。戒日王作帝釋形。手執(zhí)白拂侍右。
拘摩羅王作梵王形執(zhí)寶蓋侍左。皆著
天冠花鬘垂瓔佩玉。又裝二大象載寶
花。逐佛后隨行隨散。令法師及門師等。各
乘大象。次列王后。又以三百大象。使諸國
王大臣大德等乘象。魚麗于道側(cè)稱贊
而行。從旦裝束自行宮引向會所。至院門
各令下乘捧佛入殿置于寶座。王共法師
等以次供養(yǎng)。然后命十八國王入。諸國僧
名稱最高文義贍博者。使千余人入。婆羅門
外道有名行者五百余人入。諸國大臣等二
百余人入。自外道俗各令于院門外部伍安
置。王遣內(nèi)外并設(shè)食。食訖施佛金盤一。金
碗七。金澡灌一。金錫杖一枚。金錢三千。上
[疊*毛]衣三千。法師及諸僧等施各有差。施訖
別施寶床請法師坐。為論主。稱揚大乘
序作論意。仍遣那爛陀寺沙門明賢法師
讀示大眾。別令寫一本懸于會場門外示
一切人。若其問有一字無理能難破者。請
斷首相謝。如是至晚無一人致言。戒日
王歡喜罷會還宮。諸王及僧各歸所。次
法師共鳩摩羅王。亦還自宮。明旦復(fù)來迎
像送引。聚集如初。經(jīng)五日小乘外道見毀
其宗結(jié)恨欲為謀害。王知宣令曰。邪黨亂
真其來自久。埋隱正教誤惑群生。不有
上賢何以鑒偽。支那法師者。神宇沖曠解行
淵深。為伏群邪來游此國。顯揚大法
汲引愚迷。妖妄之徒不知慚悔。謀為不軌
翻起害心。此而可容孰不可恕。眾有一
人傷觸法師者斬其首。毀罵者截其舌。其
欲申辭救義不拘此限。自是邪徒戢翼。
竟十八日無一人發(fā)論。將散之夕。法師
更稱揚大乘贊佛功德。令無量人返邪入正
棄小歸大。戒日王益增崇。重施法師金錢
一萬銀錢三萬上[疊*毛]衣一百領(lǐng)。十八國王亦
各施珍寶。法師一皆不受。王命侍臣莊嚴
大象施幢。請法師乘令貴臣陪衛(wèi)。巡眾
告唱。表立義無屈。西國法凡論得勝如
此。法師讓而不行。王曰。古來法爾事不可
違。乃將法師袈裟遍唱曰。支那國法師立
大乘義破諸異見。自十八日來無敢論者。
普宜知之。諸眾歡喜。為法師競立美名。
大乘眾號曰摩訶耶那提婆。此云大乘天。
小乘眾號曰木叉提婆。此云解脫天。燒香
散花禮敬而去。自是德音彌遠矣。王行宮西
有一伽藍。王所供養(yǎng)。中有佛牙長可寸半。
其色黃白每放光明。昔迦濕彌羅國訖利多
種。滅壞佛法僧徒解散。有一苾芻遠游
印度。其后睹貨羅國雪山下王忿諸賤種
毀滅佛法。乃詐為商旅。率三千勇士多齎
珍寶。偽言獻奉。其王素貪。聞之甚喜。遣使
迎接。但雪山王稟質(zhì)雄猛威肅如神。既至其
座去帽而叱之。訖利多王睹便驚懾顛仆
于地。雪山王按其首而斬之。謂其群臣曰。
我雪山下王。念爾諸奴毀壞佛法。故來罰
汝。然則過在一人非關(guān)汝輩。各宜自安。
唯扇惑其王首為惡者。逐之他國。余無所
問。既殲丑[薛/女]建立伽藍。召集僧徒奉施而
返。前投印度苾芻聞國平定杖錫旋歸。路
逢群象鳴吼而來。苾芻見已升樹藏避。象乃
吸水灌樹以牙排掘。須臾樹倒。象以鼻卷
苾芻置背上。負載而去。至一大林中。有病
象患瘡而臥。象引苾芻手觸其苦處。見
瘡有竹刺。為拔刺引去膿血裂衣為裹。
象得漸安。明日諸象競求果味奉施苾芻。
苾芻食已有一象將金函授于病者。病象
得已授與苾芻。苾芻受已諸象載送出林。
到舊處置于地。跪拜而去。苾芻開函乃佛
牙也。將歸供養(yǎng)。近戒日王聞迦濕彌羅有佛
牙。親至界首請看禮拜。諸眾吝惜不聽將
出乃別藏之。但其王懼戒日王之威。處處
掘覓。得已將呈。戒日見之深生敬重。恃其
強力遂奪歸供養(yǎng)。即此牙也。散會后王以所
鑄金像衣錢等付囑伽藍。令僧守護。法師
先以辭那爛陀諸德及取經(jīng)像訖。罷論竟
至十九日辭王欲還。王曰。弟子嗣承宗廟
為天下主三十余年。常慮福德不增廣法
因不相續(xù)以故積集財寶于缽羅耶伽國
兩河間。立大會場。五年一請五印度沙門
婆羅門及貧窮孤獨為七十五日無遮大施。
已成五會。今欲作第六會。師何不暫看隨
喜。法師報曰。菩薩為行福慧雙修。智人得
果不忘其本。王尚不吝珍財。玄奘豈可
辭少停住。請隨王去。王甚喜。至二十一日
發(fā)引向缽羅耶伽國就大施場。殑伽河在
北。閻牟那河在南。俱從西北東流至此國
而會。其二河合處西有大墠。周圍十四五里。
平坦如鏡。自昔諸王皆就其地行施。因號
施場焉。相傳云。若于此地施一錢勝余
處施百千錢。由是古來共重。王敕于墠上
建施場。豎蘆為籬。面各千步。中作草堂數(shù)
十間安貯眾寶。皆金銀真珠紅頗梨寶帝青
珠大青珠等。其傍又作長舍數(shù)百間。貯憍
奢耶衣斑[疊*毛]衣金銀錢等;h外別作造食
處。于寶庫前更造長屋百余行。似此京邑
肆行。一一長屋可坐千余人。先是王敕告
五印度沙門外道尼干貧窮孤獨。集施場
受施。亦有因法師曲女城會不歸便往
施所者。十八國王亦便逐王行。比至會場
道俗到者五十余萬人。戒日王營殑伽河北
岸。南印度王杜魯婆跋吒營合河西。鳩摩羅
王營閻牟那河南花林側(cè)。諸受施人營跋吒
王西。辰旦其戒日王與鳩摩羅王乘船軍。
跋吒王從象軍。各整儀衛(wèi)集會場所。十八
國諸王以次陪列。初一日于施場草殿內(nèi)
安佛像。布施上寶上衣及美饌。作樂散花
至日晚歸營。第二日安日天像。施寶及衣
半于初日。第三日安自在天像。施如日天。
第四日施僧僧萬余人百行俱坐。人施金
錢百文珠一枚[疊*毛]衣一具及飲食香花。供
養(yǎng)訖而出。第五番施婆羅門。二十余日方遍。
第六番施外道。十日方遍。第七番遍施遠
方求者十日方遍。第八番施諸貧窮孤獨者。
一月方遍。至是五年所積府庫俱盡。唯留
象馬兵器擬征暴亂守護宗廟。自余寶貨
及在身衣服瓔珞耳璫臂釧寶鬘頸珠
髻中明珠總施無復(fù)孑遺。一切盡已從其
妹索麤弊衣著。禮十方佛踴躍歡喜。合
掌言曰。某比來積集財寶。常懼不入堅牢
之藏。今得貯福田中。可謂入藏矣。愿某生
生常具財法等施眾生。成十自在滿二
莊嚴。會訖諸王各持諸寶錢物。于諸眾邊
贖王所施瓔珞髻珠御服等。還將獻王。經(jīng)
數(shù)日王衣服及上寶等服用如故。法師辭欲
歸。王曰。弟子方欲共法師闡揚遺法。何
遽即歸。如是留連復(fù)十余日。鳩摩羅王慇懃
亦如是。謂法師曰。師能住弟子處受供
養(yǎng)者。當為師造一百寺。法師見諸王意不
解。乃告以苦言曰。支那國去此遐遠。晚
聞佛法。雖沾梗[既/木]不能委具。為此故來
訪殊異耳。今果愿者。皆由本土諸賢思渴
誠深之所致也。以是不敢須臾而忘。經(jīng)
言。障人法者當代代無眼。若留玄奘則
令彼無量行人失知法之利。無眼之報寧不
懼哉。王曰。弟子慕重師德愿常瞻奉。既
損他人之益。實懼于懷。任師去住。雖然
不知師欲從何道而歸。師取南海去者。
當發(fā)使相送。法師報曰。玄奘從支那來。至
國西界。有國名高昌。其王明睿樂法。見玄
奘來此訪道。深生隨喜資給豐厚。愿法師
還日相過。情不能違。今者還須北路而去。
王曰。師須幾許資糧。法師報無所須。王曰。
何得爾。于是命施金錢等物。鳩摩羅王亦
施眾珍。法師并皆不納。唯受鳩摩羅王曷
刺厘帔(即[夕/鹿]毛下細者于作)。擬在涂防雨。于是告
別王及諸眾相餞數(shù)十里而歸。將分之際嗚
噎各不能已。法師以經(jīng)像等附北印度王
烏地多軍鞍乘漸進。后戒日王更附烏地王
大象一頭金錢三千銀錢一萬。供法師行費。
別三日王更與鳩摩羅王跋吒王等。各將輕
騎數(shù)百復(fù)來送別。其慇懃如是。仍遣達官
四人名摩訶怛羅(類此散官也)王以素[疊*毛]作書
紅泥封印。使達官奉書送法師。所經(jīng)諸國
令發(fā)乘遞送。終至漢境。自發(fā)缽羅耶伽
國。西南大林野中行七日到憍賞彌國。城南
劬師羅長者施佛園處。禮圣跡訖。復(fù)與烏
地多王西北行一月余日歷數(shù)國。重禮天梯
圣跡。復(fù)西北行三逾繕那至毘羅那拏國都
城。停兩月日。逢師子光師子月同學(xué)二人。
講俱舍攝論唯識論等。皆來迎接甚歡法
師至。又開瑜伽決擇及對法論等。兩月訖辭
歸。復(fù)西北行一月余日經(jīng)數(shù)國至闍蘭達
國。即北印度王都。復(fù)停一月。烏地王遣人引
送。西行二十余日至僧訶補羅國。時有百余
僧。皆北人。齎經(jīng)像等。依法師而還。如此
復(fù)二十余日山澗中行。其處多賊。法師恐相
劫掠。常遣一僧預(yù)前行。若逢賊時教說。遠
來求法。今所齎持并經(jīng)像舍利。愿檀越擁
護無起異心。法師率徒侶后進。時亦屢逢
然卒無害。如是二十余日行至呾叉尸羅
國。重禮月光王舍千頭處。國東北五十逾繕
那。即迦濕彌羅國。其王遣使迎請法師。為
象行輜重不果去。停七日。又西北行三日
至信度大河。河廣五六里。經(jīng)像及同侶人
并坐船而進。法師乘象涉渡。時遣一人在
船看守經(jīng)及印度諸異花種。將至中流忽
然風波亂起。搖動船舫數(shù)將覆沒。守經(jīng)者
惶懼墮水。眾人共救得出。遂失五十夾經(jīng)
本及花果種等。自余僅得保全。時迦畢試
王先在烏鐸迦漢茶城。聞法師至躬到河
側(cè)奉迎。問曰。承師河中失經(jīng)。師不將印度
花果種來。答曰將來。王曰。鼓浪傾船事由
于此。自昔以來欲將花種渡者并然。因
共法師還城寄一寺。停五十余日。為失經(jīng)
本。更遣人往鳥長(去聲)那國抄寫迦葉臂耶
部三藏。迦濕彌王聞法師漸近。亦忘遠躬
來參拜。累日方歸。法師與迦畢試王相隨。
西北行一月余日至藍波國境。王遣太子
先去。敕都人及眾僧。裝辦幢幡出城迎
候。王與法師漸發(fā)。比至。道俗數(shù)千人。幢幡
甚盛。眾見法師歡喜禮拜訖。前后圍遶贊詠
而進。至都停一大乘寺。時王亦為七十五
日無遮大施。自此復(fù)正南行十五日往伐刺
拏國禮圣跡。又西北往阿薄健國。又西北
往漕矩吒國。又北行五百余里至佛栗氏
薩儻那國。從此東出至迦畢試境。王又為
七日大施。施訖。法師辭發(fā)。東北行一逾繕
那。又至瞿盧薩謗城與王別北行。王遣一
大臣將百余人送法師度雪山。負芻草糧
食資給。行七日至大山頂。其山疊嶂危峰
參差多狀。或平或聳勢非一儀。登陟艱辛難
為備敘。自是不得乘馬策杖而前。復(fù)經(jīng)
七日至一高嶺。嶺下有村可百余家養(yǎng)羊
畜。羊大如驢。其日宿于此村。至夜半發(fā)仍
令村人乘山駝引路。其地多雪澗淩溪。
若不憑鄉(xiāng)人引導(dǎo)交恐淪墜。至明晝?nèi)?br /> 方渡陵嶮。時唯七僧并雇人等有二十余。
象一頭騾十頭馬四匹。明日到嶺底尋盤
道復(fù)登一嶺。望之如雪。及至皆白石也。
此嶺最高。雖云結(jié)雪飛莫至其表。是日將
昏方到山頂。而寒風凄凜。徒侶之中無能
正立者。又山無卉木。唯積石攢峰。岌岌然
如林筍矣。其處既山高風急。鳥將度者皆
不得飛。自嶺南嶺北各行數(shù)百步外。方得
舒其六翮矣。尋贍部洲中嶺岳之高亦無
過此者。法師從西北下數(shù)里有少平地。施
帳宿旦而進。經(jīng)五六日下山至安怛羅縛
婆國。即睹貨羅之故地。伽藍三所僧徒數(shù)十。
習大眾部法。有一窣堵波。無憂王建也。法
師停五日。西北下山行四百余里至闊悉多
國。亦睹貨羅之故地。從此西北復(fù)山行三百
余里至活國。居縛芻河側(cè)。即睹貨羅東界。
都城在河南岸。因見葉護可汗孫王睹貨
羅自稱葉護。至衙停一月。葉護遣衛(wèi)送。共
商侶東行二日至瞢健國。其傍又有阿利尼
國。曷邏胡國。訖栗瑟摩國。缽利曷國。皆睹
貨羅故地也。自瞢健復(fù)東行入山三百余里
至呬摩怛羅國。亦睹貨羅故地。風俗大同突
厥。而尤異者婦人首冠木角高三尺余。前
有兩岐表夫父母。上岐表父下岐表母。隨
先喪亡除去一岐。若舅姑俱歿則舉冠全
棄。自此復(fù)東行二百余里至缽創(chuàng)那國。亦睹
貨羅故地也。為寒雪停月余日。從此又東
南山行二百余里至淫薄健國。又東南履
危躡嶮。行三百余里至屈(居勿反)浪拏國。從
此又東北山行五百余里至達摩悉鐵帝國
(亦名護密也)。國在兩山間臨縛芻河。出善馬形小
而健。俗無禮義性暴形陋。眼多碧綠異于
諸國。伽藍十余所;桉W多城國之都也。中有
伽藍。此國先王所立。伽藍中石佛像上有金
銅圓蓋。雜寶裝瑩。自然住空當于佛頂。人
有禮旋蓋亦隨轉(zhuǎn)。人停蓋止。莫測其靈
(寺立因緣廣如別傳)。從此國大山北至戶棄尼國。又
越達摩悉鐵帝國至商彌國。從此復(fù)東山
行七百余里至波[繼-糸+言]羅川。川東西千余里。
南北百余里。在兩雪山間。又當蔥嶺之中。
風雪飄飛春夏不止。以其寒冽卉木稀
少稼穡不滋。境域蕭條無復(fù)人跡。川中
有大龍池。東西三百里南北五十余里。處
贍部洲中地勢高隆瞻之[漭-廾+卉][漭-廾+卉]目所不能
極。水族之類千品萬種。喧聲交聒。若百工
之肆焉。復(fù)有諸鳥。形高丈余。鳥卵如甕。
舊稱條支巨[谷-禾+卵];虍敶艘。池西分出一河。
西至達摩悉鐵帝國東界與縛芻河合。而
西流赴海。以右諸水亦皆同會池。東分一大
河。東至佉沙國西界與徙多河合。而東流
赴海。以左諸水亦并同會。川南山外有缽
露羅國。多金銀。金色如火。又此池南北與
阿耨池相當。從此川東出。登危履雪行五
百余里至朅盤陀國。城依峻嶺北背從
多河。其河?xùn)|入鹽澤。潛流地下出積石
山。為此國河源也。又其王聰慧。建國相承
多歷年所。自云。本是脂那提婆瞿怛羅(唐言
漢日天種)王故宮有故尊者童壽論師伽藍。尊者
怛叉始羅國人也。神晤英秀。日誦三萬二
千言。兼書亦爾。游戲眾法雅閑著述。凡制
論數(shù)十部。并盛宣行。即經(jīng)部本師也。是時東
有馬鳴。南有提婆。西有龍猛。北有童壽。號
為四日。能照有情之惑。童壽聲譽既高。故
先王躬伐其國。迎而供養(yǎng)。城東南三百余里
至大石壁。有二石室。各一羅漢于中入滅
盡定。端居不動視若羸人。而竟無傾朽。已
經(jīng)七百余歲矣。法師在其國。停二十余日。
復(fù)東北行五日逢群賊。商侶驚怖登山。象
被逐溺水死。賊過后與商人漸進東下。冒
寒履嶮。行八百余里出蔥嶺至烏鎩國。城
西二百里有大山。峰[山/口/咢]甚峻。上有窣堵波
聞之舊說曰。數(shù)百年前因雷震山崩。中有
苾芻身量枯偉冥目而坐鬢發(fā)蔘蔘垂覆肩
面。有樵者見而白王。王躬觀禮。士庶傳聞
遠近同集。咸申供養(yǎng)。積花成[卄/積]。王曰。此何
人也。有苾芻對曰。此出家羅漢入滅盡定
者。歲月滋淹故發(fā)長耳。王曰。若何警寤令
其起也。對曰。段食之身出定便壞。宜先以
酥乳灌灑使?jié)櫿措砝。然后擊揵槌感而
悟之。或可起也。王曰。善哉。遂依僧語灌
乳擊槌。羅漢舉目而視曰。時輩何人形
被法服。對曰。我輩苾芻也。彼曰。我?guī)熷热~
波如來今何所在。對曰。久入涅盤。聞之愀
然。重曰。釋迦文佛成無上等覺未。答曰。已
成利物斯問亦從寂滅。聞已低眉良久。以
手舉發(fā)。起升虛空作大神變;鸱偕磉z
骸墮地。王與大眾收骨起窣堵波。即此塔
也。從此北行五百余里至佉沙國(舊曰疏勒乃稱其城
號也。正音宣云室利訖栗利多底也。疏勒之言尚。訛也)。從此東南行五
百余里。渡徙多河。逾大嶺至斫句迦國
(舊曰沮渠)。國南有大山。山多龕室。印度證果人。
多運神通就之棲止。因入寂滅者眾矣。今
猶有三羅漢住巖穴入滅心定。鬢發(fā)漸
長。諸僧時往為剃。又此國多大乘經(jīng)典。十萬
頌為部者。凡有數(shù)十。從此東行八百余里
至瞿薩旦那國(唐曰地乳即其俗之雅言也。俗謂渙那國。兇奴謂之于
遁。諸胡謂之壑旦。印度謂之屈丹。舊曰于闐。訛也)。沙磧太半宜谷豐
果。出[毯-炎+瞿]毹細氈[疊*毛]工績絕細。又土多白
玉瑿玉。氣序和調(diào)。俗知禮義尚學(xué)好音韻
風儀詳整異諸胡俗。文字遠遵印度。微有
改耳。重佛法。伽藍百所。僧五千余人。多學(xué)
大乘。其王雄智勇武尊愛有德。自云。毘沙
門天之胤也。王之先祖即無憂王之太子。在
怛叉始羅國。后被譴出雪山北。養(yǎng)牧逐水
草至此建都。久而無子。因禱毘沙門天廟。
廟神額上剖出一男。復(fù)于廟前地生奇味。
甘香如乳。取而養(yǎng)子。遂至成長。王崩后
嗣立。威德遐被力并諸國。今王即其后也。先
祖本因地乳資成。故于闐正音稱地乳國
焉。法師入其境至勃伽夷城。城中有坐佛
像。高七尺余。首戴寶冠威顏圓滿。聞諸舊
說。像本在迦濕彌羅國。請來到此。昔有羅
漢。有一沙彌身嬰疹疾。臨將舍壽索酢米
餅。師以天眼觀見瞿薩旦那有潛運神
足。乞而與之。沙彌食已歡喜樂生其國。愿
力無違命終即生王家。嗣立之后才略驍雄
志思吞攝。乃逾雪山伐其舊國。時迦濕彌
王亦簡將練兵欲事攘拒。羅漢曰。不勞舉
刃。我自遣之。即往瞿薩旦那王所。為說
頂生貪暴之失。及示先身沙彌衣服。王見
已得宿命智。深生愧恧。與迦濕彌王結(jié)
好而罷。仍迎先所供像。隨軍還國。像至
此城住而不進。王與眾軍盡力移轉(zhuǎn)。卒不
能動。即于像上營構(gòu)精廬。招延僧侶舍
所愛冠莊嚴佛頂。其冠見在。極多貴寶。睹
者嘆焉。法師停七日。于闐王聞法師到其
境。躬來迎謁。后日發(fā)引王先還都。留兒侍
奉行。二日王又遣達官來迎。離城四十里
宿。明日王與道俗。將音樂香花接于路左。
既至延入城安置于小乘薩婆多寺。王城南
十余里有大伽藍。此國先王為毘盧折那
(唐言遍照)阿羅漢造也。昔此國法教未沾。而羅漢
自迦濕彌羅至此宴坐林中。時有見者。怪
其形服以狀白王。王聞親往觀其容止。問
曰。爾何人獨棲林野。曰我如來弟子法爾閑
居。王曰。稱如來者復(fù)何義也。答曰。如來者
即佛陀之德號。昔凈飯王太子一切義成。愍
諸眾生沈沒苦海無救無歸。乃棄七寶千
子之資四洲輪王之位。閑林進道六年果成。
獲金色之身證無師之法。灑甘露于鹿苑。
耀摩尼于鷲峰。八十年中示教利喜;壖
盡。息應(yīng)歸真遺像遺典。傳通猶在。王以宿
福。位為人主。當法輪之付囑。作有識之依
歸。冥而不聞。是何理也。王曰。某罪累淹積
不聞佛名。今蒙圣人降德。猶是余福。既有
遺像遺典。請奉修行。羅漢報曰。必愿樂者
當先建立伽藍。則靈像自至。王于是旋駕。
與群臣詳擇勝地。命選匠人。問羅漢造立
之式。因而建焉。寺成王重請曰。伽藍已就佛
儀何在。報曰。王但至誠像至非遠。王共大
臣及士庶等。各燒香捧花一心而立。須臾間
有佛像自空而來降于寶座。光暉晃朗容
顏肅然。王見歡喜稱慶無極。并請羅漢為
眾說法。因與國人廣興供養(yǎng)。故此伽藍即
最初之立也。法師前為渡河失經(jīng)。到此更
使人往屈支疏勒訪本。及為于闐王留
連未獲即還。因修表使高昌小兒逐商
伴入朝。陳已昔往婆羅門國求法。今得
還歸到于闐。其表曰。沙門玄奘言。奘聞。馬
融該贍鄭玄就扶風之師。伏生明敏晁錯
躬濟南之學(xué)。是知儒林近術(shù)古人獨且遠求。
況諸佛利物之玄蹤。三藏解纏之妙說。敢憚
涂遙而無尋慕者也。玄奘往以佛興西域
遺教東傳。然則勝典雖來而圓宗尚闕。常
思訪學(xué)無顧身命。遂以貞觀三年四月。冒
越憲章。私往天竺。踐流沙之漫漫。陟雪嶺
之巍巍。鐵門巉嶮之涂。熱海波濤之路。始
自長安神邑終于王舍新城。中間所經(jīng)五
萬余里。雖風俗千別艱危萬重。而憑恃天
威所至無鯁。仍蒙厚禮身不辛苦心愿
獲從。遂得觀耆闍崛山禮菩提之樹。見不
見跡聞未聞經(jīng)。窮宇宙之靈奇。盡陰陽之
化育。宣皇風之德澤。發(fā)殊俗之欽思。歷覽
周游一十七載。今已從缽羅耶伽國經(jīng)迦畢
試境。越蔥嶺渡波[繼-糸+言]羅川。歸還達于于
闐。為所將大象溺死經(jīng)本眾多未得鞍乘
以是少停不獲奔馳。早謁軒陛。無任延
仰之至。謹遣高昌俗人馬玄智。隨商侶奉
表先聞。是后為于闐諸僧講瑜伽對法俱
舍攝大乘論。一日一夜四論遞宣。王與道俗
歸依聽受。日有千數(shù)。時間經(jīng)七八月使還。
蒙恩敕降。使迎勞曰。聞師訪道殊域今得
歸還。歡喜無量?杉此賮怼Ec朕相見。其國
僧解梵語及經(jīng)義者。亦任將來。朕已敕于
闐等道使諸國送師。人力鞍乘應(yīng)不少乏。
令燉煌官司于流沙迎接。鄯鄯于沮沫迎
接。法師奉敕已即進發(fā)。于闐王資餞甚厚。自
發(fā)都三百余里。東至媲摩城。城有雕檀立
佛像。高二丈余。質(zhì)狀端嚴甚多靈應(yīng)。人
有疹疾隨其苦處。以金簿帖像。病即瘳
愈。凡有愿求多蒙果遂。相傳云。昔佛在世
憍賞彌國鄔陀衍那王所作。佛滅度后自彼
飛來至此國北曷勞落迦城。后復(fù)自移到此
(因緣如別傳)。又相傳有記云。釋迦法滅像入龍宮。
從媲摩城東入沙磧。行二百余里至泥壤
城。又從此東入大流沙。風動沙流地無水
草。多熱毒魑魅之患無逕路。行人往返
望人畜遺骸以為[巾*票]幟。磽確難涉委如前
序。又行四百余里至睹貨邏故國。又行六
百余里至折摩馱那故國。即沮沫地。又東北
行千余里至納縛波故國。即樓蘭地。展轉(zhuǎn)達
于自境。得鞍乘已放于闐使人及馱馬還。
有敕酬其勞皆不受而去。既至沙州。又附
表。時帝在洛陽宮。表進知法師漸近。敕
西京留守左仆射梁國公房玄齡。使有司迎
待。法師承上欲問罪遼濱?只彶患。乃
倍途而進。奄至漕上。宮司不知迎接威儀
莫暇陳設(shè)。而聞?wù)咦匀槐紲悺S^禮盈衢更
相登踐。欲進不得。因宿于漕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