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內(nèi)容簡介
距今天大約二百五十年左右的時間,在中國文壇上出現(xiàn)了兩部不朽的巨著,一部是《紅樓夢》,另一部是《儒林外史》。《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吳敬梓,清代安徽全椒人, 他出身于科甲鼎盛的仕宦名門, 后因家道敗落,遷往南京,以賣文為生, 《儒林外史》就是他在南京創(chuàng)作的。《儒林外史》是一部長篇諷刺小說,它以整個封建社會為批判對象,勾畫出了封建科舉制度下的一群儒生的畸形狀態(tài),揭示了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和對知識分子的毒害!斗哆M中舉》就是小說中最膾炙人口的精彩章節(jié)。那么,已經(jīng)五十多歲,經(jīng)歷了二十多次考試的范進,究竟是怎樣考上秀才的呢?對于范進考中秀才的這段描寫,作者吳敬梓用看似荒誕的筆觸對科舉制度進行了辛辣尖銳的嘲諷。故事一開始,作者就將兩個有著同樣傷心史的人物放在一起:周進,因功成名就而飛黃騰達、顯赫一時;范進,卻因科場失意而窮困潦倒、卑躬屈膝。兩種不同的境遇,構成強烈的對照,說出了人們熱衷科舉的真正原因。明清時期,高中舉人就意味著有了做官的資格。對于半生窮困潦倒的范進來說,中舉無異于“一步登天”。然而,從天而降的大喜,讓飽經(jīng)辛酸折磨的范進承受不住這強烈的刺激,發(fā)瘋了。范進發(fā)瘋之后,又發(fā)生了哪些故事?神志顛狂的范進還能恢復正常嗎?
對于范進發(fā)瘋這一章節(jié)的描寫,作者吳敬梓行文恢諧幽默,機趣橫生,而字里行間又時時流露出辛辣尖銳的嘲諷。盡管他用極其夸張的筆調(diào)來寫范進的發(fā)瘋,讀來仍覺得非常真實。那么,范進中舉發(fā)瘋的心理依據(jù)究竟是什么呢?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是古人對教育和個人出路的認識,小說通過具體的生活畫面,不僅深刻地寫出了在科舉制度下所謂的“一進龍門,身價十倍”,而且在揭露人物的可笑可鄙同時鞭撻了現(xiàn)實社會的罪惡。正是人們對功名富貴的這種態(tài)度,形成了一種惡濁的社會風氣和強大的社會勢力,對當時的讀書人來說,是一種引誘,又是一種擠壓。作者對范進這樣的人物,既作了辛辣尖銳的嘲諷,又表現(xiàn)出對他們的哀憐和同情。那么,對于范進這樣極具代表性的人物、對于封建科舉制度,后人到底應該怎樣來客觀評說呢?
大連大學高日暉副教授做客《百家講壇》,探尋《范進中舉》的來龍去脈,揭秘古代科舉制度下的社會百態(tài)。《范進中舉》第一集《范進發(fā)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