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翰林
許承堯祖父許恭壽(字品三)為蒙學塾師,父親許學詩(字雅初),曾經在江西經商。許承堯自幼聰穎好學,十六歲為府庠生。光緒甲午科舉人,曾師事著名學者汪宗沂先生(時掌紫陽書院)與同學黃賓虹、江鞠卣相交莫逆。
光緒三十年(1904)進士,為庶吉士,成為中國“末代翰林”之一。旋而告假南歸,返歙創(chuàng)辦新安中學堂、紫陽師范學堂。后因秘密組織旨在廢除君主、與陳巢南、陳魯得等組織成立“黃社”推行新學,而被人告發(fā),遂辭去二校監(jiān)督之職,回京銷假。安徽巡撫馮煦奏稱“皖南學務以皖歙最早,歙縣興學,則自許氏。”是以許承堯得以重入翰林院,任編修兼國史館協(xié)修。
辛亥革命后,應皖省督軍柏文蔚之聘,任全省鐵路督辦,籌建蕪(湖)屯(溪)鐵路。不久,柏文蔚等討袁失敗,許遂去職。后隨甘肅督軍張廣建入隴,先后任甘肅省府秘書長、甘涼道尹、蘭州道尹、省政務廳長、渭川道尹等職。1924年辭官回京。同年由京返歙,雖任安徽省府顧問,但基本不過問政事。自此絕跡仕途,息影家園,收集來自藏經洞的寫本二百余卷,以著述終老。
個人成就
? ? ? ?詩詞
許承堯一生刻意為詩,造詣深湛,其詩“初學長吉、義山,繼乃由韓入杜,冀窺陶、阮。于宋亦取王半山、梅圣俞、陳簡齋。明、清二代,時復旁擷。無偏嗜,故無嗜肖!保ā兑赦衷姟纷孕颍┩瑫r,他還深受龔自珍、黃遵憲的影響,主張走詩歌革命的道路。其詩思淵慮微,悲憤深廣,表現了一個知識分子在民族災難特別深重之時的愛國情懷。在藝術上,其詩托意淵微,別開生面,以科學知識入詩,以俗語、譯詞入詩,體現了“詩界革命”的精神和近代啟蒙的氣象!豆庑妷c將錄》將他與周達(梅泉)合列為“地空星小霸王周通”,評曰:“疑庵詩,風骨高秀,意境老澹,皖中高手!逼湓娂兑赦衷姟,馬其昶、陳寶琛曾為之作序,晚年經其手訂,有十四卷本傳世。1932年至1936年,他參與《安徽叢書》的編刊,后因抗日軍興,至六期而中止。1933年,先生倡議重修《歙縣志》并被共推為總纂。經三年努力,始竣其事。該志凡十六卷,搜采廣泛,考訂精賅,為方志之杰構。許承堯在長期治學中,尤其在辭官返鄉(xiāng)之后,主纂《歙縣志》之余,博覽群書,廣事搜討,賡續(xù)十余年,乃完成《歙事閑談》(又名《歙故》、《歙事征》)30卷(抄本)、《新安佚詩輯》4卷、《明季三遺民詩》(抄本)等,為后人研究歙縣歷史和民情提供了寶貴的資料。承堯先生另撰有《疑庵文!、《疑庵隨筆》、《疑庵藏書畫錄》、《疑庵日記》、《〈蕙音閣詩集〉評點》等。
許承堯以一介文人從政,與民國時期的文人雅士也多有交往,加上小時就曾受到家庭的著力培養(yǎng),31歲考中進士,點了翰林。然而受新潮影響,他旋即回到家鄉(xiāng),與志同道合者黃賓虹、汪鞠友等一起興辦學校,秘密結社。與此同時,民族危急的嚴峻形勢引發(fā)了他們對明末遺民的研究興趣和感情共鳴,由此開始了對明末鄉(xiāng)賢手跡的收藏。并成為生平雅好。
據鮑義來先生云:許氏后人保管有一冊許承堯的收藏筆記,雖然不是全本,但收藏之富足以讓人瞠目結舌。除敦煌寫經一項外,接著記下的是大堂幅、中堂幅、立幅、橫幅、屏幅、對聯(lián)、冊頁、扇面,大概有上萬件之多,還有金石拓碑和近人書畫等門以及珍貴的典籍善本,不勝計算。這些藏品,基本都有許氏的親手題跋,由此可見,其文物的鑒賞能力。
許承堯題跋,可謂隨手寫來,不僅文字雋永,考證嚴謹,書法拙樸,布局恰當,清新雅麗,而且與所題作品相映成輝;詹┧氐膸准S氏題跋藏品,便是如此。如黃賓虹《桂林山水圖》立軸,詩塘就有許承堯小楷題跋:“吾郡畫家昔有派,筆墨簡淡師倪迂,流傳既久習氣重,韻致漸失存形模,禿樹茅亭間以石,開幀一覽了無余。歙浦馮君今作者,驅煙染翰格特殊,小李金碧眼花炫,大米游戲云葉粗,拂試絹素高一丈,寫出雁宕衡匡廬,國初以上元明下,每遇真跡精臨摹,去年臘屐編黃海,為我擬作龍峰圖,持歸展掛草堂壁,煩熱一洗神遽遽”款屬“胡雪湄成浚贈馮菽塘詩 辛巳春芚翁錄”。
? ? ? ?興學
在興學方面,除前述新安中學堂、紫陽師范學堂外,還于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助乃祖品三先生在村中創(chuàng)設敬宗小學、端則女校,開安徽女子入學讀書之先河。
? ? ? ?古物
許承堯生平喜愛收藏古物,在甘肅時,收集唐人寫本藏經較多,以后又陸續(xù)收藏了少珍貴書帖和繪畫作品,這批藏品的玩味提高了他的藝術表現力和鑒賞力,書法作品即受漢簡和唐人寫經的影響,風姿綽約,流暢大方。許承堯逝世后,家人遵照他的遺囑,將所有藏品和手稿都捐獻給了安徽省博物館。
詩作集粹
【文殊院(四首選一)】
雄風破空來,驅云蹋天走。驚濤悸心目,奔石落肩肘。群峰易其次,倏忽分見否。
見如舟出峽,一閃復無有。掉頭偶不虞,云氣咽滿口。老松與風戰(zhàn),如人竟張手。
百撐不一折,頗恃鱗甲厚。山靈顧憐之,鏖斗不使久,吾徒飯未畢,旭日已窺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