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檀君

    檀君

    檀君,名王儉,傳說是檀君朝鮮的開國國君。據(jù)《三國遺事》編造,嚻悝乃天神桓雄與熊女結(jié)合而生。相傳檀君于公元前2333年建立“古朝鮮國”—檀君朝鮮,意思是“寧靜晨曦之國”。定都平壤,所以平壤有王儉城的別稱。檀君在位1500年,后隱居阿斯達為山神,活到1908歲!缎略鰱|國輿地勝覽》:“妙香山,在府東一百三十里,一名太伯山!

    基本介紹

    檀君,名王儉,傳說是檀君朝鮮的開國國君。據(jù)《三國遺事》編造,王儉乃天神桓雄與熊女結(jié)合而生。相傳檀君于公元前2333年建立“古朝鮮國”—檀君朝鮮,意思是“寧靜晨曦之國”。定都平壤,所以平壤有王儉城的別稱。檀君在位1500年,后隱居阿斯達為山神,活到1908歲。

    朝鮮人的祖先崇拜檀君為神的存在,把他建立國家的10月3日定為開天節(jié),祭檀君。尤其在江東的檀君陵,政府專派官員或以國王名義,舉行盛大的開天節(jié)活動。檀君是朝鮮民族的始祖,據(jù)說是建立了“東方的第二十七個國家古朝鮮”的建國始祖。

    檀君在神話傳說中成為山神。但到了現(xiàn)代,為提高民族意識和愛國心,檀君建朝鮮的傳說同時被寫進朝鮮和韓國的歷史教科書中。根據(jù)中國的歷史教科書,檀君朝鮮在歷史上根本就不存在。而在日本的教科書里,也沒有檀君朝鮮的記錄。

    相關(guān)歷史

    檀君是朝鮮建國神話中的人物,是否實有其人尚有爭議。1993年10月朝鮮宣布發(fā)現(xiàn)檀君遺骨,斷定檀君為信史,隨后為之筑新陵,檀君遂又成為朝鮮和韓國學界熱門話題。

    檀君本事

    今人所知檀君故事源自成書于13世紀的朝鮮古籍《三國遺事》。以該書現(xiàn)存世最早版本“正德本”為據(jù)直錄檀君記事如下:

    檀君

    《魏書》云:乃往二千載有壇君王儉。立都阿斯達(經(jīng)云無葉山。亦云白岳。在白州地;蛟圃陂_城東。今白岳宮是)開國號朝鮮。與高同時。古記云。昔有桓因(謂帝釋也)庶子桓雄。數(shù)意天下。貪求人世。父知子意。下視三危太伯可以弘益人間。乃授天符印三個。遣往理之。雄率徒三千。降於太伯山頂(即太伯今妙香山)神壇樹下。謂之神市。是謂桓雄天王也。將風伯雨師云師。而主谷主命主病主刑主善惡。凡主人間三百六十余事。在世理化。時有一熊一虎。同穴而居。常祈于神雄。愿化為人。時神遺靈艾一炷。蒜二十枚曰。爾輩食之。不見日光百日。便得人形。熊虎得而食之。忌三七日。熊得女身;⒉荒芗。而不得人身。熊女者無與為婚。故每於壇樹下咒愿有孕。雄乃假化而婚之。孕生子。號曰壇君王儉。以唐高即位五十年庚寅(唐堯即位元年戊辰。則五十年丁巳。非庚寅也。疑其未實)都平壤城(今西京)始稱朝鮮。又移都於白岳山阿斯達。又名弓(一作方)忽山。又今彌達。御國一千五百年。周虎王即位己卯封箕子於朝鮮。壇君乃移於藏唐京。后還隱於阿斯達為山神。壽一千九百八歲。

    《三國遺事》是記述新羅、百濟、高句麗三國遺聞逸事的書。作者一然,高麗中期僧人,生于1206年,卒于1289年。該書卷五卷首記有“國尊曹溪宗迦智山麟角寺住持圓鏡沖熙大禪師一然撰”。查一然年表,知他在1259年(55歲)被尊為大禪師,1283年(78歲)晉為國尊,1284年至1289年任麟角寺住持,故可斷定這部書是他在79歲至84歲間撰寫的。有資料說他“言無戲謔,性無緣飾,以真性遇物”,又說他“年及耄期,聰明不少衰”。因此,一般認為他的寫作態(tài)度是嚴肅的,壇君故事不似杜撰。

    檀君故事另一出處是《帝王韻記》。該書存世最古版本是公元1360年慶州刻本(此前有1295—1296年晉州初刻本,失傳),關(guān)于檀君記事引文于次:

    初誰開國風云,釋帝之孫名檀君。(本紀曰上帝桓因有庶子曰雄云云,謂曰下至三危太白,弘益人間歟,故雄受天符印三個,率鬼三千而降太白山頂神檀樹下,是謂檀雄天王也云云。令孫女飲藥成人身,與檀樹神婚而生男,名檀君,據(jù)朝鮮之域為王。故尸羅、高禮、南北沃沮、東北扶余、與皆檀君之壽也。理一千三十八年入阿斯達山為神,不死故也)。并與帝高興戍辰,經(jīng)虞歷夏居中宸。于殷帝丁八乙未,入阿斯達山為神(今九月山也。一名弓忽,又名三危,祠堂猶在)!∠韲磺耍瑹o奈變化傳桓因。卻后一百六十四,仁人聊復開君臣(一作:爾后一百六十四,雖有父子無君臣)。

    《帝王韻記》是用白話詩形式寫成的一本簡明通史,上卷寫中國史,下卷寫朝鮮史。作者李承休,高麗文臣,生于1234年,逝于1300年。該書前附有“進呈引表”,記載繕進日期為“至元二十四年三月”,即公元1287年,可見成書幾與《三國遺事》同時。

    據(jù)文獻記載,朝鮮歷史曾有《檀君古記》一書(《李朝實錄·世宗實錄·地理志》錄有其名),疑即為上二書提及的《古記》、《本記》,但此書早已亡佚,內(nèi)容和成書年代不得而知。

    此外,朝鮮朝以后關(guān)于檀君記述漸多,但皆為上述二書演繹,不錄。

    勘!度龂z事》與《帝王韻記》檀君記事,可知其故事大致相同,但在細處亦多有歧異。如關(guān)于傳主稱謂,《遺事》記為“壇君”,《韻記》記為“檀君”(有人認為此非手誤。因為壇君”反映的是古代自然宗教中“積土為壇”進行祭天活動的痕跡,而“檀君”反映的是樹木崇拜,它們各代表著一種古代文化,故二者有著實質(zhì)性差別);關(guān)于傳主誕生,前者記為桓雄假化與熊女婚而生之,后者記為孫女飲藥得人身,與檀樹神交媾而生之。這說明:1檀君故事在被記錄下來之前曾在民間廣泛流傳,并基本定型。它是世界各個民族普遍存在的建國神話之一種。2在上述兩書成書之前至少已有兩種書記錄了檀君故事。二書所本不同,故有不同記述。

    檀君枯榮史

    高麗以降,史家對檀君故事向來有信疑兩派。疑者認為檀君故事純系神話傳說,不可視為信史,更不可寫入正史。其理由是:

    1 故事本身荒誕不經(jīng),毫無事實根據(jù)。

    2 故事中桓因帝釋源自佛典《法華經(jīng)》,故事來自《觀佛三昧海經(jīng)》、《華嚴經(jīng)》等佛經(jīng)中屢屢出現(xiàn)的“牛頭?檀”。可見它是僧人創(chuàng)作,由一然形諸于筆。

    3 《三國遺事》屬私家著述,記載傳聞稗說,無史料依據(jù)。比它早成書150年的官修正史《三國史記》不記檀君,宋人徐競使高麗后于1224年著《高麗圖經(jīng)》,雖設(shè)“建國”專條但不記檀君。查一然所稱《魏書》,無檀君記載。

    信者認為:

    1 一然書有所本,為述而不作。查今《魏書》不記檀君,說明一然所據(jù)者非寫拓跋氏之《魏書》,可能是寫曹魏的《魏志》類另一著作。

    2 檀君故事保存了原始社會的生活痕跡,反映了古代人的思維,有一定真實性,具有社會、歷史和文化意義。

    3 情節(jié)荒誕不經(jīng),正好說明它傳自古代,保存有民族原始YY思維。

    對于一段歷史傳說的真?zhèn)芜M行爭議,古今中外皆不鮮有,絕非檀君獨特。但當我們把檀君之爭放在具體的歷史背景中去考察,縱觀檀君700年枯榮史,就會領(lǐng)悟到許多歷史以外的東西。

    無論一然和尚所稱記事有本是否屬實,后人知檀君其人其事賴于《三國遺事》卻是事實。為什么早其150年的金富軾作《三國史記》不記檀君,而后出一然卻為之,人們可能羅列出許多理由,但筆者認為,高麗當時所處歷史環(huán)境之巨變?yōu)槠涓纠碛伞?/p>

    高麗建國于918年,金富軾修成《三國史記》是1145年,一然撰《三國遺事》在1284—1289年間。在金富軾和一然之間發(fā)生了些什么事情呢

    蒙古鐵木真1206年建國稱汗,1218年以圍殲契丹為由攻入高麗,高麗對蒙古稱臣奉貢。自1231至1259年間,蒙古大軍先后6次侵襲高麗,徹底征服之,高麗遂成蒙古附庸。當時,蒙古派員入高麗監(jiān)國,高麗王室被迫與蒙古聯(lián)姻,世子入質(zhì)大都。一然和尚作《遺事》時在位的忠烈王就有蒙古血統(tǒng),他先后14次入元大都朝拜。高麗每年均須向元(蒙古于1271年改國號為元)進貢大批金銀童女。1274和1281年元軍兩次征討日本,高麗被迫充當前沿陣地并提供大批船艦物資。高麗人民不克重負,紛紛逃亡。高麗所受外族壓迫之酷前所未有,遂產(chǎn)生空前反抗精神和民族意識。

    在此背景下一然作《遺事》,利用撰述稗史演繹檀君,借制造民族始祖激揚民族精神,表示對蒙元壓迫之反抗。

    應(yīng)該說,這是檀君第一次介入政治。

    麗末鮮初,中國處于元明相交之季。事元還是事明,這在高麗統(tǒng)治集團來說是一個關(guān)系家國存亡緊迫選擇。高麗王室與蒙元有傳統(tǒng)姻親關(guān)系,其地位之維持有賴于元朝支持,利害所關(guān)使他們不諳潮流大勢。以李成桂為首的權(quán)臣集團對中國的局勢有著更為透徹的觀察,他們主張反元事明。政爭引起政變,李成桂仿趙匡胤陳橋兵變,在率軍征明時發(fā)動威化島回師”,奪國建立朝鮮朝。李氏朝鮮為了證明自己的合法性和正統(tǒng)性,極力推崇檀君,稱之為“東方始受命之主”。李朝世宗時在平壤建檀君祠崇靈殿,宣稱李氏王族在血緣上是檀君子孫,在事業(yè)上是檀君王權(quán)繼承人。他們把朝鮮政權(quán)說成是得之于國父族祖,政變上臺的真象被受命于天的光環(huán)掩飾起來。這是檀君第二次走進世俗社會。

    200年后歷史重演。中國明清王朝更迭,朝鮮又有事明事清的政爭。在那場權(quán)力斗爭中,對清政權(quán)懷有好感的昭顯世子被其父仁祖毒殺,數(shù)大臣被戮。當明朝崩潰,清朝定鼎中原以后,朝鮮王室權(quán)臣戀明情結(jié)依然如故,這便造成了政治上和情感上的極大困惑。在這種背景下,有《揆園史話》一書問世。該書主張拋棄事大主義、恢復桓仁、桓熊、檀君以來東夷傳統(tǒng)文化。這種主張正好為陷入困境的朝鮮政界和思想界提供解脫之途,于是興起檀君崇拜潮。

    箕子是殷商貴族,周武王克殷,他率眾走之朝鮮,武王以朝鮮封之,箕子教化其民以禮儀和田蠶織作。朝鮮時代事大主義盛行,人們當時并不認為崇拜來自中國的箕子有什么不好,相反,卻以得箕子教化為榮。這樣,作為民族和國家象征的檀君地位一落千丈,人們不再提及“東方始受命之主”。

    近代史開始,西勢東漸,朝鮮屢遭洋擾。日本維新崛起,對外侵略,朝鮮首被其難。中國在鴉片戰(zhàn)爭后衰敗不能自保,與日本在朝鮮對抗20年終于在甲午決戰(zhàn)中失敗,被迫退出朝鮮。中朝宗藩關(guān)系結(jié)束,朝鮮為日本控制。爾后日俄角逐10年,最后火并,日本獲勝后獨霸朝鮮,朝鮮一步步滑向亡國深淵。在這一歷史劇變中,朝鮮事大慕華思想因中國的衰敗而式微,民族生存危機的加深促使人們圖強自保。于是,上世紀末本世紀初朝鮮興起愛國啟蒙運動,檀君作為民族自立自強的旗幟,再次被尊為?國族祖,成為民族精神象征。在接踵而至的國難中,“檀君子孫”成為動員民眾展開救國斗爭的有力口號,研究、宣傳和崇拜檀君成為愛族愛國的具體行動。這樣,檀君開始走出政堂和書齋,步入社會基層,接近普通民眾。

    1906年,搖搖欲墜的“大韓帝國”決定以檀君紀年取代帝王年號(1895年《馬關(guān)條約》簽訂后中國被迫放棄對朝宗主權(quán),朝鮮高宗國王1897年自上尊號稱帝,改國號為“大韓帝國”以示獨立,但實際已為日本控制。1905年日本迫使朝鮮與之簽訂“乙已條約”,朝鮮降為日本附屬。更改紀年實為一種抗爭行動),爾后各種獨立運動文件多署以“檀紀某年”,如1919年“三一運動”的許多文告便記為“檀紀四二五二年(傳說檀君立國在中國堯帝即位50年戊辰,這一年相當于公元前2333年。以該年為紀元,1919年則為檀紀4252年)。農(nóng)歷十月初三是傳說中檀君下降和建國日,古有“開天節(jié)”之說。日治時期,為表示民族不死、民族精神不死,每年這一天朝鮮民眾都舉行紀念活動。大韓民國上海臨時政府成立以后,正式將這一天定為國慶日,檀君紀年再次被定為公式紀年。在檀君旗幟下,人們宣傳朝鮮5000年歷史,宣傳單一民族和單一血統(tǒng),用以團結(jié)全民族進行反日復國斗爭。

    隨著檀君民族主義興起,檀君走上宗教祭壇。1909年,以檀君為至尊的大宗教形成,該教尊檀君祖桓因為造化神,尊檀君父桓雄為教化神,尊檀君桓儉為治化神,三神一體,共稱天帝。至今,大宗教在韓國仍頗流行,信徒總數(shù)約有20萬。現(xiàn)任教主是歷史學家、前文部長官、金泳三總統(tǒng)恩師安浩湘。

    二戰(zhàn)后朝鮮光復但旋即分裂。在北方,由于檀君民族主義強調(diào)全民族“一個血統(tǒng)、一命運”的“一民主義”,視民族重于階級,與北方主流意識形態(tài)不合,因此被批判,檀君被定。一度被視為統(tǒng)戰(zhàn)對象的檀君民族主義者安在鴻、趙素昂、趙琬九等先后在政壇消失。

    在南方,檀君秉著反日復國斗爭之余烈,一度受到高度尊崇。檀君民族主義者李始、李范、安浩湘、鄭仁甫等人先后在李承晚政權(quán)中出任要職。在他們主持下,檀君紀年重新確立為正式紀年,“開天節(jié)”定為國慶日。在安浩湘任文部長官時,檀君主義的“弘人間”、“一民主義”被確立為國家教育指導原則。但是,不久后檀君民族主義遭到強有的反對。因為,第一,“一民主義”引伸出民主和均富,這對熱心獨裁和謀私的李承晚新集團是個威脅。第二,檀君民族主義強調(diào)民族至上,這使留在李政權(quán)中的大批有親日附經(jīng)歷的政客如刺在身。第三,對于接受西方教育、具有西方價值觀的知識界、軍界新銳說檀君不受歡迎,他們視西方為樣板,認為“民族的”就是“落后的”,均應(yīng)送進歷史博物。這樣,在反檀君勢力的聯(lián)合進攻下,檀君主義者紛紛被排擠出局,檀君的地位經(jīng)歷了個美麗的弧形后冷落了。1961年樸正熙少壯軍人集團政變上臺后,檀君紀年自19621月1日起被廢除,把檀君說成是民族始祖的中小學教材被冠以“不科學”廢止改寫。

    直到1979年檀君在韓國的冷落處境才得以改觀,因為這年韓國史學界爆發(fā)了一場空前規(guī)模的“國史論爭”。這場大論戰(zhàn)的背景是,韓國令世界矚目的經(jīng)濟成就使韓國人獲得近代史開始以來從未有過的揚眉吐氣,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空前高漲。推崇西方價值觀的少壯集團和堅守信史原則的傳統(tǒng)文人結(jié)成的檀君否定陣線開始受到新興民族主義挑戰(zhàn)。后者以批判“日本殖民史觀”為名對“檀君否定說”大加討伐(日本統(tǒng)治朝鮮時期日本總督府曾組織編寫一部長達35卷的《朝鮮歷史》,該書稱檀君故事為神話而非史實,否定實有檀君其人),主張?zhí)淳秊槭穼,?yīng)寫入正史和教科書,矛頭直指官方國史編纂委員會。國史編纂委員會的史學泰斗們雖然進行了學術(shù)性爭辯和反駁,但他們的信史原則在政治面前顯得蒼白無力。斗爭結(jié)果是挑戰(zhàn)者占了上風,此后教科書和官修正史開始以檀君為開篇之談。筆者手頭就有一本韓國1990年3月編寫的中學生《國史》教科書,其中就有檀君和古朝鮮”一節(jié),明確斷定“古朝鮮為檀君王儉建立”,并詳注依據(jù)。

    朝鮮對韓國的“國史論爭”持否定態(tài)度。1979年至1982年間朝鮮出版33卷本《朝鮮全史》,其第二卷談及檀君時仍稱之為“幻想中的神人”。針對韓國“國史論爭”,它說:“檀君和檀君朝鮮正在被封建史學家和資產(chǎn)階級民族主義史學者夸張為實存人物和古代國家”,“他們編造檀君是古代朝鮮統(tǒng)治者的說法,目的是使其階級壓迫合法化”。

    檀君和主體史學

    1987年3月,朝鮮歷史學家姜仁淑在《歷史研究》上發(fā)表題為《檀君神話的形成》文章,此后又在該雜志1987年4期、1988年3期和4期、1990年1期先后發(fā)表數(shù)篇論文,對檀君及其父祖神話進行新的解釋,但總體來說尚未突破“神話說”。1993年9月7日姜女士在朝鮮政府機關(guān)報《民主朝鮮》發(fā)表長文,開始放棄“神話說”,主張“檀君實有其人,其墓在平壤”。據(jù)后來公布的消息得知此時期朝鮮正在挖掘傳說中的檀君墓。

    1993年9月28日,朝鮮媒體報導說已發(fā)現(xiàn)檀君遺骨。10月2日正式發(fā)表《檀君陵挖掘報告》,宣布“古朝鮮始祖檀君遺骨在平壤近郊墓穴中出土”,“傳統(tǒng)認為神話人物的檀君實有其人”。報告稱,檀君墓位于平壤市江東郡西北大傅山東南坡,成書于1530年的《新編東國輿地勝覽》記載檀君葬于此。經(jīng)挖掘,發(fā)現(xiàn)墓中有男女遺骨86塊,經(jīng)組合,得知男子為身高170厘米的偉丈夫。用“常磁性共鳴法”數(shù)十次測定后認定是5011年前之遺物,遂斷定為檀君骨骸。

    這一考古發(fā)現(xiàn)被認為對主體民族史研究具有非常意義。于是,開始組建超常規(guī)格的“檀君陵重建委員會”,著手建新陵。同時舉行大規(guī)!疤淳c古朝鮮”學術(shù)會議,考古工作者和各界學者一致肯定“檀君實在說”,并宣布平壤為人類發(fā)祥地之一。

    1994年10月新建檀君陵竣工。陵建在江東郡弘文里一座小山上,陵長寬各50米,全高22米,9層,由1994塊白色花崗石砌成,建有陵門、陵墓重建紀念碑、檀君記功碑及其他輔助設(shè)施。250階臺階從山下直通陵前,平添氣勢,蔚為壯觀。

    從此朝鮮史學界皆稱檀君已是歷史實存人物,其被證實是主體史學令人驕傲的新成果,表示將重構(gòu)朝鮮史學新體系。

    的確如此。自50年代提出主體史學這一命題以來,朝鮮史學家們開始以新的觀點分析和解釋歷史文獻,在許多問題上得出與傳統(tǒng)觀點完全不同的結(jié)論。為了使這些成果固定下來,自1975年12月始著手編寫主體史學著作《朝鮮全史》。80年代初以后半島內(nèi)外環(huán)境發(fā)生重大變化,1986年朝鮮提出“朝鮮民族第一主義”。1989年蘇東劇變后進一步強調(diào)“高度發(fā)揚民族第一精神”。據(jù)此反觀1982年出齊的33卷本《朝鮮全史》,發(fā)現(xiàn)有些地方已落后于形勢。如:

    在內(nèi)外復雜形勢下對民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宣傳5000年悠久歷史,燦爛古代文化乃重要內(nèi)容。但《全史》在否定箕子朝鮮以后,衛(wèi)滿朝鮮以降迄今只有2000年。只有肯定檀君為史實才副其悠久。此外,傳統(tǒng)史學承認箕子“設(shè)禁八條”教化民眾,主體史學否定箕子東來以后,只有肯定傳說中桓雄下凡時帝釋之 “弘益人間”的教導,方能在本土找到政治理念的最初源頭。

    傳統(tǒng)的朝鮮歷史承續(xù)表為古朝鮮(包括檀君朝鮮、箕子朝鮮、衛(wèi)滿朝鮮)———三國時代———統(tǒng)一新羅———高麗———朝鮮。以主體史學觀之,此表重大缺陷一為有背主體,二是偏重南方。因此,1993年12月提出史學新體系,即古朝鮮(檀君朝鮮、衛(wèi)滿朝鮮)———高句麗———渤!啕悺r。在新的史學體系中,箕子朝鮮被否定其存在,三國時代唯以高句麗為正統(tǒng)(其故土在北方,都平壤),新羅、百濟降為割據(jù),統(tǒng)一新羅因有背主體(事唐)失去其歷史地位,渤海國雖不在半島,但被認為是高句麗遺民所建國家,故可承續(xù)正統(tǒng)。在這個新體系中,檀君占有龍頭地位。據(jù)此史學新譜系,1993年5月和1994年1月先后修復高句麗東明王陵(位于平壤力浦區(qū))和高麗太祖王陵(位于開城松岳山)。

    漢城是朝鮮最后一個封建王朝的都城,傳統(tǒng)上被視為國家政治、文化中心。檀君陵挖掘后《勞動新聞》于這年10月4日發(fā)表社論稱:“檀君陵在平壤發(fā)現(xiàn),說明平壤是朝鮮民族發(fā)祥地,是朝鮮民族國家形成和發(fā)展的中心!

    韓國學界對新近興起的“檀君熱”反應(yīng)不一。有人認為此非學術(shù),但也有人認為:“在開放時代,外國文物思潮洶涌而至,我民族文化及其正統(tǒng)性受到?jīng)_擊。在這種情況下,最重要的是要把民族正統(tǒng)性和基礎(chǔ)定位于檀君……檀君有無其人倒在其次,首要的是樹立主體!背执苏撜呤菑母鼮閺V泛的歷史角度看問題的,他們認為,地中海文化圈是神本主義,大西洋文化圈是人本主義;前者有神無人,后者人欲橫流,只有檀君主義是神人結(jié)合,弘益人間,這是朝鮮民族對人類思想的偉大貢獻。

    看來,世界上存在三個檀君:

    1 神話中的檀君,也就是口傳文學或稗史中記錄的、具有文學意義的檀君;

    2 歷史上的檀君,即向人們泄露古代韓國人原始思維和遠古信息、具有思想史和民俗史意義的檀君;

    3 人們心中的檀君,或叫作人們希望中的和塑造中的檀君,他生活在當代人中間,負有歷史使命

    檀君神話

    天神與熊女

    《三國遺事》是高麗僧人一然于13世紀80年代以古漢語撰寫。據(jù)此書記載,檀君為天上下凡的天神庶子桓雄大王與熊女所生,是古朝鮮的開國君主,于公元前2333年定都平壤,公布了“朝鮮”國的成立。為區(qū)別于后來的李氏朝鮮,現(xiàn)稱之為檀君朝鮮。書中稱,檀君在位1500年,后隱居阿斯達為山神,活到1908歲。

    檀君神話原文

    《三國遺事.紀異》曰:“古記云:昔有(天神)桓因,庶子桓雄,數(shù)意天下,貪求人世,父知子意,下視三危太伯可以弘益人間。乃授天符印三個遣往理之。雄率徒三千,降于太伯山頂(今平安北道妙香山)檀樹下,謂之“神市”,是謂“桓雄天王”也。將風伯、雨師、云師,而主谷、主命、主病、主刑、主善惡,凡主人間三百六十余事,在世理化。”

    “時有一熊一虎同穴而居,常祈于桓雄,愿化為人。時神遺靈艾一柱,蒜二十枚曰:爾輩食之,不見日光百日,便得人形。熊虎得而食之,忌三七日,熊得女身,虎不能忌,而不得人身!

    “熊女者無與為婚,故每于檀樹下,咒愿有孕;雄乃假化而婚之。孕生子,號曰檀君王儉,以唐高(堯)即位五十年,都平壤,始稱朝鮮。”(史稱“檀君朝鮮”)

    “又移都于白岳山阿斯達,御國一千五百年。周虎(武)王即位己卯,封箕子于朝鮮,檀君乃移于藏唐京,后還隱于阿斯達為山神。壽一千九百八歲。”

    檀君神話翻譯

    相傳天神桓因的兒子桓雄想下凡幫助人類,向他的父親要求將韓半島作為他的領(lǐng)地。桓因允準了他的要求,并派3000名隨從同他一道來到人間。

    桓雄降臨在太白山山坡上的一棵神圣的檀香樹附近。他自號天王,建立了神城。他任命了3位大臣分別掌管風、雨、云,并教臣民學習耕作、醫(yī)藥、木工、編織和打魚在內(nèi)的360種技藝。他還教臣民辨善惡,并制作了一部法典。

    當時有一熊一虎住在檀香樹附近的一個大山洞中,每日來到檀香樹前向桓雄祈禱。天王最后被它們的祈禱所感動。

    他將它們叫到跟前,給了它們20瓣大蒜和一小支神圣的艾蒿。他說:”吃下這些東西,百日之內(nèi)不要見日光,如能做到,便可變成人類”。

    熊和虎將蒜和艾蒿吃下,回到洞中,虎耐不住煎熬,不久便出了山洞。熊則安心等待,才過了21天,便變成了一個美貌的女人,后人稱之為熊女。

    這位女人十分高興。但是由于找不到娶她為妻的人,于是她又到檀香樹前祈禱,希望能有一個孩子;感酆軕z憫她,便將自己暫時變成了人形。這位女人后來懷了孕,不久便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叫檀君。

    全國的臣民對檀君的出生都十分喜悅,后來檀君成了半島上的君王。他定平壤為都城,稱他的王國為朝鮮。此后,他將都城遷至太白山上的阿斯達。檀君統(tǒng)治了1500年才退位,成了山神。

    檀君爭議

    現(xiàn)將朝鮮韓國國民普遍的觀點摘編如下:

    “檀君在5011年前(從1993年算起),在平壤(今稱)的一位酋長家出生。他自幼熱心磨練弓、槍、刀等武術(shù),努力領(lǐng)會自然和社會上的事理。他身材魁梧,頭腦聰穎,武術(shù)出眾,逐漸有了要改造和變革社會的想法

    檀君繼承父親作了酋長后,改造和發(fā)展原始的政治機構(gòu),建立了行政、司法、軍隊等強大的權(quán)力機構(gòu),于公元前30世紀初在平壤城定都,宣布了“朝鮮”國的成立。為區(qū)別于李氏朝鮮,現(xiàn)稱之為古朝鮮。

    古朝鮮的成立使朝鮮民族結(jié)束長達一百多萬年的原始時代,在東方第二十七個進入了國家時代、文明時代。

    檀君在他的出生地平壤去世。”

    在《三國史記 高句麗本紀 東川王篇》有這樣的話:

    “二十一年,春二月,王以丸都城經(jīng)亂,不可復都。筑平壤城,移民及廟社,平壤者本仙人王儉之宅也,或云王之都王險。”

    請注意這一句“平壤者本仙人王儉之宅也”

    這說明,在高麗時代,王儉的傳說(注意,不是神話,而是傳說)就已經(jīng)流傳在民間,而且可以看出,在古代高麗人看來,王儉乃是傳說中的仙人而并非確實存在的人物。直到一個世紀后高麗和尚一然所著<三國遺事>中“魏書云。乃往二千載有壇君王儉。立都阿斯達開國號朝鮮”才把這傳說著成完整的神話,并且給王儉冠以壇君(是否筆誤??還是后代改成檀君?)

    可以看出,關(guān)于檀君的神話最初是由古代的傳說一點點成型的。后代朝鮮韓國人經(jīng)過對神話傳說的添血加肉,使檀君朝鮮更像一段存在的歷史,甚至連檀君朝鮮的王族世系也“找”出來了,最后大膽的把原本的神話作為信史寫進那虛幻的歷史中。歷史就這么被他們造出來了。

    朝鮮人/韓國人的祖先崇拜檀君為神的存在。

    現(xiàn)在,根據(jù)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兩屆領(lǐng)導人金日成和金正日的政策,檀君陵作為國寶改建得宏偉壯麗。

    1994年10月11日,在七千萬朝鮮民族極大的關(guān)心下,隆重舉行了檀君陵改建竣工儀式。檀君陵的占地面積達45公頃,所用石材就達7.2萬多塊。每年10月3日,在這里隆重舉行開天節(jié)活動,朝鮮人士和旅外朝裔也前來參加這個活動。

    其他相關(guān)

    ITF跆拳道第二個特爾——檀君

    Dan-Gun

    動作數(shù):21

    意義:檀君特爾是為了紀念公元前2333年傳說中的古朝鮮國開國始祖檀君而命名。

    特點:是黃帶晉升黃綠帶的必考特爾。

    TAGS: 人物 朝鮮半島 歷史人物 歷史名人
    名人推薦
    • 貝利薩留
      貝利薩留(約505~565),拜占庭帝國統(tǒng)帥。生于色雷斯。早年任皇帝查士丁尼一世的侍衛(wèi)。527年率軍參加對波斯的戰(zhàn)爭。529年升任禁衛(wèi)軍長官。翌年任德...
    • 費俠
      費俠,字達韞,湖北鐘詳人,中共黨員,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國民黨上海市黨部主任委員。1928年,費俠受黨組織派遣,到無線培訓班學習,并借機打入內(nèi)部。...
    • 吳明徹
      吳明徹(512年-578年),字通昭(一作通炤),秦郡人,南朝陳將領(lǐng)。幼年喪父,本性至孝。侯景之亂時,秦郡大饑,吳明徹將糧食分給鄰居。承圣三年(5...
    • 吳壽夢
      吳壽夢(前620-前561)通常也被稱作吳王壽夢。姬姓,吳氏,名壽夢,又名乘,字熟姑,又稱攻盧王。中國春秋時期吳國國君,吳去齊之子。生于周襄王三...
    • 吳元炳
        吳元炳 字子健,河南固始縣城關(guān)人。咸豐進士。從團練大臣毛昶熙回籍辦團練,與捻軍戰(zhàn)于河南各地。同治二年擢侍講學士,十年出任湖南布政使,湖...
    • 莫宣卿
      莫宣卿(834-868),字仲節(jié),號片玉。謚孝肅。唐朝文宗大和8年(公元834年)農(nóng)歷八月十七日出生在封川縣(今廣東封開縣河兒口鎮(zhèn)西村)。兩廣的第一個...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