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李燾稱賞唐代劉玄華,謂“唐三百年,惟劉玄華不愧”,心慕賢良方正科,乃令李垕、李塾攻讀此科,皆學有所成。
乾道五年(1169),李垕得吏部尚書 汪應辰薦,試 賢良方正科,果中。擢為秘書省正字,旋遷著作郎兼國史實錄院編修官,與父李燾共典國事,同為南宋史家重臣,明顯于縉紳達官之間。
李垕性剛直,忠言極諫,多次上策奏議國家大事,后人評價很高。名 楊慎(升庵)說:“宋制策入等者,唯蘇軾、蘇轍、吳育、范百錄、李垕。”“垕與二蘇并列上等,其文行真不可及哉!”
李燾稱賞唐代劉玄華,謂“唐三百年,惟劉玄華不愧”,心慕賢良方正科,乃令李垕、李塾攻讀此科,皆學有所成。
乾道五年(1169),李垕得吏部尚書 汪應辰薦,試 賢良方正科,果中。擢為秘書省正字,旋遷著作郎兼國史實錄院編修官,與父李燾共典國事,同為南宋史家重臣,明顯于縉紳達官之間。
李垕性剛直,忠言極諫,多次上策奏議國家大事,后人評價很高。名 楊慎(升庵)說:“宋制策入等者,唯蘇軾、蘇轍、吳育、范百錄、李垕。”“垕與二蘇并列上等,其文行真不可及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