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魯文公,春秋時魯國第十九任國君,姬姓,名興。
其父為魯僖公(史記作“釐公”),其母為聲姜。
自文公開始,魯國公室逐步走向衰退,季孫氏為首的三桓逐漸凌駕于公室之上。
歷史
魯文公在位十八年而魯國日益衰弱。
外有秦晉爭霸,魯弱而以晉為尊。內(nèi)有襄仲、三桓爭雄。內(nèi)憂外患,公室漸衰。
咸之戰(zhàn)
文公在位期間,惟一可以稱道的應(yīng)該算是文公十一年的時候,叔孫得臣大敗翟狄于咸的戰(zhàn)事。
叔孫得臣,姬姓,叔孫氏,桓公子叔牙之孫,謚莊,史稱叔孫莊叔。他是振興魯國三桓叔孫氏的第一人。
文公十一年,狄人鄋瞞國侵齊,因而攻打魯國。魯國占卜,派叔孫得臣帥師作戰(zhàn)。得臣率侯叔夏、綿房甥、富父終甥等人追之,于咸擒獲長狄僑如。叔孫得臣為了彰顯自己的功績,就給自己的兒子取名僑如。
廢嫡立庶
文公時期,莊公子遂(襄仲)掌權(quán)。文公薨,襄仲為了繼續(xù)掌權(quán),不顧其他大臣的反對,以齊國為后盾,殺了文公嫡子惡、視,而立庶子倭(魯宣公),廢嫡立庶,由此魯國公室益弱而三桓漸強(qiáng),為日后卿大于公的現(xiàn)實張本。
軼事典故
穆伯好色
文公期間,桓公子慶父有子敖,稱公孫敖,姬姓,孟孫氏,謚穆,史稱孟穆伯。
文公元年,穆伯以魯國卿的身份與諸侯會盟,隱隱僭越魯公,其勢力在魯非同一般。其時襄仲尚不如他。然而襄仲多次出使齊國、晉國等強(qiáng)國,為魯國溝通外交、排憂解難,逐漸掌握主動權(quán)。
穆伯為人好女色,他早年娶了莒國的女子為妻,稱戴己,又娶戴己的娣聲己,兩位莒女都給他生下兒子。但是他還想著莒國的女人,于是向莒國索要。莒國以他已經(jīng)娶了兩個了,再娶那地位就很低下的,不愿意再嫁女給他。
文公七年,徐國伐莒,莒女求救于魯。穆伯出使,與莒盟,同時為襄仲迎娶莒女。結(jié)果,他一看到將要出嫁的莒女,心動不已,竟然自己娶過門,把本該是襄仲的妻子的莒女娶來作自己的女人。莒國有求于人,這次不敢拒絕。而襄仲很生氣,請求文公發(fā)兵討伐穆伯。但是惠伯出面,勸說文公不要對臣子之間的亂事橫加干預(yù),以免有害于魯國。于是,穆伯順利娶到第三個莒國女子。
這僅僅是好色的緣故嗎?僅僅是因為莒女很美的緣故嗎?又或者是穆伯與襄仲爭權(quán)的結(jié)果呢?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哀姜哭市
文公長妃齊女,姜姓。次妃敬嬴。文公薨,當(dāng)時的權(quán)臣襄仲跟敬嬴感情很好,于是襄仲想立敬嬴的兒子俀為國君,但是顧及到文公夫人的娘家齊國,于是前往齊國請準(zhǔn)于齊惠公。齊惠公當(dāng)時剛剛即位,新立為穩(wěn),想要跟鄰國搞好關(guān)系;另外,如果立齊女的兒子為魯國國君,那是立嫡長子,天經(jīng)地義,不會被怎么感謝,若是立庶子為國君,那么一來能夠與襄仲修好,二來這個國君也會把齊國等同于恩人。齊惠公思前想后,終于許可了襄仲的想法。
襄仲回國后,立即殺死了齊女所生的公子惡、公子視,立敬嬴的公子俀為國君,是為魯宣公。
兒子被殺,齊女也被趕回娘家。臨行前,她在市上哭鬧,嚎啕“天乎!仲為不道,殺適立庶”,當(dāng)時魯人看到都被她的悲傷感染而哭起來。于是,她被稱為哀姜。而這個故事叫做“哀姜哭市”。
史籍記載
“三年,文公朝晉襄父!薄妒酚·魯周公世家第三》《春秋》有專門的卷次書寫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