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何孔標 (1882~1953)著名淮劇老藝人又名“何小碗子”,江蘇建湖人。自幼習演徽劇,工文武花旦。在《紅梅閣·放裴》中扮演李慧娘,身段穩(wěn)健,行動輕捷;《貴妃醉酒》中扮演楊玉環(huán),手舞羽扇,能擺出二十四個舞姿,造型優(yōu)美。唱念善用陰陽嗓(真假音)結(jié)合,口齒清晰,嘹亮動聽。練就了扎實過硬的武功,戲路寬廣。中年改演文武老生,兼演花臉與丑角,并能演猴戲《鬧天宮》與武生戲《五臺山》、《羅成三擋楊林》等劇。在《蘆花蕩》扮演的凈角,被譽為“活張飛”。
藝術(shù)經(jīng)歷
何孔標自幼習演徽劇,工文武花旦。在《紅梅閣·放裴》中扮演李慧娘,身段穩(wěn)健,行動輕捷;《貴妃醉酒》中扮演楊玉環(huán),手舞羽扇,能擺出二十四個舞姿,造型優(yōu)美。唱念善用陰陽嗓(真假音)結(jié)合,口齒清晰,嘹亮動聽。練就了扎實過硬的武功,戲路寬廣。中年改演文武老生,兼演花臉與丑角,并能演猴戲《鬧天宮》與武生戲《五臺山》、《羅成三擋楊林》等劇。在《蘆花蕩》扮演的凈角,被譽為“活張飛”。
根據(jù)淮劇的有關(guān)地方志記載,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起,建湖的何孔標與駱步興、駱宏彥、時炳南、倪福康、李玉花、嵇佳芝、華良玉、沈月紅、呂祝山等人一起赴江南的上海、南京、蘇錫常及杭嘉湖等地。隨兄何孔德與韓太和、武旭東等先后組織淮戲班子,首演于滬上的太平橋小菜場戲園等地。其時又有大批京劇藝人加入“三可子”(淮劇前身)戲班。皮簧戲(京劇)與“三可子”同臺演出,形成了繼“徽夾可”之后又一演出新格局――“皮夾可”,后又稱“京夾淮”。
民國初,隨兄何孔德來滬改唱淮戲。擅演《打侄上墳》的陳東川、《大保國》的徐延昭、《取都城》的劉璋、《陳橋兵變》的趙匡胤、《下河東》的呼延壽廷或歐陽方、《雁門關(guān)》的潘洪、《九焰山》的武三思、《鄉(xiāng)城會·送親迎禮》的鄉(xiāng)下親家母與《拾玉鐲》的劉媒婆等。尤以扮演《祥梅寺》的了空和尚與《活捉三郎》的張文遠見長,對走矮步、耍佛珠、耍甩發(fā)與噴面彩等技巧皆有獨特之處。
何門弟子
著名的淮劇文武小生八大流派之一楊派創(chuàng)始人的楊占魁14歲拜師何孔標學習淮戲、文武小生李神童也何之弟子。
據(jù)上海地方志文藝志有關(guān)早期的排戲制度中記載,何孔標為當時的說戲師傅之一,著名的淮劇文武小生八大流派之一楊派創(chuàng)始人的楊占魁14歲拜師何孔標學習淮戲(現(xiàn)代的淮劇前身)、文武小生李神童也何門之弟子。此外何孔標侄兒何叫天、侄孫何雙林均為淮劇名家。
貢獻
何孔標與琴師戴寶雨及演員謝長鈺陳為翰一起,吸收了京劇〔西皮原板〕的板式,共同創(chuàng)造了新腔,用四胡(后改為二胡)取代單純的鑼鼓伴奏,因該腔運用胡琴伴奏,把行腔拉長,稱之為[拉調(diào)]也即淮劇的三大主調(diào)之一。
侄兒何叫天、侄孫何雙林均為淮劇名演員。
代表作有《紅梅閣》、《貴妃醉酒》、《鬧天宮》等,在淮劇界享有盛譽,人稱“元始天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