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陳釣眼(1250~1282年),一名陳大舉,又稱陳吊眼。云霄民間多呼為陳吊王,宋末漳浦縣官宅鄉(xiāng)南山堡(今云霄縣常山華僑農場境內的“杜塘水庫"南岸?哟澹┤。陳吊眼從小與父親陳文桂、叔父陳桂龍、陳滿安在杜塘山巒間的“紅溪坂"一帶從事農耕,家境貧困。據(jù)傳,他們原家住杜塘村(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因云霄縣建“杜塘水庫",全村移民至8公里外的“下徑村"定居,原杜塘村成為庫區(qū)),因家貧,備受村中族長、富戶歧視。及陳吊眼長大成年,個性剛烈,膽大氣豪,不甘住村中受欺凌,勸說其父輩們舉家移居村南的山坳間“?樱⑿〈澹ㄟz址尚存)落戶,墾植耕作。并以其不畏強暴,言行卓犖,胸懷大志,堅果沉毅而聞名邑中。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元兵入侵至贛、閩、粵諸省,浙、閩、粵各地軍民紛紛聯(lián)合抗敵。出于義憤,陳吊眼與其妹陳姑娘(佚名)鼓動并聚集邑中有忠肝義膽的青壯數(shù)百人,在?哟迥希彻锾幍募t竹尖山揭竿起義,誓師抗元。義軍略事整訓,便開赴汀州一帶,協(xié)助南宋名臣文天祥、張世杰共同抗擊入侵之敵,轉戰(zhàn)于閩南、閩中一帶。后又聯(lián)合廣東大埔畬洞義軍許夫人等,與宋將謝洪永一起北進,圍攻占踞于泉州的降元叛將蒲壽庚。但由于元兵增援,義軍攻泉三月未果,陳吊眼旋即策動閩北義士戴巽子、黃華、廖得勝等,率眾響應,與元兵苦戰(zhàn)于建寧、政和、邵武等郡縣,節(jié)節(jié)取勝。閩、粵的漢、畬義軍又合兵一處,北進浙江南部,痛擊敵寇,聲威大振。
由于元軍勢大,以陳吊眼為首的義軍復被元兵反擊而敗退,兵返閩南、粵東堅持活動。祥興二年(1279年),南宋殘存官軍漸次敗亡,宰相陸秀夫與少帝趙蹈海死,宋朝滅亡。迨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這支抗元起義軍,已有五萬多人。是年中秋之夜,攻克被元兵侵占的漳州城,殺了元招討使傅全、萬戶府知事闞文興等,元廷震驚,隨后派兵反撲。義軍退出漳州,返回云霄。此時的起義軍又迅速擴展,號稱十萬。至元十八年(1281年),眾義軍擁立陳吊眼為“鎮(zhèn)閩開國大王”,建元“昌泰”。元廷震動,立即派遣都元帥完者都率大軍進剿,大肆鎮(zhèn)壓。陳吊眼乃部署叔父陳桂龍駐守“九層畬"、猛士陳三官守水篆畬,羅半天、梅龍守長窖,陳大婦守客寮。自己則率主力堅鎮(zhèn)漳浦,其妹另領一支隊伍,守護紅竹尖根據(jù)地的門戶“云霄南山懸鐘鼻嶺”。元軍一到,起義軍勇猛迎敵,與敵寇浴血奮戰(zhàn),且戰(zhàn)且退。義軍退守烏山,隱入崖洞堅守。陳吊眼身先士卒,勇殺敵軍,最后于距紅竹尖西北4公里處的“和尚寮千壁嶺”地方,不幸被俘,全軍覆亡。翌年,陳吊眼被元朝官府斬于漳州城。此悲壯史事,不但《新元史》有記載,而且在閩粵一帶家喻戶曉。至今,紅竹尖與萬夫嶺的摩崖石刻之處,皆保存完整,均已被公布為云霄縣文物保護單位。當?shù)孛癖娺祀立陳吊眼兄妹塑像于紅竹尖山“天星寺”左“忠烈廟”中,供游人瞻仰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