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吳大澄(1835~1902),初名大淳,字止敬,又字清卿,號恒軒,晚年又號愙齋,江蘇省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清代學者、金石學家、書畫家。善畫山水、花卉,書法精于篆書。皆得力于金石鑒賞修養(yǎng)。同治初客滬,入萍花社書畫會。清同治七年(1868年)進士,光緒十二年(1886年)擢廣東巡撫。
任職經(jīng)歷
光緒十三年八月,署河南山東河道總督。光緒十八年授湖南巡撫。中日甲午戰(zhàn)爭起,他率湘軍出關(guān)收復海城,因兵敗革職。一生喜愛金石,并工詩文書畫。主講龍門書院。少從陳碩甫學篆書,中年后又參以古籀文,益精工。題跋行楷方正流麗,獨樹一幟。兼長刻印。作山水、花卉,用筆秀逸,嘗仿惲壽平山水花卉冊,及臨黃易訪碑圖尤妙。精鑒別,喜收藏,尤能審釋古文奇字。著有《說文古籀補》、《古玉圖考》、《權(quán)衡度量考》、《愙齋集古錄》、《恒軒所見所藏吉金錄》、《愙齋文集》等。歷任編修、河北道、太仆寺卿、左副都御史等職。卒年六十八。
人物生平
搜集與研討
吳大澄初名大淳,避清穆宗諱改名,字止敬,又字清卿,號恒軒,又別號白云山樵、愙 齋、鄭 龕 、白云病叟。江蘇吳縣人。任編修,陜、甘學政。河南、河北道員,太仆寺卿 ,太常寺卿,通政使,左都御史,廣東、湖南巡撫等官。曾參左宗棠西行大營,在吉林助銘安練兵,故參與中俄邊界及中日訂約之交涉。中法戰(zhàn)爭時會辦北洋事宜。中日戰(zhàn)爭時又疏請參戰(zhàn)。平生頗留心古器物之搜集與研討,為晚清著名金石考古家。
陜甘學政
1867年進士,授編修。出為陜甘學政。1877年赴山、陜襄辦賑務,不辭勞苦,親赴災區(qū)察勘,得左宗棠、曾國荃等保薦,次年,授河北道。1880年,詔給三品卿銜,隨吉林將軍銘安辦理寧古塔、三姓、琿春等東陲邊務。次年,授太仆寺卿。
從越南向中國擴張
1883年,法國從越南向中國擴張,奉命會辦北洋軍務。1884年遷左副都御使。詔令赴朝鮮處理甲申事變,抵制日本對朝鮮的侵略活動。次年,赴吉林會同副都統(tǒng)依克唐阿與俄使查勘侵界。1886年,任中國首席代表在巖杵河-琿春同俄國進行勘界會談。與沙俄代表據(jù)理力爭,收回了被沙俄非法霸占的黑頂子百余里的領(lǐng)土,糾正了“土”字界牌。又爭得了中國船只在圖門江口的航行權(quán)。1887年,調(diào)任廣東巡撫,又同葡萄牙強占澳門和香山七村的侵略活動作斗爭。1888年,鄭州黃河決堤,吳大澄參與治理,治河成功后,實授河道總督,賞頭品頂戴。1894年,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吳大澄時任湖南巡撫,奏請從軍。8月15日、17日連電“奏請統(tǒng)率湘軍赴朝督戰(zhàn)”。不久,獲清廷允準,“帶勇北上”。旋被任為幫辦東征軍務。
反攻海城
1895年1月,吳大澄率新老湘軍二十余營出關(guān),2月11日到達田莊臺。從2月21日開始,吳大澄與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吉林將軍長順及宋慶等部合軍,進行第四次反攻海城。當時集中在海城附近的清軍共一百余營,六萬余人。兵力雖多,但因系統(tǒng)復雜,有湘軍、楚軍、淮軍和東北軍隊,互不統(tǒng)屬,缺乏統(tǒng)一指揮。吳大澄名義上為幫辦軍務,但卻不能指揮全軍。諸將多“擁兵據(jù)要害,徘徊觀望,乍卻乍前,不能出死力以決一勝”。歸吳大澄節(jié)制的軍隊只有二十營,而他所率領(lǐng)出關(guān)的湘軍將領(lǐng)又多系庸劣無能、貪生怕死之徒。被調(diào)遣時,“遲不赴命”。
意存觀望
出關(guān)之后,意存觀望,畏縮不前。親軍統(tǒng)領(lǐng)劉樹元臨敵“誆怯不前”,炮隊統(tǒng)領(lǐng)吳元愷聞戰(zhàn)“相率而退”。加以吳大澄本人雖“自請從軍”卻“不諳軍旅”,又有“言大而夸”,“自負不凡”的毛病,過高的估計自己,低估了敵人,對戰(zhàn)爭全局缺乏認真布署。正當吳大澄等集中兵力會攻海城之際,日軍利用清軍的弱點,采取“佯攻遼陽,實取牛莊”的聲東擊西戰(zhàn)術(shù),于3月3日派第3、5兩個師團進犯牛莊。吳大澄等未能識破日軍陰謀,置牛莊于不顧,全力圍攻海城。由于牛莊防務空虛,致使一日之內(nèi)就被日軍攻陷。牛莊失守當天,吳大澄匆匆由田莊臺奔往石山站,“沿途潰勇絡繹,其勢已成瓦解”,吳大澄退走石山站后,宋慶也把守營口的主力撤往田莊臺,致使營口兵力空虛,3月7日日軍又輕易的攻取營口,田莊臺隨后也被攻陷。田莊臺即失,“湘軍力戰(zhàn)而敗,死傷過多,人心不振”。吳大澄憤湘軍盡覆,欲拔劍自裁,被左右格阻之。乃自嘆曰:“余實不能軍,當請嚴議”。清廷以吳大澄“徒托空言,疏于調(diào)度”,于3月17日下令撤去其幫辦軍務職,交部議處。旋革職留任,尋命開缺。1898年,復降旨革職,永不敘用。
人物事跡
黃河決口南泛
光緒十三年八月,鄭州十堡(即石橋)黃河決口南泛,為害嚴重。先是署河南山東河道總督李鶴年、河南巡撫倪文蔚主持堵口,朝廷復派禮部尚書李鴻藻到工督修,至光緒十四年五月,口門埽占失事,功敗垂成。李鶴年等均革職。七月,皇帝命吳大澄署河南山東河道總督,接辦堵口大工,于當年八月到任視事。他認為河工堵口收發(fā)料物弊端甚多,乃只身微服,混雜在送料民工中,背運秸料,進行私訪。發(fā)現(xiàn)發(fā)料短缺,克扣工錢,吳大澄有意率眾與管料官員爭吵,該官員正擬將大澄推下鞭杖時,他的隨從立即站出高呼:他是河帥,誰敢動手?這時吳大澄喝令對管料的官員予以杖責,并帶枷在工地示眾,以儆效尤。
工程籌劃有方
吳大澄對堵口工程籌劃有方,措施得當。對在工的官吏,分工明確,嚴限完成。他誓言:如依限不能完成者斬,自己也將以身殉職。在工人員無不凜然,于是日夜趕堵,于當年十二月合龍。該工程較撥發(fā)款銀節(jié)約60余萬兩。吳大澄任河督時,對鄭州、中牟、開封一帶險工甚為重視。他說:中河廳頭堡大王廟頂沖之石堤,……八堡之人字壩、托頭壩(中牟境),下南廳七堡之順二壩,十九堡之蓋壩(開封境)均甚緊要,是防御省城之門戶。他提倡用水泥砌筑磚石壩,加固工程,這是黃河上使用水泥修工程之始。
鄭州十堡大工完成后,因河勢南趨,行將塌至堤身。吳大澄審時度勢,在滎澤八堡(今鄭州李西河一帶)老灘前,筑石壩一座,工竣立一石碑,碑文是:“老灘土堅,遇溜而日塌,塌之不已,堤亦漸圮,今我筑壩,保此老灘,灘不去則堤不單,守堤不如守灘!标U明了他的固灘保堤的治河思想。
光緒十五年他奏請用新法測繪黃河圖,自河南省閿鄉(xiāng)縣(今靈寶境)金斗關(guān)到山東利津鐵門關(guān)?,測量河道長1021公里。次年圖成,呈光緒帝瀏覽,命名《御覽三省黃河全圖》。
保疆
光緒六年三月(1880年4月) 吳大澄為三品卿銜,赴吉林隨同銘安幫辦一切事宜,旋即改為“督辦”。于6月行抵吉林,即與吉林將軍銘安商酌防務事宜,于整軍吏、守邊強邊等方面多有建樹。
建立邊防軍隊
吳大澄與吉林將軍銘安于吉林建立邊防軍隊。改原有八旗兵,廢除世襲制,改為招募制,共建防軍馬步13營,5000人。次年防軍增至9000人,后統(tǒng)稱靖邊軍,經(jīng)過嚴格訓練,己“悉成勁旅”。于琿春開始修筑東、西炮臺。為防御沙俄從水上入侵,還創(chuàng)建圖們江、松花江水師營。同時設立招墾局,移民墾荒,推行實邊政策。他經(jīng)過實地勘查,確定以琿春和三岔口所屬邊地為招墾中心,設立琿春招墾局,下設五道溝和南崗分局。招墾范圍廣泛,且規(guī)定許多優(yōu)惠政策。為給墾民、商旅和軍隊提供方便,1880年底,修筑從寧古塔至吉林省城長達600里的大道及北、東線大道,建有百余座木橋,同時還增加許多驛站,加強了邊疆的防務力量。
達成協(xié)議
1885年6月8日,吳大澄會同琿春副都統(tǒng)依克唐阿重勘東部邊界。經(jīng)吳大澄、依克唐阿再三辯駁,據(jù)理力爭,終于達成協(xié)議。于1886年10月12日正式簽訂《中俄琿春東界約》及《中俄查勘兩國交界道路記》。含補立“土”字牌,添立“啦”、“薩”、“瑪”字界牌和一至十八記號;收回黑頂子;爭得圖們江口通航權(quán)等,從而捍衛(wèi)了祖國的神圣領(lǐng)土。矗立在琿春市區(qū)的龍虎石刻及具清代建筑風格的五角碑亭,就是琿春人民為紀念愛國大臣吳大澄談判勝利而建立的。石刻正面篆書陰刻“龍虎”二字,左下豎刻“吳大澄書”,字體流暢,氣勢磅礴。吳大澄于談判期間曾多次書寫“龍”、“虎”二字,抒發(fā)其“龍驤虎視”的大無畏的愛國精神。
藝術(shù)特色
吳大澄精于鑒別和古文字考釋,亦工篆刻和書畫。吳大澄書法以篆書最為著名。他的篆書很有特色,將小篆古籀文結(jié)合,功力甚深,即平時書翰也常用工整精絕的篆字為之,規(guī)矩整齊,別有情致。早年從陳碩父學篆書,中年以后又參以古籀文,書法益進。他開始學秦代小篆刻石,書法酷似李陽冰。后受楊沂孫的啟示,將小篆與金文相結(jié)合,并用這種方法書寫《論語》、《孝經(jīng)》以及信札。他的篆書大小參差、淵雅樸茂,在當時是一種創(chuàng)造。他對金石文字有精深的研究,開拓了對先秦文字的廣闊的視野,使他的篆書從中汲取了不少的營養(yǎng)。吳大澄寫篆書,喜用隸書書款。他的隸書橫平豎直,亦取法漢碑。行書學曾國藩,又頗有黃庭堅的趣味。吳大澄又以詩詞及散文著稱。著有《愙齋詩文集》、《說文古籀補》、《字說》、《愙齋集古錄》、《古玉圖考》、《權(quán)衡度量試驗考》、《恒軒所見所藏吉金錄》、《吉林勘界記》、《十六金符齋印存》等十余種。
吳大澄,做《古玉圖考》,對古玉的頗為有識。也喜歡紫砂壺,曾請過當時的制壺名家黃玉麟來自己家里造壺,其壺底有陽文的“愙齋”款,壺形古樸,善畫山水、花卉,書法精于篆書,入萍花社書畫會,清同治七年(1868年)進士。
澄字略有不同于澄。如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卷十一】【水部】澄【漢典】清也。從水,徵省聲。直陵切〖注〗臣鉉等曰:今俗作澄,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