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康熙大帝

    康熙大帝

    清圣祖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1654.5.4~1722.12.20),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康,安寧;熙,興盛--取萬民康寧、天下熙盛的意思。他8歲登基,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是我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wèi)者,奠下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chuàng)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偉大的政治家。謚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基本內(nèi)容

    康熙 ,愛新覺羅  玄燁 ,清朝第四位君主,入關后第二位皇帝,生于1654年,卒于1722年于暢春園,享年69歲。

    他八歲登基,14歲執(zhí)政,擒鰲拜,1681年裁定三藩,統(tǒng)一臺灣,簽訂《尼布楚條約》,1685年平定葛爾丹,創(chuàng)建南書房制度。1699年開放海禁。1710年纂成《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興修水利,園林,1706年建避暑山莊,1709年建圓明園,1713年創(chuàng)辦千叟宴。吸收外來先進技術文化。1720年冊封六世達賴喇嘛。奠定康乾盛世。

    他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還是中國后1000年的千古明君破處分裂勢力,抵抗外來襲擊

    康熙執(zhí)政期間,撤除吳三桂等三藩勢力(1673年),統(tǒng)一臺灣(1684年),平定準噶爾汗噶爾丹叛亂(1688年-1697年),并抵抗了當時沙俄對我國東北地區(qū)的侵略,簽定了中俄《尼布楚條約》,維持了東北邊境一百五十多年的邊界和平。在雅克薩戰(zhàn)役,康熙派遣黑龍江將軍薩布素成功驅(qū)逐沙俄對

    黑龍江流域的侵略(此戰(zhàn)清兵三千多人,在中國東北與遠離后方的俄羅斯數(shù)百哥薩克作戰(zhàn),然而久戰(zhàn)不下,最后以圍困戰(zhàn)術迫使沙皇同意和談,顯示出了清朝在軍事科技上已經(jīng)與西方的較大差距),收復了雅克薩城(現(xiàn)俄羅斯聯(lián)邦斯科沃羅丁諾)和尼布楚城。他在承德修建了避暑山莊,將其作為蒙古、西藏、哈薩克等部王公貴族覲見的場所,但是也為清朝大規(guī)模的修建皇家園林開了先河,增加了人民的痛苦。

    康熙大帝

    修著圖書,重視道教

    他曾多次舉辦博學鴻儒科,創(chuàng)建了南書房制度,并親臨曲阜拜謁孔廟。康熙帝還組織編輯與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歷象考成》、《數(shù)理精蘊》、《康熙永年歷法》、《康熙皇輿全覽圖》等圖書、歷法和地圖?滴醯圻褒封道教白云觀方丈王常月,并依于門下。

    學習文化,武力非凡

    康熙向來華傳教士學習代數(shù)、幾何、天文、醫(yī)學等方面的知識 ,并頗有著述。對基督教也很有好感,后來康熙逐漸發(fā)現(xiàn)羅馬教廷試圖過多的干預清朝的政治,并且皇子皈依基督后以此作為爭權(quán)奪利的工具,遂開始有所抵制基督教,但是,康熙在推廣西方學術上無所作為,從而使中國科技遠落后于西方。 康熙自幼習武,精于騎射。多倫會盟他開硬弓命中很遠的靶子令到場的蒙古王公驚駭不已 ;每每圍場狩獵康熙總是所獲野獸甚多。頭天晚上還在作幾何證明題,第二天一早盡興馳騁以至累垮兩三匹馬,足見康熙精力旺盛,康熙曾經(jīng)自稱一天打死了三百只兔子,可見其對自身武力的自信(今天人民也非常懷疑,以弓箭在一天內(nèi)獵殺如此之多的兔子,是否可能)。

    親征朔漠,和善蒙古

    蒙古曾經(jīng)分為三個大部分就是(漠南蒙古,漠西蒙古,漠北蒙古)。漠南蒙古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經(jīng)過兩代人的努力完全臣服了漠南蒙古也就是內(nèi)蒙古。漠西蒙古就是準噶爾蒙古。準噶爾的噶爾丹率領軍隊南進威脅了中央王朝?滴鯖Q定親征,打敗了噶爾丹。漠北蒙古,康熙通過一系

    列的籠絡的措施全完解決了喀爾喀蒙古也就是外蒙古。所以康熙說:“昔秦興土石之工,修筑長成,我朝施恩于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敝袊鴱那貪h時的匈奴到明朝,蒙古這個歷史難題兩千年來沒有解決,康熙把這個問題解決了,這是一個歷史貢獻。

    重農(nóng)治河,興修水利

    明未清初經(jīng)過長期的戰(zhàn)亂,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遭到嚴重的破壞,康熙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復和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他下命停止圈地,他六次下江南巡察黃河和水利,修黃河、淮河、永定河?滴醯闹剞r(nóng)治河,興修水利,取得了一些成就。

    移天縮地,興修園林

    康熙修建了暢春園、承德避暑山莊、熱河木蘭圍場,他的孫子乾隆又繼續(xù)興修三山五園(三山:香山、玉泉山、萬壽山 五園:暢春園、圓明園、靜明園、靜宜園、清漪園也就是頤和園)這樣就把中國古典園林的藝術,推到了一個最高峰,清朝園林的興修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的遺產(chǎn)。承德避暑山莊這座比北京的頤和園大一倍的皇家園林,決不只是一般意義上的休息場所,它與木蘭圍場一樣是康熙政治大棋盤上的一顆至關重要的棋子。這些按照蒙古西藏等民族風格修建的宮殿廟宇,它更重要的意義在于讓蒙藏等各種上層人物進入山莊能有一種賓至如歸的感受,透過這一片片幽靜淡雅的山水人們似乎又回到了二百多年以前。

    六世班禪為乾隆祝壽就住在這里,派遣駐藏大臣,明確靈童轉(zhuǎn)世和金瓶掣簽制度也在這里。蒙古王爺們朝見皇帝住在這里,皇帝接見外國史臣也在這里。卷秩浩繁的《四庫全書》存放在這里,嘉慶和咸豐兩位皇帝先后死在這里,它見證了清王朝所經(jīng)歷的風風雨雨。

    興文重教,編纂典籍

    康熙重視文化教育。親自主持編纂了許多重要的典籍譬如說《康熙字典》《佩文韻府》《清文鑒》《康熙全覽圖》《古今圖書集成》康熙主持編纂的典籍有六十多種,大約有二萬卷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精神財富?滴醭骨宓蹏倭⒂谑澜鐤|方。當時俄國有彼得大帝,法國有路易十四,康熙與他們比有偉大過人之處,康熙時候人口最眾多,經(jīng)濟最富裕,文化最繁榮,疆域最開闊,國力最為強盛?滴鯐r候清朝的疆域,東起大海,西到蔥嶺,南至曾母暗沙,北跨外興安嶺,西北到巴爾喀什湖,東北到庫頁島,總的面積大約有一千三百萬平方公里。

    對自己講學習,對朝政講勤慎

    他可以說在帝王當中,他是最勤奮學習的一個,可是他在幼年時的不幸,激勵著他努力學習?滴醢藲q時父親死了,10歲母親也死了,兩年之間父母雙亡。一個孤兒形影相吊,實在是可憐。他祖母負責撫養(yǎng)他,康熙身上有三種血統(tǒng),有三種文化,有三種品格,康熙的三種血統(tǒng),他父親是滿州人,他祖母是蒙古人,他母親是漢人,他又受了三種文化的影響,他的滿族師傅給他講滿語,較他寫滿文,教給他騎射,他的漢族師傅給他講四書五經(jīng)他又受到儒家文化的教育。康熙對朝政講勤慎,康熙的親政就是從他14歲的時候開始的,當時親政叫“御門聽政”什么叫御門聽政呢?就是皇帝親自主持朝廷會議,議商和決定軍國大事。御門聽政在乾清門前,參加御門聽政的主要是:九卿(禮、吏、戶、兵、刑、工)六部的尚書,和左都御使,通政使,大理寺卿,還有大學士,參加御門聽政的還有起居注官。什么時候開始呢?就是早上晨時開始(七點-九點)晨時是八點,每天早上晨時開始與大臣們討論奏報,議商一些軍國的大事,無論寒暑無一例外。北京的冬天是很冷很冷的,就在乾清門前,舉行最高朝廷會議,這個實在是不容易。而且清朝的皇帝御門聽政從康熙一直到光緒堅持下來,以上這時康熙勤政的“勤”,底下就說以下,康熙第二個就是“慎”, 康熙這個人在處理軍國大事的時候非常的謹慎,可以說慎之又慎,不是腦門一熱一排板就這么辦了。不是這樣的,我想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康熙慎政的情況,我就舉治河的例子,康熙早年在他宮廷的柱子上寫了什么呢?寫了三藩及河務,漕運三件大事?滴跤H自派侍衛(wèi)逆黃河而上一直到黃河源頭星宿海往返行程兩萬里,繪制了黃河全圖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經(jīng)過實際踏勘繪制成的黃河圖,把黃河的來龍去脈搞清楚了,任用賢能的官員來治河,那庸他治不好河還貪污!他任用了兩個重要官員,一個叫靳輔,一個叫陳潢,他任用靳輔做河道總督,靳輔每天給康熙上八個奏章,陳述自己對治河的意見。 治河當時發(fā)生了意見分歧,主要有兩個問題,第一治了黃河以后就多出了一些土地,靳輔的意見就是把這些土地屯田,收入的錢再續(xù)繼治河。多出的土地給當時的豪坤。第二黃河的河口部分水流入海不暢,靳輔的意見是把河堤加高,讓河水沖沙,泥河沖入海中,他的對立一面,于成龍不同意,把黃河入海中那里挖浚挖深,沙子不就流下去了嗎。靳輔說不行,說你那樣的話就海水倒灌。于成龍說你那不行,河堤高的話,那房子在河堤底下,那河堤一泛濫人不就跑到魚肚子里去了嗎?滴跄卦趺崔k呢,讓他們倆個人御門前辯論,開朝廷會議到康熙面前各抒已見,互相駁難,都各說各的道理,康熙還是不能決定,他沒有支持一方,反對一方集思廣益。下令在京的大臣,凡是你的家鄉(xiāng)在黃河有關地方,你們每人要寫一個意見你的看法,上奏于康熙,康熙看了各個方面的意見后就支持于成龍的意見,免去了靳輔河道總督的職位。

    開放海禁,廢止圈地

    康熙八年,康熙誅殺鰲拜,遂廢止了鰲拜的所有弊政,如禁海,圈地。

    康熙八年(1669)三月八日,康熙帝頒旨,命永遠停止圈地,開放海禁。清初為了遏

    制明朝末年的海上戰(zhàn)斗力,實行海禁。清朝統(tǒng)治者入關后,為滿足清朝貴族對土地的主導權(quán)和籠絡八旗將士,派遣官員到漢族民田跑馬圈地。此為清朝嚴重弊政,于康熙八年廢除。

    注:我們所熟知的清朝“閉關鎖國”的政策源于乾隆于1757年頒布的禁海令,下令除廣州一地外,停止廈門、寧波等港口的對外貿(mào)易,這就是所謂的“一口通商”政策。

    康熙是清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文武雙全,既精通傳統(tǒng)文化,又涉獵西方科學;既能上馬左右開弓,御駕親征擊退噶爾丹,又能治國安邦善于管理。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坐鎮(zhèn)北京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zhàn)爭勝利,收復臺灣,顯示了康熙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另一方面,康熙有著過人的政治眼光和手腕?滴鮿(chuàng)立“多倫會盟”取代戰(zhàn)爭,聯(lián)絡蒙古各部;以條約確保了國家在黑龍江的領土不被侵犯;康熙還特別重視教育,包括自己子女,奠定了持續(xù)100多年的“康乾盛世”。

    傳位的爭議

    康熙十三年(1674年),康熙帝立皇后所生的一歲的皇次子胤礽為太子,但數(shù)十年后由于太子本身的素質(zhì)問題及其在朝中結(jié)黨而廢太子。廢太子后眾皇子覬覦皇位,矛盾更加尖銳,故太子廢而復立,但康熙仍無法容忍其結(jié)黨,三年后再廢太子。最終在康熙六十一年臨終時傳位于皇四子胤禛。傳位給胤禛的理由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康熙是希望精明干練的胤禛能大力改革康熙末年的寬縱積弊,也有人認為康熙是因為鐘愛胤禛之子弘歷(未來的乾隆帝)而傳位于他,還有傳說是顧命大臣隆科多和胤禛矯篡遺詔,故有“傳位十四皇子”竄改為“傳位于四皇子”之傳說,但按清宮秘檔分析,遺詔是由滿、漢、蒙三種語言并列寫成,“傳位十四皇子”改為“傳位于四皇子”之傳說符合漢字書寫邏輯,卻無法符合滿文及蒙文書寫邏輯。繁體漢字十和于大相徑庭。此為誤解

    康熙共有35子、20女。其中只有24個兒子、7個女兒活到成年。

    家族列表

    家人

    父親順治皇帝

    長兄愛新覺羅·牛鈕,早殤

    二兄愛新覺羅·福全,裕親王

    五弟愛新覺羅·常寧,恭親王

    母親孝康章皇太后佟佳氏 (佟佳氏為滿漢八旗旗人,佟佳氏的弟弟為佟國維,佟佳氏的父親是佟圖賴,佟圖賴的父親是佟養(yǎng)正,佟養(yǎng)正是明末抗倭援朝的副總兵,后來在抗金的時候,戰(zhàn)斗失敗投降后金,當時漢八旗還未確立,故佟佳氏是少數(shù)的漢姓滿漢八旗。)

    后妃

    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 (1654——1674)滿洲正黃旗人,領侍衛(wèi)內(nèi)大臣咯布拉之女,輔政大臣索尼的孫女,康熙四年冊封為皇后,時年13歲?滴醢四晟识樱ǔ徐铮豢滴跏晟柿樱春髲U皇太子)后因難產(chǎn)去世,享年22歲。謚號為:孝誠恭肅正惠安和淑懿恪敏儷天襄圣仁皇后。

    孝昭仁皇后鈕祜祿氏(1653年-1678年3月18日),滿洲鑲黃旗人,輔政大臣一等公遏必隆女?滴跏臧嗽聝苑鉃榛屎螅瑑H半年,于康熙十七年二月二十六日去世,謚號為:孝昭靜淑明惠正和安裕端穆欽天順圣仁皇后。

    孝懿仁皇后佟佳氏(17世紀-1689年8月24日), 滿洲鑲黃旗人,領侍衛(wèi)內(nèi)大臣佟國維之女,本是康熙帝生母的嫡親侄女,是康熙的表姐妹?滴跏臧嗽聝苑鉃橘F妃,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晉升為皇貴妃。二十二年生皇八女?滴醵四昶咴鲁蹙湃諆詾榛屎,次日即去世。謚號為:孝懿溫誠端仁憲穆和恪慈惠奉天佐圣仁皇后。

    孝恭仁皇后烏雅氏(德妃,雍正帝生母,1660——1723), 滿洲正黃旗人,護軍參領威武之女,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生皇四子,即雍正帝。十八年封為德嬪。次年生皇六子;三十年十二月二十日為德妃。二十一年生皇七女,二十二年生皇九女,二十五年生皇十二女,二十七年生皇十四子。康熙去世后,德妃被尊為皇太后,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三日去世,享年64歲。謚號為:孝恭宣惠溫肅定裕慈純欽穆贊天承圣仁皇后。

    愨惠皇貴妃(1668——1743),佟佳氏,孝懿皇后的妹妹?滴跞拍陜詾橘F妃,雍正時尊為皇考皇貴妃,乾隆時尊為皇祖壽祺皇貴太妃。乾隆八年薨,享年七十六歲。死后,謚為愨惠皇貴妃。

    敦怡皇貴妃(1683——1768),三品協(xié)領祜滿之女。瓜爾佳氏。侍奉康熙時為和妃,世宗雍正帝尊為皇考貴妃,高宗乾隆尊為皇祖溫惠皇貴太妃,乾隆三十三年薨,年八十六。生一女,殤。

    敬敏皇貴妃,章佳氏(?——1699),滿洲鑲黃旗人,參領海寬之女?滴醵迥晟适釉(胤)祥,康熙三十八年七月二十五日薨,襯葬康熙帝之景陵。生二女,下嫁倉津,多爾濟。

    溫僖貴妃,鈕祜祿氏(?——1694), 滿洲鑲黃旗人,孝昭皇后的妹妹,康熙二十年冊為貴妃,三十三年十一月初三去世。一子,允(胤)礻我,一女,夭折。

    慧妃,博爾錦吉特氏(?——1670),科爾沁三等公吉阿郁錫之女,幼年被選進宮,尚未冊封,于康熙九年四月十二日薨。五月初九追封為慧妃。

    惠妃,納喇氏(?——1732),郎中索爾和之女,初為庶妃?滴跏陜詾榛輯;二十年為惠妃。雍正十年四月初七日薨。享年在70歲以上。二子,承慶、允(胤)褆。

    榮妃,馬佳氏(?——1727),員外郎蓋山之女。康熙十六年冊為榮嬪;二十年為榮妃。雍正五年閏三月初六去世。享年在70歲以上。生有五子一女,其中只有允(胤)祉成人,一女下嫁烏爾袞。

    宜妃,郭絡羅氏(?——1733),滿洲鑲黃旗人,佐領三官保之女?滴跏陜詾橐藡;二十年為宜妃。雍正十一年八月二十五日薨。享年在70歲以上。三子,允(胤)祺、允(胤)禟、允(胤)禌。

    平妃,赫舍里氏(?——1696),孝誠仁皇后的妹妹,滿洲正黃旗人,領侍衛(wèi)內(nèi)大臣承恩公噶布拉之女,幼年時待年宮中,康熙三十年生下允(胤)璣(示字旁),三十五年六月二十日卒,當月追封為平妃。

    良妃,衛(wèi)氏(?——1711),滿洲正黃旗包衣人,內(nèi)管領阿布鼐之女。一廢太子之時,皇八子曾被眾大臣保舉為皇太子,深受父皇厭惡?滴踉f:“(皇八子)系辛者庫賤婦所生!保ā肚迨プ鎸嶄洝返261卷)辛者庫的意思是“管領下食口糧人”,也就是內(nèi)務府管轄下的奴仆。清朝八旗官員獲罪后,本人以及家屬被編入辛者庫,成為戴罪奴仆,以示懲戒。衛(wèi)氏本人的祖先當有類似經(jīng)歷,才成為辛者庫罪籍。她大約是整個清朝妃嬪中母家地位最卑下者。以此條件,她只能充當宮女,從事一些粗活、重活。與皇帝接觸的機會也自然大大少于其他宮女。但她竟然被皇帝看中,生育皇子,說明她的自身條件十分優(yōu)越,是一位美麗出眾的女子。燕北老人《清代十三朝宮闈秘史》里說:“美艷冠一宮,寵幸無比,”而且“體有異香,洗之不去”,即使“唾液亦含芬芳氣”。這些傳說并不可信,但是起碼反映出衛(wèi)氏的確是位美麗出眾的女子,不僅在宮中聞名,在民間也有所耳聞?滴跞拍,她和瓜爾佳氏(敦怡皇貴妃)一同冊封為嬪,旋晉為妃?滴跷迨晔辉露杖ナ溃砟戤斣40歲以上。

    宣妃,博爾錦吉特氏(?——1736),科爾沁達爾汗親王和塔之女,順治皇帝悼妃的侄女?滴醯谋斫忝谩?滴跷迨吣晔聝苑鉃樾G≡臧嗽鲁醢宿,二年九月二十一日奉安。

    成妃,戴佳氏(?——1740),滿洲鑲黃旗人,司庫卓奇之女,處進宮為嬪?滴跏拍晟势咦印?滴跷迨吣晔聝苑鉃槌慑。乾隆五年十月三十日薨,享年當在70歲以上。乾隆六年三月二十四日奉安;势咦釉剩ㄘ罚┯樱ㄊ咀峙裕,生有殘疾(腳跛),康熙三十七年封為貝勒,

    四十八年晉升為淳郡王,雍正元年四月晉升為親王,八年四月初二卒,享年51歲,謚曰“度”。

    定妃(1661——1757),萬琉哈氏,滿洲正黃旗人,郎中拖爾弼之女?滴踉跁r為嬪,雍正時尊為皇考定妃,后來隨兒子履親王允(胤)裪住,輪到自己的生日的時候,還會被迎進宮去祝賀,但再未進尊封,薨時九十七歲。她也是康熙諸妃中最長壽的。

    順懿密妃,王氏(?——1744),知縣王國正之女,母黃氏(1640——1709),為蘇州籍人氏,可能是康熙二十八年第二次南巡時帶回宮中的女子。康熙二十余年進宮,時年大約十六七歲,三十二年生皇十五子,三十四年生皇十六子,四十年生皇十八子(八歲夭折)。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冊封為密嬪,雍正二年六月尊為皇考太嬪,乾隆元年十一月尊為皇祖順懿太妃,九年十月十六日薨,享年70多歲。次年同日奉安。

    純裕勤妃,陳氏(?——1754),滿洲鑲黃旗人,二等侍衛(wèi)陳希閔之女?滴跞晟适咦庸阌H王允(胤)禮,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冊封為勤嬪。雍正四年二月尊為皇考勤妃。乾隆元年十一月尊為皇祖純裕勤太妃。乾隆十八年十二月二十日薨,享年當在60歲以上。乾隆下旨寇摘纓緯,祭酒行禮;十九年四月二十日奉安。

    通嬪,納喇氏(?——1744),監(jiān)生常保素之女。侍奉圣祖康熙時為貴人。雍正二年,因其女婿有功,受到尊封。乾隆九年六月二十三日薨,享年在80歲以上。二子皆殤(是康熙實際上第9和第12個兒子),一女。

    襄嬪(?——1746),高氏,高廷秀之女。乾隆十一年六月二十八日薨,享年在40歲以上。一子,允(胤)禝,一女,未成年即夭折。

    謹嬪,色赫圖氏(1698——1739),員外郎多爾濟之女。乾隆四年三月十六日薨,享年在41歲。一子,允(胤)祜。

    靜嬪,石氏(?——1758)。一子,允(胤)祁。

    熙嬪,陳氏(?——1737)陳玉卿之女,乾隆二年正月處二日薨(劉心武認為她是《紅樓夢》中去世的老太妃的原型),享年在40歲以上。一子,允(胤)禧。

    穆嬪,陳氏(?——1727前),陳歧山之女,享年在30歲以上。一子,允(胤)禰。

    僖嬪,赫舍里氏 (?——1702),來貝(一個字,上面是來,下面是貝)山之女?滴跏臧嗽露諆詾橘覌,康熙四十一年九月薨,四十四年二月初九日奉安。享年當在40以上。

    端嬪,董氏,員外郎董達齊女。康熙十年生皇二女,十六年八月二十二日冊為端嬪。卒年不詳,享年在60歲以上?滴跷迨拍昃旁鲁蹙湃辗畎。

    靜嬪,石氏(?——1758),石懷玉之女。康熙五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生皇二十三子,六十一年十二月被雍正帝尊為皇考貴人。乾隆元年被乾隆尊為皇祖靜嬪,二十三年六月初八薨,享年當在60歲以上。次年三月二十二日奉安。

    安嬪,李氏,漢軍正藍旗,康熙十六年八月冊封。大約在雍正年間去世,享年當在60歲以上。

    敬嬪,王佳氏,康熙十六年八月冊封。大約在雍正年間去世,享年當在60歲以上。

    貴人,兆佳氏(即布貴人,?——1717),康熙十三年五月初六生皇五女和碩端靜公主,康熙五十六年正月十一日去世,享年當在60歲以上。

    貴人,郭絡羅氏,宜妃的妹妹,滿洲鑲黃旗人,生皇六女和碩恪靖公主,皇十九子允(胤)(礻禹)。卒年不詳。

    貴人,袁氏,二十二年七月二十三日生允(胤)禹(示字旁),卒年不詳。

    貴人,那拉氏。

    貴人,陳氏,康熙五十七年二月初一生皇三十五子允(胤)援(示字旁),卒年不詳。

    貴人,易氏(?——1728),雍正六年四月卒,享年約70多歲。

    庶妃,鈕祜祿氏,滿族?滴跛氖吣晔辉率湃丈识。卒年不詳。

    庶妃,張氏,漢族?滴跗吣晔辉露丈书L女,十三年二月初十日生皇四女。卒年不詳。

    庶妃,王氏,漢族?滴跞哪晔露蝗丈适W淠瓴辉。

    庶妃,劉氏,漢族?滴跞吣晔率丈适吲,卒年不詳。

    子女

    雍正帝愛新覺羅胤禛即位后為避諱,諸皇子名中“胤”字輩的,改為“允”字(單單十三子胤祥死后雍正將“胤”字還給了他這個終生對他忠心耿耿的弟弟)。

    兒子(按出生順序)

    愛新覺羅·承瑞

    愛新覺羅·承祜

    愛新覺羅·承慶

    愛新覺羅·賽音察渾

    愛新覺羅·長華

    愛新覺羅·長生

    愛新覺羅·萬黼

    愛新覺羅·允禶

    愛新覺羅·胤礻禹

    愛新覺羅·胤禨

    愛新覺羅·胤禐

    以上各子幼殤,未序齒

    皇長子愛新覺羅·胤禔,固山貝子,原名愛新覺羅保清

    皇次子愛新覺羅·胤礽,(廢)皇太子,后封理密親王(是在雍正時期封的,跟康熙皇帝沒關),原名愛新覺羅保成

    皇三子愛新覺羅·胤祉,誠隱親王

    皇四子愛新覺羅·胤禛,雍正皇帝

    皇五子愛新覺羅·胤祺,恒溫親王

    皇六子愛新覺羅·胤祚,幼殤

    皇七子愛新覺羅·胤佑,淳度親王

    皇八子愛新覺羅·胤禩,原封廉親王,后廢

    皇九子愛新覺羅·胤禟,雍正四年八月二十七歿

    皇十子愛新覺羅·胤礻我,輔國公

    皇十一子愛新覺羅·胤禌,幼殤

    皇十二子愛新覺羅·胤祹,履懿親王

    皇十三子愛新覺羅·胤祥,怡賢親王

    皇十四子愛新覺羅·胤禵,恂勤郡王

    皇十五子愛新覺羅·胤禑,愉恪郡王

    皇十六子愛新覺羅·胤祿,出繼承澤親王碩塞之后

    皇十七子愛新覺羅·胤禮,果毅親王

    皇十八子愛新覺羅·胤祄,幼殤

    皇十九子愛新覺羅·胤禝,幼殤

    皇二十子愛新覺羅·胤祎,簡靖貝勒

    皇二十一子愛新覺羅·胤禧,慎靖郡王

    皇二十二子愛新覺羅·胤祜,恭勤貝勒

    皇二十三子愛新覺羅·胤祈,誠貝勒

    皇二十四子愛新覺羅·胤秘,誠恪親王

    雍正帝愛新覺羅胤禛即位后為避諱,諸皇子名中“胤”字輩的,改為“允”字(單單十三子胤祥死后雍正將“胤”字還給了他這個終生對他忠心耿耿的弟弟)。

    女兒

    皇長女(1668年—1671年),康熙七年十一月二十生;十年十月殤,時年三歲。母庶妃張氏。

    皇二女(1671年—1673年),康熙十年三月初九生;十二年二月殤,時年三歲。母庶妃董氏。

    皇三女,固倫榮憲公主,母庶妃馬佳氏。

    皇四女(1674年—1678年),康熙十三年二月初十生,康熙十七年殤,時年五歲。母庶妃張氏。

    皇五女,和碩端靜公主,母貴人兆佳氏。

    皇六女,固倫恪靖公主,母貴人郭絡羅氏。

    皇七女(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六月初一生,八月即殤。母德妃烏雅氏。

    皇八女(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九生,閏六月殤。母皇貴妃佟佳氏。

    皇九女,固倫溫憲公主,母德妃烏雅氏。

    皇十女,固倫純愨公主,母庶妃那拉氏。

    皇十一女(1685年—1686年),康熙二十四年九月二十七生;二十五年五月殤。母溫僖貴妃鈕祜祿氏。

    皇十二女(1686年—1697年),康熙二十五年閏四月二十四生,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卒,時年十二歲。母德妃烏雅氏。

    皇十三女,和碩溫恪公主,母敬嬪章佳氏。

    皇十四女,和碩愨靖公主,母貴人袁氏。

    皇十五女,和碩敦恪公主,母敬嬪章佳氏。

    皇十六女(1695年—1707年),康熙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生;四十六年十月殤,時年十三歲。母庶妃王氏。

    皇十七女(1698年—1700年),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二生;三十九年十一月殤,時年三歲。母庶妃劉氏。

    皇十八女(1701年),康熙四十年十月十八生,不久即殤。母和嬪瓜爾佳氏。

    皇十九女(1703年—1705年),康熙四十二年二月十四生;四十四年二月殤,時年三歲。母襄嬪高氏。

    皇二十女(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十月初九生,十二月殤。母庶妃鈕祜祿氏。

    養(yǎng)女,固倫純禧公主,圣祖弟恭親王常寧長女,母庶福晉晉氏。

    康熙朝宮廷大事年表

    順治十八年 (1661年 辛丑)

    正月 初二日,順治帝患痘,病危。召原任大學士麻勒吉、學士王熙起草遺詔。初七日,逝于養(yǎng)心殿。遺詔中對十八年的朝政進行檢討,共有十四項罪責。遺詔立第三子玄燁為太子,特命內(nèi)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大臣輔政,輔佐年僅八歲的幼帝。初八日,遣官頒行遺詔于全國。初九日,玄燁即皇帝位。

    二月 移順治帝梓宮于景山壽皇殿。裁撤十三衙門。誅殺內(nèi)監(jiān)吳良輔。設立武備院,專門制作收藏宮中所用軍械及陳設器物。詔令江寧、蘇州、杭州三織造隸內(nèi)務府。

    三月 為順治帝上尊謚“章皇帝”,廟號“世祖”。

    四月 以一等阿達哈哈番侍衛(wèi)傅達理隨葬順治帝,予祭葬,謚忠烈。 鄭成功收復臺灣。江南蘇、松、常、鎮(zhèn)四府發(fā)生奏銷案。

    六月 罷內(nèi)閣,復內(nèi)三院。

    十一月 康熙帝親祀于圜丘。世祖章皇帝升祔太廟。

    十二月 平 西王吳三桂率大軍入緬,緬甸人執(zhí)明永歷帝朱由榔以獻。宗人府進《玉牒》。

    是年 為防內(nèi)地民眾與鄭成功抗清勢力聯(lián)系,實行海禁,勒令江南、浙江、福建、廣東沿海居民分別內(nèi)遷三十里至五十里,并盡燒船只,片板不準下海,此即“遷海令”。

    康熙元年(1662年 壬寅)

    二月 鄭成功接受荷蘭侵略者揆一投降。

    三月 以滇南平,告廟祭陵,大赦天下。尊世祖山陵為孝陵。

    四月 加上太祖、太宗尊謚。吳三桂殺南明永歷帝父子于昆明。鄭成功逝。

    五月 夏至,康熙帝親祭地于方澤。

    八月 宗人府、禮部遵諭議王、貝勒、貝子等有愿撫養(yǎng)女者,奏準撫養(yǎng),隨養(yǎng)父母升降。

    十月 尊皇太后為太皇太后,尊皇后為仁憲皇太后,母后為慈和皇太后。

    十一月 吳之榮告發(fā)莊廷鑨私修《明史》。

    康熙二年(1663年 癸卯)

    二月 慈和皇太后佟佳氏逝。

    三月 莊廷鑨《明史》案發(fā)生。

    五月 詔天下錢糧統(tǒng)歸戶部,部寺應用,俱向戶部領取,著為令。為慈和皇太后上尊謚孝康熙慈和莊懿恭惠崇天育圣皇后。奉移世祖梓宮往孝陵,奉安地宮。

    六月 葬世祖章皇帝于孝陵,孝康皇后、端敬皇后與之合葬。

    十一月 改造福陵、昭陵地宮成,奉安太祖、太宗寶宮。

    康熙三年(1664年 甲辰)

    四月 鰲拜奏內(nèi)大臣費揚古之子侍衛(wèi)倭赫擅騎御馬,費揚古怨,被籍家棄市。詔令工部織染局歸內(nèi)務府。

    康熙四年(1665年 己巳)

    二月 御史董文驥疏言大臣更易先皇帝制度,非是,宜一切復舊。

    三月 修繕歷代帝王廟。輔政大臣議欽天監(jiān)官德國傳教士湯若望罪。

    七月 以太皇太后懿旨,聘輔臣索尼孫女、內(nèi)大臣噶布喇之女赫舍里氏為皇后,行納采禮。

    九月 冊立輔臣索尼之孫女赫舍里氏為皇后。

    十月 康熙帝首至南苑校射行圍。

    康熙五年(1666年 丙午)

    正月 輔臣鰲拜與蘇克薩哈因換地相爭,自此鰲拜專權(quán)。

    三月 輔臣索尼請皇帝親政,留中未發(fā)。

    十一月 輔臣鰲拜以改撥圈地,誣告大學士戶部尚書蘇納海、直隸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連等罪,逮捕下獄。而輔臣中的索尼年老,遏必隆軟弱,蘇克薩哈望淺,俱不能抗拒鰲拜。

    十二月 鰲拜矯旨殺蘇納海、朱昌祚、王登連。

    康熙六年(1667年 丁未)

    正月 封世祖第二子皇兄福全為裕親王。

    四月 加索尼一等公。

    六月 內(nèi)弘文院侍讀熊賜履上疏,陳述當朝滿漢矛盾尖銳、制度廢弛。

    七月 康熙帝親政,御太和殿受賀,加恩中外,大赦。始御乾清宮聽政。命武職官一體引見。鰲拜殺蘇克薩哈及其子。賜遏必隆、鰲拜加一等公。

    九月 命修《世祖實錄》? 親王杰書議蘇克薩哈罪。

    十一月 冬至,祀天于圜丘,奉世祖章皇帝配享。

    康熙七年(1668年 戊申)

    正月 建孝陵神功圣德碑。加鰲拜、遏必隆太師。

    九月 康熙帝將巡邊,侍讀學士熊賜履、給事中趙之符疏諫?滴醯壑剐校粤钣鍪轮标。

    十二月 治歷法的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劾奏欽天監(jiān)監(jiān)副吳明烜。

    康熙八年(1669年 己酉)

    正月 修乾清宮,康熙帝移御武英殿。此系太皇太后懿旨:“皇帝現(xiàn)居清寧宮,即保和殿也。以殿為宮,于心不安?蓪⑶鍖m、交泰殿修理,皇帝移居彼處!

    二月 行南懷仁推算歷法。巡視近畿。

    三月 結(jié)束清初的歷法之爭,授南懷仁為欽天監(jiān)監(jiān)副。

    四月 幸太學,釋奠孔子,講《周易》、《尚書》。給事中劉如漢請舉行經(jīng)筵,嘉納之。

    五月 詔逮捕鰲拜交廷鞫。是日,在鰲拜入見時,侍衛(wèi)以撲擊之戲抓捕之。自此,設善撲營,以近臣領之。王大臣議鰲拜三十大罪,當誅族?滴醯墼t令以其屢立戰(zhàn)功,免死拘禁,其黨班布爾善等伏誅。奪遏必隆太師、一等公。詔永停圈地,今年已圈者給還。

    六月 詔宗人有罪,不忍開除宗籍,自順治十八年以來被削宗籍者,由宗人府詳察以聞。

    七月 詔復被鰲拜誣罪的蘇納海、朱昌祚、王登連原官,并予謚。

    十月 盧溝橋成,上為文勒石。

    十一月 太和殿、乾清宮成,上御太和殿受賀,入居乾清宮。

    康熙九年(1670年 庚戌)

    正月 祈谷于上帝,奉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世祖章皇帝配享。起遏必隆公爵,宿衛(wèi)內(nèi)廷。

    五月 加上孝康章皇后尊謚,升祔太廟。

    七月 奉祀孝康章皇后于奉先殿。

    八月 詔都察院糾察陪祀王大臣班行不肅者?滴醯鄯钐侍蟆⒒侍笫字]孝陵。

    十月 頒《圣諭》十六條。改內(nèi)三院為內(nèi)閣,復設中和殿、保和殿、文華殿大學士。諭禮部舉行經(jīng)筵。 

    康熙十年(1671年 辛亥)

    正月 封世祖第五子常寧為恭親王。

    二月 命編纂《孝經(jīng)衍義》。

    三月 告誡年幼諸王讀書習騎射,勿恃貴縱恣。設置日講官。

    四月 命續(xù)修《太祖圣訓》、《太宗圣訓》。詔宗人閑散及幼孤者,量予養(yǎng)贍,著為令。始行日講。

    九月 以寰宇統(tǒng)一,告成于太祖太宗陵。奉太皇太后、皇太后啟鑾。謁福陵、昭陵。幸盛京,御清寧宮,賜百官宴。遣官祭諸王諸大臣墓。

    康熙十一年(1672年 壬子)

    二月 康熙帝至先農(nóng)壇首次行耕耤禮。朝日于東郊。

    五月 《世祖實錄》編纂完成。

    十一月 康熙帝幸南苑,建行宮。

    十二月 裕親王福全、莊親王博果鐸、惠郡王博翁果諾、溫郡王孟峨疏辭議政,允之? 親王杰書、安親王岳樂疏辭議政,不許。

    康熙十二年(1673年 癸丑)

    正月 幸南苑,大閱八旗將士。此后或行大閱于盧溝橋,或玉泉山,或多倫諾爾;地無一定,時間亦不以三年為限。

    二月 上御經(jīng)筵,命講官日值。賜八旗官學翻譯《大學衍義》。

    三月 平南王尚可喜請老,許之,以其子之信嗣封鎮(zhèn)粵,不許,令其撤藩還駐遼東。

    六月 禁止八旗以奴仆殉葬。

    七月 命重修《太宗實錄》。吳三桂、耿精忠佯請撤藩,以揆朝旨。

    八月 試漢科道官于保和殿,不稱職者罷。遣官分至云南、廣東、福建,進行撤藩。諭禮部:祭祀大典,必儀文詳備,乃可昭格。命其考察古禮斟酌議定。

    九月 諭總管太監(jiān)考察各宮太監(jiān)勤惰情況。

    十一月 吳三桂殺巡撫朱國治,舉兵反叛。

    十二月 吳三桂反對撤藩叛亂,訊傳京師。執(zhí)其子額駙吳應熊下獄。詔削吳三桂爵,宣示中外。京師民楊起隆偽稱朱三太子以圖起事,事發(fā),楊起隆逃逸,其黨被誅。此為“朱三太子案”。罷漢官參與祭堂子之禮。

    康熙十三年(1674年 甲寅)

    正月 封世祖第七子隆禧為純親王。

    二月 廣西將軍孫延齡叛。太皇太后頒內(nèi)庫銀犒賞平三藩前線將士。欽天監(jiān)新造儀象成。

    三月 耿精忠叛,執(zhí)總督范承謨,并邀臺灣鄭經(jīng)助攻。

    五月 皇后赫舍氏因難產(chǎn)逝于坤寧宮?滴醯蹫榇溯z朝五日,親送大行皇后梓宮于北沙河鞏華城殯宮。

    六月 定以內(nèi)務府大臣領三旗包衣護軍營負責宮門守衛(wèi)及扈從、執(zhí)燈、引導等事。

    十二月 康熙帝擬前往親征三藩叛亂,王大臣以京師為根本重地,且太皇太后年事已高,力諫乃止。提督王輔臣在陜西策應三藩叛亂,殺經(jīng)略莫洛。

    康熙十四年(1675年 乙卯)

    四月 以上諭確立經(jīng)筵的形式為侍臣進講,然后皇帝復講,互相討論以達到對經(jīng)義有所闡發(fā)。

    閏五月 幸玉泉山觀禾。

    九月 康熙帝首謁明陵,致奠長陵,遣官分祭諸陵。

    十一月 復設詹事府官。

    十二月 立皇子胤礽為太子,遣官告祭天地太廟社稷,頒詔中外,加恩肆赦。

    康熙十五年(1676年 丙辰)

    正月 以建儲上太皇太后、皇太后徽號。因軍需浩繁,民力唯艱,暫停仁孝皇后陵寢建造之工。

    十月 康熙帝命講官進講《通鑒》。耿精忠勢窮而降,三藩叛域浙、閩、陜漸次平定。

    康熙十六年(1677年 丁巳)

    二月 幸南苑行圍。大閱于南苑,命內(nèi)大臣、大學士、學士諸文臣亦俱披甲。

    三月 改順治年間十三衙門的相關機構(gòu)分別為內(nèi)務府的廣儲司、都虞司、掌儀司、會計司、營造司、慎刑司、慶豐司、上駟院,并于其下設立敬事房。詔令內(nèi)務府三旗每旗編為五佐領,設驍旗、護軍參領,由驍旗參領兼管旗務。命翰林長于辭賦書法者,以所業(yè)進呈。任命靳輔為河督,整治河務。

    七月 康熙帝御便殿,召大學士等賜坐,論經(jīng)史,間及前代朋黨之弊端,諭嚴加警戒。封世祖乳母樸氏為奉圣夫人,頂帽服色照公夫人品級。

    八月 冊立內(nèi)大臣遏必隆之女貴妃鈕祜祿氏為皇后,佟佳氏為貴妃,赫舍里氏為僖嬪,李氏為安嬪,章佳氏為敬嬪,董氏為端嬪。內(nèi)務府總管大臣向二十家內(nèi)管佐領傳諭:宮內(nèi)一應服役行走女人,凡有事進宮,公事畢即應出外,不許久停閑坐,將外間事向內(nèi)傳說,并竊聽宮內(nèi)事往外傳說。

    九月 上發(fā)京師,謁孝陵,巡近邊。

    十月 始設南書房,命侍講學士張英、中書高士奇入值。

    十一月 封長白山神,遣官望祭。

    康熙二十年(1681年)

    七月 翰林院侍講王鴻緒疏參湖廣朱方旦以“邪教煽惑”民眾?滴醯塾[奏后,諭示應重加懲治?滴醵荒甓拢䦶V巡撫王新命逮捕了朱方旦及其主要弟子,列朱方旦“詭立邪說”等罪名,立即斬首。其弟子顧齊宏、陸光旭、翟鳳彩等處以斬監(jiān)候。

    十月 吳世璠自殺身亡

    十一月克城,吳三桂發(fā)動的“三藩之亂”,至此徹底平定,結(jié)束了滇、黔、閩、粵嚴重割據(jù)分裂的局面。

    十二月 康熙帝親自提倡種痘法。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正月 康熙帝命將吳三桂骸骨分發(fā)各省,吳世璠首級由刑部懸掛示眾,其死黨夏國相凌遲處死,巴養(yǎng)元等五人立斬梟示。余者視參加三藩之亂的情節(jié)分別處分。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 甲子) 正月 命整肅朝會禮儀。首次纂修《大清會典》,自崇德元年至康熙二十五年。

    二月 以薩克素兵臨雅克薩。

    四月 諭講官,講章以精切明晰為尚,毋取繁衍。

    九月 康熙帝初次南巡啟鑾。

    十月 開放海禁。南巡途徑黃河,視察北岸諸險。

    十一月 南巡至江寧,謁明孝陵;罔帟r次曲阜,詣孔廟,瞻先圣像,講《日經(jīng)》,詣孔林酹酒,書“萬世師表”,留曲柄黃蓋。是年,用施瑯議,于臺灣設府、縣等,隸福建行省。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 丙子)

    正月 下詔親征噶爾丹。于西苑蕉園設內(nèi)監(jiān)官學,以敕授太監(jiān)讀書。

    二月 康熙帝親統(tǒng)六師啟行,征噶爾丹。命皇太子留守,凡部院章奏聽皇太子處理。妃赫舍里氏逝,追贈平妃。

    五月 偵知噶爾丹所在,康熙帝率前鋒先發(fā),諸軍張兩翼而進。前哨中書阿必達探報噶爾丹聞知皇上親率大軍而來,驚懼逃遁?滴醯勐瘦p騎追擊。上書皇太后,備陳軍況,并約期回京?滴醯圩分镣霞{阿林而還,命內(nèi)大臣馬思喀追之?滴醯郯鄮。撫遠大將軍費揚古大敗噶爾丹于昭莫多(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烏蘭巴托東南),斬首三千,陣斬其妻阿奴。噶爾丹以數(shù)騎逃遁。

    七月 以平定朔漠勒石于太學。

    十月 大將軍費揚古獻俘至。

    十一月 噶爾丹遣使乞降,其使格壘沽英至,蓋微探康熙帝的旨意?滴醯鄹嬷f:“俟爾七十日,過此即進兵!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 丁丑)

    正月 上諭:“朕觀《明史》,一代并無女后預政,以臣凌君之事。我朝事例,因之者多。朕不似前人輒譏亡國也,F(xiàn)修《明史》,其以此諭增入敕書!

    二月 康熙帝再次親征噶爾丹于寧夏,命皇太子留守京師。遣官祭黃河之神。

    三月 康熙帝駐蹕寧夏,察恤昭莫多、翁金陣亡兵士。祭賀蘭山。上閱兵。命侍衛(wèi)以御用食物均賜戰(zhàn)士。

    四月 康熙帝回鑾。費揚古疏報閏三月十三日噶爾丹仰藥死。康熙帝率百官行拜天禮。敕諸路班師。

    七月 以朔漠平定,遣官告祭郊廟、陵寢、先師。

    十月 始令宗室及滿洲諸生應鄉(xiāng)試、會試。

    十一月 和碩恪靖公主下嫁喀爾喀郡王敦布多爾濟。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 戊寅)

    正月 康熙帝巡幸五臺山。命皇長子允禔、大學士伊桑阿祭金太祖、世宗陵。

    三月 封皇長子允禔為直郡王、皇三子胤祉為誠郡王,皇四子允禛、皇五子允祺、皇七子允祐、皇八子允禩俱為貝勒。

    五月 裁上林苑。

    七月 命吏部月選同、通、州、縣官引見。霸州新河成,賜名永定河,建河神廟。奉皇太后東巡,取道塞外。

    八月 巡幸塞外,奉皇太后臨幸喀拉沁端敬公主府邸,賜金幣及其額駙噶爾臧。皇太后望祭父母于發(fā)庫山。賜端敏公主及其額駙達爾漢親王班第金幣。

    九月 康熙帝次克爾蘇,臨科爾沁親王孝莊文皇后之父滿珠習禮墓前酹酒行禮。

    十月 康熙帝行圍于輝發(fā)。駐蹕興京,謁永陵,遣官賜奠武功郡王禮敦墓。謁福陵、昭陵,臨奠武勛王揚古利、直義公費英東、弘毅公額宜都墓。

    十二月 諭宗人府:“閑散宗室,才力干濟,精于騎射,及貧無生計者,各察實以聞。”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 己卯) 正月 發(fā)布南巡詔旨:一切供給,由京備辦,勿擾民間。

    二月 第三次南巡啟鑾。

    三月 康熙帝閱黃河堤。駐杭州,閱兵較射。

    四月 車駕駐江寧,閱兵。

    五月 車駕次仲家閘,書“圣門之哲”額,懸先賢子路祠。

    閏七月 妃張佳氏逝,謚為敏妃。誠郡王胤祉不及百日剃發(fā),降為貝勒。

    十月 視永定河工程,命直郡王胤禔率領八旗兵丁協(xié)助修永定河堤。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 庚辰)

    正月 閱視永定河工程。

    二月 親自指示修永定河方略。命費揚古、伊桑阿考試宗室子弟騎射。

    六月 建海神廟。停宗室科舉。

    十月 皇太后六旬萬壽節(jié),康熙帝制《萬壽無疆賦》,親書圍屏進獻。巡閱永定河。

    十一月 命卓異官如行取例引見。

    康熙四十年(1701年 辛巳)

    正月 以河伯效靈,封為金龍四大王。

    五月 御史張瑗請毀前明內(nèi)監(jiān)魏忠賢墓,從之。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 壬午)

    正月 詔修國子監(jiān)。

    六月 康熙帝制《訓飭士子文》,頒發(fā)直省,勒石學宮。

    九月 第四次南巡。

    十月 行至德州,皇太子病,中途回鑾。

    十一月 命修禹陵。

    是年 限制外官隨帶家口人數(shù)。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 癸未)

    正月 大學士諸臣祝賀康熙帝五旬萬壽,進“萬壽無疆”屏風,卻之,僅收其寫冊。南巡,閱視黃河。

    三月 萬壽節(jié),朝皇太后宮,免廷臣朝賀,頒恩詔、蠲額賦、察孝義、恤貧窮、舉遺逸,頒賜親王、郡王以下文武百官有差。賜內(nèi)廷修書舉人汪灝、何焯、蔣廷錫進士,一體殿試。

    五月 裕親王福全有疾,康熙帝連日視之。內(nèi)大臣索額圖挑唆皇太子,被宣布為“天下第一罪人”,拘禁于宗人府。

    六月 巡幸塞外。

    十月 西巡山陜諸省,命皇三子胤祉勘察三門砥柱。

    十一月 次洪桐,遣官祭女媧陵。遣官祭西岳。駐西安,閱駐防官兵較射。

    十二月 次磁州,御書“賢哲遺休”額懸先賢子貢墓。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 甲申)

    二月 封淮神為長源佑順大淮之神,御書“靈瀆安瀾”額懸之。

    四月 命侍衛(wèi)拉錫察視黃河河源。

    六月 賜四品典儀凌柱女鈕祜祿氏于皇四子胤禛于藩邸。于武英殿開局修《佩文韻府》

    十月 頒內(nèi)制銅斗銅升于戶部,命以鐵制頒行。

    十一月 告誡修《明史》史臣核公論,明是非,以成信史。

    十二月 以御制詩集賜廷臣。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 乙酉)

    正月 《古文淵鑒》成,頒賜廷臣,及于學宮。

    二月 康熙帝第五次南巡閱河。嚴禁太監(jiān)與各宮女子認親戚、叔伯、姐妹,違者置于重典。

    三月 駐蹕蘇州,命選江南、浙江舉、貢、生、監(jiān)善書者入京修書。江寧織造曹寅?度圃姟烦伞Yn大學士馬齊等《皇輿表》。

    十月 重修華陰西岳廟成,上制碑文。

    十一月 國子監(jiān)落成,御書“彝倫堂”額。

    是年 康熙帝與羅馬教廷發(fā)生沖突,傾向禁教。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 丙戌)

    五月 巡幸塞外。建避暑山莊于熱河,為每年秋狝駐蹕行宮。

    六月 詔修《功臣傳》。

    七月 上駐蹕熱河。

    十月 行武殿試。

    十一月 達賴喇嘛圓寂,其下第巴隱匿,又立假達賴,拉藏汗殺第巴而獻偽達賴。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 丁亥)

    正月 康熙帝第六次南巡。

    六月 巡幸塞外;嗜迂缝碛滴醯塾谧约痕@,侍宴,嗣是歲以為常。南書房翰林陳邦彥輯唐宋元明題畫諸詩成,康熙帝親為閱定成《歷代題畫詩類》一部。

    七月 駐蹕熱河。巡幸諸蒙古部落。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 戊子)

    正月 重修南岳廟成,御制碑文。

    四月 捕獲明崇禎帝后裔,年已七旬的朱三及其子,斬于市。重修北鎮(zhèn)廟成,御制碑文。

    六月 駐蹕熱河。《清文鑒》成,上制序文。

    七月 《平定朔漠方略》成,上制序文。

    九月 召集廷臣于行宮,宣示皇太子胤礽罪狀,命拘執(zhí)之,送京幽禁。還京。廢皇太子胤礽,頒示天下。

    十月 議政大臣會議,議皇八子胤禩謀求儲位罪,削其貝勒爵。

    十一月 皇三子胤祉告皇長子胤禔咒魘皇太子,削其直郡王爵,幽之。副都御史勞之辨奏保廢太子,奪職杖之。召廷臣議建儲之事,阿靈阿、鄂倫岱、王鴻緒及諸大臣以皇八子胤禩請,康熙帝不允。釋廢太子胤礽。王大臣請復立胤礽為太子。復胤禩貝勒。

    十二月 設局校刊《平定朔漠方略》,自是每次大戰(zhàn)后均修方略。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 己丑)

    正月 召集廷臣,審問誰為首倡立胤禩者,群臣惶恐。乃問張廷玉,對曰“聞之馬齊”,次日,列馬齊罪狀,宥死拘禁。后察其有誣,釋放馬齊。

    三月 復立胤礽為太子,昭告宗廟,頒詔天下。

    四月 移禁胤禔于公所,遣官率兵監(jiān)守。

    十月 冊封皇三子胤祉誠親王,皇四子胤禛雍親王,皇五子胤祺恒親王,皇七子胤祐淳郡王,皇十子胤(示我)敦郡王,皇九子胤禟、皇十二子胤祹、皇十四子胤禵俱為貝勒。于京西暢春園之北建圓明園,賜予皇四子胤禛居住。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 庚寅)

    正月 皇太后七旬萬壽,諭禮部:“瑪克式舞,乃滿洲筵宴大禮,典至隆重。今歲皇太后七旬大慶,朕亦五十有七,欲親舞稱觴!泵獭稖Y鑒類函》四十四部。命修《滿漢合壁清文鑒》。

    二月 巡幸五臺山。

    三月 命編纂《字典》,即后來所稱的《康熙字典》。

    十月 下詔,自康熙五十年開始,普免天下錢糧,三年而遍。直隸、奉天、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四川、云南、貴州九省地丁錢糧,察明全免。

    康熙五十年(1711年 辛卯)

    正月 視察通州河堤。

    二月 閱筐兒港,命建挑水壩,次河西務,康熙帝登岸行兩里許,親置儀器,定方向,鼎椿木,以紀丈量之處。

    三月 尚書耿額等數(shù)名大臣以“為太子結(jié)黨會飲”罪受罰。

    七月 秋狝木蘭。

    八月 皇四子胤禛第四子弘歷(即后來的乾隆皇帝)出生,母為四品典儀凌柱女鈕祜祿氏;第五子弘晝生,母為管領耿德之女格格耿氏。

    十月 命張鵬翮置獄揚州,處置江南科場案。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 壬辰)

    正月 命內(nèi)外大臣具折陳事。奏折自此始。

    二月 命卓異武官照文官引見。詔曰:“承平日久,生齒日繁。嗣后滋生戶口,毋庸更出丁錢,即以本年丁數(shù)為定額,著為令。”此為“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政策。

    四月 詔明年六旬萬壽,二月特行鄉(xiāng)試,八月會試。

    九月 皇太子胤礽復以罪廢,禁錮于咸安宮。

    十一月 以復廢太子告廟,宣示天下。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 癸巳)

    二月 大臣趙申喬疏言太子國本,應行冊立。上以建儲大事,未可輕定,宣諭廷臣,以原疏還之予以否決。

    三月 六旬萬壽節(jié),舉行千叟宴,此為千叟宴之創(chuàng)始;识迂缝锷,母為庶妃赫圖氏。

    七月 詔宗人削屬籍者,子孫分別系紅帶、紫帶,載名《玉牒》。

    是年 詔修《律呂》諸書,于暢春園蒙養(yǎng)齋立館,求海內(nèi)暢曉樂律者。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 甲午)

    正月 命修壇廟殿廷樂器。

    二月 前尚書王鴻緒進《明史列傳》二百八十卷,命付史館。

    十月 命大學士、南書房翰林考定樂章。

    十一月 誠親王胤祉等以御制《律呂正義》進呈,得旨:“律呂、歷法、算法三書共為一部,名《律歷淵源》。”冬至,祀天于圜丘,奏新樂。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 乙未)

    正月 詔貝勒胤禩、延壽溺職,停食俸。

    十月 諭大學士:“朕右手病不能寫字,用左手執(zhí)筆批答奏折,期于不泄漏也!

    十一月 廢太子胤礽以礬水作書,囑大臣普奇舉己為大將軍,事發(fā),普奇獲罪。

    是年 停給皇八子胤禩爵俸。于京畿小湯山建湯山行宮。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 丙申)

    十一月 準噶爾部策旺阿拉布坦禍亂西藏。

    是年 校刊《康熙字典》,康熙帝自為序。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 丁酉)

    正月 修《周易折中》成,頒行學宮。

    五月 九卿議王貝勒差人出外,查無勘合,即行參究。

    七月 策旺阿拉布坦遣將侵擾西藏,殺拉藏汗,囚其所立達賴。

    十一月 皇太后不豫,上省疾慈寧宮。發(fā)布詔書,回顧一生,闡述為君之難;并言自今春開始有頭暈之癥,形漸消瘦;特召諸子諸卿詳議立儲大事。

    十二月 皇太后逝?滴醯垡嗖∑呤嗳,腳面浮腫。

    是年 禁赴南洋貿(mào)易,赴東洋者照舊。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 戊戌)

    二月 翰林院檢討朱天保上疏請復立胤礽為皇太子,康熙帝于行宮訓斥之,以其知而違旨上奏,實乃不忠不孝之人,命誅之。

    三月 上大行皇后謚號為孝惠仁憲端懿純德順天翊圣章皇后。裁起居注官。

    四月 葬孝惠章皇后于孝東陵。

    七月 修《省方盛典》。

    十月 命皇十四子胤禵為撫遠大將軍,進軍青海。命翰林、科道官入值。命皇七子胤祐、皇十子胤、皇十二子胤祹分理正黃、正白、正藍滿蒙漢三旗事務。

    十二月 孝惠章皇后升祔太廟,位于孝康章皇后之左,頒詔天下。晉和嬪為和妃,冊封庶妃王氏為密嬪,陳氏為勤嬪,封世祖悼妃之侄女博爾濟吉特氏為宣妃,冊封戴佳氏為成妃,萬琉哈氏為定嬪。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 己亥)

    正月 詔立功之臣退閑,世職準子弟承襲,若無承襲之人,給俸終其身。

    二月 學士蔣廷錫表進《皇輿全覽圖》,頒賜廷臣。

    四月 命撫遠大將軍胤禵駐師西寧。

    十月 命蒙養(yǎng)齋舉人王闌生修《正音韻圖》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 庚子)

    二月 冊封新胡畢勒罕為六世達賴喇嘛,結(jié)束了五世達賴喇嘛之后的西藏宗教領袖不定的局面。

    十月 詔撫遠大將軍胤禵會議明年師期;嗜迂缝碇雍腙杀环鉃槭雷,皇五子胤祺之子弘升為世子,班俸均視貝子。定外藩朝覲年例。

    康熙六十年(1721年 辛丑)

    正月 康熙帝以御極六十年,遣皇四子胤禛、皇十二子胤祹、世子弘晟祭永陵、福陵、昭陵。

    三月 大學士王掞先密疏復儲,后御史陶彝等十三人疏請建儲,康熙帝不許,王掞、陶彝等被治罪,遣往軍前效力。

    四月 詔厘定歷代帝王廟崇祀祀典。

    九月 上制平定西藏碑文。

    十月 召撫遠大將軍胤禵來京。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 壬寅)

    正月 舉行千叟宴,康熙帝賦詩,諸臣屬和,題曰《千叟宴詩》。

    三月 至皇四子胤禛邸園飲酒賞花,命將其子弘歷養(yǎng)育宮中。

    十月 命雍親王胤禛等視察倉儲。

    十正月 康熙帝不豫,還駐暢春園。命皇四子胤禛恭代祀天。病逝。即夕移入大內(nèi)發(fā)喪。遺詔皇四子胤禛繼位,是謂雍正帝。遺詔真?zhèn),引發(fā)繼位之謎。以貝勒胤禩、皇十三子胤祥,大學士馬齊、尚書隆科多為總理事務王大臣。召撫遠大將軍胤禵回京奔喪。誠親王允祉上疏,援例陳請將諸皇子名中胤字改為允字。

    十二月 封允禩為廉親王,授理藩院尚書,允祥為怡親王,允祹為履郡王,已廢太子允礽之子弘皙為理郡王,以隆科多為吏部尚書。宜太妃稱病坐四人軟榻見雍正帝而受訓斥。始授太監(jiān)官級,定五品總管一人,五品太監(jiān)三人,六品太監(jiān)二人。更定歷代帝王廟祀典,詔《古今圖書集成》一書尚為竣事,宜速舉淵通之士編輯成書。

    注:此表按年號紀年排定,公元紀年只括注到年

    康熙朝的輔政大臣

    康熙前期的四大輔政大臣

    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

    康熙中期的輔政大臣

    納蘭明珠:內(nèi)務府總管,內(nèi)弘文院學士,兵部尚書。

    索額圖:領侍衛(wèi)內(nèi)大臣,索尼第三子。

    杰書:康 親王。

    圖海

    陳廷敬:《康熙字典》的總裁官,文淵閣大學士

    李光地

    熊賜履

    湯斌

    于成龍

    姚啟圣

    施瑯:原是明朝將軍,后歸清。精通水戰(zhàn)。

    康熙后期的兩大輔政大臣

    張廷玉

    馬齊

    佟國維

    后人評說

    有專家指出,清朝中后期國力開始遠遠落后于西方,這跟康熙晚年的墨守陳規(guī),缺乏創(chuàng)新,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史學家史景遷批評康熙有三:一是皇位繼位的糾葛有點進退失據(jù);二是康熙雖喜愛西學,任用耶穌會士,并允傳教,但對西方并不信任,因而有禮儀之爭以及導致雍正的禁教;三是康熙以輕徭薄賦自豪,以此彰顯盛世,但其永不加賦的政策按耕地面積繳固定稅金,與人口無關,于是人口雖增,亦不加賦,為康熙的繼承者造成財政困難。

    另外,梁啟超、邵力子等人認為,康熙在位時對西方科技很感興趣并且還掌握了很多,但他卻嚴禁自己之外的人學習,因為他擔心先進的西方科技一旦傳開,將會極大的動搖以騎射起家的滿清的統(tǒng)治[3],據(jù)傳教士張誠(J. F. Gerbillon)的日記,康熙不準傳教士在有漢人和蒙人的衙門里翻譯任何科學文獻。而此舉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以漢族為代表的中華文明的衰落。梁啟超說,康熙的科學是用來打擊他人的一個工具,“就算他不是有心窒塞民智,也不能不算他失策”。

    歷史小說家高陽則說康熙有兩大缺點,一是在傳位問題上,始終猶豫不決;二是“好名”,而且好與臣下爭名。

    1. 史景遷:《康熙自畫像》(Emperor of China: Self-Portrait of K’ang Hsi)

    2. 汪榮祖:《史景遷論》

    3. 席澤宗:“論康熙科學政策的失誤”,《古新星新表和科學史探索》,2002

    其他

    康熙之死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晚,一代英主康熙大帝在暢春園溘然長逝。

    康熙帝的逝世,引發(fā)了許多傳說和懷疑。諸如:康熙是怎么死的?是因病壽終正寢還是被人鴆毒而死?

    30年代初,清史研究開拓者孟森認為,康熙的病勢并不重,突然死亡,“不能無疑”——“參湯一碗之說,至少不能無同等之嫌疑也”。中國當代著名清史、滿族史專家王鐘翰看法與孟森一致。

    近年來,隨著清史研究的不斷深入,也出現(xiàn)了兩種不同意見。

    一種意見認為,康熙是被毒死無疑。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許曾重撰文說,西征之役即將結(jié)束時,胤禎返京即位已成定局,胤禛因此采取斷然手段?滴趿荒晔辉率胀,在嚴密控制暢春園的情況下,隆科多在食品中放入毒藥,致使康熙死去。

    另一種意見認為,康熙是久病纏身,因感冒引起其他癥狀導致死亡。南開大學歷史系馮爾康的文章指出,康熙身邊警衛(wèi)森嚴,時有提防,不可能被人暗害。毒死之說是經(jīng)不住推敲的。

    陵寢

    清圣祖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的陵寢景陵,位于唐山遵化馬蘭峪清東陵昌瑞山腳下,清孝陵東側(cè)1公里處。該陵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十日動工,康熙二十年(1681年)完工。

    1945東陵盜案

    1945年張盡忠、王紹義對東陵進行了大規(guī)模盜掘,景陵也在其中,為盜取寶物,康熙尸體被毀

    TAGS: 歷史人物 皇帝文化 康熙
    名人推薦
    • 劉人熙
      劉人熙(1844-1919),字艮生,號蔚廬,瀏陽人。光緒三年(1877年)進士,官至廣西道臺。后返湘任湖南教育總會會長,創(chuàng)辦船山學社。任湖南督軍兼省...
    • 維爾納·馮·勃洛姆堡
      維爾納·愛德華·弗里茨·馮·勃洛姆堡(Werner Eduard Fritz von Blomberg),又譯布隆伯格,納粹德國陸軍元帥。1878年出...
    • 劉義宣
      劉義宣(415~454年),宋武帝劉裕的六子,母親為孫美人。宋少帝與宋文帝之弟,南郡王。生而舌短,澀于言論! ≡卧,年十二,封竟陵王,食邑...
    • 劉北成
      劉北成,男,生于1949年8月,1981年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獲碩士學位,歷任京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F(xiàn)任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
    • 王育和
      王育和(1903—1971),原名王乘中,曾用筆名王清溪,浙江寧海桑洲村人。1918年畢業(yè)于縣正學小學堂,翌年至上海哈同中學讀書。因中途學校停辦,遂轉(zhuǎn)學...
    • 劉玄初
      劉玄初,名茂遐字玄初,四川人,起初在蜀王劉文秀帳下為幕客,曾任劉文秀中書(掌管文書工作的文職),時劉文秀所統(tǒng)南明軍將吳三桂與李國翰的清軍逐...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