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游明根(417年—498年)字志遠(yuǎn),廣平任(今河北任縣)人。幼為奴牧羊,以漿壺倩人書字路邊,書地學(xué)之,游雅贖之教書,薦之太武(435年—452年)為中書學(xué)生。獻(xiàn)文(466年—471年)時封新泰侯,后遷大鴻臚,謚靖侯《北史本傳》。北魏高祖繼位后,命明根為“都曹主書”,又任“員外散騎常侍”冠將軍,進(jìn)爵為“安樂侯”。明根先后出使宋國(南朝)三次,很受宋國人的敬重,還朝升任“給事中”再升“議曹長”,后授予“尚書”,參定律令。太和二十二年(498年),明根卒于家鄉(xiāng)。孝文帝派特使吊祭,曾先祿大夫,加金章紫綬,追謚為“靖侯”。
概述
字致遠(yuǎn),游雅族弟。祖父游鱓是后燕的樂浪太守,其父游幼曾任北燕的廣平太守。明根幼年遭迫害,淪為櫟陽王地主牧童。但他不忘學(xué)業(yè),沒錢買書,使用壺盛漿,央人作字于地自習(xí)。有一天被長安鎮(zhèn)將竇瑾發(fā)現(xiàn),很是驚嘆。便把他叫到面前,讓他重歸學(xué)府。明根十六歲時,辭別游雅,回到故鄉(xiāng),在一座土坯房里繼續(xù)讀書。一年后,經(jīng)游雅舉薦,做“中書學(xué)生”綜習(xí)經(jīng)典。高祖即位后,命明根為“都曹主書”,又任“員外散騎長侍”冠將軍,進(jìn)爵為“安樂侯”。明根先后出使宋國(南朝)三次,很受宋國人的敬重,還朝升任“給事中”,再升“議曹長”后授予“尚書”,參定律令。太和二十二年,卒于家鄉(xiāng)。孝文帝派特使前來吊祭,贈先祿大夫,加金章紫綬,追謚為“靖侯”。 游明根做官五十余年,以仁和處世,以禮讓接物。游明根性貞慎寡欲,綜習(xí)經(jīng)典,歷官內(nèi)外五十余年,處身以仁和,接物以禮讓,時論貴之。據(jù)《北史·游明根傳》記載,游明根“幼為奴牧羊,以漿壺倩人書字路旁,書地學(xué)之!鼻宄娜钤凇赌媳睍烧摗分辛杏蚊鞲鶠楸背瘯抑。《魏書》、《北史》中對他皆有記載。
生平事跡
北魏-墓志銘 明根字志遠(yuǎn),雅從祖弟也。祖鱓,慕容熙樂浪太守。父幼,馮跋假廣平太守。明根幼年遭亂,為櫟陽王氏奴。主使牧羊,明根以漿壺倩人書字路邊,書地學(xué)之。長安鎮(zhèn)將竇瑾見之,呼問,知其姓名,乃告游雅。雅使人贖之,教書。年十六,辭雅歸鄉(xiāng)里,于白渠坎為窟,讀書積歲。雅稱薦之,太武擢為中書學(xué)生。性寡欲,綜習(xí)經(jīng)史。文成踐阼,為都曹主書。帝以其敬慎,每嗟美之。假員外散騎常侍、安樂侯,使宋。宋孝武稱其長者,迎送禮加常使。獻(xiàn)文時,累遷東兗州刺史,封新泰侯,為政清平。孝文時為儀曹長,清約恭謹(jǐn),號為稱職。歷儀曹尚書,加散騎常侍。遷大鴻臚卿、河南王干師,尚書如故,隨例降侯為伯。又參定律令,屢進(jìn)讜言。 明根以年逾七十,表求致仕,優(yōu)詔許之。引入陳謝,悲不自勝。帝言別殷勤,仍為流涕,賜青紗單衣、委貌冠、被褥、錦袍等物。其年,以司徒尉元為三老,明根為五更,行禮辟雍,賜步挽一乘,給上卿祿,供食之味,太官就第月送。以定律令。賜布帛等。歸本郡,又賜安車、兩馬、幄帳、被褥。車駕幸鄴,明根朝于行宮,優(yōu)詔賜以谷帛,敕太官備送珍羞,為造甲第。國有大事,恒璽書訪之。舊疾發(fā)動,手詔問疾,太醫(yī)送藥。卒于家,宣武吊祭贈赗甚厚,贈光祿大夫,金章紫綬,謚靖侯。 明根歷官內(nèi)外五十余年,處身以仁和,接物以禮讓,時論貴之。孝文初,明根與高閭以儒老學(xué)業(yè),特被禮遇,公私出入,每相追隨;而閭以才筆,時侮明根。世號高、游焉。 北魏宰相尉元、藩屬事務(wù)部長(大鴻臚卿)游明根,幾次上疏北魏帝拓跋宏,因年紀(jì)太老,請求辭職;拓跋宏批準(zhǔn),接見二人,賞賜尉元:黑色冠帽,素色衣服;游明根:委貌冠帽(前高廣后低尖),青紗衣服,以及被褥和其他衣服、日用器具等,教他們回去。拓跋宏在皇家大會堂親自主持“養(yǎng)老禮”(參考五九年十月)。 八月二十五日,下詔任命尉元當(dāng)“三老”,游明根當(dāng)“五更”(三老應(yīng)是帝國最高元老,五更應(yīng)是副最高元老;參考五九年十月)。拓跋宏向“三老”叩拜兩次,親自挽袖露臂,切開祭肉,舉起酒杯敬酒;再向“五更”一揖(“揖”在二十世紀(jì)三○年代之前,還很盛行。四○年代之后,已經(jīng)失傳。形狀好像拱手,不過上下移動的幅度比拱手大五六倍),請求就國家大事,發(fā)言指導(dǎo)。尉元、游明根都建議用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的道理去治理國家。拓跋宏又在臺階下主持“敬老禮”——對“國老”(部長級以上退休人員)、“庶老”(資政官以下退休人員)行禮致敬。禮畢,拓跋宏分別賞賜尉元、游明根:人力拉的車輛、衣裳。發(fā)給“三老”上公(太宰、太師、太傅、太保)的薪俸、“五更”首席部長(國務(wù)院文官部長【吏部尚書】)的薪俸。
游姓介紹
一、姓氏源流
游(Yóu游)源流單純,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以祖上之字命姓。春秋時期,周歷王姬胡的兒子姬友,被其兄周宣王姬靜封于鄭,建立鄭國。春秋時期鄭國國君鄭穆公有個兒子叫偃,字子游,他的孫子游皈以祖父之字命姓,其后皆以“游”命姓,稱游姓。 得姓始祖:從《元和姓纂》一書考證,游氏起源于春秋時代的鄭國,是鄭穆公之子公子偃的后裔。由于公子偃字子游,所以他的子孫才有“以王父字為氏”而姓了游。春秋時代的鄭國,是周宣王的弟弟姬友所傳,后世的游氏家族,既然是傳自鄭國的公族,則誠然是圣君周文王姬姓的后裔。古代的鄭國在今河南省中部黃河以南的地帶,國都設(shè)于新鄭。故子游就是游姓的始祖。
二、遷徙分布
。ㄈ保┯涡赵诖箨憶]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臺灣排名三十六位。源出于姬姓。春秋時期,鄭穆公有個兒子名為公子偃,字子游。子游的孫子皈為紀(jì)念他的祖父,就取祖父的字中一字“游”為姓氏,稱為游氏。游皈的二子游吉號子大叔,繼著名宰相子產(chǎn)后執(zhí)掌鄭國國政,游氏的聲名也隨之大張,傳播更為廣泛了。春秋時候,晉桓莊之族中也有游氏。另據(jù)部份族譜記載:由王氏改姓游,明朝永樂年間王先益為游家養(yǎng)子,其后以游為姓。游氏堂號有:馮翊、廣平、立雪、東興。自子游傳至游道保,諱匹,號五丈,當(dāng)李唐世亂之時,道保南遷南閩劍州建陽禾坪村(今長坪村),建家立業(yè),子孫蕃衍,分布江西之贛州、于都、會昌、瑞金、興國、廬陵等地。到南宋時,因兵荒馬亂,游氏68世祖,字文珀,號二三郎(約生于1131年)于1175年從江西廬陵林息坑遷來汀州上杭縣勝運里闊灘壩頭(今稔田鎮(zhèn)化厚村上游屋老屋子里)開基立業(yè)。游氏從唐末五代開始,游姓在今我國南方的福建地區(qū),就已興盛起來。由此可見,福建的游姓,是由河南而江西、再浙江、然后逐步播遷到南方的。游氏族人遷徙外地甚多,海外有新加坡、馬來西亞及香港、臺灣等地區(qū),大陸有重慶市,江西的贛州、遂川、黎川、龍南、定南、崇義,廣東的河源,浙江的遂昌,福建的永定、三明、龍巖、武平、漳埔、寧化、明溪等縣市。本縣的歧坑、宮子前、灌子坑、沙子凹、石牌崗等鄉(xiāng)村。臺灣游姓以福建詔安移居者為多,現(xiàn)在分布較多的縣市,有臺北縣、市,宜蘭縣,桃園縣,彰化縣等(余略)。
三、歷史名人
游吉:春秋時鄭國正卿。據(jù)《左傳》說,游吉即太叔,美秀而文,熟于典故,繼子產(chǎn)為政,“不妨猛而寬。鄭國多盜,取人于萑苻之澤,大叔悔之,曰:u2018吾早從夫子(按,指子產(chǎn)),不及此。u2019與徙兵以攻萑茌之盜,盡殺之,盜少止!庇喂В何宕鷷r期的吳國人,學(xué)問廣博,文章很好。游恭的兒子叫游簡言,后來在南唐朝中當(dāng)丞相。 游復(fù):宋朝學(xué)者,他學(xué)識極富,言行儒雅,附近人都將青年送到他門下學(xué)習(xí)。 游酢書畫 游。 北宋學(xué)者、哲學(xué)家,建州(福建。┙柸。他拜理學(xué)家程頤為師,刻苦讀書,學(xué)問淵博,是“程門四大弟子”之一。元封年間中進(jìn)士,再為太學(xué)博士。他與楊時初次拜見程姬姓時,程姬閉目而坐,二人站在門外而不離去。等發(fā)覺時,門外已雪深三尺。,此即“立雪程門”成語典故的由來。游酢的主要成就,還在學(xué)術(shù)方面,被后世學(xué)者尊稱為“若山先生”。他所著的《易說》、《中庸義》、《論語孟子雜解》等書,尤受學(xué)者的推崇。 游芳:明代學(xué)者。通五經(jīng),精博物理,隱居授徒。著有《皇明正音》。東晉十六國時趙有車騎大將軍游子遠(yuǎn),北魏有雍州刺史游雅,隋代有治書侍御史游元,宋代有丞相游似,明代有按察僉事游明。 游壽:他憤恨清廷腐敗,立志革命,素為孫中山所賞識。宣統(tǒng)三年(1911年4月27日)廣州起義時,隨黃興攻兩廣督署犧牲,年僅17歲,葬于廣州黃花崗,為72烈士之一。 游明根:字志遠(yuǎn),南北朝時北魏廣平任人。博學(xué)經(jīng)史,孝文帝時官儀部尚書、大鴻臚卿,封新泰侯。做官五十余年,以仁和處世,以禮讓接物。 游日章:明代廉州知府。嘉靖進(jìn)士,在臨川任了五年知縣,清正廉潔,愛民如子,后任廉州知府。著有《駢語雕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