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夏可君副教授(1969- ),男,出生于湖北,哲學博士。
北京·上苑藝術館——藝術委員會常務委員。
2001年武漢大學哲學系哲學博士畢業(yè)。曾任教于中山大學哲學系,2003-2004年留學于德國佛萊堡大學。2005-2006年在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哲學系學習。2007年起任教于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
夏可君不遺余力地翻譯、介紹了德國與法國當代思想,尤其在海德格爾,勒維納斯,布朗肖,德里達,讓-呂克·南希等現(xiàn)代德國和法國思想家上有深入研究。同時,夏可君也原發(fā)性地回應了西方思想,他從孔子儒學“感通”的思想出發(fā),重新打開了對《論語》解釋的可能性,他以哲學的邏輯和思想嚴格的方式徹底面對文本和孔子的個體生命,又以“剩余的思想”重新打開了《莊子》,激發(fā)了漢語思想之新的可能性。他就哀悼與詩學的關系在中國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以及與西方詩學的比較上,有著自己的思考。此外,他對中國古典繪畫藝術,西方文藝復興以來的基督教繪畫藝術,以及當代中國藝術都有持久的研究。
教授課程
東西方哲學本體論研究
柏拉圖閱讀
柏拉圖《理想國》研究
《論語》閱讀
海德格爾的基本問題
《圣經》閱讀
后現(xiàn)代思想研究
研究方向
西方文論,中國與西方哲學和詩學,經典閱讀。
主要課題
現(xiàn)象學研究
“當代神學與人文學的交叉概念研究”(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項目)
科研成果
《寫作的裂縫》:文藝評論,1994,5。
《阿Q以及可能的鏡像》:魯迅研究月刊,1995,11。
《對道德經文本句法層次的分析與解釋》:中州學刊,1996,4。
《牟宗三思想研究綜述》:哲學動態(tài),1999,5。
《Fuge:海德格爾的世界問題》:江蘇社會科學,2000,5。
《絕境的步伐——德里達在海德格爾與勒維納斯之間書寫死亡》:開放時代,2001,11,此文被《人大復印資料》轉載,2002年第一期。
《藝術作品中的世界和作為世界精神的河流》:現(xiàn)代哲學,2002,4!
《海德格爾與世界問題的發(fā)生》:現(xiàn)代哲學,2003,1。此文被《人大復印資料》轉載。
《德里達書寫死之絕境——與Heidegger,Levinas,Blanchot一道發(fā)現(xiàn)死亡》:論證第三期,近四萬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布朗肖的寫作》:東方雜志,2003,11。
《禮物的精神——Derrida思想禮物及其對神學的解構》,《道風》:香港道風山神學研究期刊,2004。
《無題的禮物和思想發(fā)生的位置——Derrida論饋贈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生產》第一期,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The Community of Love and Ethos Of Giving: Deconstruction Of Christanity in Jean-Luc Nancy. 2004年11月在臺灣中原大學“上帝與公共生活”的國際會議論文。論文集今年即將出版。
《論殘雪》:收入《從尋根到飄泊——世紀之交的中國文學與文化》論文集。羊城晚報出版社,2003。在該論文集中,其中發(fā)表了本人關于殘雪小說的三篇評論和對詩人多多的一個評論文字,字數(shù)有四萬字之多。
《<論語>的本體之學:解讀<學而>開篇》:收入《原道》第11輯,2005。
《圣母往見》:收入《基督教文化評論》,2006。
《觸感神學》:香港道風,2007,2。
《劉小東繪畫“燒耗子”》:收入《閱讀城市》,2007年,上海三聯(lián)出版社。
翻譯著作
1,《德里達:解構與思想的未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
2,《德里達:友愛的政治學及其它》: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
3,《讓-呂克·南希:解構的共通體》:世紀文景,2007年。
個人專著
1,《無盡的書寫——田流沙繪畫研究》:花城出版社,2006年。
2,《幻像與生命——莊子的變異書寫》:學林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