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政法大學教授
人物簡介
林向榮(1928.3-2008.9)西南政法大學教授,男,河北昌黎縣人,1928年3月6日出生,1949年3月參加革命工作,1983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人物生平
林向榮教授1948年9月考入臺灣大學哲學系讀書,于1949年3月經(jīng)人介紹參加了原中共中央社會部在臺灣的地下革命組織“臺灣新民主主義青年聯(lián)盟”,并為該組織在臺灣大學最初的小組長。1949年10月-1950年3月,在剛成立的中國政法大學三部學習。1950年3月-1954年7月,在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本科學習。1954年9月-1958年10月,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刑事訴訟法專業(yè)研究生。1958年10月研究生畢業(yè)分配來西南政法學院工作,先后在刑法教研室、政策法律教研室、國家與法權(quán)理論教研室、國家與法權(quán)歷史教研室任教。1964年11月-1965年10月,在巴縣搞四清。1965年11月-1977年12月,在西南政法學院語文教研室任教。1978年1月后,到法制史教研室任教。1979年評為講師,1981年評為副教授,1986年評為法學教授。1980年被評為重慶市勞動模范,1983年被評為四川省勞動模范。林向榮教授曾是四川省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常務委員會委員;四川省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法律史學會、外國法制史研究會副會長。1986年4月,被任命為西南政法學院法學研究所所長,1996年8月光榮離休。2008年9月27日凌晨4時21分因病醫(yī)治無效在重慶市新橋醫(yī)院去世,享年81歲。
林向榮教授擁護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對黨忠誠。早在建國之前,就接受了革命思想,積極參加革命活動。在建國之后的革命工作中,更是一心撲在教育事業(yè)上,雖然曾受極左路線的不公正對待,但仍然一心向黨,積極爭取入黨,踏踏實實工作。他待人真誠、正直,作風正派,生活簡樸,具有良好的政治與思想品德素養(yǎng)。
林向榮教授系統(tǒng)地接受過法學專業(yè)教育,有比較堅實的法學知識基礎和深厚的理論功底。在將近60年的革命工作中,長期從事法學教學和研究工作,曾主編《外國法學研究》,在外國法制史、中國法制史等方面有較高的學術造詣,受到國內(nèi)外學者的好評。精通2門外語,翻譯日文、俄文論文50余萬字。主編教材多部。
在幾十年的教學研究工作中,林向榮教授兢兢業(yè)業(yè),恪盡職守,任勞任怨,治教治學嚴謹,教學效果好,科研成績突出,曾被評為四川省和重慶市勞動模范,學校先進工作者,為國家政法人才的培養(yǎng)和學校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清朝武官官員
人物簡介
林向榮,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本籍福建。1857年(咸豐7年)奉旨接任邵連科擔任臺灣鎮(zhèn)總兵。在此期間為臺灣清治時期,他是受臺灣道制約的臺灣地區(qū)最高軍事首長。1861年,於戴潮春事件中陣亡。
其它介紹
前任:
邵連科 臺灣鎮(zhèn)總兵
1860年上任
繼任:
曾元福
中國雙語教學研究會顧問
人物簡介
林向榮,男,藏族,四川汶川縣人,中共黨員,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中文系研究員,現(xiàn)任中國語言學會會員、中國民族語言學會會員、中國雙語教學研究會顧問、四川省少數(shù)民族語言系列高級職務評審委員會委員。
工作經(jīng)歷
林向榮于1920年6月10日(農(nóng)歷四月二十四日),出生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馬爾康縣卓克基一個藏漢民族團結(jié)的家庭。其父是灌縣(今都江堰市)人,因經(jīng)商來到嘉戎(今理縣、馬爾康等地)藏區(qū)成家立業(yè),母親是嘉戎藏族。他從小在灌縣讀書,長大后隨父經(jīng)商。1950年冬,雪山草地的阿壩州升起了五星紅旗。由組織安排,他為一支工作組當向?qū)、作翻譯,宣傳黨的民族政策,為和平解放馬爾康四土地區(qū)做了不少工作。1951年,他作為西南少數(shù)民族參觀團的譯員到北京和全國各大城市參觀,受到了毛澤東主席等中央領導同志的接見;1952年夏天,他參加了著名的黑水戰(zhàn)役,在民族工作隊老紅軍天寶同志的身邊工作;這年10月,黨組織送他到中央民族學院(即今中央民族大學)語言系學習深造;1956年畢業(yè)后分配到由國家民委、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民族學院共同組織的少數(shù)民族語言調(diào)查隊工作,隨專家們普查全國少數(shù)民族語言。他被分配到第七工作隊川北組,同金鵬教授等回到故鄉(xiāng)進行嘉戎語調(diào)查。1957年,他們根據(jù)調(diào)查資料寫出了第一篇論文《嘉戎語梭磨話的語音和形態(tài)》(合作)(發(fā)表在《語言研究》上),為他以后從事嘉戎語研究奠定了基礎。1957年底,調(diào)查組結(jié)束在阿壩州的調(diào)查,經(jīng)調(diào)查組同意,林向榮被留家鄉(xiāng)工作,由州安排在州民族語言研究室!拔母铩逼陂g,他受到極大的沖擊,初被安排到威州師范學校函授部工作,后又讓他搞保管,他雖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他在保管工作之余仍繼續(xù)從事嘉戎語研究
革命烈士--林彪之弟
簡介
林向榮,一九一六年出生,湖北省黃崗縣林家大灣人,一九三八年入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歷任連長、參謀、團參謀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六十六軍五九〇團副團長、團長等職。一九四九年四月解放太原時在戰(zhàn)場上壯烈犧牲。
家庭出身
林向榮,是林彪元帥的同胞兄弟。解放戰(zhàn)爭中太原戰(zhàn)役時犧牲的一位烈士。雖不及那兩位堂兄林育英、林育南兩位烈士著名,但林向榮也為新中國的成立,灑盡了最后一滴血。
林彪兄弟姊妹六個,除年齡最大的姐姐和年齡最小的妹妹外,中間是四兄弟,他們從大到小名字分別是慶佛、育容(林彪)、育菊(林程)、向榮。這四兄弟的字號按照“正、大、光、明”四字排序,林彪字“祚大”,而林向榮字“祚明”。林彪與林向榮都與其母親容貌相似,但二人性格卻迥異:林彪沉默好靜,而林向榮活潑好動。
去延安參加革命
大革命時期,林彪就離開家鄉(xiāng)南下廣州成了黃埔軍官學校的第四期學員,此后長時間沒有和家人聯(lián)系。1937年初,林育菊曾經(jīng)到了延安并見到了二哥林彪,林彪時任紅軍大學校長,他向弟弟介紹了當時全國的革命形勢并且送給他一份“紅大”的招生簡章,讓他帶回去廣為宣傳。在家中的林向榮知道了二哥的音訊特別是看到這份簡章后欣喜異常,立刻表示要去延安參加革命。他還召集了另外幾個青年一行9人一起上路,其中還有林彪的侄子林欣然、外甥陳得之。1938年林彪赴蘇聯(lián)治。ㄆ叫完P戰(zhàn)斗后林彪返延安,被閻錫山軍隊的哨兵開槍打傷了脊椎)之后,林向榮已成為抗日軍政大學的第四期學員。他畢業(yè)之后分配到晉察冀邊區(qū)第三軍分區(qū)任副連長。到解放戰(zhàn)爭開始之后的1946年6月,林向榮已經(jīng)擔任晉察冀軍區(qū)三分區(qū)警備七團團長,該團沿革為66軍197師590團,林向榮是590團建團首任團長。林向榮擔任團長后,率部參加了解放石家莊、綏遠、天鎮(zhèn)、豐鎮(zhèn)、應縣、集寧等地的戰(zhàn)斗。平津戰(zhàn)役時,他們團參加了張家口戰(zhàn)斗,從山洞里生擒了國民黨軍二七一師師長張進修和副師長梁超。此役僅用了16個小時,在全縱隊創(chuàng)造了首次殲敵一個整師的紀錄。1949年2月,他們所在的華北軍區(qū)第一縱隊第二旅在順義改編為第二十兵團第六十六軍第一九七師,林向榮則任一九七師五九〇團團長。
犧牲過程
1949年3月,解放太原的會戰(zhàn)。六十六軍于3月12日出發(fā),20日到達太原北郊。4月19日晚,六十六軍進入陣地,準備拂曉開始行動。半夜里,林向榮所在的一九七師占領了陽曲鎮(zhèn)。次日凌晨3點,在黃花園溝南的部,當場擊斃敵暫編三十九師長劉鵬翔。全師縱深發(fā)展與一九八師會合,繼續(xù)沿鐵路向南橫掃。部隊繼續(xù)向化工廠進攻,這是國民黨軍北郊工廠防線的核心據(jù)點。此時出現(xiàn)了蹊蹺的情況。對面的敵人打出了白旗,并用擴音機喊話:“我們同意休戰(zhàn),請貴軍師級長官前來商談受降事宜……”
據(jù)先期偵察,這里是敵刻意經(jīng)營之處,能輕言放棄嗎?然而戰(zhàn)場上臨機處置時,又不得不考慮敵軍投誠的可能性,如果強行攻擊,整個部隊也會招致不必要的損失。師政治部有敵工部的設置,專門負責出面接洽受降事宜。
正在此時,林向榮主動請纓,他認為敵人完整投降的可能性不大,應由他帶領一排人前去試探,萬一敵人施展詭計我們也能隨機應變,利用地形靈活反擊。即使是正面強攻,也應采取這種做法,反正總要有個突擊隊前行。他帶隊前往還可兼作受降的準備。他說得句句在理,師領導同意了他的意見,并叮囑整個部隊:隨時準備出擊接應!
一行人出發(fā)了,林向榮與警衛(wèi)員各自騎在馬上,走在最前頭。這段時間好像特別漫長,大家心里都忐忑不安。突然間,敵人陣地那邊響起了猛烈的槍聲,果然有詐!大部隊隨即出擊接應,但立即被敵軍密集的火力所阻擊,傷亡嚴重,不得不停止進攻。到了21日凌晨,上級指揮部調(diào)來了炮兵增援,一九七師在炮火的掩護下,采取兩面夾擊的打法,經(jīng)過一個多小時的苦戰(zhàn),徹底摧毀了化工廠的敵人工事,殲滅了守敵,從而也突破了北郊工廠區(qū)的防線。
解決了化工廠那個據(jù)點里的工事之后,大家才發(fā)現(xiàn),敵人有意把林向榮和他那一排人引到了一個三面受到交叉火力威脅又無險可守、無有利地形可利用的一片“絕地”中?磥磉@伙敵人的胃口不小,想在這里重創(chuàng)解放軍部隊并結(jié)束解放軍一些高級首長的性命。據(jù)一個僥幸生還的戰(zhàn)友說,雖然面臨絕境,林團長仍試圖反擊,交火中他的警衛(wèi)員先中彈倒下,就在林團長上前救護時,也被機槍子彈擊中,當場犧牲。
犧牲之后的風波
出征太原前,當部隊還在順義時,林彪出于手足之情把這位胞弟接到北平城內(nèi)住了幾天,這是他們兄弟參加革命后的首次相聚。林向榮回到部隊后說,哥哥看到他的成長十分高興,還勉勵他今后更加努力學習、勇敢戰(zhàn)斗,爭取再立新功。沒想到這竟成了他們的永訣。按照部隊中“三十、團”(即超過三十歲的團級干部)才能批準結(jié)婚這一規(guī)定,林向榮犧牲時還是孑然一身。
一九七師領導得知此事后十分震驚、痛心,師政治部起草的師黨委發(fā)給林彪的慰問信中,全體領導向林彪表達了哀悼痛挽之情,并且檢查了我方過于大意對同志愛護不夠的責任。林彪立即回了信,他沒有怪罪任何人,只是用簡短幾個字表達了自己的態(tài)度:為革命而犧牲完全應該,這完全可以理解!林彪這種坦然、大度的處理方式令所有人感動不已。
4月24日5點30分,太原戰(zhàn)役總攻打響,一九七師五八九團一營教導員葛和睦高舉著一面滿是彈孔的紅旗,率領兩個連,冒著槍林彈雨把第一面勝利的紅旗插在了太原城頭上,他們團被授予“登城先鋒團”光榮稱號。整個太原戰(zhàn)役,解放軍陣亡人數(shù)高達4.5萬人,超過了全國任何一次攻城戰(zhàn)役。
林彪一直未將弟弟林向榮犧牲之事告訴父親,總是說他出國學習去了,不料林立果17歲時在他爺爺面前不經(jīng)意地說了一句:“我叔叔1949年就已經(jīng)在太原犧牲了……”老人頓時崩潰了。
到了“文革”時期,當年林向榮犧牲一事又被林彪一伙重新提起。
1967年3月29日,徐向前被宣布接受審查。4月1日上午,葉群對吳法憲等人說:“林總的親弟弟林向榮同志死在太原戰(zhàn)役中,據(jù)說他死得很蹊蹺,你們要為首長分憂!崩钭鼯i又傳達葉群的話說:“首長認為,徐向前在太原戰(zhàn)役之前和彭德懷的接觸不是偶然的,可以專門審查一下彭德懷,去秦城調(diào)薄一波來問,趙爾陸已死,周士第還在,可以問周,聶榮臻也是前委的人也要問到。”林彪一伙布下了一張大網(wǎng),要借此事整一批老干部。徐向前當時毫不知情,周恩來也不知道這件事,就連江青、張春橋也不知道這件事。
1967年4月8日,外調(diào)工作組回來向葉群、吳法憲匯報:“林向榮死于機關槍子彈,左前胸和腹部各中彈一枚,當場犧牲,沒有后背中彈的記錄!庇纱丝磥聿o可疑之處。4月11日,中央召開批斗徐向前的會議,吳法憲等人質(zhì)問徐向前此事,徐向前勃然大怒,回答:“這是早有定論的事,你們又翻騰出來居心何在?”會場一片混亂。周恩來當即制止再議此事。江青也問吳法憲:“這是誰讓搞的專案?中央一專、二專怎么不知道?富治同志不知道,我也不知道,總理也不知道,你們?yōu)槭裁床徽埵局醒?不上?lián)席碰頭會?”葉群說:“這是一件和彭德懷有關的事,林總事前知道!
武漢“七二○”事件后,林彪一伙迫害徐向前的行徑達到了頂點,但7月30日毛澤東表態(tài):“徐向前還應繼續(xù)擔任軍委文革小組組長!敝芏鱽磙D(zhuǎn)達說:“根據(jù)偉大領袖毛主席提議,向前同志還上天安門!钡搅9月13日,黃永勝卻批示:“徐向前對于林向榮之死不能說完全沒有責任!庇谑,審查小組繼續(xù)追查此事。
1968年10月18日,中共八屆十二中全會期間,毛澤東對林彪說:“戰(zhàn)爭年代誰家不死人?我的兩個弟弟都死了,他們也都是烈士嘛!绷直氡響B(tài):“主席一門忠烈,是我們的表率。”林彪死后,毛澤東對周恩來、徐向前說:“林彪、葉群他們搞了一個專案,我事前不知道,總理也不知道,是江青告訴我的,我早就說過戰(zhàn)爭年代誰家不死人,我的兩個弟弟、六個親屬都死了,我還能找誰去查?這件事一風吹了,不準再提,都是林彪背著我搞的。”至此,這事才算完全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