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過之綱,安徽蒙城人。1912年被 馮玉祥招進左路備補軍,曾任馮部模范連排長。1922年任44團長。 北京政變時任國民一軍1師2旅長。1929年任15軍長。 中原大戰(zhàn)失敗后未向蔣投降,跟隨 宋哲元躲到山西。后到 韓復(fù)榘處任山東省 參議廳參議。其兄 過之翰也是馮部要員,在 西北軍長期管理財金工作。
十三太保
13太保的13名軍官是: 孫良誠、 孫連仲、 韓復(fù)榘、 韓多峰、 佟麟閣、 劉汝明、 石友三、 張維璽、 程希賢、過之綱、 聞承烈、 葛金章、 趙席聘。
“十三太!痹 西北軍中是怎樣叫起來的,說法不一,不過一般認為是在1919年前后 馮玉祥任陸軍第十六混成旅旅長駐防湖南常德的時候。那時他手下有一批勇猛善戰(zhàn)的軍官,即:機關(guān)槍營營長 韓多峰、一團二營營長 孫良誠、三團一營營長 韓復(fù)榘、三團二營營長 石友三、三團三營營長 趙席聘、四團一營營長 劉汝明、四團二營營長 佟麟閣、以及炮兵營長 孫連仲,其余也都是營級軍官。這些營級軍官,特別為馮氏信任和倚重。馮部官兵在艷羨之余,于是套用了京劇《 珠簾寨》中 李克用寵用十三太保的故事,將韓復(fù)榘、孫良誠等 13名軍官,也稱之為“十三太!薄_@名稱的內(nèi)涵既有戲謔,也有諷刺。
馮玉祥的這13名“太!,從年齡上來說,大都是1890年前后生人,比馮玉祥年青一些。從籍貫上來說,都是北方人(我把淮河以北統(tǒng)稱之為北方),比如 石友三是吉林省人,過之綱是安徽省蒙城人, 韓復(fù)榘是河北人, 韓多峰是山東人,我把他們都稱之為北方人。實際上 馮玉祥 西北軍的成員,大抵也是北方人。
西北軍的“十三太!敝缘玫今T氏的信任和倚重,除了這些人稟承了西北軍的傳統(tǒng)能忍艱耐苦外,還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勇敢善戰(zhàn),一是都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比如韓復(fù)榘,因為他的父親是教書先生,所以他近水樓臺也讀了不少“子曰、詩云”,并且練就了一手好字(我見過他寫的字),并不是傳說中的大老粗。馮玉祥沒有正式進過什么學校,當兵后他酷愛讀書,所以對他的有點文化的部屬特別青睞!笆!边@些人,雖不是外國或中國軍事學校的畢業(yè)生,但卻都有一定的文化水平,這在他的絕大多數(shù)文盲或半文盲的官兵中就十分突出了,因此才受到 馮玉祥的重視,逐步把他們提拔為高級軍官,到1928年西北軍改稱為 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時,“十三太!贝蠖家殉蔀閹熼L以上的高級軍官了。
相關(guān)人物
過之翰(1887-1965)字覲宸,安徽蒙城人。1911年加入同盟會,在蒙城縣議會工作時得到同鄉(xiāng)陸建章賞識,被帶到馮玉祥部隊當兵。北京政變后任察哈爾省財政廳長,1925年任許世英內(nèi)閣財政部次長,次年任國民聯(lián)軍總部軍需處長,后任陜西省財政廳長、西北銀行總經(jīng)理、冀察政務(wù)委員會財務(wù)處長等職,是西北軍的錢袋子。1936年曾協(xié)助薄一波等61人出獄?箲(zhàn)時期在港、滬隱居。解放后任民革上海市委委員,上海市文史館員。弟弟過之綱為馮玉祥十三太保之一。兒子過家芳1925年參加西北軍,1927年經(jīng)彭雪楓介紹曾加入中共,后一直在宋哲元部,參加過長城抗戰(zhàn),1948年任77軍副軍長,在淮海戰(zhàn)役中隨何基灃、張克俠起義,解放后任安徽省軍區(qū)副參謀長,重新入黨,1955年授大校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