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中文名:耿繼周
出生地:沈陽市新民縣南八里鋪
別名:遼西靜觀道人
出生日期:1885年9月
國籍:中國
逝世日期:1945年
民族:漢族
職業(yè):軍人
畢業(yè)學校:陸軍講武堂
主要貢獻:“九·一八”事變積極抗日有力打擊日軍
個人簡介
東北民眾抗日義勇軍第四路總司令耿繼周,名禮,字繼周。1885年9月生于新民縣南八里鋪。因他深感國家貧弱,列強欺凌,立志從軍報國,遂于1913年應征入奉軍。1921年他考入東三省陸軍講武堂學習炮兵。畢業(yè)后歷任炮兵排長、連長、營長、上校監(jiān)督等職。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年逾花甲的耿繼周退役,一度靠賣蛋,賣畫度日,后來在漂泊中故去。
個人履歷
耿繼周將軍是“九·一八”事變后遼西著名的抗日將領,他放棄了在東北軍中的高位,率領義勇軍縱橫馳騁在遼西大地,令日寇聞風喪膽。至今,他英勇抗日的事跡仍為遼西人民所傳頌。耿繼周,1906年考入新民縣教師講習班,畢業(yè)后,耿繼周一度擔任新民縣高級小學教員。1913年應征入奉軍。1921年他考入東三省陸軍講武堂學習炮兵。畢業(yè)后歷任炮兵排長、連長、營長、上校監(jiān)督等職。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fā)時,組織義勇軍抗擊日寇”。1932年1月3日,遼西最后一座軍事重鎮(zhèn)錦州淪陷。耿繼周把戰(zhàn)斗重點轉(zhuǎn)移到遼西的農(nóng)村,提出了“?谷、不擾民、救國愛民”的十字訣,作為其義勇軍的宗旨。他還親自制定了抗日救國獎懲條例,對于發(fā)動群眾支持和配合義勇軍抗日,起到了一定推動作用。
1933年6月11日,耿繼周被任命為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第三十五軍軍長,駐防豐寧。兩個月后,馮玉祥被蔣介石集團逼迫下野,耿繼周所部人心浮動,隊伍一部被國民黨二十九軍收編,一部自謀出路。對昔日的抗日名將,當局只給了一個省政府高級參議的閑職。耿繼周毀家抗日,一貧如洗,他晚年窮困潦倒,以賣畫度日。老將軍自號為“遼西靜觀道人”。新中國成立后,耿繼周與在北京的后代失去了聯(lián)系,據(jù)說在六十年代客死于南方某地。遺憾的是,這位馳騁遼西的抗日名將在東北光復后沒有返回故土。
人物生平
耿繼周1885年生于沈陽市新民縣南八里鋪一個農(nóng)村塾師家庭。1906年進入新民府“遼西書院”附設教師講習班學習,酷愛古文、書法、繪畫,亦善騎射。畢業(yè)后受聘為縣立小學國文教員。1913年滿懷憂國憂民之情的耿繼周棄文就武,駐防新民。1921年入東三省陸軍講武堂第三期炮兵科,翌年結(jié)業(yè)后在步兵第七旅任炮兵排長。因訓練勤勉、治軍嚴格、身先士卒,受到當時任旅長的湯玉麟的重視,接連升為炮兵連長、營長。1927年隨湯玉麟赴熱河,任上校炮兵總監(jiān)。
“九一八”事變的消息傳到熱河后,耿繼周痛心疾首,他對湯玉麟之流奉行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極為不滿。為民族義憤所激,耿繼周毅然辭職還鄉(xiāng),組織抗日義勇軍,數(shù)日之間便拉起了千余人的抗日隊伍,并被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任命為抗日義勇軍第四路總司令。耿繼周的抗日活動得到了愛國民眾的擁護,新民、遼中、黑山、彰武等地的抗日山林隊和小股武裝紛紛來投,至年底,隊伍擴至萬余人,約為兩個師。
耿繼周所率義勇軍主要活動于遼西、錦州一帶。為阻止日軍西犯,該部多次襲擊西侵日軍,數(shù)次襲擊和占領新民、彰武縣城。經(jīng)過大小數(shù)十次戰(zhàn)斗,義勇軍的彈藥消耗殆盡。為了堅持戰(zhàn)斗,耿繼周決定毀家紓難,將所有家產(chǎn)悉數(shù)變賣,以充軍需,雖然杯水車薪,但產(chǎn)生了良好的示范效應,部下紛紛效仿,不僅使槍械彈藥得到一定補充,也大大鼓舞了士氣。
。保梗常材辏吃,耿繼周派兵配合各路義軍攻打沈陽。8月,他親自率部一舉打下錦西縣城。隨后在錦州附近的湯河子戰(zhàn)役重創(chuàng)日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在1933年的長城抗戰(zhàn)中,他又率部抵抗。喪權(quán)辱國的《塘沽協(xié)定》簽訂后,耿繼周率部參加了馮玉祥組織的民眾抗日同盟軍!捌咂摺笔伦兒螅粐顸h任命為第十戰(zhàn)區(qū)高級參議。
。保梗矗的昕箲(zhàn)勝利后,年逾花甲的耿繼周退役,一度靠賣蛋,賣畫度日,后來在漂泊中故去。耿繼周的死是寂寞的,但人們將永不能忘記那個毀家紓難、效力國家的忠魂。
個人其它信息
耿繼周,最愛莫過于家園,最痛莫過于亡國。從“九·一八”事變?nèi)毡菊碱I東北三省后,東北人民就沒停止過對日寇的反抗。義勇軍、抗聯(lián),無不令敵人如芒刺在背。耿繼周便是無數(shù)抗日志士中一個著名的義勇軍將領。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fā)時,耿繼周正在熱河省會承德任職,聽到國土淪喪的消息,耿繼周痛心疾首。他對熱河省主席湯玉麟奉行“不抵抗政策”表示不滿,在得不到當局的支持下,主動提出“舍棄上校差職”,“收容舊部,編練民眾,組織義勇軍抗擊日寇”。民族義憤促使年近五旬的耿繼周拋掉高官厚祿,返回遼寧投身抗日。耿繼周回到新民后,立即開始了抗日宣傳。到1931年10月初,耿繼周在家鄉(xiāng)新民組織成立了1000多人的抗日隊伍。很快,在北平的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得知了耿繼周組織抗日義勇軍的消息,委任他為“東北民眾抗日義勇軍”第四路軍司令,允許佩中將軍銜。同時委任隆嘉啟為參謀長,并撥給機槍兩挺、步槍20余支及彈藥等,還頒發(fā)了一筆獎金以示鼓勵。有了這些支持,耿繼周部義勇軍的規(guī)模日益擴大。11月中旬,耿繼周從北平接受贊助后回到遼西,到新民縣白旗堡(今大紅旗)進行抗日宣傳活動。他的舉動得到了當?shù)芈?lián)莊會會首們的響應,很多地主和士紳武裝都加入到義勇軍中來。東北軍熱河駐軍司令、熱河省政府主席湯玉麟念耿繼周為自己的舊部,為了表示自己支持抗日,他故作姿態(tài),委任耿繼周為熱河保安第三旅少將旅長,該旅下轄兩個團,每團500人左右。經(jīng)過整編,補充丁武器彈藥,稍事休整后,于1933年初奉命調(diào)往阜新縣朝陽寺,與東北軍步兵第一O七旅共同擔負朝陽縣至朝陽寺之間的防務。朝陽寺距遼寧省黑山縣僅10余里,是敵我控制區(qū)的交界地帶,對當時尚未淪陷的熱河省來說,無異于前沿陣地,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朝陽寺以南有羊山,與北票境內(nèi)的南嶺成平行線,地勢險要,是日軍進犯熱河的頭一個重點目標。錦州淪陷后,日軍對朝陽寺有多次侵略企圖都未得逞,直至1932年7月才以一名日本間諜被中國義勇軍逮捕一事為借口侵占了朝陽寺車站,但朝陽寺鄉(xiāng)的土地并未淪陷。耿繼周部進駐朝陽寺鄉(xiāng)后,積極布置兵力,經(jīng)過血戰(zhàn)奪回了朝陽寺車站。殲敵70余名,截留機關車一列,繳獲軍需用品甚多。這是耿繼周一生中最后一次獨立指揮并取得勝利的戰(zhàn)斗。勝利社會評價
耿繼周將軍是“九·一八”事變后遼西著名的抗日將領,他放棄了在東北軍中的高位,率領義勇軍縱橫馳騁在遼西大地,令日寇聞風喪膽。至今,他英勇抗日的事跡仍為遼西人民所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