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姓簡介
柴姓,源于炎帝的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文公十八世孫高柴,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春秋時期,高柴的孫子以祖父的名字為姓,叫柴舉。柴舉的后代就以柴為姓,世代相傳。
姓氏淵源
據(jù)《通志》載:“柴氏,姜姓。齊文公子高之后。高氏傒,以王父字為氏。十世孫高柴,仲尼弟子。柴孫舉,又以王父字為柴氏。漢有棘蒲侯柴武。裔孫守禮。五代周太子無子,以守禮子榮為嗣,是為周世宗!薄缎湛肌份d:“齊大夫高張食采于柴,因氏!庇帧肚Ъ倚铡份d:“平陽郡。”焦作柴氏為明初平陽郡洪洞柴家垣(莊)移民。
河南省南陽市南召縣留山鎮(zhèn)土門村王樓(柴氏 教師世家)河南省焦作柴氏村莊有:修武縣西村鄉(xiāng)當(dāng)陽峪村(柴村) ,獲加縣中和鎮(zhèn)小營村(柴村) , 原陽縣師寨鄉(xiāng)柴莊村,溫縣招賢鄉(xiāng)龍渠村(柴村), 溫縣溫泉鎮(zhèn)柴門莊 ,溫縣北冷鄉(xiāng)北冷村,河南省博愛縣陽廟鎮(zhèn)陽邑村(柴村), 博愛縣許良鎮(zhèn)三栗莊(柴村),濟源市有三個柴家莊:邵原鎮(zhèn)柴家莊村,思禮鄉(xiāng)西柴莊村,天壇街道柴莊居委會,武陟城關(guān)柴徐村,武陟大封南催莊,武陟大封老催莊村,武陟三陽柴尚村,沁陽柴村,太康柴莊(分遷出)等十幾個村莊,人口五萬。
柴姓分布
柴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湖北多此姓,其人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柴姓的百分之十三,另外,山西亦多此姓,兩省柴姓約占全國漢族柴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柴姓是當(dāng)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七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
柴姓改姓盧
浙江磐安“九支盧”,出自宋工部尚書越國公盧琰。宋初,盧琰“挾孤、義不臣宋”而退隱靈山(今浙江省磐安縣新渥、深澤一帶),九個兒子自此繁衍,成為盧姓在浙江的始祖。 盧琰生于公元900年,祖籍河南洛陽玉川,祖上三代為唐朝宰相,父親文紀,為后唐清泰間越州刺史。到了后漢,盧琰開始進入仕途,成為郭威手下大將。后漢隱帝劉永佑繼位,荒淫無道,聽信佞言,濫殺無辜,將邊疆重將郭威家眷扣押為質(zhì),想召回郭殺之。郭威得知,十分吃驚,急忙召集眾將商議。盧琰進言:"隱帝無道,后漢氣數(shù)已終。與其回京受縛,不如率兵討伐。"于是郭威率軍回京,隱帝駕崩,郭威黃袍加身,改國號為周,史稱后周,封盧琰為尚書,輔佐后周。 郭威死后,傳位于繼子柴榮,史稱周世宗。世宗授盧琰為檢典尚書,并封為"榮祿大夫上柱國贊治尹開國上將軍""食祿三千七百戶,賜金緋魚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