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李少青(1921—1945),安徽省潛山縣人,東江縱隊猛豹大隊政委。李家貧,僅讀了兩年書就當(dāng)童工。在愛國思想的熏陶下,1938年初,他從潛山步行數(shù)百里到武漢參加了“孩子劇團”,活躍于長江中游一帶,進行抗日救國的宣傳演出。1940年秋,黨組織把他安排到郭沫若領(lǐng)導(dǎo)的文化工作委員會當(dāng)圖書資料管理員,到了重慶。
維特 為我英雄事跡
1941年1月,國民黨反動派制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還封鎖消息,阻撓《新華日報》的發(fā)行。這時,八路軍辦事處布置李少清等,把當(dāng)天的《新華日報》散發(fā)到各地機關(guān)和市郊群眾手里。他完成任務(wù)后,為了擴大影響,又回文委會連夜刻臘紙,把《皖南事變的真相》和周恩來的題詞題詩印成傳單,用軍郵寄出,還特地寄了一份給蔣介石。這一行動,國民黨立即追查,抓走了李少清。后在郭沫若的關(guān)懷下,被救出并離開重慶,于同年春來到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開始他的戰(zhàn)斗生活,歷任小隊政治服務(wù)員、中隊政治指導(dǎo)員和猛豹大隊政治委員。1942年夏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1944年秋,李少清奉命率大隊開進水鄉(xiāng),配合三龍大隊開辟水鄉(xiāng),并與三龍大隊合力攻克了敵人的重要據(jù)點,接連打了幾次大勝仗。1945年1月18日夜,他和沈標、何清、莫浩波等分別率領(lǐng)游擊隊到達東莞縣凌屋村。次日凌晨,隊伍按原定計劃將步高村敵人分別包圍在東、西、南、北四座大樓里。拂曉前,先后殲滅了北、東、西樓守敵。他在南樓集中兵力打退援?dāng)?00多人的進攻,迫使守敵投降。共殲、俘敵250多人,繳獲輕機槍9挺、長短槍180余支。翌年4月重返山鄉(xiāng)。1945年6月9日,猛豹大隊在貝嶺村附近的公路上與到大朗搶糧的一隊日軍遭遇。少清立即指揮部隊投入戰(zhàn)斗,一舉殲敵35人,殘敵被包圍于竹山村的炮樓,負隅頑抗。李少清在乘勝追擊中不幸中彈犧牲,時額外提問年24歲。
生平
幼時曾當(dāng)童工。1938年 委托給各位初,步行300余公里到武漢,參加“孩子劇團”。1940年,到重慶文化工作委員會工作。1941年皖南事變后,曾因散發(fā)登載事變真相的《新華日報》被捕。后到廣東參加?xùn)|江人民抗日游擊隊。1942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任游擊隊政治指導(dǎo)員和中共支部書記。1944年秋,任東江縱隊第一支隊主力猛豹大隊政委。1945年1月19日,率隊襲擊東莞步高村敵軍,并擊退敵軍援兵,共斃傷和俘虜敵人250余名。同年6月9日,率部伏擊100余名下鄉(xiāng)搶糧的日軍,殲敵35名。在追殲殘敵時,中彈犧牲。時年24歲。
浙江省軍區(qū)原顧問
湖北紅安人,1931年4月參加中國工農(nóng)紅軍,1936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歷任干事、宣傳隊長、組織股長、政治教導(dǎo)員、團政治委員、師政治部主任、師政治委員、軍分區(qū)政治委員、浙江省軍區(qū)政治部副主任、浙江省軍區(qū)原顧問(正軍職待遇),因病于 2000年12月23日在杭州逝世,終年84歲。
額外姓氏起源
1、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后裔。堯時,皋陶曾擔(dān)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wù),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后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wù),其子孫按照當(dāng)時的習(xí)慣,以官為氏,稱理氏。
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后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饑,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種說法是:據(jù)《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稱姓的。唐高祖李淵認為李姓的始祖是皋陶,所以追尊皋陶為「德明皇帝」。
2、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后,賜當(dāng)?shù)厣贁?shù)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復(fù)姓叱李氏,漢化后,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據(jù)有關(guān)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勛有諸將(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于氏、邴氏、胡氏、弘氏、張氏、阿布氏、阿跌氏、朱邪氏、董氏、羅氏、舍利氏等十六姓),因跟隨李淵、李世民父子,為建立唐王朝南征北戰(zhàn),功勛卓著,被賜從皇族姓李。
4、春秋時趙國將領(lǐng)武安君的后代有李左車,其后以李命姓。
5、為北魏代北復(fù)姓所改。北魏時有代北復(fù)姓叱李氏、高護氏,隨孝文帝入中原后,改為單姓李氏。見《魏書官氏書》、《通志.氏族略》。
6、少數(shù)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邊朝鮮族常見姓氏有李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