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曹翰文(1900 一1976 ) ,字默庵,賓居鄉(xiāng)楊官營人。出生于貧苦家庭。記憶力強,童年聽家人誦讀堂前春聯(lián),即能朗朗背誦。后在賓居、大理讀書,受嚴師教誨,培養(yǎng)了深厚的詩文功底。
民國時期,曹翰文任楊官營小學校長,繼又任縣建設局長。1933 年赴昆明,在富滇新銀行任文書。當時楊如軒任云南憲兵司令,約曹翰文贊襄幕府,負責文字撰寫。其詩文曾得袁嘉谷指點,得以大進?谷諔(zhàn)爭時期任憲兵司令部少校軍法官、中校軍法處長,對大小刑獄均寬大處理,從不妄殺一人?箲(zhàn)勝利,云南地方政府改組,去職回鄉(xiāng)。
1948 年,閻德臣任賓川縣長,對革命不利。地下組織派象西鎮(zhèn)長杜汝壽(中共黨員)以師生關系與曹翰文面談,要他接受閻的邀請,進入縣政府,作為內(nèi)線,暗中為黨的地下斗爭作貢獻。曹翰文接受了任務,就任縣政府秘書,同時又在縣中學附屬簡易師范班任教。
同年底,中共地下組織負責人楊再春在四角山開辟根據(jù)地,但實力單薄,人地生疏。閻德臣聞訊,派團防指揮王月三率隊前往圍剿。曹翰文采取釜底抽薪的辦法,警告王月三說:“革命形勢皎然可睹,不可輕舉妄動,以免鑄成大錯,將來無法挽回!币虼藝擞媱潧]有實現(xiàn),革命武裝從容撤退,分散隱蔽。在他擔任秘書時期,一有機會就向閻德臣和部下稍有頭腦的人指出革命的洪流趨勢,不能逆流而行,自取滅亡。在他的宣傳說服下,王月三暗中獻出半開200 元作革命隊伍經(jīng)費。
1949 年4 月,當閻德臣要對賓東、賓西兩鎮(zhèn)地下武裝采取非常行動時,曹翰文星夜派人送出情報,請組織火速采取措施。在此緊要關頭,4 月12 日賓東、象西兩鎮(zhèn)舉行武裝暴動,建立革命武裝賓川大隊。
1949 年秋,邊縱七、八兩支隊進攻賓川城時,組織上通知曹翰文脫離縣城,回返楊官營。
1950 年,賓川縣人民政府成立,曹翰文任人民法院院長,后調(diào)鄧川工作。在政治運動中受錯處,1956 年被開除公職,“文化大革命”中遭迫害。1976 年3 月20 日,在貧病中銜冤逝世,終年76 歲。
1982 年,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徹底平反曹翰文冤案。
曹翰文一生勤奮好學,擅長古體詩,誦讀吟詠,從不間斷。建國后歌頌黨、社會的詩作300 余首,名篇佳句,多為鄉(xiāng)里傳誦。曹翰文遺體原葬楊官營北山,1988年遷葬于楊公箐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