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孔詌(又名 孔摠)四十歲時尚沒有兒子,就在他收枯骨、立叢冢時,有一天夜里,孔詌夢見許多人來謝恩,其中一人稍前云:
“ 嗟哉,薯云之弗及!笨自l夢醒有所感,派人繼續(xù)四處搜求枯骨,又得到十余副。第二天,又夢見一異人,衣冠偉然,告訴孔詌說:“今非爾子,后丑年庚月丁日所生,真爾子也,當(dāng)名元措。”后來果然如夢中人所言,生了兒子,遂以“元措”為名,字“夢得”,意即夢中所得。 金章宗 明昌二年(1191年)四月,補(bǔ)授文林郎,襲封 衍圣公。 明昌三年四月,蒙特旨超授 中議大夫,賜四品勛封。 承安二年(1197年)二月,奉詔兼任曲阜縣令,并令世襲。宣宗貞三年(1215年)七月,遙受 東平府(治所在今山東東平縣)府判。同年十月十五日,因 農(nóng)民起義和各地反金勢力風(fēng)起,山東大亂, 孔元措奉詔隨朝任職,歷仕金太常博士、太常丞、同知集賢院兼行太常丞,知集賢院兼行太常丞,泰定軍 節(jié)度使 充州管內(nèi) 觀察使兼行太常少卿、 光祿大夫、太常卿等職。天興二年(1233年),也就是 孔元措官遷金太常卿的當(dāng)年, 蒙古軍隊攻克金都汴京(今 河南開封),孔元措奉蒙軍大帥窩闊臺之命返回故里,仍襲封 衍圣公,主持 孔廟祭祀事。大約 蒙古 蒙哥元年(1251年), 孔元措在 曲阜去世。
人物生平
三年四月詔曰:“ 衍圣公視四品,階止八品,不稱?沙w中議大夫,永著于令!彼哪臧嗽露∥,章宗行釋奠禮,北面再拜,親王、百官、六學(xué)生員陪位。 承安二年正月,詔元措兼曲阜縣令,仍世襲。元措歷事宣宗、哀宗,后歸 大元終焉。金史四十八代端甫者, 明昌初,學(xué)士 黨懷英薦其年德俱高,讀書樂道,該通學(xué)。召至京師,特賜 王澤榜及第,除 將仕郎、小學(xué)教授,以 主簿半俸致仕。
蒙古滅金后,元措仍襲封 衍圣公,曾上言太宗窩闊臺,召集熟悉禮樂之人整理禮樂,獲準(zhǔn)。太宗十一年(1239年)元措奉召進(jìn)京,得金朝掌樂許政、掌禮 王節(jié)及樂工翟剛等92人,整理練習(xí)禮樂,并于東平造樂器、制冠冕法衣、鐘磬 竽等儀物后,召樂人至日月山試奏于皇帝面前,遂獲準(zhǔn)用以祭祀上天。元朝禮樂,由 孔元措整理創(chuàng)編。 孔元措還于金哀宗正大四年(1227年)整理編輯了《孔氏祖庭廣記》一書,比較翔實地記錄了有關(guān)孔氏宗族的歷史情況。
孔氏祖庭廣記
孔氏祖庭廣記是現(xiàn)存孔氏家族最早的一部 家譜。此家譜,以《家譜》、《祖庭記》二譜為基礎(chǔ),以 《左傳》、 《周禮》、 《禮記》、 《史記》、《孔子家語》等三十多種史籍相質(zhì)驗,博采詳考,正誤補(bǔ)缺,增益門類,冠以圖像,重新編次,著錄舊碑全文,新添了金皇統(tǒng)大定、 明昌以來孔氏族人的傳記、金廷對孔子及其后裔的優(yōu)寵等內(nèi)容,凡孔氏“祖庭事跡、林廟族世、古今名號、典禮沿革之始末,并列于篇,粲然完備”,為我們研究孔氏家族的歷史以及金元以前,尤其是金代的思想史、儒學(xué)史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史料。十二卷,孔子五十一代孫 孔元措撰。元措字夢得,金 承安二年(1197)襲封 衍圣公。此前宋元豐八年(1085)孔子四十六代孫 孔宗翰纂修《 家譜》,宣和六年(1124)孔子四十七代孫 孔傳(又名孔若古)撰《祖庭雜記》, 孔元措將兩書合在一起,又參考載籍,正誤補(bǔ)闕,并錄林廟舊碑全文,兼述金皇統(tǒng)、 大定、 明昌以來崇奉孔子故事,又冠以圖像,將原來兩書三卷十八門五百四十三事,增益為十二卷二十六門八百四十事, 曲阜文獻(xiàn),自此完備。此書成于金正大四年(1227),并鐫版于金都南京(今 河南開封),初版久失。 蒙古壬寅(1242), 耶律楚材奏準(zhǔn)皇帝,令 孔元措赴闕里奉祀,元措歸闕里后即增補(bǔ)校正,重雕此書。壬寅為 蒙古太宗之 皇后 乃馬真氏稱制元年,即宋淳祐二年,金朝已亡,當(dāng)時蒙古未建年號,因以干支紀(jì)歲。
本書為 孔元措歸闕里后重雕之本。半葉八行,行20字,白口,左右雙邊。書中有清代學(xué)者 錢大昕、瞿中溶、 黃丕烈、邵淵耀的題跋和 孫星衍、 吳翌鳳的題款。 傳世的 蒙古刻本極為罕見,此本代表了蒙古早期的雕版印刷水平,紙墨古雅,字劃精美,是金元時期雕版印書中的上品, 黃丕烈稱之為“驚人秘籍”, 錢大昕謂“予所見金元槧本,未有若是之完美者”。書中保存了大量闕里文獻(xiàn),世無二帙,前人目錄中亦罕見著錄,是研究孔子和 曲阜史地的珍貴資料。兩漢以來孔氏廟林碑刻,舊書只錄碑目,此書則盡載舊碑全文,可補(bǔ)諸家碑錄之闕。書中有何元錫印、錢塘何氏夢華館藏書印、丕烈、蕘夫、士禮居、汪士鐘印、閬源真賞等印。此書原為 曲阜孔氏藏本,清乾嘉時,孔氏贈予其婿何元錫,何轉(zhuǎn)讓給 黃丕烈,再歸汪士鐘,又入瞿氏鐵琴銅劍樓,后為當(dāng)代藏書家陳清華收得。今藏北京圖書館。商務(wù)印書館曾將此書影印,編入《四部叢刊續(xù)編》,又收入《續(xù)古逸叢書》。 《孔氏祖庭廣記》還是現(xiàn)存最完美的宋元刻本之一。清嘉慶六年(1801年),著名學(xué)者 錢大昕在其為該書所作的后序中稱該書“紙墨古雅,字畫精審,予所見金元本未見如是之完美者!(《孔氏祖庭廣記·后序》)
南宗與北宗
孔子后裔的封號,一向是嚴(yán)格遵守 宗法制度,以 嫡長子承襲的。 宋金時期,南北對峙,由于社會劇烈動蕩,“ 衍圣公”出現(xiàn)了南宗與北宗。
北宋末年, 女真族起兵南下,徽、欽二帝被俘,康王 趙構(gòu)“泥馬過江”,建立了 南宋政權(quán)?鬃铀氖舜鷮O“ 衍圣公”孔端友于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離 曲阜去揚州陪祀,遷居 衢州(今 浙江衢州),這就是南宗。金兵入主中原后,建立了 偽齊 劉豫政權(quán), 劉豫為拉攏漢族士大夫階級,在 阜昌二年(公元1131年)將 孔端友之弟孔端超的二兒子 孔璠,封為“ 衍圣公”,主持 孔廟祭祀。 偽齊政權(quán)滅亡后, 金熙宗天眷二年(1139年),仍封 孔璠為“ 衍圣公”。這就是北宗。
南宋 孔端友沒有兒子,用他弟弟端操的四子孔玠為繼承人,其后子孫孔搢、孔文遠(yuǎn)、孔萬春、 孔洙都享有南宋的“ 衍圣公”封號。北宗 孔璠是南宗孔玠的二哥,先后傳子孫 孔拯、孔元紘 、 孔元措、孔之固等。到 孔湞時,因孔湞是 孔元措的侄子的小老婆所生,曾隨母親被打老婆趕走改嫁,長大后才被孔元措領(lǐng)會作繼承人。因此,被其它孔氏族人攻擊為不是孔子的后代,被免去“ 衍圣公”的封號。
蒙古占領(lǐng)中原后,也需要孔子的思想籠絡(luò)人心,另封孔子五十一代孫 孔元用為襲封“ 衍圣公”;其后又以孔元用的兒子 孔之全為“ 衍圣公”。這時,金、宋、 蒙古各有一個“ 衍圣公”。 蒙古滅金后,取得了金代“ 衍圣公”,便仍以 孔元措為襲封“衍圣公”,而改任 孔之全為世襲 曲阜縣尹。元滅宋后,又取得了宋封的南宗“ 衍圣公” 孔洙。元世祖要封 孔洙為“衍圣公”,孔洙讓位于居住在 曲阜的孔子的后代,忽必烈曾稱贊他“寧違榮而不違親,真圣人之后也”,便改封他為國子監(jiān)祭酒,免去“衍圣公”封號,結(jié)束了北宗、南宗 并列的局面。
孔林
孔林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本稱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 孔子死后,弟子們把他葬于魯城北泗水之上,那時還是“墓而不墳”(無高土隆起)。到了秦漢時期,雖將墳高筑,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幾家守林人后來隨著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規(guī)模越來越大。東漢桓帝永壽三年(公元157年),魯相韓勅修孔墓,在墓前造神門一間,在東南又造齋宿一間,以吳初等若干戶供孔墓灑掃,當(dāng)時的孔林“地不過一頃”。到南北朝高齊時,才植樹600株。宋代宣和年間,又在孔子墓前修造石儀。
元文宗至順二年(公元1331年),孔思凱主修了林墻,構(gòu)筑了林門。明洪武十年(公元1684年)將 孔林?jǐn)U為3000畝的規(guī)模。雍正帝八年(公元1730年),大修 孔林,耗帑銀25300兩重修了各種門坊,并派專官守衛(wèi)。據(jù)統(tǒng)計,自漢以來,歷代對 孔林重修、增修過13次,增植樹株5次,擴(kuò)充林地3次。整個 孔林周圍垣墻長達(dá)7.25公里,墻高3米多,厚約5米,總面積為2平方公里,比 曲阜城要大得多 孔林作為一處氏族墓地,2000多年來葬埋從未間斷。在這里既可考春秋之葬、證秦漢之墓,又可研究我國歷代政治、經(jīng)濟(jì)、文化的發(fā)展和喪葬風(fēng)俗的演變。1961年國務(wù)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墓古千年在,林深五月寒”, 孔林內(nèi)現(xiàn)已有樹10萬多株。相傳孔子死后,“弟子各以四方奇木來植,故多異樹, 魯人世世代代無能名者”,時至今日 孔林內(nèi)的一些樹株人們?nèi)越胁怀鏊鼈兊拿帧F渲邪、檜、柞、榆、槐、楷、樸、楓、楊、柳、檀雒離、女貞、五味、櫻花等各類大樹,盤根錯節(jié),枝繁葉茂;野菊、半夏、柴胡、太子參、靈芝等數(shù)百種植物,也依時爭榮。 孔林不愧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園。
“斷碑深樹里,無路可尋看”。在萬木掩映的孔林中,碑石如林,石儀成群,除一批著名的漢碑移入 孔廟外,林內(nèi)尚有 李東陽、 嚴(yán)嵩、 翁方鋼、 何紹基、 康有為等明清書法名家親筆題寫的墓碑。因此, 孔林又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