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季錫疇(1791-1862) 字松耘,號范卿。清太倉人。工文詞,出入震川、堯峰之間,晚館虞山瞿氏,館中多善本書,錫疇悉為跋尾成《藏書志》。
著作
《黃仲則先生年譜》1卷、《淡然居筆記》、《菘耘文鈔》4卷、《歸玄恭文鈔》7卷、《婁水文征》80卷。
源于唐朝時期西趙渠帥季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史書記載:“唐朝時期,西趙渠帥有季氏!壁w渠,就是古趙煚渠,
季姓淵源
季姓淵源于唐朝時期西趙渠帥季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史書記載:“唐朝時期,西趙渠帥有季氏!壁w渠,就是古趙煚渠,位置在冀州,指的是山陜間的黃河以東、晉豫間的黃河以北,包括了現(xiàn)在的山西南部,河南東北部,和河北西南角、和山東最西的一部分。這里囊括了華夏族形成過程中所主要活動的地方。趙渠,出自趙煚之名。趙煚為南北朝末期著名的大孝子,甘肅天水人,字賢通。
在他十四歲的時候,當時有人盜伐他父親墓地的樹木,趙煚對這個盜樹的人,痛哭流涕,把他執(zhí)送于官而法辦之。事聞于西魏政權(quán)的右仆射周惠達,遂召見趙煚,趙煚長揖不拜,涕泗交流,悲不自勝,周惠達為之酸鼻嘆息者良久。當時西魏政權(quán)由宇文泰執(zhí)政,聞其名,任命趙煚為相府參軍事,趙煚自此始為政府官員。隋朝時期,出任冀州刺史的趙煚為減輕和消除廣袤田地中的鹽堿對農(nóng)作物的不利影響,特組織設(shè)計并修建了數(shù)條泄堿渠道,其中的主干渠道被后人稱為趙煚渠。趙煚渠即歷代所稱的鹽海子、鹽河。到了唐朝貞觀十一年,冀州刺史李興也曾利用趙煚渠之水灌溉農(nóng)田。管理趙煚渠的官吏就稱作趙渠帥,其中即有季氏官吏,其后裔子孫皆稱季氏,被認為今河北季姓的重要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