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
東晉義熙七年(411)置海陵郡,治建陵縣( 泰州市海陵區(qū)東北),下轄建陵、臨江、 如皋、寧海、蒲濤5個縣,劉宋泰豫元年(472)增轄臨澤縣。南齊永明元年(483)至五年先后增設齊昌、海安2個縣。梁時海陵郡郡治移治海陵縣( 泰州市海陵區(qū)),下轄海陵、建陵、寧海、如皋、臨江、蒲濤、臨澤7個縣。海陵郡屬南兗州。
北齊,南兗州改稱東廣州,海陵郡屬東廣州,仍轄海陵等7個縣。陳太建五年(573),東廣州復稱南兗州,海陵郡屬南兗州,仍轄海陵等7個縣。
北周南兗州改稱吳州,海陵郡屬吳州,轄海陵、建陵、如皋、寧海、臨澤5個縣。
隋開皇三年(583),海陵郡廢。
詞牌名
當代詞人李正才所創(chuàng)新詞牌名。
海陵郡·之前三日感
陽光烈烘,烏云動,細雨潤心宮,雷公電母比武功,可惜已非盛夏仲。
汽車送,火車嗡,載我入遼東,莘莘學子坐如鐘,最好不要別轟塌翁。
注: 轟塌翁:英語hometown音譯,為“家鄉(xiāng)”之意。(其中“翁”讀音為江蘇方言ō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