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條概要
公子虔,戰(zhàn)國時(shí)秦公子。前356年,商鞅在秦國實(shí)行變法。太子駟觸犯新法,因太子是國君繼承人,不能施以刑罰,于是處罰太子之傅公子虔。新法實(shí)行四年,公子虔又觸犯新法,被處劓刑。
人物經(jīng)歷
正史上關(guān)于公子虔的記載很少,小說《大秦帝國》塑造的公子虔,其命運(yùn)大致分為四大階段,其性格特征亦表現(xiàn)為層層深化變異的四個(gè)階段:
第一段為統(tǒng)軍大將時(shí)期,威猛雄烈而偶見復(fù)仇偏激(不是偏狹)。
第二階段為政治柱石(太子傅)時(shí)期,內(nèi)明大義而偶見威猛沉郁。
第三階段為刑治后時(shí)期,精神變異,二十年龜忍再生,是公子虔命運(yùn)轉(zhuǎn)折的樞紐期。這一變異時(shí)期的性格邏輯是:私恨屈辱相聚結(jié),既不愿因一己復(fù)仇而顛覆秦國變法,又不能化解對商鞅的沉沉私仇,遂閉門自囚避開國政,終致釀出奇特的變異再生。
第四階段為孝公身死后再度復(fù)出時(shí)期,冷酷沉靜而洞察大局,既堅(jiān)持復(fù)仇,又堅(jiān)持護(hù)法,成為一個(gè)精神世界截然兩分的政治家,對秦惠王前期構(gòu)成巨大影響,但最后仍然死于非命。
史料記載
一
原文
令行于民期年①,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shù)。于是太子犯法。衛(wèi)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將法太子②。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黔其師公孫賈③。明日,秦人皆趨令④。
——《史記·商君列傳》
注釋
①期年:一整年。
②法:處罰、治罪。
③黥:即墨刑。用刀在面額上刺字,再涂以墨。
④趨令:遵照新法執(zhí)行。
翻譯
新法在民間施行了整一年,秦國老百姓到國都說新法不方便的人數(shù)以千計(jì)。正當(dāng)這時(shí),太子觸犯了新法。衛(wèi)鞅說:“新法不能順利推行,是因?yàn)樯蠈尤擞|犯它!睂⒁佬路ㄌ幜P太子。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又不能施以刑罰,于是就處罰了監(jiān)督他行為的老師公子虔,以墨刑處罰了給他傳授知識的老師公孫賈。第二天,秦國人就都遵照新法執(zhí)行了。
二
原文
居三年,作為筑冀闕[què]宮庭于咸陽①,秦自雍徙都之。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內(nèi)息者為禁。而集小(都)鄉(xiāng)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為田開阡陌[qiānmò]封疆②,而賦稅平。平斗桶權(quán)衡丈尺。行之四年,公子虔復(fù)犯約,劓[yì]之③。居五年,秦人富強(qiáng),天子致胙[zuò]于孝公④,諸侯畢賀。
——《史記·商君列傳》
注釋
①冀闕:古代宮庭外公布法令的門闕。冀,記。出列教令,當(dāng)記于門闕。
②阡陌:縱橫交錯的田塍。南北叫阡,東西稱陌。封:聚土作為標(biāo)志。疆:劃定疆界。
③劓:古代割掉鼻子的刑罰。
④致胙:天子把祭祀用的肉賜給諸侯,表示榮寵的特殊禮遇。
翻譯
過了三年,秦國在咸陽建筑宮廷城闕,把國都從雍地遷到咸陽。下令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居一室。把零星的鄉(xiāng)鎮(zhèn)村莊合并成縣,設(shè)置了縣令、縣丞,總共合并劃分為三十一個(gè)縣。廢除井田重新劃分田塍[chéng]的界線,鼓勵開墾荒地,而使賦稅平衡。統(tǒng)一全國的度量衡制度。施行了四年,公子虔又犯了新法,被判處劓刑。過了五年,秦國富強(qiáng),周天子把祭肉賜給秦孝公,各國諸侯都來祝賀。
三
原文
刑黥太子之師傅,殘傷民以駿刑①,是積怨畜禍也。教之化民也深于命,民之效上也捷于令②。今君又左建外易③,非所以為教也。君又南面而稱寡人④,日繩秦之貴公子⑤!对姟吩唬簎2018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何不遄[chuán]死⑥,以《詩》觀之,非所以為壽也⑦。公子虔杜門不出已八年矣,君又殺祝歡而黥公孫賈!对姟吩唬簎2018得人者興,失人者崩。u2019⑧此數(shù)事者,非所以得人也。
——《史記·商君列傳》
注釋
①駿刑:嚴(yán)峻的刑罰。駿,通“峻”。
②以上二句的意思是說,教化百姓比命令更深入人心,百姓模仿上邊的行為比命令更迅速。
③左建外易:違情背理地建立權(quán)威,改變法制。左,失正。外,失中。
④南面:古代君王坐北朝南。寡人,君之謙稱。指商鞅被封商於之地,號商君。
⑤繩:約束,糾正。引申為逼迫。
⑥以上四句詩出自《詩經(jīng)·鄘[yōng]風(fēng)·相鼠》第三章。遄,快,迅速。
⑦為壽:敬酒,致禮。此引申為褒揚(yáng),恭維。
⑧以上二句詩,《詩經(jīng)》未載?赡苁且菰。
翻譯
懲治太子的師傅,用嚴(yán)刑酷法殘害百姓,這是積累怨恨、聚積禍患啊。教化百姓比命令百姓更深入人心,百姓模仿上邊的行為比命令百姓更為迅速。如今您卻違情背理地建立權(quán)威變更法度,這不是對百姓施行教化啊。您又在商於封地南面稱君,天天用新法來逼迫秦國的貴族子弟!对娊(jīng)》上說:“相鼠還懂得禮貌,人反而沒有禮儀,人既然失去了禮儀,為什么不快快地死呢。u2019照這句詩看來,實(shí)在是不能恭維您了。公子虔閉門不出已經(jīng)八年了,您又殺死祝歡而用墨刑懲處公孫賈!对娊(jīng)》上說:u2018得到人心的振興,失掉人心的滅亡。u2019這幾件事,都不是得人心的呀!
相關(guān)考究
秦國王室姓與氏考究
關(guān)于先秦姓跟氏,以《左傳u2027隱公八年》一條為例:
“冬十有二月,無駭卒。”(《春秋u2027隱公八年》)
“無駭卒,羽父請謚與族。公問族于眾仲。眾仲對曰:u2018天子建德①,因生以賜姓②,胙之土而命之氏③。諸侯以字為謚,因以為族④。官有世功,則有官族⑤。邑亦如之⑥。u2019公命以字為展氏!保ā蹲髠鱱2027隱公八年》)
以下略據(jù)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一句一句解釋:
①天子建德:
據(jù)杜《注》,建立有德之人而以為諸侯也。
②因生以賜姓:
前人異說頗多。
⒈依王充《論衡u2027詰術(shù)篇》,譬如夏禹祖先因其母吞薏苡而生,故夏姓苡(《史記》作u2018姒u2019);商朝祖先契,其母曰簡狄,吞燕子(卵)而生契,故商姓子;周朝祖先棄,其母曰姜原,踐踏大人腳跡,懷孕以生棄,故周姓姬。此謂因其祖先所由孕而得姓。
⒉依杜《注》、孔《疏》及鄭樵《通志u2027氏族略序》,譬如舜生予媯汭,其后胡公滿有德,故周朝賜姓曰媯;姜之得姓,居于姜水故也。此謂因其祖先所生之地而得姓,此又一說。
⒊于鬯《香草校書》則以生讀為性,性即德也。因生以賜姓,即以其德行而賜之姓。此又一說。
③胙之土而命之氏:
《國語u2027齊語》韋昭注云:“胙,賜也。”《韻會》云:“建置社稷曰胙。”依杜《注》意,此謂天子封諸侯,既因其所有以賜之姓,又封以土地而命之氏。如周封舜后于陳,賜姓曰媯,命氏曰陳!秶Zu2027周語下》云:“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賜姓曰姒,氏曰有夏;謂其能以嘉祚殷富生物也。祚四岳國,命以侯伯,賜姓曰姜,氏曰有呂,謂其能為禹股肱心膂以養(yǎng)物民人也。”可與此文相互印證。
④諸侯以字為謚,因以為族:
此謂諸侯于大夫,以其字為其謚,而其后人因之以為族姓。
以字為族者,多用于公族。當(dāng)時(shí)之制,諸侯之子稱公子,公子之子稱公孫,公孫之子不可再稱公孫,乃以其父祖之字為氏。如鄭公子去疾,鄭穆公之子,字子良,其子為公孫輒,其孫良霄即以良為氏,良霄之子為良止是也。又有以父字為氏者,如衛(wèi)之子叔、公孟,宋之石氏是也。魯惠公有子曰施父,其后有施孝伯,蓋以施為氏。
謚法之起,在周共王、懿王之后,其初唯天子諸侯有之,卿大夫尚無用此典禮者。至東周以后,卿大夫始漸有之。
崔述嘗考之,晉自文公以前,唯欒共叔有謚。狐偃、先軫有佐霸之功,而謚皆無聞。至襄公世,趙衰、欒枝始有謚,而先且居、胥臣之屬仍以字稱。成、景以后,卿始以謚為常。先縠、三郤以罪誅,乃無謚。降于平、頃,則雖欒盈之以作亂死,荀盈、士吉射之失位出奔,而無不謚矣。魯國大夫有謚者,較他國為獨(dú)多,然桓、莊以前,卿尚多無謚者。昭、定之間,則榮駕鵝、南宮說、子服公父之倫,下大夫無不謚者。鄭國大夫初皆無謚,至春秋之末,子思、子剩亦有謚。唯宋大夫始終無謚。
⑤官有世功,則有官族:
謂先世有功之官名為族姓,如司馬氏、司空氏、司徒氏。宋之司城氏,晉之士氏、中行氏、籍氏等。
⑥邑亦如之:
謂以先世所食之采邑為族姓。如晉之韓、趙、魏之類。
推回秦國姓氏。古人得氏有因國得氏,有因字得氏,有因官得氏,有因邑得氏,若以“胙之土而命之氏”而言,則秦國實(shí)為嬴姓秦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