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刁約 。鬯危荩?―一0八二)字景純,丹徒(今江蘇鎮(zhèn)江)人。少卓越刻苦學(xué)問,能文章,始應(yīng)舉京師,與歐陽修、富彥國聲譽相高下。天圣二年(一0二四)登進士第,不治產(chǎn)業(yè),賓客故人,常滿其門。善書。卒年八十余。《元豐類藳、東坡詩注》 一說(九九四~一○七七),仁宗天圣八年(一○三○)進士(《施注蘇詩》卷一三作天圣二年),歷諸王宮教授。寶元中為館閣?。慶歷初與歐陽修同知太常禮院,為集賢校理。四年(一○四四)。坐蘇舜斂進奏院祠神飲酒事,出通判海州。皇祐中為開封府推官。嘉祐初使契丹。四年(一○五九),出為兩浙轉(zhuǎn)運使,還判三司鹽鐵院,出提點梓州路刑獄。英宗治平中出知揚州,移宣州。神宗熙寧初判太常寺。十年卒(《蘇東坡全集》前集卷八《哭刁景純》),年八十四(《施注蘇詩》)。事見《京口耆舊傳》卷一。
作品原文
刁約使契丹,戲為四句詩曰:“押燕(1)移離畢,看房(2)賀跋支。餞行(3)三匹裂,密賜十貔貍!苯约o實也。移離畢,官名,如中國執(zhí)政官;賀跋支,如執(zhí)衣、防閤(4);匹裂,似小木罌(5),以色綾木(6)為之,如黃漆;貔貍,形如鼠而大,穴居食谷粱,嗜肉,狄人為珍膳,味如肫(7)子而脆。選自《沈括·夢溪筆談·雜志二·契丹語入》[2]
作品注釋
(1)押燕:主持宴會。指契丹為使者刁約設(shè)宴。
(2)看房:指護衛(wèi)使者住處。
(3)餞行:指設(shè)宴為使者送行。
(4)執(zhí)衣、防閤:官員的役人。唐代在京文武職事官皆有防閤(從事護衛(wèi)齋閣等),州縣官及在外監(jiān)官皆有執(zhí)衣(以隨從執(zhí)筆硯等)。
(5)罌:小罐。此指契丹人宴會上用的小木罐。
(6)色綾木:一種紋理像綾紋的木料。
(7)肫(tún):亦寫作“豘”、“豚”,小豬。
原文翻譯
刁約出使契丹,戲謔地寫了四句詩:“押燕移離畢,看房賀跋支。餞行三匹裂,密賜十貔貍!边@四句詩記錄的都是實事。移離畢,契丹的官名,如同中國的執(zhí)政官;賀跋支,如同中國官員的役從執(zhí)衣、防閤;匹裂,是一種像小木罐的器物,用色綾木制造,看上去有如用黃漆漆過;貔貍,是一種外形像老鼠而稍大的野獸,在地上打洞藏身,能吃谷物,又貪吃肉,契丹人以之為珍貴的肉食,味道像小豬而肉更脆。[2]
作者簡介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號夢溪丈人,北宋杭州錢塘縣(今浙江杭州)人,漢族。1歲時南遷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陽一帶,后隱居于福建的尤溪一帶。公元1063年(仁宗嘉祐八年)進士。神宗時參與王安石變法運動。公元1072年(熙寧五年)提舉司天監(jiān),次年赴兩浙考察水利、差役。公元1075年(熙寧八年)出使遼國,駁斥遼的爭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學(xué)士,權(quán)三司使,整頓陜西鹽政。后知延州(今陜西延安),加強對西夏的防御。1082年(元豐五年)以宋軍于永樂城之戰(zhàn)中為西夏所敗,連累被貶。晚年在鎮(zhèn)江夢溪園撰寫了《夢溪筆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