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
初戰(zhàn)三捷
崤之戰(zhàn)
就在晉襄公還在為父親服喪期間,秦穆公開始蠢蠢欲動。在晉文公死后,晉文公的盟友們都在為霸主吊唁,最讓人稱道的“秦晉之好”秦穆公沒有絲毫痛苦的表情。有著雄才偉略的秦穆公認為除開晉文公,他就是諸侯的領(lǐng)袖——又一個宋襄公。可惜,晉文公死后,由兒子晉襄公順利接班,沒有給秦穆公任何機會。
這一年,秦穆公不聽百里奚、蹇叔等良臣的勸阻,一意孤行,命令孟明視率領(lǐng)秦軍千里遠征——伐鄭。鄭國早作準備,秦軍的陰謀沒能得逞。孟明視覺著兩手空空而回,有損國體,于是順路滅掉滑國。自以為功德圓滿后,浩浩蕩蕩的回國……
晉國方面得知秦軍伐鄭未克,正在撤退。晉襄公召開內(nèi)閣會議,中軍元帥先軫發(fā)言:秦晉之好已成過去,我們的先君死了,秦國人卻攻滅我們的附屬國,先軫強烈要求將秦軍全部滅掉。老成持重的欒枝卻考慮秦晉交惡后,晉國可能面對的背腹受敵的窘境。最終,欒枝還是拗不過先軫,晉襄公聽從先軫之言,命先軫全權(quán)負責剿秦行動。
4月,當秦國的大軍大大咧咧的進入崤山谷地時,早已埋伏于此的先軫下令全軍包圍秦軍,對秦軍實施中國歷史上第一場殲滅戰(zhàn)。經(jīng)過一天的惡戰(zhàn),秦軍斗志喪盡,全軍覆沒,崤山之谷尸橫遍野。秦軍的三員主將盡皆被俘。
這一仗被史家認作是“秦晉之好”的終點,此役過后,秦國徹底喪失了與晉國爭霸的資本。
箕之戰(zhàn)
這年8月,崤之戰(zhàn)硝煙未散,先軫決定向日漸囂張的白翟人給予一記重錘。雙方在箕地決戰(zhàn),結(jié)果先軫大敗翟軍,而且受胥臣推薦的郤缺還在戰(zhàn)斗中生俘翟人的國君。
此戰(zhàn)過后,翟人多年過后都沒有緩過神來,這一次大勝仗是先軫贈送給晉襄公的第二份禮物,也是先軫生命中的最后一戰(zhàn)。打遍天下無敵手的先軫在晉軍穩(wěn)操勝券的情況下,不穿甲胄,不帶兵器,單騎入翟營……壯烈殉國!
據(jù)《東周列國志》,崤之戰(zhàn),晉俘秦三帥,晉文公夫人文嬴為秦女,勸襄公將其釋放,先軫知道后大怒,入宮質(zhì)問襄公,并吐了口水(至于是吐到地上還是襄公臉上,歷來有爭議),態(tài)度很不好。襄公因為他的忠誠而原諒了他,甚至向他道歉。事后先軫很后悔,向襄公請罪,襄公沒有同意,讓其繼續(xù)擔任元帥,先軫為贖罪,在戰(zhàn)斗中故意求死,即“先元帥免胄殉翟”。
泜水之役
前627年冬,暮年的楚成王壯志未酬,還是不太甘心將霸權(quán)交與晉國,趁晉文公新喪,出動大軍征服陳國、蔡國,進攻鄭國,反撲勢頭猛烈。
晉襄公迅速做出反應:命大夫陽處父進攻蔡國,子上領(lǐng)兵救蔡,雙方軍隊在泜水相遇。陽處父向子上下戰(zhàn)表:“咱們是來打仗的,不是來磨蹭的,這樣老對峙著也沒個結(jié)果。如果你們有種過來,咱們馬上就作戰(zhàn);就退一退,讓我過去咱們作戰(zhàn);或者你就退一退,讓我過去打。怎么樣?”子上的謀士說:“我們不能過去,晉國人不講信用,如果他等我們過去一半就打怎么辦?還是我們退,讓他們來吧!庇谑浅娚陨院笸,狡猾的陽初父讓士兵高呼:“楚軍逃跑嘍!楚軍逃跑嘍!”就回去交差了,而楚軍也就回去了,子上遭到楚國太子熊商臣的誣陷,說他通敵叛國,楚成王怒殺子上。晉國人在人才與聲望的競爭上再次贏過楚國。
僅僅是晉襄公在位的第一年,晉國人面對著三個強敵——秦、翟、楚,三戰(zhàn)皆捷,比起晉文公時代的戰(zhàn)果更加輝煌,晉國朝野上下信心爆棚,其霸主之氣勢比之乃父有過之而無不及。
繼父之本
箕之戰(zhàn),先軫戰(zhàn)死,其子先且居繼任為中軍元帥。文公時代的三巨頭“文公、狐偃、先軫”都離開了人世,晉國正式進入了襄公時代,“襄公、趙衰、先且居”組建成新一期統(tǒng)治結(jié)構(gòu),即:襄公坐朝,趙衰執(zhí)政,先且居執(zhí)軍事,諸卿輔佐。而且這三個人物都是春秋歷史上有名的賢人,且性格相對文公集團要溫和、大度的多。晉國的第二代能出現(xiàn)了這樣一個統(tǒng)治階層,實在是晉國人的福氣啊,也就難怪晉國的霸權(quán)能夠得以延續(xù),而并非如鄭、齊故事,人亡霸滅。
先軫死后,晉國的六卿將佐基本如下:
中軍將 | 先且居 | 中軍佐 | 趙衰 | ||||
上軍將 | 欒枝 | 上軍佐 | 胥臣 | 新上軍將 | 先都 | 新上軍佐 | 荀林父 |
下軍將 | 箕鄭父 | 下軍佐 | 胥嬰 | 新下軍將 | 屠擊 | 新下軍佐 | 先蔑 |
這套陣容就成為晉襄公接霸中原的干部集團。
接霸中原
戚之役
晉襄公在穩(wěn)定了局勢的前提下,尋覓新的對手,他選擇了地處中原要沖的衛(wèi)國,原因是衛(wèi)成公沒有來朝見晉國,對霸主沒禮貌。
前626年,晉襄公親自帶兵向衛(wèi)國進軍,路徑周王室之地,中軍佐先且居提醒襄公:衛(wèi)國不朝拜晉國,所以我們要攻打他;如今我們不去朝拜周天子?峙码y堵天下悠悠之口!打仗我來,您還是去見見天子吧!”先且居考慮得很周詳,晉襄公思量著:己且不正,何以正人?于是就按照先且居所諫,前往溫朝拜周天子。先且居帶兵討伐衛(wèi)國,攻占戚,并俘獲大夫?qū)O昭子孫炎。
衛(wèi)成公自知不是對手,就像楚國的附屬國——陳求救,并試圖以陳國為紐帶,將楚國拉入戰(zhàn)斗。陳共公為衛(wèi)成公打氣:“不怕,你與其讓晉國主動攻打你,不如你去打晉國。”沒想到這個荒唐的建議竟然被衛(wèi)大夫孔達給接受了,孔達率軍伐晉,結(jié)果大敗而歸。
彭衙之戰(zhàn)
先且居沒有趁勝追擊,因為在晉國出兵伐衛(wèi)的時刻,秦穆公認為有機可趁便復以孟明視為將討伐晉國,欲報崤山之仇。先且居果斷的撤兵回國,迎戰(zhàn)秦軍。
孟明視的秦軍與先且居的晉軍在彭衙對峙。晉軍中的狼瞫是原本擔任先軫的御戎,后也不知道為何被先軫免職,心中羞愧,“士可殺不可辱”,狼瞫本就想自殺。這年與秦軍交鋒,狼瞫就采取自殺式的進攻,拼了命向秦軍陣中沖去,整支秦軍被狼瞫所帶領(lǐng)的這一小股部隊攪亂,先且居順勢掩殺,秦軍大敗,丟盔棄甲,彭衙之戰(zhàn)又以晉軍的勝利而告終,而對先軫不滿的英雄狼瞫將憤怒發(fā)泄在敵人身上,英勇殉國,也成就了先軫的兒子先且居。
孟明視領(lǐng)著殘兵敗將回家,秦穆公鼓勵他再接再厲;晉國方面,又一次挫敗了秦軍,聲威更加煊赫。
秦軍反撲
秦穆公對中原霸主已經(jīng)徹底失望,但他必須讓晉國人知道厲害,必須敵人面前為自己揚威。
就在晉國君臣沉溺于一片鑼鼓喧天之時,秦穆公行動了。前624年夏天,秦穆公親自帶領(lǐng)著秦軍主力渡過黃河,向晉國發(fā)起了復仇的攻勢。秦軍橫跨黃河,整裝待發(fā),秦穆公下令焚燒所有渡船,自斷歸路,這讓我們想起了400年后破釜沉舟的項羽,這個專利應該是秦穆公首創(chuàng)。
秦軍來勢洶洶,大有不破晉軍終不還的架勢,晉襄公召開內(nèi)閣會議商討對策,執(zhí)政大夫趙衰認為秦穆公為了這一戰(zhàn)做了長期的準備秦軍人人抱著必死的決心來找晉國拼命,以報當年崤山之恨,晉國不如堅壁清野,關(guān)門不出,只要給足了秦穆公的面子,他自然撤兵。晉襄公果斷的接納趙衰的建議。
秦穆公攻占了晉國的王官兩邑,在晉國國土上耀武揚威長達一個多月,也沒有碰上晉軍主力,秦穆公也很識大體的思量著撤軍。但是這支復仇之師的口號是“報崤山之恨”。秦穆公率領(lǐng)秦軍,向南移動,來到崤山,收拾當年崤之戰(zhàn)中陣亡的秦軍將士,并舉行了盛大的祭奠儀式。秦穆公在崤山閱兵,并深刻反思了當年一時意氣用事而造成的失誤。
秦穆公在晉國的土地上發(fā)泄了部分仇恨,讓天下人目睹秦軍將晉國嚇得躲了起來,穆公意愿達成,率軍回國。
經(jīng)過了與晉國長期的交手,秦穆公的內(nèi)心里已經(jīng)在對晉國的戰(zhàn)略目標上發(fā)生了質(zhì)的轉(zhuǎn)變,他決定放棄與晉爭霸的亡國之策,改而向西進軍,夯實國基,對晉國采取的則是戰(zhàn)術(shù)騷擾。這是秦國終春秋時代對晉國采取的最常規(guī)的戰(zhàn)略,秦穆公務實的退出了爭霸行列。
秦穆公的這次軍事行動大大的提高了秦國的國際聲望,打破了晉軍天下無敵的神話,對晉國君臣也注入了一針強心劑,極大地打擊了晉軍的傲氣,晉襄公開始重視秦國,反思這些年來一串串盛氣凌人的外交策略。晉襄公乃至手下的諸卿臣子們都在考慮晉國霸業(yè)的維護應采用的策略。這時,一批思想先進、開放的卿大夫如郤缺等涌現(xiàn)出來,他們主張對諸侯恩威相濟。晉國的霸權(quán)也開始潛移默化的轉(zhuǎn)變。
有一事值得一提:此次軍事行動,秦國蓄謀已久,其目在于雪恥,不是爭霸。自晉襄公起,晉國始終立于秦國之前。自前627年崤之戰(zhàn)到前364年石門之戰(zhàn),長達兩個半世紀,秦國難以對未能對晉國(三晉)取得相對輝煌的戰(zhàn)績。部分人據(jù)此認定為穆公稱霸的論據(jù),實為不差之論。更有甚者將其看作晉國走向衰落、秦國趨于強盛的標志,更是無稽之談。平心而論,晉襄公比秦穆公更適合稱為霸主。
禮尚往來
秦國雖未取得相當大的實際戰(zhàn)果,卻給了牛氣沖天的晉國人當頭一棒,很大程度上打擊了晉國人的傲氣。晉國君臣們從文襄盛世的夢中被敲醒,他們開始反思自己這些年的所作所為,諸多盛氣凌人的對外政策。晉國人決定將霸主之德向諸侯展現(xiàn)而不僅僅是武力,以此改善同中原諸國的關(guān)系。
公元前624年冬天,秦國人撤走后不到半年,晉國主動向魯國表達了歉意,熱情邀請魯文公再次訪問晉國。
上一次魯文公訪晉遭受的屈辱,其記憶尚未完全消退。但是接到晉國的邀請后,魯文公仍然不計前嫌,忍辱負重來到了晉國。
這一次他不僅見到了晉襄公,而且受到了晉襄公相當隆重的接待。在歡迎宴會上,晉襄公詩興大發(fā),把魯文公比作君子,大加贊賞。
知書達禮的魯國人被捧得有些飄飄然。在大夫叔孫得臣的指點下,魯文公神色凜然地走下臺階,向晉襄公拜謝說:“小國受命于大國,哪里敢不端莊慎重?君侯您如此大禮相待,哪里還有比這更快樂的事?小國之所以開心,是因為大國的恩惠啊!”
晉國人的高帽子自然送得貼切,魯國人的馬屁也拍得恰到好處。晉襄公聽了,連忙也走下臺階,誠摯邀請魯文公一起登臺,再互成拜禮。魯文公有感于晉襄公的熱情,禮尚往來,也念了一首“嘉樂”之詩來應景,贊揚晉襄公“顯顯令德,宜民宜人,受祿于天”。
晉襄公好人做到底,于第二年春,歸還衛(wèi)大夫孔達。當然,為了給自己一個臺階下,晉國對外宣稱:孔達乃是衛(wèi)國的賢臣,晉國不忍心忠義之士因為盡忠國事而身陷囹圄,故釋放孔達。這一說辭既給了自己的面子,也給了衛(wèi)國面子。夏天,衛(wèi)成公親自到晉國,致拜謝之意。
沒過多久,曹共公也主動跑到晉國來朝覲,表示臣服于晉國的領(lǐng)導。《左傳》將這些事一一記錄在案,是告訴讀者,晉襄公通過仁德而不是通過武力,使得晉文公建立的霸業(yè)得到延續(xù),而且受到諸侯的尊重。
這一年秋天,晉襄公派兵討伐秦國,包圍労托魯牽閌俏ツ甑耐豕僦弁旎亓艘壞忝孀印?
重組六卿
前622年,這一年時運不佳,晉襄公手下的中軍將先且居、中軍佐趙衰、上軍將欒枝、上軍佐胥臣幾乎同時死去。這是六卿的前四位重臣,太過巧合,從史料上來品讀,似乎是自然死亡,不是某位政客的陰謀。不管怎樣?晉國的六卿人員大面積缺失,內(nèi)閣急需重組。由于事出突然,而且噩耗不斷,晉襄公還沒有心理準備,只得來年重新提拔干部,擔任六卿。
晉國自晉文公回國后,便一直存在貴族們的利益紛爭,晉文公時代擴軍的原因之一就是屬于諸卿家族勢力日漸做大,大家分紅,只是在晉文公的強勢手腕下,在晉襄公的仁德政策的潤滑下,矛盾一直被隱藏。當晉襄公再一次編組內(nèi)閣時,各大家族各懷心機。在利益的驅(qū)動下,諸卿基本被分為兩大政治集團。
老臣派:這一派是屬于晉惠公、晉獻公時代甚至更早就已發(fā)達的家族,資歷深。箕鄭父、士榖、梁益耳、先都、荀林父……
新人派:此派則是晉文公、晉襄公時代倚重的賢臣之后,高干子弟,資歷較淺。賈季(即狐射孤,狐偃之子)、趙盾(趙衰之子)、先克(先且居之子)、欒盾(欒枝之子)胥甲(胥臣之子)……
晉襄公內(nèi)心已有安排,就是重用老干部,平衡諸卿利益,其框架基本為廢除兩支新軍,由士榖將中軍,梁益耳佐之;箕鄭父將上軍,先都佐之。可這個國家一級檔案的保密工作做的不好,大家都打聽到了襄公的意圖,一家歡喜一家愁,老臣派躊躇滿志,新人派坐立不安,為自己的前途擔憂起來。
前621年開春,晉襄公在在綿上閱兵,對晉軍中的將佐進行重組,一切皆如大家打聽到的消息一致,晉襄公要重用老臣派,優(yōu)先考慮,而晚輩們則要靠邊站。情急之下,最年輕也最善于表達自我感情的先克搶先發(fā)言:“狐、趙之功不可忘!”先克的話自然代表了新人派的共同語言,晉襄公一想,晉國如日中天的強勢,都是這些孩子的父輩們跟隨著自己的父親歷經(jīng)千辛萬苦創(chuàng)造出來的,實屬不易。晉襄公動搖了
襄公認為先克的話很有道理,如果賢臣的子嗣們不能得到應有的富貴,那么誰還會作晉國的賢士呢?
晉襄公按照這些孩子們的父輩所立下的功勛大小,來安排他們的職位(先軫是先克的祖父),狐偃功勞最著,趙衰、先且居其次,欒枝、胥臣稍低。那么暫時安排狐射姑、趙盾、先克入六卿,卻又將箕鄭父、先蔑、荀林父也帶入六卿行列,以作為平衡新人派之用,另外兩位新丁欒盾、胥甲作為候補,待定。
這次新老貴族的較量中,新人取得了勝利,狐射姑為中軍元帥,趙盾為中軍佐,先克為上軍將,箕鄭父佐之,先蔑帶領(lǐng)下軍、荀林父輔佐他。上三位全部是新人派,中軍佐趙盾還擔任其父趙衰留下的執(zhí)政大夫一職。
趙盾執(zhí)政
事情并沒有結(jié)束,新老貴族間的矛盾因為分權(quán)的不均而被激化,因為晉襄公的存在而暫時被隱藏。
就在晉襄公重組六卿的幾天后,襄公的老師大夫陽處父從陳國回來,聽說晉襄公以賈季將中軍,趙盾為中軍佐,不甚滿意,對襄公竊竊私語:“趙盾賢于賈季!”晉襄公聽從了陽處父的進言,命賈季與趙盾的軍中職務調(diào)換,趙盾為中軍元帥,賈季為中軍佐,輔助趙盾。
晉軍三軍六卿將佐如下:
中軍將 | 趙盾 | 中軍佐 | 賈季 |
上軍將 | 先克 | 中軍佐 | 箕鄭父 |
下軍將 | 先蔑 | 下軍佐 | 荀林父 |
最值得注意的是趙盾,他本就繼承了父親趙衰的執(zhí)政大夫一職,如今又從賈季那里奪得了軍中最高權(quán)威——中軍將。以后的趙盾不管在朝中還是軍中都是無可爭議的一把手,集軍政大權(quán)于一身
晉襄公沒有料到這一次不經(jīng)意的人事?lián)Q動,卻創(chuàng)造出一個足以威脅晉侯權(quán)勢與威嚴的官銜——正卿,即執(zhí)政大夫兼中軍元帥。晉襄公在世時,還能夠壓制得住權(quán)威與日俱增的趙氏,若百年之后晉襄公不在世了,又還有誰來制約這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趙孟呢?
襄公薨逝
沒有等到百年,僅僅只有百余日。就在這一年(前621年)的8月份,晉襄公不幸病逝!襄公的英年早逝,宣告“文襄之世”的終結(jié)。晉襄公只留下一個還不滿十歲的太子夷皋,臨終前襄公放心不下夷皋,將趙盾招到自己榻前,托孤于趙盾。
晉襄公尸骨未寒,趙盾卻公開違背襄公的遺囑,召集卿大夫開會。趙盾宣稱:晉國要維持霸業(yè),必定要立長君,太子夷皋年幼,不能理政,當至秦迎立公子雍(襄公之弟)。
且不論趙盾懷的是什么心機,至少說明晉襄公死時,趙盾已經(jīng)完全具備了左右君權(quán),廢立公侯的權(quán)利,這是晉國國君權(quán)威的第一次受到侵蝕。
在朝中也有敢于與趙盾為敵的人物,他就是賈季,狐偃之子。因為狐偃在世時,狐氏的力量非常強大,因此狐氏的周圍也積聚了一團政治勢力。賈季因為陽處父的幾句多嘴,失去了中軍將的權(quán)利,記恨趙盾,當趙盾要提出擁立公子雍時,賈季沒有堅持晉襄公的遺囑,而是憑一時意氣,很自大的選擇與趙盾對著干。他力主擁立在陳國的公子樂。趙盾自然不會同意,賈季想到了齊桓公與公子糾爭立的故事,誤以為誰先到達晉國,誰就是國主,于是急忙派人到陳國迎接公子樂回國。公子樂在還在路上,就被趙盾派人斬盡殺絕。賈季憤恨當初協(xié)助趙氏的陽處父,派人刺殺,趙盾順勢將賈季趕出晉國,賈季逃奔翟國,最后一支足以撼動趙盾的力量也被驅(qū)除了,趙盾聯(lián)系秦康公,派士會、先蔑去秦國迎立新主。
太子夷皋不懂事,可他的母親穆嬴深知事態(tài)的嚴重,在朝堂上與趙盾爭訟,趙盾置之不理。穆嬴有自己的斗爭方式,親自到趙家求情,看趙盾太固執(zhí),就如同一個潑婦一般哇哇大哭不止……趙盾對這個遠方本家婦女也是無可奈何,穆嬴甚至在為避免與趙盾拼個魚死網(wǎng)破而作最后的爭取。
趙盾屈服了,背棄秦國,擁立太子夷皋為晉侯,續(xù)姬姓之嗣,接襄公之位,是為晉靈公,靈公年幼,不能親政,國政全權(quán)委任于趙盾一人。
自此,晉襄公死后的一系列變故才得以平息,趙盾執(zhí)政,晉國進入到一個新的時代……
結(jié)語
晉襄公是晉國霸業(yè)持續(xù)的第二位國君,與乃父剛烈強硬的為政風格不同,晉襄公有識人之明,從諫如流,其對內(nèi)寬厚,對外仁德的為政綱領(lǐng)使得這一時期中原諸侯之間的混戰(zhàn)大大減少,也使霸業(yè)更為穩(wěn)固,并順利的將其推向又一個高峰,且傳之后世,使諸侯霸主這一光榮頭銜長期成為晉國的固有財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