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曹氏三祖

    曹氏三祖

    “曹氏三祖”是指曹魏政權(quán)太祖曹操(武帝)、世祖曹丕(文帝)和烈祖曹睿(明帝)。曹操,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國時代魏國的奠基人和主要締造者,后為魏王。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他為魏武帝。

    概要

      曹操(武帝)為太祖,曹丕(文帝)為世祖,曹睿(明帝)為烈祖,即所謂“曹氏三祖”是也.

      

    曹操

      曹操,(155年7月18日~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字阿瞞,漢族,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xué)家和詩人,三國時代魏國的奠基人和主要締造者,后為魏王。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他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戰(zhàn),為全國盡快統(tǒng)一,在北方廣泛屯田,興修水利,對當(dāng)時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恢復(fù)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抑制豪強,所統(tǒng)治的地區(qū)社會經(jīng)濟得到恢復(fù)和發(fā)展。此外,他還精于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作為一代奸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詩歌,為建安七子之一,抒發(fā)政治抱負,并反映漢末人民苦難生活,慷慨悲涼。

      

    基本資料

      中文名: 曹操

    曹氏三祖

      外文名: cao cao

      別名: 曹孟德,阿瞞

      國籍: 東漢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

      出生日期: 155年7月18日

      逝世日期: 220年3月15日

      職業(yè): 軍事家,政治家,詩人

      主要成就: 實行屯田制,統(tǒng)一北方,開創(chuàng)建安文學(xué)

      代表作:詩《觀滄海》、《龜雖壽》等

      謚號: 武王、武皇帝

      廟號: 太祖

      陵墓: 高陵

      

    梟雄曹操

      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國時代魏國的奠基人和主要締造者,后為魏王。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他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戰(zhàn),為全國盡快統(tǒng)一,在北方廣泛屯田,興修水利,對當(dāng)時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恢復(fù)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抑制豪強,所統(tǒng)治的地區(qū)社會經(jīng)濟得到恢復(fù)和發(fā)展。此外,他還精于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作為一代梟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詩歌,抒發(fā)政治抱負,并反映漢末人民苦難生活,慷慨悲涼不過他的一生還是沒完成自己的愿望,國家統(tǒng)一。

      經(jīng)典名言: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史書評論曹操:“明略最優(yōu)”,“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薄顿Y治通鑒》引謀士荀彧、郭嘉對曹操的評價,說曹有十勝,即“道、義、治、度、謀、德、仁、明、文、武”。著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作于建安十五年(210年),光明磊落,字字真摯。曹操感性地說:“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dāng)幾人稱帝,幾人稱王!蓖瑫r也揭示他年少志愿:在天下太平后隱居故里,過這夏天打獵、冬天讀書的愿望。但身居高位,仇家滿天下,已經(jīng)不可能.

      京戲舞臺上,曹操的臉上常常被抹上白粉,表示此人陰險奸詐、不以真面目示人。這一傳統(tǒng)影響深遠,以至于人們一提起白臉,首先想到的就是曹操。

      這其實是一起很不幸的事,因為曹操固有其狡詐、殘暴的一面,但他的雄才大略和歷史作用卻是不能被否定的。

      毛澤東就曾經(jīng)多次提到說曹操是個了不起的人物,還說唱戲的總把他扮成大白臉冤枉了他。

      的確,曹操是個既復(fù)雜又偉大的歷史人物,是一代雄杰,至于他到底是奸雄還是英雄,人們自有評判的標(biāo)準。不過,從曹操亦正亦邪的性格來看,他更符合梟雄的稱謂,我們不妨重新梳理關(guān)于曹操的事跡,揭開這個一代梟雄的真實面目。

      惜才大度,世之雄主

      盡管曹操殺人無數(shù),但是還是有很多人愿意投奔他,這首先和他愛才有關(guān)。

      曹操愛才到底有多深?有一個故事可以說明。

      曹操討伐陶謙之時,陳宮趁機在兗州反叛,以迎呂布。事變之后,曹操許多部下都跟著倒戈。當(dāng)時兗州有個叫魏種的人,起初被曹操推舉為官。兗州反叛的時候,曹操自信滿滿地說:“只有魏種不會辜負我!闭l知不久就傳出魏種背叛的消息,曹操大怒,狠狠地說:“魏種,只要你不南逃到越,北逃到胡,我一定饒不了你!焙髞砦悍N被活捉,大家都認為他必死無疑了,哪知曹操卻遲遲不忍殺他,還說:“只因為他是個人才啊!庇谑怯謱⑺山,依舊任用。當(dāng)時畢諶、徐翕、毛暉等將也在兗州之亂中有不忠的表現(xiàn),后來也都被重新啟用。

      官渡之戰(zhàn)后,從袁紹營中搜出不少密信,多是許都軍士及官員寫給袁紹的,曹操得知后,不但沒有一一查明處死,反而將這些書信統(tǒng)統(tǒng)燒毀,他說:“當(dāng)時袁紹之強,連我自己都難以自保,何況別人!比缓缶拖袷裁炊紱]發(fā)生一樣。

      除愛才之外,曹操還精通兵法,賞罰分明,重視農(nóng)業(yè),疏通水利,抑制豪強,鼓勵教育,對于文學(xué)藝術(shù)也十分偏愛。無論是從個人魅力上,還是對北方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作用上,曹操都能吸引當(dāng)時大量的英才豪俊前來投奔。

      正如陳壽評價的那樣,曹操最終能夠獨攬大權(quán),成就大業(yè),與他善于用人,推行法治,長于謀略,不計前嫌有莫大的關(guān)系,他無愧于當(dāng)時謀略最為卓越的人。

      盡管世人對曹操的貶抑與對他的贊揚一樣多,但是他依然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是千古第一梟雄。

      任俠仗義,放浪游蕩

      曹操小的時候就比較壞,這個壞,或許只是聰明小孩的機靈和調(diào)皮,但是曹操的壞沒有被父輩及時糾正,最后成了品質(zhì)上的瑕疵。

      《三國志》載,曹操“少機警,有權(quán)數(shù),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yè),故世人未之奇也!边@說明他天生就會耍小聰明,而且負氣仗義,放縱不拘,總之不愛讀書。那時候曹操年齡小,沒表現(xiàn)出什么特殊的才能來,再加上出身也不那么高貴,所以當(dāng)時的人沒怎么把他放在眼里。

      由于游蕩過度,每天就知道“飛鷹走狗”,曹操的叔父看不過去了,他幾次跟曹父曹嵩說這個孩子不學(xué)好,得管教。曹嵩當(dāng)然就常常責(zé)備曹操了。曹操心里就對叔父很不滿意,但他還是放浪依舊。有一天,曹操在路口偶遇叔父,叔父剛要問話責(zé)備,曹操忽然躺倒在地上,把嘴一歪,不停地吐白沫。叔父一看嚇壞了,趕緊問他怎么了,曹操說:“剛才吹來一陣惡風(fēng),我就犯病了。”于是叔父就回去跟曹嵩說:“你兒子剛才中風(fēng)了”曹嵩就把曹操找來,一看,嘴巴鼻子都好好的,就問他:“聽你叔父說你中風(fēng)了,現(xiàn)在怎么樣了?”曹操說:“沒有啊,我好好的!辈茚跃秃芷婀郑懿俳又f:“叔父一直對我不滿意,所以他故意對您說我壞話!辈茚月犃诉@個話,就起了疑心,從此也就不信他叔父的話了。于是曹操更加沒人管了。

      當(dāng)時的人不僅不重視他,甚至還輕視他!妒勒f新語·方正篇》中記載了一個叫宗世林的人,此人與曹操同時代,南陽人。曹操年輕時想跟他交朋友,可宗世林“甚薄其為人,不與之交”,看不起曹操。等到曹操成了司空,當(dāng)了大官以后,他又找到這個宗世林,還要跟他交朋友,誰知道宗世林答道:“松柏之志猶存!币馑际钦f,你當(dāng)了官我也看不起你。由此可見出身與人品對曹操造成的負面影響。

      當(dāng)時有一個叫許劭的名士,以善于品評人物而聞名。漢朝選拔人才注重名聲,所以他的評語對于時人非常重要。曹操也曾經(jīng)帶著厚禮去拜訪他,客客氣氣地求他給自己做個評語?稍S劭呢,對曹操早有耳聞,非常鄙視他的為人,所以不肯答應(yīng)。曹操這邊不肯罷休,三番五次地求,后來許劭沒有辦法,被迫給了他兩句評語。結(jié)果這兩句評語被后人傳了又傳,改了又改,成了評價曹操必選的句子。這兩句話就是:“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引自《三國志·魏書·武帝本紀》裴松之注解)曹操聽后,“大悅而去”。

      殘忍多疑,殺人如麻

      直到二十歲,曹操才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在此之前,他受到了太尉橋玄等人的賞識,可謂貴人相助。在洛陽任上,他命人制造了十多根五色棒,放在縣城四門,專門用來棒殺違法犯禁之人,就算豪強也逃不過。有一次宦官蹇碩的叔父違禁夜行,也被曹操打死。他這么一“嚴打”,治安雖然好了,但是嚴刑峻法實在有些殘酷,這點也為后世所詬病。

      曹操的殘酷在后來終于發(fā)展為嗜殺。

      漢興平元年,即公元194年,曹嵩為了避難,辭官投奔兒子曹操,結(jié)果途徑徐州地界時,被太守陶謙的部將殺死,輜重財貨全部被劫。曹操聞聽后大怒,立即發(fā)兵討伐徐州,恰巧這時有數(shù)十萬流民從洛陽來到徐州避董卓之亂,不幸遇到曹操的軍隊,曹操為泄私憤,將這數(shù)十萬流民全部坑殺。后來“攻取慮、睢陵、夏丘,皆屠之,雞犬亦盡,墟邑?zé)o復(fù)行人。” (據(jù)《資治通鑒·漢獻帝初平四年》載)簡直視無辜百姓的生命為草芥,任意踐踏。后來曹操又欲攻打徐州,荀彧就告誡前次殺戮太重,當(dāng)?shù)匕傩毡厝粓允胤纯共苘,“無降心”,就算能攻破,“尚不可有也”。

      后來在官渡之戰(zhàn)大勝袁紹后,曹操也將袁紹的八萬降軍也一并坑殺,其余屬將指揮的戰(zhàn)役中殺人、屠城更是不可計數(shù)。

      《三國演義》中曹操在刺殺董卓失敗后還有殘殺呂伯奢一家的故事,這個故事還引出了“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的名言。此事在陳壽的《三國志》中并未記載,并不足信,但它的確符合曹操多疑、濫殺無辜的性格。

      除了無辜百姓,曹操對于政敵、異己乃至身邊謀士的殺戮也很多。

      首先是漢獻帝的岳父董承一黨,當(dāng)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董承秘密接受獻帝“衣帶詔”,欲殺曹操,后被察覺,其黨慘遭屠戮。據(jù)說連董承的女兒董貴妃,身懷六甲也未能幸免。

      然后是邊讓、許攸、華佗、孔融、荀彧、崔琰、楊修等謀士,其中許攸、荀彧都是立過大功之人,華佗純屬誤殺,崔琰則是被冤死的,邊讓、孔融、楊修則多是因為恃才負氣,侮慢曹操而死。

      總之,曹操多疑、多變、殘忍的一面讓他手上沾滿了獻血,稍不留神,身邊的人就會倒霉。

      簡介

      中文: 曹操

      別名: 曹孟德,阿瞞,吉利

      國籍: 東漢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

      謚號: 武皇帝

      陵墓: 高陵

      政權(quán): 曹魏   出生日期: 155年7月18日

      逝世日期: 220年3月15日

      職業(yè): 軍事家,政治家,詩人

      主要成就: 實行屯田制,統(tǒng)一北方

      其代表作品:    《觀滄!贰ⅰ洱旊m壽》等

      廟號: 太祖

      家庭

      清代安順地戲面具曹操像曹操有二十五位兒子:

      曹昂,年輕時曾舉孝廉,為張繡所殺。

      曹丕,公元220年迫漢獻帝禪讓帝位,是為魏文帝。

      曹彰,綽號黃兒,為一勇將,曾大破代郡烏丸。公元225年封任城王。

      曹植,擅長文學(xué),曾作《洛神賦》。雖然得到曹操寵愛,但最終與其兄曹丕爭位失敗,從此在政治上無從施展抱負。公元225年立為陳王。

      曹熊,早薨。

      曹鑠,早薨。

      曹沖,為著名神童,傳說中曾根據(jù)浮力的原理為大象秤重。

      曹據(jù),公元232年封為彭城王。

      曹宇,公元232年封為燕王。

      曹霖,公元232年封為沛王。

      曹袞,公元232年封為中山王。臨終病重時魏明帝曹對其愛護備至,死後又獲厚葬。

      曹,公元211年封為西鄉(xiāng)侯。

      曹峻,公元232年封為陳留王。

      曹矩,早薨。

      曹干,公元232年封為趙王。

      曹上,早薨。

      曹彪,公元232年封為楚王。公元251年與太尉王凌謀反事,被賜死。

      曹勤,早薨。

      曹乘,早薨。

      曹整,公元217年封為侯。

      曹京,早薨。

      曹均,公元217年封為樊侯。

      曹棘,早薨。

      曹徽,公元232年封為東平王。

      曹茂,素來與曹操及曹丕不和。公元232年封為曲陽王。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字孟德,小名阿瞞,譙(今安徽亳縣人)。東漢末年,在鎮(zhèn)壓黃巾起義軍中,逐步擴充軍事力量。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占據(jù)兗州,分化、誘降青州黃巾軍的一部份,編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都許(今河南許昌東)。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后削平呂布等割據(jù)勢力。 官渡之戰(zhàn)大破軍閥袁紹后,逐漸統(tǒng)一了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進位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quán)和劉備的聯(lián)軍擊敗于赤壁。后封魏王。子曹丕稱帝,追尊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恢復(fù)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quán)。所統(tǒng)治的地區(qū)社會經(jīng)濟得到恢復(fù)和發(fā)展。精于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書。善詩歌,《蒿里行》、《觀滄!返绕惆l(fā)自己的政治抱負,并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三國志·武帝紀》中說他是曹嵩之子,而其父曹嵩“莫能審其本末”,而在宋人裴松之注《三國志》時間接引用三國吳人所著《曹瞞傳》中稱曹嵩本姓夏侯,但此說可信度不高。曹嵩繼承了曹騰的侯爵。

      年輕時期的曹操機智警敏有隨機權(quán)衡應(yīng)變的能力,而任性好俠、放蕩不羈,不修品行,不研究學(xué)業(yè),所以社會上沒有人認為他有什么特別的才能,只有梁國的橋玄等人認為他不平凡,橋玄對曹操說:“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陽何颙對他說:“漢室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許劭,字子將,以知人著稱,他也曾對曹操說過:“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此據(jù)《后漢書·許劭傳》,《三國志》中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孫盛《異同雜語》及《三國演義》中作“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

      公元184年曹操于漢末黃巾起義時顯露頭角,后被封為西園八校尉之一,參與了天下諸侯討伐董卓的戰(zhàn)爭。董卓死后,獨自發(fā)展自身勢力,縱橫亂世,南征北戰(zhàn),先后戰(zhàn)勝了關(guān)中李傕、徐州呂布、淮南袁術(shù),并接受了張繡的投降。

      公元200年10月,曹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縣東北)以少勝多挫敗河北袁紹。

      公元201年在倉亭(今河南管縣東北)再次擊破袁紹大軍。

      公元207年12月北伐三郡烏桓,徹底鏟除了袁氏殘余勢力,基本統(tǒng)一了中原地區(qū)。

      公元208年,曹操就任東漢帝國丞相。7月,曹操南征荊州劉表,12月在赤壁(湖北省黃岡市境內(nèi))與孫劉聯(lián)軍作戰(zhàn),失利。   公元211年7月,曹操領(lǐng)軍西征擊敗了以馬超為首的關(guān)中諸軍,構(gòu)筑了整個魏國基礎(chǔ)。

      公元213年,漢獻帝派御史大夫郗慮冊封曹操為魏公,以冀州、并州等十郡為魏國封地。于鄴城建立魏王宮銅雀臺,享有天子之制,獲得“參拜不名、劍履上殿”的至高權(quán)力。

      公元215年攻占陽平關(guān),擊敗、降服了漢中張魯。

      公元216年,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王。

      公元220年3月15日,曹操于洛陽逝世,享年66歲,謚號“武王”,死后葬于高陵。曹丕繼位后不久稱帝,追謚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史稱魏武帝。

      《三國演義》中將曹操描寫為一個漢朝的篡逆者,其實并不公平。東漢時期,外戚宦官輪流掌權(quán),朝野上下烏煙瘴氣。步入建安年代,東漢朝廷早已無可救藥。對此,司馬光曾在《資治通鑒》中評論道:“建安之初,四海蕩覆;尺土一民,皆非漢有!倍可眯袕U立,劉焉自造龍袍,淮南袁術(shù)稱帝刻璽、袁紹欲私立新帝的亂世中,曹操一直保持了對朝廷的尊敬。

      早在中平五年,就有人陰謀推翻漢靈帝另立新主,拉攏當(dāng)時任議郎的曹操時被其拒絕;聯(lián)軍討伐董卓時,與其他人觀望顧慮相比,曹操身先士卒奮力進;初平二年韓馥、袁紹等人又想立幽州牧劉虞為帝,再次為曹操所拒絕,并明確提出:“諸君北面,我自西向!蹦銈兛梢匀ヂ犇莻北方幽州牧的,我依然忠誠于西面的漢獻帝;李傕等人禍亂長安,獻帝一行狼狽從他們手下逃命時,漠然無視者有,趁火打劫者有,落井下石者也有,曹操是為數(shù)不多的幾個主動迎接獻帝的人;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吳魏合作擊殺關(guān)羽后孫權(quán)上表勸進稱臣,曹操也不聽:“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 边@一系列的言行中雖然有曹操的慎重權(quán)謀,但客觀上不能否認是對朝廷的尊重。

      至于曹操誅殺董承(原為董卓女婿牛輔部下,按照三國演義看出身的標(biāo)準應(yīng)為“漏網(wǎng)之魚”)、伏完等皇親國戚,畢竟是他們動手于前曹操反擊于后,難道能指望曹操高高興興地等死嗎?況且,東漢的敗落就是敗落在外戚宦官的手里,目睹著天下如何大亂的曹操對此一清二楚。誅董承殺伏完的同時,曹操也規(guī)定了自己“后宮”的人一律不得干涉朝政,即使對親兒子曹彰等人也是“居家為父子,受事為君臣”。才高八斗的曹植為人放蕩,曾私自“開司馬門而出”,他的車夫立刻就被處死(曹植失寵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違法亂紀。曹丕或許是有賊心沒賊膽,曹植則根本不把當(dāng)不當(dāng)賊當(dāng)回事);曹植的妻子衣服太華麗,違反了自己提倡節(jié)儉的命令后盡管是兒媳婦照樣砍頭。綜合這些回頭看曹操并不是一個漢朝的篡逆者。

      曹操的軍事、文學(xué)才能很少有人否認,稍微有爭議的是他的政績。他的政績與軍功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回顧三國前的歷史,東漢桓帝年間,中國的人口曾經(jīng)達到五千多萬,但到了三國時銳減到七百多萬,甚至還不如四五百年前動不動就“斬首十萬”的戰(zhàn)國時代(那時還有一千多萬)。殺光這么多人不可能,但餓死卻不難。究其根源,無非是天災(zāi)人禍。自東漢桓帝靈帝以來,旱災(zāi)、水災(zāi)、瘟疫、暴動、少數(shù)民族叛亂不斷,民不聊生之余人口、戶數(shù)大量減少。根據(jù)后漢書記載,漢桓帝時期,比較大的災(zāi)禍有“延熙九年春三月,司隸、豫州饑死者什四五,至有滅戶者”按照這個估計,僅此一年這兩地就餓死了大約三四百萬;漢靈帝時期,“建寧三年春正月,河內(nèi)人婦食夫,河南人夫食婦”,“光和五年二月,大疫。”,“光和六年夏,大旱”。其余小規(guī)模的天災(zāi)、少數(shù)民族叛亂或入侵,不計其數(shù)。加上爆發(fā)于公元184年的黃巾大起義和隨后的軍閥混戰(zhàn)后,生產(chǎn)遭到了完全的破壞。這樣的亂世中,恢復(fù)正常的生產(chǎn)秩序使民眾豐衣足食,是刻不容緩的首要任務(wù)。

      然而,漢末三國中的各個諸侯中,軍事上有才能的不少,內(nèi)政上有作為的不多。政治經(jīng)濟上的成功與失敗都會自然的反映在軍事上(反過來,絕不容易),大多數(shù)人因此吃盡苦頭,最終受困于“米”而連證明自己是否是“巧婦”的機會都沒有;謴(fù)生產(chǎn)的方法,無非是開源節(jié)流,這兩方面曹操做得都非常出色。

      屯田制的實行,實際上是以國家投資的方式保證再生產(chǎn),工作效率當(dāng)然高于普通的自耕農(nóng)。因此這個政策收到立竿見影之效,短時間內(nèi)就將地方變成“農(nóng)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屬”的欣欣向榮,稱其為一大創(chuàng)舉并不過分。曹操在攻破鄴城后,鑒于東漢后期沉重的人頭稅,改為戶調(diào)制,對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農(nóng)和地主)收田租每畝為四升,每戶出絹二匹、綿二斤,“他不得擅興發(fā)!贝罅χ浦箤r(nóng)民的亂攤派行徑,這可是連兩千年后的毛鄧江都頭疼的頑疾。這一政策大大減輕了農(nóng)民的負擔(dān),得到了一致的擁護。

      曹操在世時大力興修水利設(shè)施并卓有成效,如在周瑜的家鄉(xiāng)舒城建立的七門三堰一直到北宋宋仁宗時還能每天澆灌兩萬頃良田。這些三國演義中不曾提及的“雞毛蒜皮”之厲害,可以從下面的事例中反映出來:第一,曹操在漢中打過兩仗,先戰(zhàn)勝張魯后敗于劉備,但由于北方的元氣恢復(fù)他前后順利地從漢中武都等地遷出了十三四萬戶人口(雖有利誘不曾威逼)。以一戶人家四口人計算,這就是五十多萬。想想蜀漢投降時不過二十八萬戶九十四萬口,就能明白這對劉備是什么樣的釜底抽薪!畢竟,兵民是抗戰(zhàn)之本。第二,建安十九年五月,呂蒙提醒孫權(quán),曹操在皖城(即廬江)一帶屯田,如果坐等他們收獲,無異于如虎添翼。因此東吳趁雨季來臨水軍來去自如之機,孫權(quán)大動干戈親征皖城這么一個彈丸之地,呂蒙、甘寧全上陣后俘獲太守朱光,遷(說得難聽點,劫)數(shù)萬百姓回吳。有統(tǒng)計稱,孫策、孫權(quán)兄弟曾先后四次打到周瑜的故鄉(xiāng)淮南舒城一帶,但毫無例外的是劫掠而還。因此周瑜的老家出現(xiàn)了這樣的滑稽:曹魏拼命建設(shè)大興土木,孫吳拼命破壞殺人越貨。

      曹操之后的曹丕、曹睿雖然在個人生活上不夠檢點,但卻基本上蕭規(guī)曹隨貫徹了這些政策。后來曹真、張郃、司馬懿之所以能夠?qū)掖卧谄钌降鹊匕褢?zhàn)術(shù)上沒有什么錯誤的諸葛亮拖垮,就是因為他們“內(nèi)力深厚”有充足的物質(zhì)保證。與之相對應(yīng)的是,吳蜀這方面的建設(shè)乏善可陳。蜀中是因為先天條件優(yōu)越,境內(nèi)已經(jīng)有了都江堰這樣的杰作而無需畫蛇添足勞民傷財,尚情有可原。東吳則完全是敗筆:東吳曾兩次在丹楊填建湖田,興建浦里塘。永安三年(魏景元元年)初建,投入的人力物力不可勝數(shù),卻因為未能在枯水時施工,導(dǎo)致風(fēng)急浪高而淹沒墩基,結(jié)果是“士卒死亡,或自賊殺,百姓大怨之!钡诙沃亟,仍然失敗。難怪后世不得不在江南廣開運河及興建水庫。江南雖然號稱魚米之鄉(xiāng),三國時的農(nóng)業(yè)水準卻相當(dāng)?shù)拖,連牛耕等北方早已是常識的東西都未能普及,又沒有水庫潭池等可供水灌溉的水利建設(shè),其生產(chǎn)效率可想而知。這樣的情況下,即使有百萬雄兵也得餓肚子,又怎么能爭霸天下?

      如果說曹魏給后人留下一筆豐厚的遺產(chǎn),那么蜀漢是保本,東吳則是一屁股債。開源同時,曹操也非常注意節(jié)流,并以身作則。史書中稱曹操“雅性節(jié)儉,不好華麗,后宮衣不錦繡,侍御履不二采,帷帳屏風(fēng),壞則補納,茵蓐取溫,無有緣飾!焙唵蔚卣f,衣服沒有花里胡哨,鞋子不曾雕花繡彩,帷帳屏風(fēng)落滿補丁,床榻被褥“敗絮其中”。在曹操的大力糾正下,東漢以來的奢華之風(fēng)為之一扭,天下的人都以廉潔勤儉自律。即使是高官顯貴也不敢過度鋪張,甚至出現(xiàn)了有人故意穿破舊衣服取悅曹操的咄咄怪事。建安十四年,曹操反過來不得不下令來糾正這一奇怪的不正之風(fēng)。曹操的遺囑,也體現(xiàn)了自己的一貫儉樸的風(fēng)格:“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畢,皆除服。其將兵屯戍者,皆不得離屯部。有司各率乃職。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相比之下,劉備、孫權(quán)的晚年則是昏聵糊涂。  

       《三國志·先主傳》注引《典略》記載:“劉備稱漢中王,于是起館舍,筑亭障,從成都至白水關(guān),四百余區(qū)”,他的這些所作所為,后來成了陳群勸諫曹睿棄奢華罷宮室的反面教材:“昔劉備自成都至白水,多作傳舍,興費人役,太祖知其疲民也!焙髞淼囊牧曛畱(zhàn)中劉備的表現(xiàn),就更慘不忍睹了。孫權(quán)的“老糊涂”就更多了,甚至不老的時候都有些糊涂,以至于張昭以紂王的“酒池肉林”加以譏諷。后來孫權(quán)在太子廢立上的胡來更是把群臣弄得四分五裂無所適從,已經(jīng)成了笑柄了。

      誠然,曹操并不是個完人。他在徐州的屠城等都是應(yīng)該受譴責(zé)的。但綜合看他的成功決不是偶然,無愧于陳壽“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的評論。

      是個怎樣的人

      史書評論曹操:“明略最優(yōu)”,“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著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作于建安十五年(210),光明磊落,字字真摯。曹操感性地說:“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dāng)幾人稱帝,幾人稱王!笔聦嵉拇_如此。

      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里面,因為文學(xué)上的需要,而表現(xiàn)出明顯的貶曹筆法。然而《三國志》對他的評價,是魏蜀吳三國君主之中最高者,陳壽評價曹操為“漢末,天下大亂,雄豪并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nèi),攬申、商之法術(shù),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yè)者,惟其明略最優(yōu)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后世學(xué)者認為,這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有意歪曲事實,并沒有正確評價曹操。曹操唯才是用,軍事上戰(zhàn)術(shù)戰(zhàn)略靈活多變。他對東漢末年中國北方的統(tǒng)一,經(jīng)濟生產(chǎn)的恢復(fù)和社會秩序的維系有著重大貢獻。在內(nèi)政方面,曹操創(chuàng)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減輕了東漢末年戰(zhàn)時的糧食問題。

      曹操其人,善軍事,懂政治,功謀略,有才學(xué),其作品亦有很多流傳,讀來不僅句式公整,而且氣勢磅礴,文字中可見其遠大的政治抱負。

      毛澤東寫詞贊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

      魯迅說:“曹操至少是一個英雄!

      唐玄宗常自比“阿瞞”。

      唐太宗說曹操是:“臨危制變,料敵設(shè)奇,一將之智有余,萬乘之才不足。”

      《曹瞞傳》評價曹操:“太祖為人佻易無威重,好音樂!

      裴松之寫過:“歷觀古今書籍所載,貪殘虐烈無道之臣,于操為甚!薄度龂(注)》

      元稹評價曹操:“曹瞞篡亂從此始。”——《董逃行》

      劉知幾評價曹操:“罪百田常,禍于王莽!薄妒吠·探賾》

      洪邁評價曹操:“曹操為漢鬼蜮,君子所不道!薄度蔟S隨筆》

      王夫之評價曹操:“曹操父見殺而興兵報之,是也;阬殺男女?dāng)?shù)十萬人于泗水,徧屠城邑,則慘毒不仁,惡滔天矣。操之所以任天下之智力,術(shù)也,非道也!薄蹲x通鑒論》

      古人評價曹操:“曹氏雖功濟諸華,虐亦深矣,其民怨矣!薄掇q亡論》

      李宗吾評價曹操:“三國英雄,首推曹操,他的特長,全在心黑:他殺呂伯奢,殺孔融,殺楊修,殺董承伏完,又殺皇后皇子,悍然不顧,并且明目張膽地說:u2018寧我負人,毋人負我。u2019心子之黑,真是達于極點了!薄逗窈趯W(xué)》

      顧炎武評價曹操:“孟德既有冀州,崇獎跅馳之士,觀其下令再三,至于負污辱之名見笑之行,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shù)者。于是權(quán)詐迭進,奸逆萌生!

      《三國志(注)》評價曹操:“太祖少好飛鷹走狗,游蕩無度!

      司馬光評價曹操:“以魏武之暴戾強伉,其蓄無君之心久矣。乃至沒身不敢廢漢而自立,豈其志不欲哉?猶畏名義而自抑也!薄顿Y治通鑒》

      孫權(quán)評價曹操:“其惟殺伐小為過差,離間人骨肉以為酷耳,御將自古少有!

      易中天評價曹操:“曹操是可愛的奸雄,他的奸與雄統(tǒng)一于雄。”

      一代梟雄曹操

      曹操是三國時代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又是建安時期的文壇領(lǐng)袖。他一生征戰(zhàn),南攻孫吳,北討烏桓,戰(zhàn)功炳彪,獨霸中原,成就了蓋世的功業(yè)。但他又是一位精于氣功養(yǎng)生的專家。

      曹操生于東漢王朝將傾之際,“性不信天命之事”,但卻堅信氣功鍛煉可以長壽,這在他的詩中有所反應(yīng):“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北磉_了自己希望長壽、大干一番事業(yè)的愿望。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執(zhí)掌著中央政權(quán)。他利用這一有利身分,招集了一大批當(dāng)時的氣功名家來到身邊,傳授氣功養(yǎng)生的秘法,其中著名的有左慈、華佗、甘陵、甘始、封君達等人,他經(jīng)常向這些人請教氣功鍛煉的方法與宜忌,并從他們那里獲得了許多寶貴的經(jīng)驗。

      在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中,詳細記載了曹操向氣功師皇甫隆求教的一封信,他說:“我聽說您已年過百歲,而體力仍甚強壯,耳聰目明,臉色紅潤,請問您的養(yǎng)生之道是什么呢?”皇甫隆向他報告了自己的心得,他的健身功法是向當(dāng)時年已178歲的修道者蒯京學(xué)的,名字就叫“煉精”。他說:“臣聞天地之間唯人為貴。故當(dāng)朝朝服食玉泉,琢齒,使人丁壯,有顏色,去三蟲而堅齒。玉泉者,口中唾也,朝旦未起,早漱津令滿口乃吞之,琢齒二七遍,乃名煉精。”曹操接到這封回信后,果然便信受奉行,長期堅持,這對他的健康有莫大的好處。

      這種功法要求人閉目端坐,心神寧靜,排除一切雜念,舌抵上腭,口唇微合。入靜后,唾液漸漸從舌下涌出。待滿口時,緩緩咽下,并用意念將之送入下丹田。另一種方法是:晨起漱口后,不拘坐臥,寧神閉口,先叩齒36次,閉口,令舌頭在口中上下攪動,左右各18次,此時口中津液較多,用之漱口36次,分3次咽下,要“用意精猛,令津與氣谷谷然有聲。”

      從現(xiàn)代醫(yī)學(xué)角度看,唾液中除大量水分外,還含有球蛋白、粘蛋白、氨基酸、淀粉酶和溶菌酶及多種免疫球蛋白。堅持吞咽唾液可以潔口固齒,幫助消化,預(yù)防疾病,增強免疫力,因而對健康有益。

      從中醫(yī)角度看,這是道家氣功修煉法的第一步:煉精化氣。古人把丹田比作爐子,把唾液等精血津液比作藥料放在丹田之中煉。要將它們煉成氣、丹。氣即能量,代表人體的抵抗力,免疫力等各種功能,將唾液等“煉精化氣”,正是培養(yǎng)人體抵抗力的過程,怎能不對健康有益呢?

      曹操看到前人的成就,對此“煉精”方法深信不疑,堅持了幾十年。這使他的身體狀況大為改善。雖然軍旅勞頓,政務(wù)繁忙,但從未放棄。

      除了這種氣功鍛煉方式之外,曹操還進行過多種氣功鍛煉。如叩齒、鳴天鼓等。平時,他更善于注意從點滴之處著手,努力追求健康。正如孫思邈的養(yǎng)生銘中所說:“勿使悲歡極,當(dāng)令飲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亥寢鳴天鼓,晨興嗽玉津。安神寧悅樂,常當(dāng)節(jié)五辛!边@些曹操全做到了。

      曹操從少年時就身體健康,雖然經(jīng)歷了長時間的政治、軍事斗爭,并未使他過早衰老。加以長期的氣功鍛煉,使他更趨健康。若不是一時惱怒殺了華倫,導(dǎo)致頭風(fēng)失治,他活過七十是沒問題的。

      

    曹丕

      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187-226),字子桓,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xué)家,曹魏的開國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操與武宣卞皇后的長子。去世后廟號高祖(《資治通鑒》作世祖),謚為文皇帝,葬于首陽陵。由于文學(xué)方面的成就而與其父曹操、其弟曹植并稱為“三曹”。

      人物簡介

      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187-226),字子桓,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xué)家,曹魏的開國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操與武宣卞皇后的長子。去世后廟號高祖(《資治通鑒》作世祖),謚為文皇帝,葬于首陽陵。由于文學(xué)方面的成就而與其父曹操、其弟曹植并稱為“三曹”。

      中文名: 曹丕

      別名: 子桓、魏文帝

      國籍: 曹魏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譙縣(今安徽亳州)

      出生日期: 187年

      逝世日期: 226年6月29日

      職業(yè): 皇帝

      主要成就: 代漢稱帝,建立曹魏

      代表作品: 《典論》

      廟號: 高祖、世祖

      謚號: 文皇帝

      陵墓: 首陽陵

      在位年號: 黃初:220年十月—226年

      生平簡介

      曹丕在繼承權(quán)的爭奪中戰(zhàn)勝了弟弟曹植,被立為王世子。曹操逝世后,曹丕逼迫漢獻帝禪位,代漢稱帝,改國號魏,為魏國的開國君王,也是三國中第一個稱帝的君主。后劉備伐吳時,孫權(quán)假意向魏國稱藩,曹丕大喜,沒有同時聯(lián)合蜀漢攻吳國。錯過了一次統(tǒng)一全國的時機。劉備被孫權(quán)打敗,孫權(quán)隨之與曹丕反目。曹丕大怒才起兵伐吳國,結(jié)果被孫權(quán)的大將徐盛火攻擊敗;芈尻柡螅茇Т蟛〔黄,臨終托付曹睿于曹真、司馬懿等人,終年四十歲。

      在位年號

      黃初(7年)220—226

      為政事績

      曹丕在位時間只有短短六年,雖然不出彩,但還是兢兢業(yè)業(yè)做了很多事的。

      或許有的好有的壞,但既然是他做的便應(yīng)當(dāng)被記錄下來。

     。,重視文教。221年,下令人口達十萬的郡國每年察舉孝廉一人。同年又重修孔廟,封孔子後人為宗圣侯。224年恢復(fù)太學(xué),設(shè)立春秋谷梁博士。

     。玻迯(fù)洛陽,營建五都。

     。,采取戰(zhàn)略防守,恢復(fù)生產(chǎn),與民休息。

     。,發(fā)展屯田制,施行谷帛易市,穩(wěn)定社會秩序。黃初末,魏國國庫充實,累積巨萬,基本解決戰(zhàn)爭造成的通貨膨脹問題。

     。担瑒(chuàng)立九品中正制

     。,鞏固中央集權(quán),限制后黨權(quán)利,削奪藩王權(quán)利,建立防輔制度。強化中書省,發(fā)展校事官制度。

        生平趣聞

      魏文帝曹丕在世時甚喜愛葡萄一物,并對古作蒲桃。

      此于《與吳監(jiān)書》、《詔群醫(yī)》中有記:“三世長者知被服,五世長者知飲食。此言被服飲食,非長者不別也……中國珍果甚多,且復(fù)為說蒲萄。當(dāng)其朱夏涉秋,尚有余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酸而不脆,冷而不寒,味長汁多,除煩解渴。又釀以為酒,甘于鞠蘗,善醉而易醒。道之固已流涎咽唾,況親食之邪。他方之果,寧有匹之者”。

      魏文帝在其詔書中也曾記:“南方有龍眼荔枝,寧比西國葡萄石蜜乎?“

      由此可見,魏文帝的確對葡萄鐘愛有佳。

      三國志·魏書·文帝紀

      原文

      文皇帝諱丕,字子桓,武帝太子也。中平四年冬,生于譙。魏書曰:帝生時,有云氣青色而圜如車蓋當(dāng)其上,終日,望氣者以為至貴之證,非人臣之氣。年八歲,能屬文。有逸才,遂博貫古今經(jīng)傳諸子百家之書。善騎射,好擊劍。舉茂才,不行。獻帝起居注曰:建安十(五)年,為司徒趙溫所辟。太祖表“溫辟臣子弟,選舉故不以實”。使侍中守光祿勛郗慮持節(jié)奉策免溫官。建安十六年,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二十二年,立為魏太子。魏略曰:太祖不時立太子,太子自疑。是時有高元呂者,善相人,乃呼問之,對曰:“其貴乃不可言。”問:“壽幾何?”元呂曰:“其壽,至四十當(dāng)有小苦,過是無憂也!焙鬅o幾而立為王太子,至年四十而薨。太祖崩,嗣位為丞相、魏王。袁宏漢紀載漢帝詔曰:“魏太子丕:昔皇天授乃顯考以翼我皇家,遂攘除群兇,拓定九州,弘功茂績,光於宇宙,朕用垂拱負扆二十有馀載。天不懸乓煥,永保余一人,钥r狼鄙瘢У可飼。丕奕世宣闽崿宜秉文武,绍熙前婿棧今使抒^紙謨反蠓蚧Х畈呲謫ж┫嚶$貳⑽和蹣翮,领冀州牧。窛惭炩有遗虏,逭浤未庇z旃撓淘詒呔,负Y瓴壞描喝,斯乃播唁濋吝b⒐Υ姑鏌病F竦妹懥麻溨,究曾、闵之竹x?其敬服朕命,野欞忧怀,旁祗厥婿崿士嚵庶功,以除R摶。鞌嗔P剎幻閿!”F鹺笤煌跆。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妮z?/p>

      元年二月魏書載庚戌令曰:“關(guān)津所以通商旅,池苑所以御災(zāi)荒,設(shè)禁重稅,非所以便民;其除池籞之禁,輕關(guān)津之稅,皆復(fù)什一。”辛亥,賜諸侯王將相已下將粟萬斛,帛千匹,金銀各有差等。遣使者循行郡國,有違理掊克暴虐者,舉其罪。王戌,以大中大夫賈詡為太尉,御史大夫華歆為相國,大理王朗為御史大夫。置散騎常侍、侍郎各四人,其宦人為官者不得過諸署令;為金策著令,藏之石室。

      初,漢熹平五年,黃龍見譙,光祿大夫橋玄問太史令單飏:“此何祥也?”飏曰:“其國后當(dāng)有王者興,不及五十年,亦當(dāng)復(fù)見。天事恒象,此其應(yīng)也!眱(nèi)黃殷登默而記之。至四十五年,登尚在。三月,黃龍見譙,登聞之曰:“單飏之言,其驗茲乎!”魏書曰:王召見登,謂之曰:“昔成風(fēng)聞楚丘之繇而敬事季友,鄧晨信少公之言而自納光武。登以篤老,服膺占術(shù),記識天道,豈有是乎!”賜登谷三百斛,遣歸家。

      已卯,以前將軍夏侯惇為大將軍。濊貊、扶馀單于、焉耆、于闐王皆各遣使奉獻。魏書曰:丙戌,令史官奏修重、黎、羲、和之職,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以奉天時。臣松之案:魏書有是言而不聞其職也。丁亥令曰:“故尚書仆射毛玠、奉常王脩、涼茂、郎中令袁渙、少府謝奐、萬潛、中尉徐奕、國淵等,皆忠直在朝,履蹈仁義,并早即世,而子孫陵遲,惻然愍之,其皆拜子男為郎中。”

      夏四月丁巳,饒安縣言白雉見。魏書曰:賜饒安田租,勃海郡百戶牛酒,大酺三日;太常以太牢祠宗廟。庚午,大將軍夏侯惇薨。魏書曰:王素服幸鄴東城門發(fā)哀。孫盛曰:在禮,天子哭同姓於宗廟門之外?揿冻情T,失其所也。

      五月戊寅,天子命王追尊皇祖太尉曰太王,夫人丁氏曰太王后,封王子叡為武德侯。魏略曰:以侍中鄭稱為武德侯傅,令曰:“龍淵、太阿出昆吾之金,和氏之璧由井里之田;礱之以砥礪,錯之以他山,故能致連城之價,為命世之寶。學(xué)亦人之砥礪也。稱篤學(xué)大儒,勉以經(jīng)學(xué)輔侯,宜旦夕入侍,曜明其志。”是月,馮翊山賊鄭甘、王照率眾降,皆封列侯。魏書曰:初,鄭甘、王照及盧水胡率其屬來降,王得降書以示朝曰:“前欲有令吾討鮮卑者,吾不從而降;又有欲使吾及今秋討盧水胡者,吾不聽,今又降。昔魏武侯一謀而當(dāng),有自得之色,見譏李悝。吾今說此,非自是也,徒以為坐而降之,其功大於動兵革也。”

      酒泉黃華、張掖張進等各執(zhí)太守以叛。金城太守蘇則討進,斬之。華降。華后為兗州刺史,見王凌傳。

      六月辛亥,治兵于東郊,魏書曰:公卿相儀,王御華蓋,視金鼓之節(jié)。庚午,遂南征。魏略曰:王將出征,度支中郎將新平霍性上疏諫曰:“臣聞文王與紂之事,是時天下括囊無咎,凡百君子,莫肯用訊。今大王體則乾坤,廣開四聰,使賢愚各建所規(guī)。伏惟先王功無與比,而今能言之類,不稱為德。故圣人曰得百姓之歡心。兵書曰戰(zhàn),危事也是以六國力戰(zhàn),強秦承弊,豳王不爭,周道用興。愚謂大王且當(dāng)委重本朝而守其雌,抗威虎臥,功業(yè)可成。而今創(chuàng)基,便復(fù)起兵,兵者兇器,必有兇擾,擾則思亂,亂出不意。臣謂此危,危于累卵。昔夏啟隱神三年,易有不遠而復(fù),論有不憚改。誠原大王揆古察今,深謀遠慮,與三事大夫算其長短。臣沐浴先王之遇,又初改政,復(fù)受重任,雖知言觸龍鱗,阿諛近福,竊感所誦,危而不持!弊嗤ǎ叟,遣刺奸就考,竟殺之。既而悔之,追原不及。

      秋七月庚辰,令曰:“軒轅有明臺之議,放勛有衢室之問,皆所以廣詢於下也。管子曰:黃帝立明臺之議者,上觀於兵也;堯有衢室之問者,下聽於民也;舜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禹立建鼓於朝,而備訴訟也;湯有總街之廷,以觀民非也;武王有靈臺之囿,而賢者進也:此古圣帝明王所以有而勿失,得而勿忘也。百官有司,其務(wù)以職盡規(guī)諫,將率陳軍法,朝士明制度,牧守申政事,縉紳考六藝,吾將兼覽焉!

      孫權(quán)遣使奉獻。蜀將孟達率眾降。武都氐王楊仆率種人內(nèi)附,居漢陽郡。魏略載王自手筆令曰:“(吾)前遣使宣國威靈,而達即來。吾惟春秋褒儀父,即封拜達,使還領(lǐng)新城太守。近復(fù)有扶老攜幼首向王化者。吾聞夙沙之民自縛其君以歸神農(nóng),豳國之眾襁負其子而入豐、鎬,斯豈驅(qū)略迫脅之所致哉?乃風(fēng)化動其情而仁義感其衷,歡心內(nèi)發(fā)使之然也。以此而推,西南將萬里無外,權(quán)、備將與誰守死乎?”

      甲午,軍次於譙,大饗六軍及譙父老百姓於邑東。魏書曰:設(shè)伎樂百戲,令曰:“先王皆樂其所生,禮不忘其本。譙,霸王之邦,真人本出,其復(fù)譙租稅二年!比侠裘裆蠅,日夕而罷。丙申,親祠譙陵。孫盛曰:昔者先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內(nèi)節(jié)天性,外施四海,存盡其敬,亡極其哀,思慕諒闇,寄政冢宰,故曰“三年之喪,自天子達於庶人”;夫然,故在三之義敦,臣子之恩篤,雍熙之化隆,經(jīng)國之道固,圣人之所以通天地,厚人倫,顯至教,敦風(fēng)俗,斯萬世不易之典,百王服膺之制也。是故喪禮素冠,鄶人著庶見之譏,宰予降期,仲尼發(fā)不仁之嘆,子頹忘戚,君子以為樂禍,魯侯易服,春秋知其不終,豈不以墜至痛之誠心,喪哀樂之大節(jié)者哉?故雖三季之末,七雄之弊,猶未有廢缞斬於旬朔之間,釋麻杖於反哭之日者也。逮於漢文,變易古制,人道之紀,一旦而廢,缞素奪於至尊,四海散其遏密,義感闕於群后,大化墜於君親;雖心存貶約,慮在經(jīng)綸,至於樹德垂聲,崇化變俗,固以道薄於當(dāng)年,風(fēng)頹於百代矣。且武王載主而牧野不陳,晉襄墨缞而三帥為俘,應(yīng)務(wù)濟功,服其焉害?魏王既追漢制,替其大禮,處莫重之哀而設(shè)饗宴之樂,居貽厥之始而墜王化之基,及至受禪,顯納二女,忘其至恤以誣先圣之典,天心喪矣,將何以終!是以知王齡之不遐,卜世之期促也。八月,石邑縣言鳳皇集。

      冬十(一)月癸卯,令曰:“諸將征伐,士卒死亡者或未收斂,吾甚哀之;其告郡國給槥櫝殯斂,槥音衛(wèi)。送致其家,官為設(shè)祭。”漢書高祖八月令曰:“士卒從軍死,為槥!睉(yīng)劭曰:“槥,小棺也,今謂之櫝!睉(yīng)璩百一詩曰:“槥車在道路,征夫不得休。”陸機大墓賦曰:“觀細木而悶遲,睹洪櫝而念槥!北纾兄燎。

      漢帝以眾望在魏,乃召群公卿士,袁宏漢紀載漢帝詔曰:“朕在位三十有二載,遭天下蕩覆,幸賴祖宗之靈,危而復(fù)存。然仰瞻天文,俯察民心,炎精之?dāng)?shù)既終,行運在乎曹氏。是以前王既樹神武之績,今王又光曜明德以應(yīng)其期,是歷數(shù)昭明,信可知矣。夫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故唐堯不私於厥子,而名播於無窮。朕羨而慕焉,今其追踵堯典,禪位于魏王。”告祠高廟。

           使兼御史大夫張音持節(jié)奉璽綬禪位,冊曰:“咨爾魏王:昔者帝堯禪位於虞舜,舜亦以命禹,天命不于常,惟歸有德。漢道陵遲,世失其序,降及朕躬,大亂茲昏,群兇肆逆,宇內(nèi)顛覆。賴武王神武,拯茲難於四方,惟清區(qū)夏,以保綏我宗廟,豈予一人獲乂,俾九服實受其賜。今王欽承前緒,光于乃德,恢文武之大業(yè),昭爾考之弘烈;熟`降瑞,人神告徵,誕惟亮采,師錫朕命,僉曰爾度克協(xié)于虞舜,用率我唐典,敬遜爾位。於戲!天之歷數(shù)在爾躬,允執(zhí)其中,天祿永終;君其祗順大禮,饗茲萬國,以肅承天命。”獻帝傳載禪代眾事曰:左中郎將李伏表魏王曰:“昔先王初建魏國,在境外者聞之未審,皆以為拜王。武都李庶、姜合羈旅漢中,謂臣曰:必為魏公,未便王也。定天下者,魏公子桓,神之所命,當(dāng)合符讖,以應(yīng)天人之位。臣以合辭語鎮(zhèn)南將軍張魯,魯亦問合知書所出?合曰:孔子玉版也。天子歷數(shù),雖百世可知。是后月馀,有亡人來,寫得冊文,卒如合辭。合長于內(nèi)學(xué),關(guān)右知名。魯雖有懷國之心,沈溺異道變化,不果寤合之言。后密與臣議策質(zhì),國人不協(xié),或欲西通,魯即怒曰:寧為魏公奴,不為劉備上客也。

      言發(fā)惻痛,誠有由然。合先迎王師,往歲病亡於鄴。自臣在朝,每為所親宣說此意,時未有宜,弗敢顯言。殿下即位初年,禎祥眾瑞,日月而至,有命自天,昭然著見。然圣德洞達,符表豫明,實乾坤挺慶,萬國作孚。臣每慶賀,欲言合驗;事君盡禮,人以為諂。況臣名行穢賤,入朝日淺,言為罪尤,自抑而已。今洪澤被四表,靈恩格天地,海內(nèi)翕習(xí),殊方歸服,兆應(yīng)并集,以揚休命,始終允臧。臣不勝喜舞,謹具表通。”王令曰:“以示外。薄德之人,何能致此,未敢當(dāng)也;斯誠先王至德通於神明,固非人力也!

      魏王侍中劉廙、辛毗、劉曄、尚書令桓階、尚書陳矯、陳群、給事黃門侍郎王毖、董遇等言:“臣伏讀左中郎將李伏上事,考圖緯之言,以效神明之應(yīng),稽之古代,未有不然者也。故堯稱歷數(shù)在躬,璇璣以明天道;周武未戰(zhàn)而赤烏銜書;漢祖未兆而神母告符;孝宣仄微,字成木葉;光武布衣,名已勒讖。是天之所命以著圣哲,非有言語之聲,芬芳之臭,可得而知也,徒縣象以示人,微物以效意耳。自漢德之衰,漸染數(shù)世,桓、靈之末,皇極不建,暨於大亂,二十馀年。天之不泯,誕生明圣,以濟其難,是以符讖先著,以彰至德。殿下踐阼未期,而靈象變於上,群瑞應(yīng)於下,四方不羈之民,歸心向義,唯懼在后,雖典籍所傳,未若今之盛也。臣妾遠近,莫不鳧藻!蓖趿钤唬骸袄缗Vg似虎,莠之幼似禾,事有似是而非者,今日是已。睹斯言事,良重吾不德!庇谑巧袝蜕湫婀馘迹淌孤勚。

      辛亥,太史丞許芝條魏代漢見讖緯于魏王曰:“易傳曰:圣人受命而王,黃龍以戊己日見。七月四日戊寅,黃龍見,此帝王受命之符瑞最著明者也。又曰:初六,履霜,陰始凝也。又有積蟲大穴天子之宮,厥咎然,今蝗蟲見,應(yīng)之也。又曰:圣人以德親比天下,仁恩洽普,厥應(yīng)麒麟以戊己日至,厥應(yīng)圣人受命。又曰:圣人清凈行中正,賢人福至民從命,厥應(yīng)麒麟來。春秋漢含孳曰:漢以魏,魏以徵。春秋玉版讖曰:代赤者魏公子。春秋佐助期曰:漢以許昌失天下。故白馬令李云上事曰:許昌氣見于當(dāng)涂高,當(dāng)涂高者當(dāng)昌於許。當(dāng)涂高者,魏也;象魏者,兩觀闕是也;當(dāng)?shù)蓝叽笳呶。魏?dāng)代漢。今魏基昌于許,漢徵絕于許,乃今效見,如李云之言,許昌相應(yīng)也。佐助期又曰:漢以蒙孫亡。說者以蒙孫漢二十四帝,童蒙愚昏,以弱亡;蛞噪s文為蒙其孫當(dāng)失天下,以為漢帝非正嗣,少時為董侯,名不正,蒙亂之荒惑,其子孫以弱亡。孝經(jīng)中黃讖曰:日載東,絕火光。不橫一,圣聰明。四百之外,易姓而王。天下歸功,致太平,居八甲;共禮樂,正萬民,嘉樂家和雜。此魏王之姓諱,著見圖讖。易運期讖曰:言居?xùn)|,西有午,兩日并光日居下。其為主,反為輔。五八四十,黃氣受,真人出。言午,許字。兩日,昌字。漢當(dāng)以許亡,魏當(dāng)以許昌。今際會之期在許,是其大效也。易運期又曰:鬼在山,禾女連,王天下。臣聞帝王者,五行之精;易姓之符,代興之會,以七百二十年為一軌。有德者過之,至于八百,無德者不及,至四百載。是以周家八百六十七年,夏家四百數(shù)十年,漢行夏正,迄今四百二十六歲。又高祖受命,數(shù)雖起乙未,然其兆徵始于獲麟。獲麟以來七百馀年,天之歷數(shù)將以盡終。帝王之興,不常一姓。太微中,黃帝坐常明,而赤帝坐常不見,以為黃家興而赤家衰,兇亡之漸。自是以來四十馀年,又熒惑失色不明十有馀年。建安十年,彗星先除紫微,二十三年,復(fù)掃太微。新天子氣見東南以來,二十三年,白虹貫日,月蝕熒惑,比年己亥、壬子、丙午日蝕,皆水滅火之象也。殿下即位,初踐阼,德配天地,行合神明,恩澤盈溢,廣被四表,格于上下。是以黃龍數(shù)見,鳳皇仍翔,麒麟皆臻,白虎效仁,前后獻見于郊甸;甘露醴泉,奇獸神物,眾瑞并出。斯皆帝王受命易姓之符也。昔黃帝受命,風(fēng)后受河圖;舜、禹有天下,鳳皇翔,洛出書;湯之王,白鳥為符;文王為西伯,赤鳥銜丹書;武王伐殷,白魚升舟;高祖始起,白蛇為徵。巨跡瑞應(yīng),皆為圣人興。觀漢前后之大災(zāi),今茲之符瑞,察圖讖之期運,揆河洛之所甄,未若今大魏之最美也。夫得歲星者,道始興。昔武王伐殷,歲在鶉火,有周之分野也。高祖入秦,五星聚東井,有漢之分野也。今茲歲星在大梁,有魏之分野也。而天之瑞應(yīng),并集來臻,四方歸附,襁負而至,兆民欣戴,咸樂嘉慶。春秋大傳曰:周公何以不之魯?蓋以為雖有繼體守文之君,不害圣人受命而王。周公反政,尸子以為孔子非之,以為周公不圣,不為兆民也。京房作易傳曰:凡為王者,惡者去之,弱者奪之。易姓改代,天命應(yīng)常,人謀鬼謀,百姓與能。伏惟殿下體堯舜之盛明,膺七百之禪代,當(dāng)湯武之期運,值天命之移受,河洛所表,圖讖所載,昭然明白,天下學(xué)士所共見也。臣職在史官,考符察徵,圖讖效見,際會之期,謹以上聞!蓖趿钤唬骸拔糁芪娜痔煜掠衅涠苑乱,仲尼嘆其至德;公旦履天子之籍,聽天下之?dāng)啵K然復(fù)子明辟,書美其人。吾雖德不及二圣,敢忘高山景行之義哉?若夫唐堯、舜、禹之跡,皆以圣質(zhì)茂德處之,故能上和靈祇,下寧萬姓,流稱今日。今吾德至薄也,人至鄙也,遭遇際會,幸承先王馀業(yè),恩未被四海,澤未及天下,雖傾倉竭府以振魏國百姓,猶寒者未盡暖,饑者未盡飽。夙夜憂懼,弗敢遑寧,庶欲保全發(fā)齒,長守今日,以沒於地,以全魏國,下見先王,以塞負荷之責(zé)。望狹志局,守此而已;雖屢蒙祥瑞,當(dāng)之戰(zhàn)惶,五色無主。若芝之言,豈所聞乎?心栗手悼,書不成字,辭不宣心。吾間作詩曰:喪亂悠悠過紀,白骨縱橫萬里,哀哀下民靡恃,吾將佐時整理,復(fù)子明辟致仕。庶欲守此辭以自終,卒不虛言也。宜宣示遠近,使昭赤心。”于是侍中辛毗、劉曄、散騎常侍傅巽、衛(wèi)臻、尚書令桓階、尚書陳矯、陳群、給事中博士騎都尉蘇林、董巴等奏曰:“伏見太史丞許芝上魏國受命之符;令書懇切,允執(zhí)謙讓,雖舜、禹、湯、文,義無以過。然古先哲王所以受天命而不辭者,誠急遵皇天之意,副兆民之望,弗得已也。且易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又曰:天垂象,見吉兇,圣人則之;河出圖,洛出書,圣人效之。以為天文因人而變,至于河洛之書,著于洪范,則殷、周效而用之矣。斯言,誠帝王之明符,天道之大要也。是以由德應(yīng)錄者代興于前,失道數(shù)盡者迭廢于后,傳譏萇弘欲支天之所壞,而說蔡墨雷乘乾之說,明神器之存亡,非人力所能建也。今漢室衰替,帝綱墮墜,天子之詔,歇滅無聞,皇天將舍舊而命新,百姓既去漢而為魏,昭然著明,是可知也。先王撥亂平世,將建洪基;至於殿下,以至德當(dāng)歷數(shù)之運,即位以來,天應(yīng)人事,粲然大備,神靈圖籍,兼仍往古,休徵嘉兆,跨越前代;是芝所取中黃、運期姓緯之讖,斯文乃著於前世,與漢并見。由是言之,天命久矣,非殿下所得而拒之也。神明之意,候望禋享,兆民颙颙,咸注嘉原,惟殿下覽圖籍之明文,急天下之公義,輒宣令外內(nèi),布告州郡,使知符命著明,而殿下謙虛之意。”令曰:“下四方以明孤款心,是也。至于覽馀辭,豈余所謂哉?寧所堪哉?諸卿指論,未若孤自料之審也。夫虛談謬稱,鄙薄所弗當(dāng)也。且聞比來東征,經(jīng)郡縣,歷屯田,百姓面有饑色,衣或短褐不完,罪皆在孤;是以上慚眾瑞,下愧士民。由斯言之,德尚未堪偏王,何言帝者也!宜止息此議,無重吾不德,使逝之后,不愧后之君子!

      癸丑,宣告群寮。督軍御史中丞司馬懿、侍御史鄭渾、羊秘、鮑勛、武周等言:“令如左。伏讀太史丞許芝上符命事,臣等聞有唐世衰,天命在虞,虞氏世衰,天命在夏;然則天地之靈,歷數(shù)之運,去就之符,惟德所在。故孔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今漢室衰,自安、和、沖、質(zhì)以來,國統(tǒng)屢絕,桓、靈荒淫,祿去公室,此乃天命去就,非一朝一夕,其所由來久矣。殿下踐阼,至德廣被,格于上下,天人感應(yīng),符瑞并臻,考之舊史,未有若今日之盛。夫大人者,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天時已至而猶謙讓者,舜、禹所不為也,故生民蒙救濟之惠,群類受育長之施。今八方颙颙,大小注望,皇天乃眷,神人同謀,十分而九以委質(zhì),義過周文,所謂過恭也。臣妾上下,伏所不安!绷钤唬骸笆乐蛔阏叩懒x也,所有馀者茍妄也;常人之性,賤所不足,貴所有馀,故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孤雖寡德,庶自免于常人之貴。夫石可破而不可奪堅,丹可磨而不可奪赤。丹石微物,尚保斯質(zhì),況吾讬士人之末列,曾受教于君子哉?且於陵仲子以仁為富,柏成子高以義為貴,鮑焦感子貢之言,棄其蔬而槁死,薪者譏季札失辭,皆委重而弗視。吾獨何人?昔周武,大圣也,使叔旦盟膠鬲于四內(nèi),使召公約微子於共頭,故伯夷、叔齊相與笑之曰:昔神農(nóng)氏之有天下,不以人之壞自成,不以人之卑自高。以為周之伐殷以暴也。吾德非周武而義慚夷、齊,庶欲遠茍妄之失道,立丹石之不奪,邁於陵之所富,蹈柏成之所貴,執(zhí)鮑焦之貞至,遵薪者之清節(jié)。故曰:;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吾之斯志,豈可奪哉?”

      乙卯,冊詔魏王禪代天下曰:“惟延康元年十月乙卯,皇帝曰,咨爾魏王:夫命運否泰,依德升降,三代卜年,著于春秋,是以天命不于常,帝王不一姓,由來尚矣。漢道陵遲,為日已久,安、順已降,世失其序,沖、質(zhì)短祚,三世無嗣,皇綱肇虧,帝典頹沮。暨于朕躬,天降之災(zāi),遭無妄厄運之會,值炎精幽昧之期。變興輦轂,禍由閹宦。董卓乘釁,惡甚澆、豷,劫遷省御,(太仆)〔火撲〕宮廟,遂使九州幅裂,強敵虎爭,華夏鼎沸,蝮蛇塞路。當(dāng)斯之時,尺土非復(fù)漢有,一夫豈復(fù)朕民?幸賴武王德膺符運,奮揚神武,芟夷兇暴,清定區(qū)夏,保乂皇家。今王纘承前緒,至德光昭,御衡不迷,布德優(yōu)遠,聲教被四海,仁風(fēng)扇鬼區(qū),是以四方效珍,人神響應(yīng),天之歷數(shù)實在爾躬。昔虞舜有大功二十,而放勛禪以天下;大禹有疏導(dǎo)之績,而重華禪以帝位。漢承堯運,有傳圣之義,加順靈祇,紹天明命,釐降二女,以嬪于魏。使使持節(jié)行御史大夫事太常音,奉皇帝璽綬,王其永君萬國,敬御天威,允執(zhí)其中,天祿永終,敬之哉?”于是尚書令桓階等奏曰:“漢氏以天子位禪之陛下,陛下以圣明之德,歷數(shù)之序,承漢之禪,允當(dāng)天心。夫天命弗可得辭,兆民之望弗可得違,臣請會列侯諸將、群臣陪隸,發(fā)璽書,順天命,具禮儀列奏。”令曰:“當(dāng)議孤終不當(dāng)承之意而已。猶獵,還方有令!鄙袝畹扔肿嘣唬骸拔魣、舜禪於文祖,至漢氏,以師征受命,畏天之威,不敢怠遑,便即位行在所之地。今當(dāng)受禪代之命,宜會百寮群司,六軍之士,皆在行位,使咸睹天命。營中促狹,可於平敞之處設(shè)壇場,奉答休命。臣輒與侍中常侍會議禮儀,太史官擇吉日訖,復(fù)奏!绷钤唬骸拔崾獠桓耶(dāng)之,外亦何豫事也!”

      侍中劉廙、常侍衛(wèi)臻等奏議曰:“漢氏遵唐堯公天下之議,陛下以圣德膺歷數(shù)之運,天人同歡,靡不得所,宜順靈符,速踐皇阼。問太史丞許芝,今月十七日己未直成,可受禪命,輒治壇場之處,所當(dāng)施行別奏!绷钤;“屬出見外,便設(shè)壇場,斯何謂乎?今當(dāng)辭讓不受詔也。但於帳前發(fā)璽書,威儀如常,且天寒,罷作壇士使歸!奔劝l(fā)璽書,王令曰:“當(dāng)奉還璽綬為讓章。吾豈奉此詔承此貺邪?昔堯讓天下於許由、子州支甫,舜亦讓于善卷、石戶之農(nóng)、北人無擇,或退而耕潁之陽,或辭以幽憂之疾,或遠入山林,莫知其處,或攜子入海,終身不反,或以為辱,自投深淵;且顏燭懼太樸之不完,守知足之明分,王子搜樂丹穴之潛處,被熏而不出,柳下惠不以三公之貴易其介,曾參不以晉、楚之富易其仁:斯九士者,咸高節(jié)而尚義,輕富而賤貴,故書名千載,于今稱焉。求仁得仁,仁豈在遠?孤獨何為不如哉?義有蹈東海而逝,不奉漢朝之詔也。亟為上章還璽綬,宣之天下,使咸聞焉。”己未,宣告群僚,下魏,又下天下。

      輔國將軍清苑侯劉若等百二十人上書曰:“伏讀令書,深執(zhí)克讓,圣意懇惻,至誠外昭,臣等有所不安。何者?石戶、北人,匹夫狂狷,行不合義,事不經(jīng)見者,是以史遷謂之不然,誠非圣明所當(dāng)希慕。且有虞不逆放勛之禪,夏禹亦無辭位之語,故傳曰:舜陟帝位,若固有之。斯誠圣人知天命不可逆,歷數(shù)弗可辭也。伏惟陛下應(yīng)乾符運,至德發(fā)聞,升昭于天,是三靈降瑞,人神以和,休徵雜沓,萬國響應(yīng),雖欲勿用,將焉避之?而固執(zhí)謙虛,違天逆眾,慕匹夫之微分,背上圣之所蹈,違經(jīng)讖之明文,信百氏之穿鑿,非所以奉答天命,光慰眾望也。臣等昧死以請,輒整頓壇場,至吉日受命,如前奏,分別寫令宣下。”王令曰:“昔柏成子高辭夏禹而匿野,顏闔辭魯幣而遠跡,夫以王者之重,諸侯之貴,而二子忽之,何則?其節(jié)高也。故烈士徇榮名,義夫高貞介,雖蔬食瓢飲,樂在其中。是以仲尼師王駘,而子產(chǎn)嘉申徒。今諸卿皆孤股肱腹心,足以明孤,而今咸若斯,則諸卿游于形骸之內(nèi),而孤求為形骸之外,其不相知,未足多怪。亟為上章還璽綬,勿復(fù)紛紛也!

      輔國將軍等一百二十人又奏曰:“臣聞符命不虛見,眾心不可違,故孔子曰:周公其為不圣乎?以天下讓。是天地日月輕去萬物也。是以舜鄉(xiāng)天下,不拜而受命。今火德氣盡,炎上數(shù)終,帝遷明德,祚隆大魏。符瑞昭晳,受命既固,光天之下,神人同應(yīng),雖有虞儀鳳,成周躍魚,方今之事,未足以喻。而陛下違天命以飾小行,逆人心以守私志,上忤皇穹眷命之旨,中忘圣人達節(jié)之?dāng)?shù),下孤人臣翹首之望,非所以揚圣道之高衢,乘無窮之懿勛也。臣等聞事君有獻可替否之道,奉上有逆鱗固爭之義,臣等敢以死請!绷钤唬骸胺蚬攀ネ踔我,至德合乾坤,惠澤均造化,禮教優(yōu)乎昆蟲,仁恩洽乎草木,日月所照,戴天履地含氣有生之類,靡不被服清風(fēng),沐浴玄德;是以金革不起,苛慝不作,風(fēng)雨應(yīng)節(jié),禎祥觸類而見。今百姓寒者未暖,饑者未飽,鰥者未室,寡者未嫁;權(quán)、備尚存,未可舞以干戚,方將整以齊斧;戎役未息於外,士民未安於內(nèi),耳未聞康哉之歌,目未睹擊壤之戲,嬰兒未可讬於高巢,馀糧未可以宿於田畝:人事未備,至於此也。夜未曜景星,治未通真人,河未出龍馬,山未出象車,蓂莢未植階庭,萐莆未生庖廚,王母未獻白環(huán),渠搜未見珍裘:靈瑞未效,又如彼也。昔東戶季子、容成、大庭、軒轅、赫胥之君,咸得以此就功勒名。今諸卿獨不可少假孤精心竭慮,以和天人,以格至理,使彼眾事備,群瑞效,然后安乃議此乎,何遽相愧相迫之如是也?速為讓章,上還璽綬,無重吾不德也!

      侍中劉廙等奏曰:“伏惟陛下以大圣之純懿,當(dāng)天命之歷數(shù),觀天象則符瑞著明,考圖緯則文義煥炳,察人事則四海齊心,稽前代則異世同歸;而固拒禪命,未踐尊位,圣意懇惻,臣等敢不奉詔?輒具章遣使者!狈盍钤唬骸疤┎蕴煜伦專藷o得而稱焉,仲尼嘆其至德,孤獨何人?”

      庚申,魏王上書曰:“皇帝陛下:奉被今月乙卯璽書,伏聽冊命,五內(nèi)驚震,精爽散越,不知所處。臣前上還相位,退守籓國,圣恩聽許。臣雖無古人量德度身自定之志,保己存性,實其私原。不寤陛下猥損過謬之命,發(fā)不世之詔,以加無德之臣。且聞堯禪重華,舉其克諧之德,舜授文命,采其齊圣之美,猶下咨四岳,上觀璿璣。今臣德非虞、夏,行非二君,而承歷數(shù)之諮,應(yīng)選授之命,內(nèi)自揆撫,無德以稱。且許由匹夫,猶拒帝位,善卷布衣,而逆虞詔。臣雖鄙蔽,敢忘守節(jié)以當(dāng)大命,不勝至原。謹拜章陳情,使行相國永壽少府糞土臣毛宗奏,并上璽綬。”

      辛酉,給事中博士蘇林、董巴上表曰:“天有十二次以為分野,王公之國,各有所屬,周在鶉火,魏在大梁。歲星行歷十二次國,天子受命,諸侯以封。周文王始受命,歲在鶉火,至武王伐紂十三年,歲星復(fù)在鶉火,故春秋傳曰:武王伐紂,歲在鶉火;歲之所在,即我有周之分野也。昔光和七年,歲在大梁,武王始受命,(為)時將討黃巾。是歲改年為中平元年。建安元年,歲復(fù)在大梁,始拜大將軍。十三年復(fù)在大梁,始拜丞相。今二十五年,歲復(fù)在大梁,陛下受命。此魏得歲與周文王受命相應(yīng)。今年青龍在庚子,詩推度災(zāi)曰:庚者更也,子者滋也,圣命天下治。又曰:王者布德於子,治成於丑。此言今年天更命圣人制治天下,布德於民也。魏以改制天下,與(時)協(xié)矣。顓頊受命,歲在豕韋,衛(wèi)居其地,亦在豕韋,故春秋傳曰:衛(wèi),顓頊之墟也。今十月斗之建,則顓頊受命之分也,始魏以十月受禪,此同符始祖受命之驗也。魏之氏族,出自顓頊,與舜同祖,見于春秋世家。舜以土德承堯之火,今魏亦以土德承漢之火,於行運,會于堯舜授受之次。臣聞天之去就,固有常分,圣人當(dāng)之,昭然不疑,故堯捐骨肉而禪有虞,終無吝色,舜發(fā)隴畝而君天下,若固有之,其相受授,間不替漏;天下已傳矣,所以急天命,天下不可一日無君也。今漢期運已終,妖異絕之已審,階下受天之命,符瑞告徵,丁寧詳悉,反覆備至,雖言語相喻,無以代此。今既發(fā)詔書,璽綬未御,固執(zhí)謙讓,上逆天命,下違民望。臣謹案古之典籍,參以圖緯,魏之行運及天道所在,即尊之驗,在于今年此月,昭晰分明。唯階下遷思易慮,以時即位,顯告天帝而告天下,然后改正朔,易服色,正大號,天下幸甚!绷钤唬骸胺菜菇砸耸サ,故曰:茍非其人,道不虛行。天瑞雖彰,須德而光;吾德薄之人,胡足以當(dāng)之?今讓,冀見聽許,外內(nèi)咸使聞知!

      壬戌,冊詔曰:“皇帝問魏王言:遣宗奉庚申書到,所稱引,聞之。朕惟漢家世逾二十,年過四百,運周數(shù)終,行祚已訖,天心已移,兆民望絕,天之所廢,有自來矣。今大命有所厎止,神器當(dāng)歸圣德,違眾不順,逆天不祥。王其體有虞之盛德,應(yīng)歷數(shù)之嘉會,是以禎祥告符,圖讖表錄,神人同應(yīng),受命咸宜。朕畏上帝,致位于王;天不可違,眾不可拂。且重華不逆堯命,大禹不辭舜位,若夫由、卷匹夫,不載圣籍,固非皇材帝器所當(dāng)稱慕。今使音奉皇帝璽綬,王其陟帝位,無逆朕命,以祗奉天心焉!

      于是尚書令桓階等奉曰:“今漢使音奉璽書到,臣等以為天命不可稽,神器不可瀆。周武中流有白魚之應(yīng),不待師期而大號已建,舜受大麓,桑廕未移而已陟帝位,皆所以祗承天命,若此之速也。故無固讓之義,不以守節(jié)為貴,必道信於神靈,符合於天地而已。易曰:其受命如響,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賾,其孰能與於此?今陛下應(yīng)期運之?dāng)?shù),為皇天所子,而復(fù)稽滯於辭讓,低回於大號,非所以則天地之道,副萬國之望。臣等敢以死請,輒敕有司修治壇場,擇吉日,受禪命,發(fā)璽綬!绷钤唬骸凹饺尪灰娐,何汲汲于斯乎?”

      曹操次子。性格善謀多詐。父曹操,母卞夫人。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長子。少有逸才,廣泛閱讀古今經(jīng)傳、諸子百家之書。年僅8歲,即能為文,又善騎射、好擊劍。建安十六年為五官中郎將,二十二年,曹丕運用各種計謀,在司馬懿、吳質(zhì)等大臣幫助下,在繼承權(quán)的爭奪中戰(zhàn)勝了弟弟曹植,被立為世子。延康元年(220),曹操死,曹丕繼位為丞相,他積極調(diào)節(jié)曹家與士族階層之間的矛盾,果斷采納陳群的意見,建立九品中正制,成功解決了曹操至死不能當(dāng)皇帝的頭疼問題,獲得了士族的支持。年十月,立刻逼迫漢獻帝禪位,改國號魏,自立為皇帝。改元黃初,將都城由許昌(原許縣)遷至洛陽。曹丕堅持大權(quán)獨攬,設(shè)立中書省,其官員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書郎擔(dān)任的詔令文書起草之責(zé)轉(zhuǎn)由中書省官員擔(dān)任,機要之權(quán)漸移于中書省。定令婦人不得預(yù)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當(dāng)輔政之任。他推行九品中正制后,把用人權(quán)從士族地主手中收歸朝廷。通過這一系列措施,進一步導(dǎo)致魏國統(tǒng)治被士族壟斷。表現(xiàn)了他政治上的卓越才能。然而在軍事才華上遠不如自己的父親曹操,各方面才能也比不上孫權(quán)。他曾三次親自統(tǒng)軍率數(shù)十萬大軍、水師伐東吳、蜀漢,皆大敗而還。曹丕愛好文學(xué),并有相當(dāng)高的成就。寫下《燕歌行》等中國較早的優(yōu)秀七言詩。所著《典論·論文》,在中國文學(xué)批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生平簡介曹丕,曹操次子,卞氏所生,在繼承權(quán)的爭奪中戰(zhàn)勝了弟弟曹植,被立為王世子。曹操逝世后,曹丕逼迫漢獻帝禪位,代漢稱帝,改國號魏,為魏國的開國君王,也是三國中第一個稱帝的君主。后劉備伐吳時,孫權(quán)假意向魏國稱藩,曹丕大喜,沒有同時聯(lián)合蜀漢攻吳國。錯過了一次統(tǒng)一全國的時機。劉備被孫權(quán)打敗,孫權(quán)隨之與曹丕反目。曹丕大怒才起兵伐吳國,結(jié)果被孫權(quán)的大將徐盛火攻擊敗;芈尻柡螅茇Т蟛〔黄,臨終托付曹睿于曹真、司馬懿等人,終年四十歲。相關(guān)年表建安十五年(公元二一零年)曹丕被司徒趙溫舉薦,曹操認為趙溫舉薦他的兒子,并不是因為他真實的才能,因此使侍中守光祿勛郗慮持節(jié)奉策免去趙溫官職。建安十六年(公元二一一年)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建安二十二年(公元二一七年)立為魏世子。建安二十五年(公元二二零年)曹操去世,曹丕嗣位為丞相,改元建康元年。二月,以賈詡為太尉。庚午,漢獻帝禪位,改元黃初,大赦。孫權(quán)遣使奉獻。蜀將孟達率眾降。武都氐王楊仆率種人內(nèi)附,居漢陽郡。黃初元年(公元二二零年)十一月癸酉,以河內(nèi)之山陽邑萬戶奉漢帝為山陽公。黃初二年(公元二二一年)春三月,加封遼東太守公孫恭為車騎將軍。夏四月,以車騎將軍曹仁為大將軍。五月,鄭甘復(fù)叛,遣曹仁討斬之。丁卯,夫人甄氏卒。秋八月,孫權(quán)遣使奉章,并遣于禁等還。黃初三年(公元二二二年)三月乙丑,立齊公睿為平原王,帝弟鄢陵公彰等十一人皆為王。夏四月戊申,立鄄城侯植為鄄城王。閏月,孫權(quán)破劉備于夷陵。當(dāng)初曹丕聽說劉備率軍東下,與孫權(quán)交戰(zhàn),樹柵連營七百馀里,謂群臣曰:“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u2018苞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u2019,此兵忌也。孫權(quán)上事今至矣!焙笃呷眨苽鋾。八月,蜀大將黃權(quán)率眾降。冬十月,孫權(quán)復(fù)擊之。曹丕自許昌南征,諸軍兵并進,孫權(quán)臨江拒守,火攻魏軍。曹丕負傷大敗。黃初四年(公元二二三年)丁未,大司馬曹仁薨。六月甲戌,任城王彰薨于京都。甲申,太尉賈詡薨。黃初五年(公元二二四年)夏四月,立太學(xué),制五經(jīng)課試之法,置春秋谷梁博士。黃初六年(公元二二五年)冬十月,行幸廣陵故城,臨江觀兵,戎卒十馀萬,旌旗數(shù)百里。魏書載帝于馬上為詩曰:“觀兵臨江水,水流何湯湯!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猛將懷暴怒,膽氣正從橫。誰云江水廣,一葦可以航,不戰(zhàn)屈敵虜,戢兵稱賢良。古公宅岐邑,實始翦殷商。孟獻營虎牢,鄭人懼稽顙。充國務(wù)耕植,先零自破亡。興農(nóng)淮、泗間,筑室都徐方。量宜運權(quán)略,六軍咸悅康;豈如東山詩,悠悠多憂傷!笔菤q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還。黃初七年(公元二二六年)丁巳,曹丕去世,時年四十。為政事績曹丕在位時間只有短短六年,雖然不出彩,但還是兢兢業(yè)業(yè)做了很多事的。曹丕或許有的好有的壞,但既然是他做的便應(yīng)當(dāng)被記錄下來。1,重視文教。221年,下令人口達十萬的郡國每年察舉孝廉一人。同年又重修孔廟,封孔子后人為宗圣侯。224年恢復(fù)太學(xué),設(shè)立春秋谷梁博士。2,修復(fù)洛陽,營建五都。3,采取戰(zhàn)略防守,恢復(fù)生產(chǎn),與民休息。4,發(fā)展屯田制,施行谷帛易市,穩(wěn)定社會秩序。黃初末,魏國國庫充實,累積巨萬,基本解決戰(zhàn)爭造成的通貨膨脹問題。5,創(chuàng)立九品中正制6,鞏固中央集權(quán),限制后黨權(quán)利,削奪藩王權(quán)利,建立防輔制度。強化中書省,發(fā)展校事官制度。歷史評價曹丕文采出眾,略有政謀,鞏固了魏國的基業(yè)。。然而曹丕為人無情無義,殘酷迫害同室宗族。不尊漢室,自大無比。因此孫權(quán)稱臣不能識別其計謀,曹操臨終囑咐之言(不可重用司馬懿)未曾入耳。曹丕狠心無度,對女子喜新厭舊,殺害結(jié)發(fā)妻子甄皇后,由于房室過甚身體早衰,因此被孫權(quán)所敗一病不起。但曹丕的政績、文采,是歷史說肯定的。陳壽評曰: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強識,才藝兼該;若加之曠大之度,勵以公平之誠,邁志存道,克廣德心,則古之賢主,何遠之有哉!典論論文典論論文曹丕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間耳;而固小之,與弟超書曰:“武仲以能屬文為蘭臺令史,下筆不能自休!狈蛉松朴谧砸,而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里語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彼共蛔砸娭家病=裰娜耍呼攪纂嵨呐e、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干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yīng)玚德璉、東平劉楨公干,斯七子者,于學(xué)無所遺,于辭無所假,咸自以騁驥騄于千里,仰齊足而并馳。以此相服,亦良難矣!蓋君子審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論文。王粲長于辭賦,徐干時有齊氣,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樓、槐賦、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圓扇、橘賦,雖張、蔡不過也。然于他文,未能稱是。琳、瑀之章表書記,今之雋也。應(yīng)玚和而不壯;劉楨壯而不密?兹隗w氣高妙,有過人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辭;以至乎雜以嘲戲;及其所善,揚、班儔也。常人貴遠賤近,向聲背實,又患暗于自見,謂己為賢。夫文本同而末異,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備其體。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譬諸音樂,曲度雖均,節(jié)奏同檢,至于引氣不齊,巧拙有素,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蓋文章,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見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辭,不讬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顯而禮,不以隱約而弗務(wù),不以康樂而加思。夫然,則古人賤尺璧而重寸陰,懼乎時之過已。而人多不強力;貧賤則懾于饑寒,富貴則流于逸樂,遂營目前之務(wù),而遺千載之功。日月逝于上,體貌衰于下,忽然與萬物遷化,斯志士之大痛也!融等已逝,唯干著論,成一家言。[編輯本段]后妃子女皇后甄皇后甄氏,世稱甄洛或甄宓,生魏明帝和東鄉(xiāng)公主郭皇后郭女王郭嬛(《三國志》中本無名,《二十五史》中稱郭嬛),字女王妃嬪李貴人生曹協(xié)陰貴人潘淑媛生曹蕤朱淑媛生曹鑒仇昭儀生曹霖徐姬生曹哀蘇姬生曹邕張姬生曹貢宋姬生曹儼任氏被逐劉氏漢獻帝女劉氏漢獻帝女子魏明帝曹睿母皇后甄氏贊哀王曹協(xié)母李貴人北海悼王曹蕤母潘淑媛生東武陽懷王曹鑒母朱淑媛東海定王曹霖母仇昭儀元城哀王曹禮母徐姬邯鄲懷王曹邕母蘇姬清河悼王曹貢母張姬廣平哀王曹儼母宋姬女東鄉(xiāng)公主母皇后甄氏東漢末年,社會動蕩不安。曹操奉漢獻帝移都許昌,改元“建安”。建安九年,曹操占據(jù)鄴城后,在中國北部創(chuàng)造了一個以鄴城為中心的相對穩(wěn)定的政治局面。同時招攬人才,形成了以“三曹”“七子”為代表的龐大的文人集團!敖ò参膶W(xué)”通常是指從漢末建安時期到魏初這一段時間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這一時期的創(chuàng)作,在詩、賦、文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反映出社會動亂、人民流離失所的社會現(xiàn)實,以及文人自身渴望建功立業(yè),一展鴻圖的遠大抱負,辭情慷慨,語言剛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建安風(fēng)骨”。建安時代被稱為中國文學(xué)史上的黃金時代,而“建安文學(xué)”的核心人物曹操、曹丕、曹植也是這一時期文壇上的先驅(qū)者與主導(dǎo)者。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建安十六年為五官中郎將,兼副丞相。建安二十二年被曹操立為魏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死,他繼承曹操的官職和爵位,為丞相、魏王。這年冬天,他廢掉漢獻帝,自立為大魏皇帝,歷史上稱魏文帝。曹丕博學(xué)多識,愛好文學(xué),在文學(xué)創(chuàng)作和理論研究上都有成就。他的詩作中以五言詩和七言詩成就最高。詩的題材主要圍繞游子和思婦。曹丕的五言詩,以《雜詩二首》為代表!峨s詩》其一以“漫漫秋夜長,烈烈北風(fēng)涼”起興,描述出游子在外的凄涼情景。“向風(fēng)長嘆息,斷絕我中腸”以通俗的筆法表現(xiàn)出游子對家鄉(xiāng)深刻的思念以及身不由己的無奈與悲嘆。《雜詩》其二“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車蓋。惜哉時不遇,適與飄風(fēng)會。吹我東南行,行行至吳會”四句用比喻、聯(lián)想的手法引出自己遠離故鄉(xiāng)的感慨。而后四句“吳會非我鄉(xiāng),安得久留滯。棄置勿復(fù)陳,客子常畏人”把一個身居亂世而又流落異鄉(xiāng)的人那種孤獨不安的心情表達的深刻感人。曹丕的七言詩格調(diào)清麗婉轉(zhuǎn),最為著名的是《燕歌行》,它句句壓韻,把景與情融于一體,語言清綺,感情凄怨,表現(xiàn)出女主人公孤獨的心情以及對丈夫深切的思念。王夫之這樣評價《燕歌行》:“傾情傾度,傾色傾聲,古今無兩。”《燕歌行》可以說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七言詩,曹丕對開創(chuàng)七言詩新局面是功不可沒的。曹丕的詩中,還有一些是記述民生疾苦和軍旅生活。如《令》、《廣陵于馬上作》、《黎陽作》等,雖不比曹操的詩慷慨悲涼,氣勢也頗為雄厚。曹丕在散文方面的成就也很高。他的散文典雅清峻,文氣貫通,他所著《典論》是我國第一篇文學(xué)批評的專門論文,在文學(xué)批評史上起了開風(fēng)氣的作用。

      此外,他的《與吳質(zhì)書》在書信種實用文體的基礎(chǔ)上加入了很多抒情成分,開創(chuàng)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書信講求文辭精美,注重文學(xué)色彩的風(fēng)氣。

      

    曹叡

      魏明帝曹叡(204~239),字元仲。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曹丕之子,曹操之孫。能詩文,與曹操、曹丕并稱魏之“三祖”,文學(xué)成就不及操、丕。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輯有其散文二卷、樂府詩十余首。曹丕去世后,曹睿繼位為帝,指揮曹真、司馬懿等人成功防御了吳、蜀的多次攻伐,并且平定鮮卑,攻滅公孫淵,頗有建樹。然而統(tǒng)治后期,大興土木,臨終前托孤不當(dāng),導(dǎo)致后來朝政動蕩。

      人物生平

      曹叡是曹丕原配甄夫人所生,從小得到祖父曹操的喜愛,220年被封為武德侯,次年封齊公,再次年封平原王。由于甄夫人得罪了曹丕被殺,因此曹叡沒有很快被立為太子,有一段時間曹丕甚至打算立他的另一個兒子作為太子。一直到曹丕病重將死,曹叡才被立為太子。

      魏明帝登基后首先必須對抗內(nèi)外敵人的攻擊,226年八月孫權(quán)攻江夏、襄陽,227年孟達反,到234年為止諸葛亮五次進攻曹魏,234年孫權(quán)攻合肥。魏明帝成功地抵御了這些內(nèi)外戰(zhàn)爭。他重用曹真、張郃、司馬懿等名將與諸葛亮作戰(zhàn)。235年諸葛亮死后,魏蜀邊境上的情況有所減緩,魏明帝開始在洛陽大建宮殿,常用人力物力。來湖同年,他將他的養(yǎng)子曹芳封為齊王。237年遼東公孫淵反魏,自立為燕王。此年,魏明帝令司馬懿攻遼東,司馬懿遂帶兵四萬,和夏侯霸等人出征遼東,大破燕軍,殺公孫淵,成功收復(fù)遼東。

      從238年冬開始,魏明帝的健康開始惡化。239年初,魏明帝病重,召司馬懿和曹爽托孤,讓他們輔佐年幼的曹芳,當(dāng)日即逝世。

      相關(guān)事跡

      立為儲君

      魏略曰:文帝以郭后無子,詔使子養(yǎng)帝。帝以母不以道終,意甚不平。后不獲已,乃敬事郭后,旦夕因長御問起居,郭后亦自以無子,遂加慈愛。文帝始以帝不悅,有意欲以他姬子京兆王為嗣,故久不拜太子。魏末傳曰:帝常從文帝獵,見子母鹿。文帝射殺鹿母,使帝射鹿子,帝不從,曰:“陛下已殺其母,臣不忍復(fù)殺其子!币蛱槠。文帝即放弓箭,以此深奇之,而樹立之意定。鎮(zhèn)定剛毅

      曹叡口吃少言,深沉、剛毅、明察、果斷。黃初七年八月,孫權(quán)乘魏國國喪,親率大軍攻江夏郡。太守文聘據(jù)城堅守。大臣都主張發(fā)兵援救,他卻說:“孫權(quán)習(xí)于水戰(zhàn),所以敢于下船強攻,是希望乘我之不備,F(xiàn)在已與文聘相拒,攻與守的形勢大不相同,他終不敢久留。”果然不出他之所料,孫權(quán)很快就退走了。太和二年(228年),諸葛亮出祁山攻魏,天水、南安、安定3郡叛魏降蜀,關(guān)中震動,朝野恐懼。朝臣不知如何對付,曹叡非常鎮(zhèn)定地說:“諸葛亮恃險固守,不易進攻。現(xiàn)在他自動來了,正符合引出敵人的戰(zhàn)術(shù)。打敗諸葛亮是一定的了!庇谑牵捎覍④姀堗A率步騎5萬迎戰(zhàn),果然大敗蜀師,并收復(fù)了安定等3郡。

      注重法理

      曹叡在位,注重法理。他詔令設(shè)置律博士,改革漢法,制訂新律。又下令刪簡死刑條款,減少死罪;除死刑外,可以用財贖罪;減鞭杖之刑,以免苦打成招。曹叡還用心制詩度曲。他征召文士置于崇文館,鼓勵其文學(xué)創(chuàng)作。曹叡能詩文,善樂府,與其祖父曹操、父曹丕并稱魏之“三祖”。清代輯有曹叡散文2卷,近人黃節(jié)著《魏武帝魏文帝詩注》,后附有曹叡詩13首。

      勞民傷財

      曹叡又喜奢華,好女色。他曾下詔營建崇文殿、昭陽殿、太極殿、總章觀,極盡豪華之能事,勞民傷財。他數(shù)次下令大選民女,納于內(nèi)庭。許多大臣對曹叡的奢華好色不滿,上疏屢諫;曹叡一概不予理睬。

      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卒!度龂·魏書》有《明帝紀》。

        一.謀求太子

      曹丕不僅是曹睿的父親,還是他的啟蒙老師。

      曹睿剛懂事,曹丕就給他上了一課:這世上誰也不能相信,包括你自己的父親;只有權(quán)力,才能給人真正的安全感。

      曹睿之所以受到這番“教育”,全因他有個不一般的母親。他的母親,就是“翩若驚鴻,婉若游龍”的美人甄妃。當(dāng)年,她本已嫁入袁家,做了袁紹的兒媳婦,可曹丕垂涎她的美色,不顧她是個“二婚茬”,硬是把她弄到手,冊封為妃。

      公元205年,甄妃生下曹睿。之后不久,曹丕又喜歡上了美女郭氏。郭氏想獨享寵愛,就天天在曹丕面前說甄妃的壞話。不巧的是,此時又傳出甄妃與小叔子曹植“偷情”的風(fēng)言風(fēng)語,曹丕一怒,就將甄妃賜死,并讓其尸體長發(fā)披面,口塞谷糠,意思是讓她無臉見閻王,無法到陰間告狀。

      郭氏無子,甄妃死后,曹丕把曹睿交給郭氏撫養(yǎng)。曹睿眼看著母親被父親害死,悲憤難言,因此非常討厭郭氏,但郭氏是父親跟前的紅人,為了生存,他又不得不聽從父親的安排。他知道,只有忍辱負重,將來當(dāng)了皇帝,才能出人頭地。

      郭氏心中有鬼,很不喜歡曹睿,處處為難他。曹睿每天看著“后娘”的臉色說話行事,處處小心謹慎,時時遵守禮儀。漸漸地,他的殷勤博得了郭氏的好感。

      即便如此,因為甄妃的事,曹丕仍未打算立曹睿為太子。直到曹睿15歲那年,事情才有了轉(zhuǎn)機。

      那天,曹睿跟隨曹丕到郊外打獵,一只母鹿領(lǐng)著一只幼鹿從他們面前奔跑過去。曹丕彎弓搭箭,把母鹿射死了,然后轉(zhuǎn)過身來,讓曹睿射殺小鹿。曹睿望著那只驚恐的小鹿,聯(lián)想到自己的遭遇,眼淚落了下來,他說:“陛下既然已經(jīng)射死母鹿,我怎能再忍心射殺其子?”曹丕聽后,不由得一陣心酸,當(dāng)即把弓箭扔在地上,回宮了。

      經(jīng)過此事,曹丕心中有了立曹睿為皇太子的念頭,但不知何故,他當(dāng)時并未將“皇太子”的頭銜給曹睿,只是封他當(dāng)了平原王。

      公元226年,曹丕病危,感覺自己熬不下去了,這才立下遺詔,立曹睿為皇太子。同年,曹丕駕崩,曹睿繼位,定都洛陽。

      二.曹睿的軍事才華

      曹睿雖當(dāng)了皇帝,但這皇帝當(dāng)?shù)煤懿惶。?dāng)時,魏、蜀、吳三國鼎立,為了奪取霸權(quán),三國之間戰(zhàn)爭不斷。

      烽火連天的局勢,給了曹睿施展軍事才華的機會。

      公元228年,蜀相諸葛亮率軍北伐曹魏。因甘肅三郡的守軍集體叛變,棄魏投蜀,魏國上下頓時亂成一團。有人斷言,魏國時日不多,很快就要玩兒完了。危急時刻,曹睿面不改色地從龍椅上站起來,不慌不忙地說:不就是丟了三個郡嘛,有啥可慌張的?待朕調(diào)兵遣將,定將諸葛亮率領(lǐng)的蜀軍打得落花流水!

      曹睿馬上組織一支實力強大的軍隊,親自率軍鎮(zhèn)守長安,同時抽調(diào)5萬名步騎兵,由大將張郃帶領(lǐng),阻止蜀軍的進攻。

      與張郃對陣的是蜀國將領(lǐng)馬謖。馬謖“好論軍計”,慣于紙上談兵。劉備臨死前曾告誡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重用。但是,諸葛亮沒有聽從他的勸告。北伐曹魏,馬謖自告奮勇,提出鎮(zhèn)守戰(zhàn)略要地街亭(今甘肅秦安縣東北)。諸葛亮同意了馬謖的請求。

      不料,馬謖到達街亭后,沒按諸葛亮的指示“依山傍水部署兵力”,而是自作主張,將大軍部署在遠離水源的街亭山上。副將王平勸馬謖:街亭一無水源,二無糧道,若魏軍圍困街亭,切斷水源,斷絕糧道,蜀軍則不戰(zhàn)自潰。馬謖不以為然,仍固執(zhí)己見。結(jié)果,張郃將馬謖圍困于山上,縱火燒山,蜀軍不戰(zhàn)即敗。

      街亭失守,戰(zhàn)局驟變,諸葛亮不得不率軍退回漢中。為了嚴肅軍紀,諸葛亮下令將馬謖斬首。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街亭一役,說明諸葛亮并非事事都能神機妙算,卻顯示出曹睿能用人、會用人。

      此后,諸葛亮又數(shù)次率軍北伐曹魏。曹睿大膽起用司馬懿等人,與蜀軍對抗。公元234年,諸葛亮率軍最后一次北伐,在五丈原與司馬懿對峙。司馬懿堅守不出,以逸待勞。諸葛亮派人給司馬懿送去婦人衣飾,羞辱司馬懿。魏軍將士得知主帥受辱,紛紛要求出戰(zhàn)。司馬懿上書曹睿,假意要求與蜀軍決戰(zhàn)。曹?赐晁抉R懿的奏章,心領(lǐng)神會,令其不準出戰(zhàn),并派大臣手持符節(jié),前往營中加以壓制。魏軍久不應(yīng)戰(zhàn),蜀軍糧草耗盡,不得不沮喪地退兵。

      時隔不久,孫權(quán)應(yīng)蜀國之邀,發(fā)兵三路攻魏。曹睿又果斷派兵,在合肥(今安徽合肥西北)擊敗吳軍主力,導(dǎo)致吳軍全線潰退,使蜀、吳夾擊曹魏的計劃落空。

      在一次次破壞蜀、吳的進攻計劃后,曹睿在魏國的威信越來越高,加上他能夠接受大臣直言上諫,能夠明察斷獄,在他統(tǒng)治的前期,魏國的局勢相對比較穩(wěn)定,疆域也一度擴展。

      三.與臣子的關(guān)系

      在處理與臣子的關(guān)系方面,曹睿也很有天賦。他試探佞臣,不打不罵,手段非常高明。

      有個叫劉曄的大臣,善于揣度君主之意,很受曹睿寵信。曹睿要討伐蜀國,群臣皆表示不可。曹睿私下詢問劉曄,劉曄卻說可以。但是,劉曄在和其他大臣單獨討論伐蜀事宜時,又表示不可以。

      有人將此事告知曹睿,說:劉曄是棵墻頭草,陛下您得防著他點兒。曹睿并沒有因為劉曄是自己的寵臣就偏袒他,而是設(shè)計試探劉曄是否真是個馬屁精。果然,劉曄不知是計,仍然一如既往地附和曹睿。曹睿很失望,就逐漸疏遠了他。

      曹睿還很重視文士。在他的號召下,大批文人來到洛陽,從事學(xué)術(shù)研究。何平叔就是其中的一位。據(jù) 《世說新語·容止》記載,何平叔是個美男子,皮膚白皙。曹睿懷疑何平叔擦了粉,不是正宗的“小白臉”,就在酷暑時節(jié),把何平叔邀到宮中吃熱湯面。何平叔不知曹睿的用意,大大方方地端起面碗,吃得滿頭大汗。曹睿心想,好小子,這下你臉上的粉該掉了吧?可是,何平叔吃完后用袖子一擦臉,不但沒擦掉半點兒“粉”,臉頰反而白里透紅,更好看了。曹睿這才相信何平叔是“自然白”。

      還有一件趣事發(fā)生在曹睿與畫家徐邈之間。一天,曹睿出巡,與徐邈同游洛水時,發(fā)現(xiàn)水中有幾只白獺。曹睿素來喜愛珍禽異獸,不禁興奮異常,就命隨從入水捕捉。但是,白獺非常靈巧,隨從們費了半天勁兒,一只也沒捉到。

      徐邈靈機一動,找來一塊大木板,畫了幾條鲼魚,將其立在船頭。白獺生性喜食鲼魚,見到木板上的“獵物”,爭先恐后地往船上爬。于是,不到半個時辰,曹睿就捉到了十幾只白獺。

      因經(jīng)常與徐邈這樣的“高級知識分子”打交道,曹睿也有了幾分才氣。他擅長作樂府詩,還會寫散文。不過,他在這方面的成就比他的祖父曹操可差遠了。

      四.曹睿禮賢下士

      盡管曹睿很會打仗,很會禮賢下士,但是,曹魏王朝還是在他手中衰落了。

      蜀相諸葛亮死后,曹睿心病得除,開始縱情享樂。他挑選了大批美女入宮,日夜在宮中作樂。更可怕的是,他還大興土木,嚴肅的國家政權(quán),成了他任意擺布的玩具。

      連年征戰(zhàn),曹魏國庫空虛,財政開支本已告急,曹睿又雪上加霜,在洛陽、許昌兩地建宮殿,弄得國家財政頻頻亮起紅燈。大臣們數(shù)次上書力陳其弊,曹睿就是不聽,反而變本加厲地勞民傷財,激起了全國上下的不滿。

      不會算經(jīng)濟賬倒也罷了,只要選對皇位繼承人,曹魏還有重整河山的希望?墒牵茴T诶^承人和顧命大臣的選擇上也犯了致命的錯誤。

      曹睿沒有兒子。按說,他應(yīng)該從父親、祖父的后嗣中選擇皇位繼承人;蛟S是受了他父親曹丕排斥親兄弟曹植的影響,他竟然收養(yǎng)了與自己血緣關(guān)系并不很近的曹芳、曹詢。

      沒過兩年,曹睿病重。他覺得有必要交代一下后事,就叫來寵臣司馬懿,讓他輔佐年僅8歲的曹芳登基;也許是怕司馬懿靠不住,他又叫來皇室宗親曹爽,讓他與司馬懿一起輔佐朝政。這下亂子可大了:司馬懿和曹爽各懷野心,曹睿臨終托孤,正好給了兩人明爭暗斗的機會。

      公元239年,曹睿在洛陽駕崩。司馬懿率先打起了篡奪曹魏政權(quán)的主意。

      所以我說,曹睿是半明半昏的君主,很有才能、能力,但對帝王之術(shù)缺乏了解!

      歷史年表

      公元205年,曹睿出生。

      曹叡幾歲時就顯得特別聰明,曹操十分喜愛他,曾言:“我要讓你作我的三世繼承人”,經(jīng)常讓他跟在左右。曹叡好學(xué)多識,特別留意于法理。

      東漢獻帝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曹叡被封為武德侯。

      魏文帝黃龍二年(公元221年)即曹丕繼位后的第二年,曹叡被封為齊公。

      黃龍三年(公元222年)曹叡被封為平原王,因其母甄氏被廢,并未被立為太子。

      黃龍七年(公元226年)病危,立曹叡為皇太子,托孤于曹真、司馬懿、陳群、曹休等人。不久,曹丕去世,曹叡繼位,追謚其母甄夫人曰文昭皇后。同年八月,孫權(quán)進攻江夏,文聘堅守。朝臣商議發(fā)兵救援,曹睿則認為孫權(quán)意在偷襲,今已相持,則不會持久,不久孫權(quán)果然撤退。同年十二月,曹叡大封群臣,封太尉鐘繇為太傅,征東大將軍曹休為大司馬,中軍大將軍曹真為大將軍,司徒華歆為太尉,司空王朗為司徒,鎮(zhèn)軍大將軍陳群為司空,撫軍大將軍司馬懿為驃騎大將軍。

      魏明帝太和元年(公元227年)十二月,新城孟達反,司馬懿出兵討伐。

      太和二年(公元228年)司馬懿攻破新城,孟達被斬。蜀相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叡派曹真、張郃等人拒敵,并親往長安壓陣。不久,馬謖被張郃大破于街亭,蜀軍撤退。同年十二月,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兵出陳倉,魏將郝昭防御成功。

      太和四年(公元230年)曹叡詔曹真、司馬懿等出兵伐蜀,因大雨無功而反。

      太和五年(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兵出祁山。曹真病死,司馬懿代替其拒敵,防守成功! ∏帻埗辏ü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司馬懿前去防守。不久,諸葛亮病逝,蜀軍退。

      青龍三年(公元235年)曹叡開始大修宮殿,治洛陽宮,起昭陽、太極殿,筑總章觀,消耗大量人力,影響了農(nóng)業(yè)。大臣楊阜、高堂隆等人數(shù)次進諫,曹叡不聽。

      景初元年(公元237年)遼東公孫淵反,自稱燕王。

      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司馬懿出兵征討遼東,獲勝。同年年底,曹叡病危,立燕王曹宇為大將軍,欲屬以后事,曹宇推辭,于是曹叡聽中書劉放、孫資之言改立曹爽為大將軍,同司馬懿共同輔政。

      景初三年(公元239年)曹叡病逝,臨終托孤于曹爽、司馬懿,其子曹芳繼位。

    TAGS: 人物 歷史人物 曹氏三祖
    名人推薦
    • 拉爾夫·岡薩爾維斯
      圣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總理,2001年3月29日就職。 他曾擔(dān)任聯(lián)合工黨主席,2001年大選,聯(lián)合工黨大獲全勝,獲得了議會15席中12席。2005年,他的黨以同...
    • 郝祥滿
      郝祥滿, 安徽省安慶市潛山縣人,歷史學(xué)者、 中日關(guān)系史和 日本文化研究專家、專欄作家、 湖北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歷史系教師、 湖北大學(xué)中日社會文化...
    • 顧貺予
      顧貺予(1881-1955),原名償基,南通市人。出生于書香門第,喜愛詩辭。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科舉為附生, 與同城的徐益修、曹勛閣、顧怡生并稱...
    • 郭毅生
      郭毅生(1926- ) 四川省威遠縣王坡井人,1952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xué),1955年于中國人民大學(xué)研究生畢業(yè)。歷任中央民族大學(xué)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復(fù)旦大學(xué)、南...
    • 伏壽
      伏壽(180年?—214年),漢獻帝皇后,徐州瑯邪郡東武縣(今山東諸城)人,西漢大司徒伏湛八世孫,父親是學(xué)者伏完,嫡母為陽安長公主劉華。作為皇后...
    • 段元
        段元,[明]字伯卿,吳(今江蘇蘇州)人。山水摹古有法,人物、花鳥并佳!睹鳟嬩洝纷髌纺夸洝で(海角收殘雨)附:晴海角收殘雨,樓前散...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