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歷
司馬乂(276-303) 西晉宗室。字士度,河內(nèi)溫縣人。晉武帝第六子,晉太康十年(289)封長沙王,拜員外散騎常侍;莸奂次皇诓奖N。賈后殺楚王瑋,因與瑋同母,被貶常山王。元康元年(291年)至光熙元年(306),晉皇室諸王爭奪中央朝權(quán)的作戰(zhàn),史稱“八王之亂”。永康元年(300年),禁軍將領(lǐng)司馬倫舉兵殺賈后,廢惠帝自立。次年,司馬冏、司馬穎和司馬颙等共同起兵討伐司馬倫,聯(lián)軍數(shù)十萬向洛陽進攻,司馬倫戰(zhàn)敗被殺,惠帝復(fù)位,由司馬冏專權(quán)輔政,拜撫軍大將軍,遷驃騎將軍,復(fù)王長沙。永寧二年(302年),河間王颙從關(guān)中起兵討冏,他在洛陽為內(nèi)應(yīng),殺冏,遂執(zhí)政,自為太尉,都督中外諸軍事,改元太安。太安二年(303年)八月,司馬颙與司馬穎不滿司馬乂專權(quán),借口其“論功不平”,聯(lián)軍進攻洛陽。司馬颙任張方為都督,率精兵7萬,自函谷關(guān)東攻洛陽;司馬穎以陸機、石超等督兵20余萬南下;司馬乂麾下也不下數(shù)萬人。交戰(zhàn)各方兵力約在30萬人以上,號稱百萬,為“八王之亂”以來軍隊集結(jié)最多的一次。雙方大戰(zhàn)數(shù)月相持不下。永安元年(304年)正月,司馬越見張方圍洛陽日緊,遂暗中與殿中諸將相約,動用皇城禁衛(wèi)軍,發(fā)動兵變收捕司馬乂,囚于金墉城,奏帝免乂官,改元永安。但將士謀劫出乂以拒成都王穎。越恐懼,遣人密告張方,張方至金墉城,執(zhí)長沙王乂,炙而殺之。
生平
長沙厲王司馬乂(277年-304年1月28日),字士度,是西晉八王之亂中其中一王。晉武帝司馬炎第六子、晉惠帝及楚王司馬瑋之弟、成都王司馬穎及晉懷帝之兄、晉愍帝之伯父。
封長沙王
太康十年(289年)受封為長沙王,拜員外散騎常侍。次年晉武帝逝世,司馬乂當時十五歲。楚王司馬瑋前來奔喪,諸王皆在路邊迎接,司馬乂卻獨至司馬炎的陵所,號哭著等待司馬瑋到來。後拜步兵校尉。司馬瑋誅太宰汝南王司馬亮及太保衞瓘時,司馬乂鎮(zhèn)守東掖門。司馬瑋被誅殺後,司馬乂以同母弟的身份,被貶為常山王,遣回封國。
討伐趙王
晉惠帝永寧元年(301年),三王(齊王司馬冏、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興兵討伐趙王司馬倫,司馬乂率領(lǐng)他的封國士兵響應(yīng)。經(jīng)過趙國,房子令拒守,司馬乂將他殺死,加入司馬穎的後繼。常山內(nèi)史程恢將要背叛司馬乂,司馬乂到鄴後,斬程恢及他五個兒子。至洛陽後,拜撫軍大將軍,領(lǐng)左軍將軍。不久,遷驃騎將軍、開府,恢復(fù)長沙王封號和封國。
誅殺齊王
大司馬司馬冏掌權(quán)後,漸漸變得專橫,引起司馬乂不滿,曾在拜祭皇陵時向司馬穎提議起兵討伐司馬冏,以保天下。太安元年(302年),河間王司馬顒聽從李含的計謀,指令司馬乂討伐司馬冏。司馬冏於是遣將董艾攻擊司馬乂,司馬乂於是統(tǒng)領(lǐng)親兵一百多人,趕赴皇宮,奉天子命攻大司馬府。連戰(zhàn)三日,司馬冏戰(zhàn)敗,被斬殺,他二千多個黨羽亦被誅殺。任命司馬乂為太尉,都督中外諸軍事。司馬乂雖在朝廷身居要職,但事無巨細,都諮詢在鄴的大將軍司馬穎。
抵抗二王
李含和司馬顒原本認為司馬乂弱小而司馬冏強大,以為司馬乂會被打敗,然後司馬顒以此為藉口,宣告四方共討司馬冏,然後廢惠帝,立成都王司馬穎為帝,司馬顒當宰相專權(quán),F(xiàn)在司馬乂戰(zhàn)勝,計劃不成,反倒令司馬乂掌權(quán),於是暗中指使河南尹李含、侍中馮蓀和中書令卞粹等刺殺司馬乂,皇甫商告發(fā),司馬乂於是誅殺三人。司馬顒見李含被殺,於是與司馬穎共同進攻洛陽,討伐司馬乂。
太安二年(公元303年),司馬顒命令部將張方領(lǐng)兵七萬與司馬穎的二十多萬大軍一起進攻洛陽。晉惠帝下詔令司馬乂為大都督,興兵迎擊。戰(zhàn)事連續(xù)數(shù)個月,朝中議論司馬乂和司馬穎是兄弟,可以說服和解,於是命中書令王衍行太尉,光祿勛石陋行司徒,試圖說服司馬穎,與司馬乂分陜而居;司馬穎拒絕。司馬乂亦去信司馬穎試圖和解,但司馬穎要求司馬乂殺皇甫商等人才肯撤兵。司馬乂不接受。和解告吹。
被囚身死
翌年(304年),司馬乂多次擊敗司馬穎,共斬獲六、七萬人。因為戰(zhàn)爭持續(xù),同時司馬乂堅持不削減奉獻給皇宮的物資,而令城中鬧饑荒,雖然士兵又餓又疲累,但將士同心,愿意效命至死。司馬顒部將張方認為不可能攻破洛陽,建議撤兵退回長安。此時,東海王司馬越擔心司馬乂會失敗,於是暗中與殿中諸將合謀捉拿司馬乂,下詔免去司馬乂所有職務(wù),囚禁於金鏞城。開城後,將領(lǐng)見敵軍并不多,感到後悔,於是圖謀劫走司馬乂,繼續(xù)領(lǐng)導(dǎo)將士抵抗司馬穎。司馬越懼怕,有意誅殺司馬乂,以絕將士抵抗之心。黃門侍郎潘滔勸司馬越向張方密報司馬乂已被囚於金鏞城,司馬越聽從。張方知道後,派遣部將郅輔領(lǐng)兵三千到金鏞城抓司馬乂,回到張方營地後用火將司馬乂活活燒死,死時二十八歲。司馬乂死時傳出冤痛之聲,張方將士聽到都忍不住為他哭泣流涕。
司馬乂於城東出殯,官屬皆不敢往,只有司馬乂前掾?qū)賱⒂铀退墓讟,劉佑提著喪車走,又沒有喪樂,哀傷的情景感動路人。
子女
* 司馬碩,永嘉三年(309年),晉懷帝以司馬乂子司馬碩嗣長沙王,拜散騎常侍。
* 司馬鮮,永嘉三年,晉懷帝封臨淮王。
司馬乂
史籍記載
晉書 卷五十九 長沙厲王乂,字士度,武帝第六子也。太康十年受封,拜員外散騎常侍。及武帝崩,乂時年十五,孺慕過禮。會楚王瑋奔喪,諸王皆近路迎之,乂獨至陵所,號慟以俟瑋。拜步兵校尉。及瑋之誅二公也,乂守東掖門。會騶虞幡出,乂投弓流涕曰:「楚王被詔,是以從之,安知其非!」瑋既誅,乂以同母,貶為常山王,之國! V身長七尺五寸,開朗果斷,才力絕人,虛心下士,甚有名譽。三王之舉義也,乂率國兵應(yīng)之,過趙國,房子令距守,乂殺之,進軍為成都后系。常山內(nèi)史程恢將貳于乂,乂到鄴,斬恢及其五子。至洛,拜撫軍大將軍,領(lǐng)左軍將軍。頃之,遷驃騎將軍、開府,復(fù)本國。 乂見齊王冏漸專權(quán),嘗與成都王穎俱拜陵,因謂穎曰:「天下者,先帝之業(yè)也,王宜維之。」時聞其言者皆憚之。及河間王颙將誅冏,傳檄以乂為內(nèi)主。冏遣其將董艾襲乂,乂將左右百余人,手斫車幰,露乘馳赴宮,閉諸門,奉天子與冏相攻,起火燒冏府,連戰(zhàn)三日,冏敗,斬之,并誅諸黨與二千余人! ★J本以乂弱冏強,冀乂為冏所擒,然后以乂為辭,宣告四方共討之,因廢帝立成都王,己為宰相,****天下。即而乂殺冏,其計不果,乃潛使侍中馮蓀、河南尹李含、中書令卞粹等襲乂。乂并誅之。颙遂與穎同伐京都。穎遣刺客圖乂,時長沙國左常侍王矩侍直,見客色動,遂殺之。詔以乂為大都督以距颙。連戰(zhàn)自八月至十月,朝議以乂、穎兄弟,可以辭說而釋,乃使中書令王衍行太尉,光祿勛石陋行司徒,使說穎,令與乂分陜而居,穎不從。乂因致書于穎曰:「先帝應(yīng)乾撫運,統(tǒng)攝四海,勤身苦己,克成帝業(yè),六合清泰,慶流子孫。孫秀作逆,反易天常,卿興義眾,還復(fù)帝位。齊王恃功,肆行非法,上無宰相之心,下無忠臣之行,遂其讒惡,離逖骨肉,主上怨傷,尋已蕩除。吾之與卿,友于十人,同產(chǎn)皇室,受封外都,各不能闡敷王教,經(jīng)濟遠略。今卿復(fù)與太尉共起大眾,阻兵百萬,重圍宮城。群臣同忿,聊即命將,示宣國威,未擬摧殄。自投溝澗,蕩平山谷,死者日萬,酷痛無罪。豈國恩之不慈,則用刑之有常。卿所遣陸機不樂受卿節(jié)鉞,將其所領(lǐng),私通國家。想來逆者,當前行一尺,卻行一丈,卿宜還鎮(zhèn),以寧四海,令宗族無羞,子孫之福也。如其不然,念骨肉分裂之痛,故復(fù)遣書!埂 》f復(fù)書曰:「文、景受圖,武皇乘運,庶幾堯、舜,共康政道,恩隆洪業(yè),本枝百世。豈期骨肉豫禍,后族專權(quán),楊、賈縱毒,齊、趙內(nèi)篡。幸以誅夷,而未靜息。每憂王室,心悸肝爛。羊玄之、皇甫商等恃寵作禍,能不興慨!于是征西羽檄,四海云應(yīng)。本謂仁兄同其所懷,便當內(nèi)擒商等,收級遠送。如何迷惑,自為戎首!上矯君詔,下離愛弟,推移輦轂,妄動兵威,還任豺狼,棄戮親善。行惡求福,如何自勉!前遣陸機董督節(jié)鉞,雖黃橋之退,而溫南收勝,一彼一此,未足增慶也。今武士百萬,良將銳猛,要當與兄整頓海內(nèi)。若能從太尉之命,斬商等首,投戈退讓,自求多福,穎亦自歸鄴都,與兄同之。奉覽來告,緬然慷慨。慎哉大兄,深思進退也!」 乂前后破穎軍,斬獲六七萬人。戰(zhàn)久糧乏,城中大饑,雖曰疲弊,將士同心,皆愿效死。而乂奉上之禮未有虧失,張方以為未可克,欲還長安。而東海王越慮事不濟,潛與殿中將收乂送金墉城。乂表曰:「陛下篤睦,委臣朝事。臣小心忠孝,神祇所鑒。諸王承謬,率眾見責,朝臣無正,各慮私困,收臣別省,送臣幽宮。臣不惜軀命,但念大晉衰微,枝黨欲盡,陛下孤危。若臣死國寧,亦家之利。但恐快兇人之志:無益于陛下耳!埂 〉钪凶笥液迊V功垂成而敗,謀劫出之,更以距穎。越懼難作,欲遂誅乂。黃門郎潘滔勸越密告張方,方遣部將郅輔勒兵三千,就金墉收乂,至營,炙而殺之。乂冤痛之聲達于左右,三軍莫不為之垂涕。時年二十八! V將殯于城東,官屬莫敢往,故掾劉佑獨送之,步持喪車,悲號斷絕,哀感路人。張方以其義士,不之問也。初,乂執(zhí)權(quán)之始,洛下謠曰:「草木萌牙殺長沙!箒V以正月二十五日廢,二十七日死,如謠言焉。永嘉中,懷帝以乂子碩嗣,拜散騎常侍,后沒于劉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