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簡介
馬驊(1972年4月11日-2004年6月20日),詩人、支教志愿者。祖籍福建,在天津出生并長大,1989年--1991年就讀于天津市南開中學,1991年-1996年就讀于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1996年畢業(yè)。大學期間開始創(chuàng)作詩歌、戲劇和小說,是復旦詩社的中堅力量,組織過多場大型詩歌朗誦會,并擔任燕園劇社社長、編劇、導演并主演了多部戲劇。
畢業(yè)后先后在上海、廈門、北京等地居留,職業(yè)跨度極大。先就職于Eland公司,不久就任總經(jīng)理助理一職,兩年后離開上海,先到青島旅游,隨后喜歡上廈門并在那個城市住了下來,其后來到北京。2000年北大在線成立時為元老之一,任北大在線的頻道經(jīng)理,在北京的三年間,與朋友一起策劃、編撰了“藏羚羊”自助旅游書籍。2001年5月曾將周星馳請上北大的講臺。
同時,馬驊堅持寫作和小劇場戲劇實踐,自印詩集《九歌及其他》(1999)和《邁克的真實生活》(2000),有部分翻譯,包括美國女詩人伊麗莎白·畢肖普和英國詩人特德·修斯的詩歌,另有一些短篇小說零零碎碎地發(fā)表。2002年起一直擔任《詩生活月刊》的主編。
2003年2月底,馬驊突然擯棄興趣駁雜、交游甚歡的都市生活,遠赴云南省德欽縣梅里雪山下的藏區(qū),在明永村做免費鄉(xiāng)村教師,教書、寫作之余在文化、宗教、環(huán)境保護等方面盡其所能,受到藏民愛戴。2004年6月20日,馬驊在明永冰川景區(qū)公路距瀾滄江橋300米處因交通事故墜落江中,至今下落不明。他在梅里雪山寫下的詩是當代漢語中最明凈澄澈的部分之一。
人物事跡
2003年2月份,他毅然放棄了優(yōu)越的城市生活,只身來到梅里雪山腳下的明永小學,一邊支教,一邊從事學術(shù)研究。并積極為明永村各項建設(shè)獻計獻策。他不計名利和任何報酬,靠為報刊雜志寫稿掙得的稿費養(yǎng)活自己,并把他自己平時積攢的稿費和朋友資助的錢全部用于學校建設(shè),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不僅義務(wù)承擔了明永小學20多名學生的語文課程,而且還積極組織當?shù)卮迕窈蛯W生學習外語和普通話。他關(guān)注并身體力行積極保護當?shù)刈匀毁Y源和人文環(huán)境,積極研究藏文化,在重要刊物上發(fā)表文章。他克服工作和生活上的諸多困難,用淵博的學識啟迪山村孩童,用辛勤的汗水滋潤莘莘學子,用愛心與當?shù)厝罕娊Y(jié)下了深厚的友誼,用生命譜寫了青年志愿者獻身教育、忘我付出的偉大頌歌,實踐了當代大學生“以我所能、奉獻社會”的崇高人生追求。
馬驊的不幸遇難引起了各級領(lǐng)導的高度重視和全國各大新聞煤體的極大關(guān)注。省委書記白恩培撰文悼馬驊,原省委副書記、省長徐榮凱、原省委副書記丹增等領(lǐng)導致電慰問馬驊家屬,州、縣有關(guān)領(lǐng)導奔赴明永村看望慰問馬驊家屬及在第一線采訪的新聞記者和搜救人員。以馬驊事跡為題材的系列節(jié)目在中央電視臺幾個主要頻道播出,全年(2004年)近40家新聞媒體、90余名記者到德欽就馬驊事跡進行了宣傳報道。為弘揚馬驊精神,緬懷馬驊同志的業(yè)績、學習馬驊同志情系邊疆、無私奉獻、不危畏艱難、獻身教育的精神,省、州、縣先后作出了向馬驊學習的決定。2004年6月30日,中共德欽縣委、縣人民政府作出《關(guān)于開展學習馬驊同志活動的決定》、2004年7月6日中共迪慶州委下發(fā)《中共迪慶州委、迪慶州人民政府關(guān)于向馬驊同志學習的決定》在全州掀起了向馬驊同志學習的熱潮。2004年8月5日,中共云南省委辦公廳、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下發(fā)《關(guān)于向馬驊同志學習的通知》要求全省廣泛開展學習馬驊的活動。共青團中央下發(fā)中青發(fā)[2004]19號《關(guān)于追授馬驊同志中國青年志愿服務(wù)金獎獎?wù)碌臎Q定》,共青團云南省委、云南省青年志愿者協(xié)會授予馬驊同志“云南省優(yōu)秀青年志愿者”稱號。
個人性格
馬驊崇尚“逍遙游”和“塵世修遠”,自稱浪子班頭。喜酒,喜歡旅游,喜歡張國榮!赌戏蕉际袌蟆吩(jīng)評論為:“他既是一個爛人,又是一個圣徒。所謂爛人,是指生活中的放浪形骸;所謂圣徒,是指他甘愿拋棄城市生活,到云南去過清教徒般的生活!
人物作品
〖在變老之前遠去〗
知了在枝上一叫,天就涼下來
寒氣涌上樹冠,肆意刪改
凌亂成本地的秋天 衣襟上的松針越來越多,嫩得尖銳
在溫涼的乳內(nèi)尋找著對應(yīng)
裙擺卻執(zhí)意扭身
在夜色中駕著剩下的夏天遠去
夜鶯在夢里一唱,人就老下去
暮色鋪滿被面,左右翻滾
合攏了起伏的屋頂 幻想中的生活日漸稀薄,淡得沒味
把過濃的膽汁沖淡為清水
少年仍用力奔跑
在月光里追著多余的自己遠去
日子在街頭一掠,手就抖起來
文字漏出指縫,紛紛揚揚
爬滿了將倒的舊墻 腳面上的灰塵一直變換,由苦漸咸
讓模糊的風景改變了模樣
雙腿卻不知強弱
在變老前踩著剩下的步點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