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高全十世孫,高所蘊之次子。生于明萬歷四十年(1612)八月二十九日,十四歲應(yīng)童子試,十五歲補州博士弟子員。崇禎十六年(1643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入清后,擔(dān)任秘書院檢討。歷官國子監(jiān)祭酒、詹事府少詹事、吏部侍郎,以事改太常寺少卿,升遷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終官刑部侍郎。與蒲松齡有交往,蒲松齡曾與高珩、唐夢賚等東游嶗山。晚年信佛?滴跞辏1697年)十一月十一日去世。蒲松齡有三首《挽念東高先生》七言律詩悼之。著有《荒政考略》、《四勉堂箋刻》、《棲云閣詩文集》等。
參考文獻
《淄川高氏家譜》
《孝婦河畔明清名人傳》
唐夢賚在《志壑堂文集·雜記》中記載:“壬子夏,游嶗山,見海市。時同行者八人。初宿修真觀,歷上清、下清庵,登八仙墩,水盡山窮,連天一碧。再宿青石澗,觀日出。回至番轅嶺,微雨初晴,東望海際,一城在白云中,堞數(shù)十仞,炮臺敵樓,歷歷可數(shù)。俄見一人青衣出,路南行,后一人肩挑雨具從之,向西望,若凝眸。吾輩諸同人方驚疑,云去時未見此城,且遷海以后寧復(fù)存此島乎?詢之土人從同行者,乃曰:u2018此海市也,是為滄洲島。u2019一食頃,而埤堄漸低,青山露髻文,移時城山盡出,恍如夢寐矣!
崇禎十六年1643年癸未科殿試金榜
第一甲
賜進士及第共3名
楊廷鑒-宋之繩-陳名夏
第二甲
賜進士出身共78名
譚貞良-王自超-陳丹衷-周鐘-秦汧-吳國龍-紀(jì)騰蛟-張元琳-朱喬秀-史可程
王道成-歸起先-朱積-陳殿桂-俞元良-鄭元勛-楊璥-周愛訪-史繼鰍-萬發(fā)祥
徐家麟-金拱敬-馮世鞏-包壯行-潘應(yīng)斗-何九云-周奭-馮元飏-林志遠(yuǎn)-
黃淳耀-吳貞毓-余飆-吳璇-劉鳴鳳-丘俊孫-李呈祥--王之相-方元會
李膺品-陳履貞-姚文然-張恂-陸貽吉-李皓-徐復(fù)儀-蘇國瓓-劉世斗-李光龍
荊廷實-水榮旭-梁清標(biāo)-徐丙晉-秦祖襄-王澧-于沚-沈龍-孫圣蘭
黃燦-楊文薦-張清議-汪挺-郭符甲-陸慶衍-徐養(yǎng)元-龔之遂-劉廷琮
唐元楫--陸鋡-鐘掄芳-李安世-趙漁-周定礽-林日升
第三甲
賜同進士出身共314名
姜宗灝-馮斐-吳國鼎-楊明瑯-宋征壁-胡顯-魏學(xué)濂-蔡而-郁汝持-李用楫
閔肅-王士捷-江潢-韓昌錫-陳扆銘-沈泓-溫璜-王龍賁-王支燾-王運熙
劉余謨-鐘性樸-趙最-凌-莊恒-汪姬生-郭承汾-朱珣-史夏隆-朱廷婿
王覲光-張家玉-榮爾奇-齊欞暙-何通武-沈佺期-劉世杰-唐誠-孟應(yīng)春-余正元
呂云藻-朱永康-龔鼎-李丹衷-俞璧-朱日升-姚奇胤-姜金胤-周齊曾-楊永言
曹鳴遠(yuǎn)-李毓英-余增遠(yuǎn)-翁冠英-傳廷獻-蔡元宸-陶元佑-張端-王爾祿-史起明
呂崇烈-林垐-潘維啟-沈崇掄-施召征-張岳-成克鞏-王啟祚-宮偉镠-黃鐘諧
鄧士廉-楊澤-王風(fēng)仁-林鑄禹-王顯名-許吉燝-顧咸建-馬瑞-李馥蒸-李安世
曹胤昌-李長祥-朱議汴-吳煌甲-高珩-何胤光-孫鐘皋-鄭為虹-藺完瑝-許令喻
詹承克-步文政-吳中奇-王玉藻-陳熬-程玉成-陳翔-程兆科-謝于宣-何家駒
羅憲文-高簡-錢默-萬適-高輔辰-林之番-劉霖懋-彭長宜-何運亮-薛昌胤
史垂譽-單世德-陳調(diào)元-張一玨-強恂-吳剛思-陳震生-湯芬-傅作楫-魯廷芝
楊棲鶚-朱統(tǒng)-劉肇國-喬庭桂-熊興麟-徐征麟-嚴(yán)爾琮-盧象觀-任道脈-李震成
王緒宏-楊自謙-李實-張夙抱-卜云吉-吳夢白-張之俊-方名榮-翟文鳳-胡統(tǒng)虞
高辛胤-杜立德-張以邁-陶履卓-倪俊明-王麟標(biāo)-施-嚴(yán)正矩-俞文淵-馮瑋
汪鉉-華洊吉-周瑋-林飭-李一元-李發(fā)藻-張玄錫-曾五典-熊緯-方學(xué)圣
黃宗庠-張云翼-吳昜-潘琪-林嵋-孫矩-李思謨-徐遠(yuǎn)-彭遇-林之驥
蕭堅操-蘇名世-王景亮-龐耀統(tǒng)-余綸-劉允浩-龔棻-曹清-嚴(yán)通-吳聞禮
聶玠-孫之昊-虞贊堯-徐稚佳-李化麟-王文棟-連壇場-嚴(yán)之偉-瞿?-王觀瀛
黃道-周志畏-張廷榜-朱鼎-韓昌谷-歐養(yǎng)素-葉富春-牛應(yīng)征-許國杰-李待問
鄭琬-林必達-陳經(jīng)文-樊望-萬翺-王曰俞-白胤謙-梁于涘-馮昆-朱耀先
賈席宣-顧朱-曹毓芬-顧咸建-鈕應(yīng)斗-張丕吉-卜兆麟-劉曙-岳映斗-趙天麒
周之桂-劉逢盛-孫士寧-張翂之-朱懋華-劉承吉-沈潤-傅學(xué)禹-關(guān)鍵-楊一葵
夏有奇-趙庾-李震成-朱鼎延-黃士-費景烷-宋日英-張若義-王毓奇-鐘諤
袁噩-凌夫惇-上官鉉-王質(zhì)-戴長治-魯-羅國瓛-陳廷武-周試-毛羽皇
于翰-金允治-程源-鄭羽儀-孫建宗-湯紹中-孫奕煥-趙頻-王宗熙-馬夢桂
王政敏-王鳴珂-劉浚本-朱長世-王延陶-秦之鑒-田本沛-金廷詔-魏天賞-顧之俊
龐霦-李為鼐-吳臣輔-李承尹-洪維翰-胡全才-張瑃-沈士英-李崇稷-徐鼎
賈漢儒-荀廷詔-周繼芳-程言-張羅俊-陳儒樸-呂潛-黃毅中-劉悛-夏供佑
王崇簡-武愫-王泰際-袁聲-張鋡-孫志儒-趙日懭-許學(xué)-丁期昌-沈宗塙
沈玄錫-朱胤顯-陳瑜如-吳伯尚-杜芳-劉復(fù)昆-孫啟賢-龔?fù)⑾?曹元芳-張大年
吳爾塤-史詥-陸亮輔-孟張明-謝元汴-石嶐
詩文列舉
《春日雜詠 》
青山如黛遠(yuǎn)村東,嫩綠長溪柳絮風(fēng)。
鳥雀不知郊野好,穿花翻戀小庭中。
與蒲松齡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現(xiàn)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qū)洪山鎮(zhèn)蒲家莊人,漢族。出生于一個逐漸敗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歲應(yīng)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補博士弟子員。以后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為生活所迫,他除了應(yīng)同邑人寶應(yīng)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shù)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近42年,直至61歲時方撤帳歸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歲。創(chuàng)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