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履歷
阿格妮絲·赫勒阿格妮絲·赫勒(Agnes Heller)又譯作艾格尼絲·海勒,1929年5月12日出生在匈牙利布達佩斯,是一位著名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家,起初她站在了一個自由,民主的立場,后來在她的職業(yè)生涯,除了政治和社會思想,她也專注于在黑格爾哲學,倫理學和生存主義的研究。
赫勒在《日常生活》中談到日常生活批判的宗旨時指出:“日常生活如何能在人道的、民主的和社會主義的方向上得以改變是本書的實際爭端。本書提供的答案表達了這樣的信念,社會變革無法僅僅在宏觀尺度上得以實現(xiàn),進而,人的態(tài)度上的改變無論好壞都是所有變革的內(nèi)在組織部分。”[1]
人物傳記
阿格妮絲·赫勒成長于一個中產(chǎn)猶太家庭,父親鮑爾·赫勒,從來沒在一個工作職位上呆較長的時間,二戰(zhàn)期間,他利用自己的法律知識和在德國受培訓的經(jīng)歷,幫助納粹控制下的歐洲人民移民逃出那里。1944年,阿格妮絲的父親被捕,與450萬匈牙利猶太人一起被送往奧斯威辛集中營,并在戰(zhàn)爭結束前死在那里,阿格妮絲和母親依靠經(jīng)受考驗的心智和幸運,逃過了追捕。
關于“大屠殺”的陰影影射在阿格妮絲的工作成果上,她說:我一直感興趣一個問題 - 為什么這些會發(fā)生?我如何去理解這件事?而且“大屠殺”的經(jīng)歷加深了我對集權政治的印象。相似的問題引發(fā)我深深的思索和對整個世界的分析調(diào)查:為什么這些會發(fā)生?為什么人類會做這樣的事?于是我需要找出這是怎樣的品行,什么是善惡的本質(zhì),我對這些罪行可以做什么,怎樣探索出惡行的本源?這些是我尋求答案的第一步。然后就是一個有關社會的疑問:怎樣的世界會產(chǎn)生這些?怎樣的世界會允許這些事存在?整個的道德環(huán)境是怎樣的?我們能夠得到救贖嗎?
1947年,阿格妮絲開始在布達佩斯大學學習物理和化學。
她開始把注意力轉(zhuǎn)向哲學,這同時也因為她的男友通過鼓勵她去旁聽馬克思主義哲學家盧卡奇的講演,從而促進了她對哲學和文化的興趣。從那時起,雖然還不能理解那些哲學理論,但她立即受到影響并對如何生活于現(xiàn)代世界的問題加以極大關注和興趣,特別是在經(jīng)歷了二戰(zhàn)和“大屠殺”以后如何生活。面對猶太復國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抉擇,阿格妮絲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她沒有嘗試尋求移民以色列。[2]
成就及榮譽
萊辛獎,漢堡(1981)
漢娜·阿倫特的哲學教授,不來梅(1994)
塞切尼獎(1995)
榮譽博士,墨爾本(1996年)
阿格妮絲·赫勒成就歐洲議會意大利節(jié)獎(2004)
臨物理學金獎(2005)
赫爾曼·科恩獎(2007)
維格的莫尼卡獎(2007)
捷爾吉獎(2007年)
布達佩斯弗里曼(2008)
歌德獎章(2010)
公眾活動的匈牙利社會黨獎章(2011)
個人作品
《審美現(xiàn)代性思想研究》
《文藝復興的人》(1967)
《日常生活》(1968)
《馬克思的需要理論》(1974)
《激進哲學》(1978)
《論本能》(1979)
《情感理論》(1979)
《歷史理論》(1982)
《對需要的專政》(1983)
《羞愧的力量》(1985)
《超越正義》(1987)
《一般倫理學》
社會評價
阿格妮絲·赫勒是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布達佩斯學派 最主要的代表人物,被公認為該學派的發(fā)言人。 赫勒已經(jīng)發(fā)表40余部著作,其中大部分被譯成英、法、德、意、日、西班牙、丹麥、葡萄牙、塞爾維亞、中文等多種文字。
阿格妮絲.赫勒在其道德理論三部曲《一般倫理學》、《激進哲學》和《論本能》中,沿著克爾凱郭爾提出的"生存三境界"及其選擇理論,進一步將生存的選擇本身區(qū)分為差異性范疇下生存的選擇和普遍性范疇下生存的選擇,從而為現(xiàn)代社會中"好人存在,好人何以存在?"這一道德中心問題的回答提供了堅實基礎。赫勒的生存的選擇理論對于生活在今天的每個人如何面對現(xiàn)代性困境和對道德缺失問題的解決無疑有著很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衣俊卿譯著《日常生活》英文阿格妮絲赫勒的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