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記載
《清史稿》
懷親王;,世宗第七子。八歲殤。高宗即位,追封親王,謚曰懷。[1]
雍正六年,皇八子福惠卒,帝輟朝,大內(nèi)素服各三日,不祭神,詔用親王禮葬。
十三年,追封親王,謚曰懷。[2]
《清世宗實錄》
雍正八年九月:皇八子福惠薨。照親王例殯葬
雍正八年五月:“從前皇貴妃喪事。允祉當齊集之期。俱詭稱有另交事件。推諉不前。及前年八阿哥之事。允祉欣喜之色、倍于平時!
《雍正朝起居注》
雍正四年十一月初七:
上諭八阿哥弘晟之名改為;
雍正六年六月二十日:
和碩莊親王允祿、和碩果親王允禮等奉諭旨:古今圖書集成棉紙書十九部,一部供奉壽皇殿,其九部交乾清宮總管于應陳設之處陳設,其余九部賞怡親王、莊親王、果親王、康親王、福慧阿哥、張廷玉、蔣廷錫、鄂爾泰、岳鐘琪每人一部。竹紙書四十五部,內(nèi)賞誠親王、恒親王、咸福宮阿哥、元壽阿哥、天申阿哥、勵廷儀、史貽直、田文鏡、孔毓珣、高其倬、李衛(wèi)、王國棟、楊文乾、朱綱、稽曾筠每人一部,其余三十部收貯。
懷親王園寢
簡介
在清西陵境內(nèi),有懷親王園寢。
懷親王名;,雍正第八子,康熙六十年(1721年)十月初九日生,其母是側妃年氏敦肅皇貴妃,終年八歲。
高宗乾隆皇帝將二個皇兄皇弟同時追封為親王。
懷親王園寢坐落在太平峪境內(nèi)的王各莊。
懷親王于乾隆二年(1737年)十一月初七安葬。
懷親王珠園寢建筑有:琉璃花門一座,正中享殿一座,前有大門,門外設守護班房和東西廂房各三間。圍墻周長 169.6米,高3.3米。
據(jù)《易州志》載,懷親王園寢大門外還有下馬樁、平橋、營房等建筑。
懷親王為火葬,即火化后將骨灰裝于瓷罐埋之,地面不建寶頂。
雖然這座王爺園寢歷經(jīng)二百六十余年的風雨剝蝕,但從現(xiàn)狀來看,仍保存了昔日的風貌。
關于端、懷二王園寢的特殊性分析
1、規(guī)制不倫不類。按《大清會典》,和碩親王遠親,享堂五間,建碑亭一座。而端、懷二王園寢卻未享堂三間、無碑亭之設。筆者認為,《大清會典》所載親王園寢規(guī)制是那些成年親王的園寢,非早殤幼子。在康熙年間,清廷曾規(guī)定:凡皇子初殤,皆備小式朱棺,袝葬于黃花山園寢,唯開墓穴平葬,不封不樹?滴趸实鄣35位皇子,有15位早殤,均未追贈爵號,也未給他們建墳立碑修園寢。他的皇十八子8歲殤,葬入景陵妃園寢內(nèi)第三排東數(shù)第一位,地面上無任何痕跡,1978年挖蘋果樹時無意發(fā)現(xiàn)這個秘密,墓穴為磚池,內(nèi)有一小型朱棺,池上用條石繃蓋。弘暉、;蓦m然也是幼年夭亡,但畢竟已封為親王,加之時代已到了乾隆年間,滿族漢化程度更深,如果仍不封不樹,也有損親王體面,有傷國體;如果將幼兒追風的親王按成年親王一樣對待,似乎也有些不妥。所以才出現(xiàn)了低于標準規(guī)制的端、懷親王園寢。
2、喪制的不倫不類;鸹臼菨M洲風俗,順治末年仍沿用火化。由于受漢族文化習俗的影響,到康熙初年就有所改變。死于康熙十三年的孝誠皇后就未采用火化,開始使用棺槨入葬,以后沿襲不替。就連早殤皇子也用小式朱棺殮葬,為什么死于康熙四十三年的弘暉仍用火化?筆者認為弘昐、弘時、福宜、;莺芸赡芤彩腔鸹。這于康熙十三年以后所推行的采用土葬的方法矛盾,為什么出現(xiàn)這種矛盾,真值得我們研究。
3、端親王園寢、阿哥園寢、懷親王園寢是同時營建的,他們都是雍正皇帝的皇子,然而墓穴上的地面處理卻是三樣。端親王園寢皆為微微隆起的土包,懷親王園寢沒有隆起封土,而阿哥園寢確實等級較高的月臺、寶頂。這是為什么?筆者認為這與墓主是早殤還是成人有關。死于順治十五年的榮親王是清代幼子追贈親王的首例,葬于黃花山下,營建了園寢,但墓穴之上卻未建月臺、寶頂,只是一個土堆。建于乾隆八年的端惠太子園寢內(nèi)葬乾隆七個早殤皇子和一個早殤皇女,七個皇子開了在三個墓穴,地面上也未建月臺、寶頂,只堆了三個相連的土堆,形如筆架,這于弘暉、紅粉、福宜的三個低矮土丘,都是一脈相承的。這些土丘下面埋的都是早上的孩提。而那些成年的親、郡王園寢,甚至貝勒、貝子、公的園寢內(nèi)無不建有月臺、寶頂。西陵的阿哥園寢雖然與端、懷兩位親王園寢同時營建,而且是受過世宗嚴懲的沒有爵位的弘時的園寢,卻修建了寶頂、月臺,恰恰弘時是成年而死,這絕非是巧合和偶然。
之于端親王園寢為什么又微微隆起的封土,而懷親王園寢無封土,首先應該認識到這不是本質(zhì)的區(qū)別。其次,這兩座園寢從那個見到現(xiàn)在260多年了,懷親王園寢的低矮封土經(jīng)理風吹雨沖,有可能也有封土的流逝而夷為平地。如今地面上仍有夯土遺存。端親王園寢是今年全面維修過的,是將流逝的土又堆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