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條概要
愛新覺羅·阿濟格,清初名將。后金天命十一年以軍功授貝勒。清順治元年,封和碩英親王。順治五年,征討姜瓖在大同的叛亂;在九江,招降明軍左夢庚部。多爾袞死后,企圖攝政,被削爵幽禁賜死。
人物生平
早年經(jīng)歷
明萬歷三十九年(1605年)七月十五日,阿濟格出生,阿濟格驍勇善戰(zhàn),被授為臺吉。天命十年(1625年),跟從貝勒莽古爾泰征伐察哈爾部,追殺察哈爾兵至農(nóng)安塔,林丹汗遁走。
天命十一年(1626年),他偕同臺吉碩托討伐喀爾喀巴林部,再跟從大貝勒代善討伐扎魯特部,這兩場戰(zhàn)役都有戰(zhàn)功,因功封為貝勒。頗受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寵愛;侍珮O的第二任正妻繼妃烏拉那拉氏,曾因為見阿濟格不肯下轎,即被公爹努爾哈赤下令休離。
天聰時期
天聰元年(1627年),他偕同二貝勒阿敏攻打朝鮮王朝,連克五城。并跟從皇太極討伐明朝,偕同莽古爾泰守衛(wèi)塔山的糧運,擊敗明軍兩萬。軍隊會師于錦州,逼近寧遠,明軍有一千余人在此扎營并挖掘戰(zhàn)壕,在前面擺列火器,但是被阿濟格全部殲滅。明朝總兵滿桂出城列陣,皇太極想要進擊,各位貝勒以為距離城池太近所以進諫不可進攻,唯獨阿濟格以為未必。皇太極監(jiān)督阿濟格迅速攻擊明朝的騎兵一直至城下,各位貝勒都很慚愧,所以不及披甲就上前沖殺,進擊明朝的步軍,明軍死傷者大半。
天聰二年(1628年),阿濟格因為擅自主持其弟多鐸的婚禮,被削去爵位,后來再恢復(fù)原位。
天聰三年(1629年),他偕同貝勒濟爾哈朗攻打錦州、寧遠等地,焚毀明朝在此地的積糧,俘虜明軍三千人。再跟從皇太極討伐明朝,率左翼四旗和蒙古軍隊攻克龍井關(guān),攻克漢兒莊城,再攻克洪山口。進軍至遵化,攻擊斬殺明山海關(guān)總兵趙率教。逼近北京,明寧遠巡撫袁崇煥、錦州總兵祖大壽率兵二萬前去救援,屯兵于廣渠門外,后金軍隊追逐明軍,迫近壕塹,阿濟格戰(zhàn)馬受創(chuàng)退兵。再偕同阿巴泰等攻打通州,至張家灣。再跟從皇太極巡薊州,遇到明山海關(guān)援兵五千人,阿濟格偕同代善突入敵陣,大破明軍。
天聰四年(1630年),再跟從大軍伐明,逼近廣寧,會師大凌河。夜圍錦州,明軍偷襲阿濟格軍營,下大霧看不見人,阿濟格嚴陣以待。待霧散時突擊,俘獲明游擊一人、甲械及馬二百余;侍珮O酌金卮親自慰勞,授圍城方略。聽聞明增兵,皇太極命揚古利率八旗巴牙喇兵的一半去增兵。祖大壽的弟弟祖大弼逐清軍中偵騎近上前,皇太極擐甲與戰(zhàn),阿濟格馳至,明軍步騎遝出,阿濟格奮擊退卻明軍,斬殺明副將一人;侍珮O把所統(tǒng)的士兵交付給阿濟格,明監(jiān)軍道張春的四萬救兵來到,又戰(zhàn)于大凌河,截殺明軍大半,向北驅(qū)逐明軍有四十里。
天聰六年(1632年),跟從大軍討伐察哈爾,林丹汗因而逃跑。皇太極轉(zhuǎn)移軍隊前去攻打明朝,令阿濟格統(tǒng)率左翼及蒙古兵攻打大同、宣府,全部繳獲明朝張家口儲藏的犒邊財物。
天聰七年(1633年)三月,修筑通遼堡,并帶兵駐守。五月,與濟爾哈朗、杜度一起迎接明降將孔有德,抗拒明朝總兵黃龍和朝鮮的軍隊。六月,皇太極向大臣們詢問,打明朝、朝鮮、察哈爾這三個地方,先打哪個,阿濟格說先打明朝。偕同阿巴泰攻打山海關(guān),皇太極下旨責(zé)問他不深入進軍,阿濟格說:“我想要在這里讓馬停歇、積蓄糧食,唯恐各位貝勒不從啊”!被侍珮O說:“你如果堅持不走,諸位貝勒難道要丟棄你自己離開嗎?”。
天聰八年(1634年),跟從大軍討伐明朝,與多爾袞、多鐸一起入龍門口,攻克保全州、靈丘。
晉封郡王
崇德元年(1636年),阿濟格進封為多羅武英郡王。偕同饒余貝勒阿巴泰及揚古利討伐明朝,從雕鶚堡進入長安嶺,逼近延慶。越過保定到達安州,接連攻克昌平、定興、安肅、寶坻、東安、雄縣、順義、容城、文安諸縣,五十六戰(zhàn)全部獲勝,擒總兵巢丕昌等,俘獲人畜十余萬。阿濟格又派遣都統(tǒng)譚泰等人設(shè)下伏兵,斬殺明朝遵化三屯營守將,獲馬一百四十余匹;侍珮O下旨賜給他鞍馬一副。退兵時,皇太極親自前往地載門外十里迎接,見阿濟格非常辛勞,為他落下淚,皇太極親自倒酒慰勞阿濟格。同年十二月,皇太極親自攻打朝鮮時,命阿濟格守牛莊。
崇德二年(1637年),碩托攻打朝鮮皮島沒有攻下,阿濟格率領(lǐng)所屬的部隊水陸并進攻克皮島,斬總兵沈世奎;侍珮O遣使褒獎慰勞他。
崇德四年(1639年),他跟從大軍討伐明朝,阿濟格揚言要用紅衣大炮攻擊各臺,守衛(wèi)的明軍非常害怕,四里屯、張剛屯、寶林寺、旺民屯、于家屯、成化峪、道爾彰諸臺都被攻下。再回軍守衛(wèi)塔山、連山,俘獲明軍人馬一千多個。然后偕同阿巴泰攻打錦州、寧遠。
崇德六年(1641年),偕同濟爾哈朗圍攻錦州。蒙古臺吉吳巴什等商議舉城投降,祖大壽察覺后,攻擊蒙古兵,阿濟格夜里登上從屬的土墻助戰(zhàn),明軍大敗,然后把投降的蒙古兵遷到義州。阿濟格因?qū)掖螕魯∶鬈,朝廷賞賜銀四千兩。同年三月,洪承疇率領(lǐng)諸將王樸、吳三桂等援錦州,號稱十三萬。皇太極親自探視大軍,扎營于松山。明軍投奔塔山,阿濟格追擊,繳獲筆架山的糧草,又偕同多爾袞克敵四臺,擒明將王希賢等。明軍猶留守錦州、松山、杏山、高橋諸地,皇太極回盛京,命令阿濟格偕同杜度、多鐸等圍攻。洪承疇夜出松山偷襲清軍,阿濟格等督眾軍環(huán)射明軍,明軍敗退回,城門緊閉不得入,其眾二千皆投降。
崇德七年(1642年),阿濟格圍攻杏山,又攻打?qū)庍h。吳三桂率四千人駐守塔山、高橋,不戰(zhàn)而退,阿濟格大敗吳三桂。
崇德八年(1643年),又同濟爾哈朗攻打?qū)庍h,于城北布云梯發(fā)炮,城墻倒塌后攻克;抵達前屯衛(wèi),攻打城西,斬明總兵李輔明、袁尚仁等三十余員將領(lǐng),擊殺明兵四千余人,明總兵黃色棄城后攻克。
率軍進關(guān)
順治元年(1644年)從攝政王多爾袞在山海關(guān)之戰(zhàn)中大敗李自成大順軍,封和碩英親王,序稱“八王”。受命為靖遠大將軍,率平西王吳三桂、智順王尚可喜等滿、蒙、漢軍3萬余,自山西入陜,追擊李自成大順軍至湖廣。
順治二年(1645年)俘殺大順政權(quán)的權(quán)將軍劉宗敏、軍師宋獻策。招降明寧南侯左良玉的兒子左夢庚、總督袁繼咸部的馬步兵10萬,相繼占領(lǐng)河南、湖廣、江西、江南的63城。不久,因為出師貽誤戰(zhàn)機、謊報軍情罪降為郡王,不久就恢復(fù)復(fù)親王的爵位。
順治五年(1648年),封平西將軍,出兵鎮(zhèn)壓天津、山東曹縣一帶得抗清隊伍。當年冬天,平定倒戈反清的大同總兵姜瓖的叛亂,將大同城墻毀后還師。
順治六年(1649年),姜瓖的大將劉遷進犯代州,阿濟格派遣博洛前去救援,圍困劉遷才得以解圍。
奪權(quán)失敗
順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英王阿濟格乘攝政王多爾袞病死之機,欲謀亂奪政失敗。
順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議政王大臣會議阿濟格罪,將其幽禁,其子勞親被革去王爵,降為貝子。阿濟格在幽禁期間,不僅沒有一絲收斂,反而益加狂暴無禮,在監(jiān)房內(nèi)私藏大刀,暗掘地道,聲稱要放火燒毀監(jiān)房。
順治八年(1651年)十月十六日(11月28日),諸王以阿濟格悖亂已極,留之恐貽后患,應(yīng)立即處死。奏入,順治帝令其自盡,除宗籍。
乾隆十一年(1746)平反,重修園寢。
主要實績
軍事成就
曾隨皇太極攻入長城,占領(lǐng)了遵化等河北重地,并率大軍直逼北京城?v掠京畿地區(qū),56戰(zhàn)皆捷。
順治元年(1644年),阿濟格又從攝政王多爾袞在山海關(guān)之戰(zhàn)中大敗李自成大順軍。隨后自山西入陜,追擊李自成大順軍至湖廣,于次年俘殺李自成手下大將劉宗敏、軍師宋獻策,并招降大明軍將領(lǐng)、兵馬10萬,占領(lǐng)63城。
擁立多爾袞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八,皇太極無疾而崩,清政權(quán)內(nèi)部圍繞著皇位的繼承問題,開展了一場爭權(quán)奪利的斗爭。阿濟格與豫親王多鐸勸睿親王多爾袞即帝位,多爾袞猶豫未決。多爾袞在兩黃、兩紅和兩藍六旗不支持的情勢下,多爾袞自立的條件還不成熟,阻力來自兩黃旗原皇太極手下的親信大臣。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多爾袞最后議定由皇太極的第九子、年僅六歲的福臨即帝位。
王權(quán)爭奪
順治七年(1650年)冬,多爾袞率阿濟格等往邊外圍獵,年底,多爾袞病危,自知不起,獨自召阿濟格秘密議論后事。多爾袞死后,阿濟格欲當攝政王,暗中派人往召其子勞親,令勞親多率兵來,并囑勞親不要把多爾袞病死及調(diào)兵事告之諸王。
與此同時,阿濟格又脅迫多爾袞所管兩白旗大臣附己,遭到拒絕后又以兵戎相威脅。于是,兩白旗大臣決定往“依皇上為生”,并向鄭親王濟爾哈朗告發(fā)阿濟格乘喪欲謀亂奪政。跟隨多爾袞圍獵的大學(xué)士剛林早已察覺阿濟格的意圖,搶先獨自“策馬行”,日夜疾馳七百里抵達京師,告發(fā)此事。清廷立即關(guān)閉九門,在阿濟格回京的必經(jīng)之路德勝門外派駐重兵,以防不測。
不久,多爾袞柩車還京,行至石門時,阿濟格與其子勞親合軍,令部下大張旗幟,環(huán)喪車而行。順治帝親率諸王、大臣迎柩車于德勝門外,阿濟格父子居首而坐。濟爾哈朗等見阿濟格身帶佩刀,舉動叵測,派兵緊密監(jiān)視,并將其隨從三百騎盡收誅之,從而粉碎了阿濟格的兵變計劃,避免了一場可能發(fā)生的動亂。
人物評價
總評
阿濟格可謂殺敵英勇、戰(zhàn)績顯赫,為大清朝初期平定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在攝政王多爾袞病重時,阿濟格因參與密謀欲承襲攝政王位之事泄露而遭到了幽禁。阿濟格的家人和手下都受到牽連獲罪,不少人被處死、抄家或是鞭責(zé)、革職,并由此興起一場大獄之災(zāi)。阿濟格最后被順治皇帝賜死。這也是阿濟格頭腦簡單,性格暴虐,待人狂妄所致,故后人評價英親王阿濟格“剽悍少謀”。
歷代評價
順治帝:“王及行間將士馳驅(qū)跋涉,懸崖峻嶺,深江大河,萬有馀里,勞苦功高!
趙爾巽:“國初開創(chuàng),櫛風(fēng)沐雨,以百戰(zhàn)定天下,繄諸王是庸!
蕭一山:“福臨以沖齡踐祚,奠定中原,征服華夏,其所以能成大業(yè)者,皆群臣襄贊之力也。當時宗室懿親,僇力行間,櫛風(fēng)沐雨,勤勞佐命者:如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英親王阿濟格、鄭親王濟爾哈朗、敬謹親王尼堪、端重親王博洛、順承郡王勒克德渾等,其殊勛茂績,誠可為開國之大人物!薄鞍衽e動荒謬,猶欲攝政,其死宜也。”
家族成員
妻妾
嫡妻西林覺羅氏,祜新之女繼妻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炳圖郡王孔果洛之女妾李氏,李士興之女妾愉氏,愉春仁之女兒子
長子 和度次子傅勒赫第三子 勞親第四子 伯爾遜第五子 門柱第六子 樓親第七子 墨爾遜第八子 索爾科第九子 佟塞第十子 瑚禮第十一子 鄂拜第十二子 班進泰世系
第一代—愛新覺羅·阿濟格第二代—愛新覺羅·和度第二代—愛新覺羅·傅勒赫第二代—愛新覺羅·樓親第三代—愛新覺羅·構(gòu)孳第三代—愛新覺羅·綽克都第四代—愛新覺羅·訥延第四代—愛新覺羅·素嚴第四代—愛新覺羅·興綬第四代—愛新覺羅·普照第四代—愛新覺羅·經(jīng)照第五代—愛新覺羅·素拜第五代—愛新覺羅·九成第五代—愛新覺羅·亨新第五代—愛新覺羅·璐達第六代—愛新覺羅·謙德第六代—愛新覺羅·順德第六代—愛新覺羅·麟魁第七代—愛新覺羅·華英第七代—愛新覺羅·華德第八代—愛新覺羅·秀平第九代—愛新覺羅·良喆第十代—愛新覺羅·隆煦第十一代—愛新覺羅·存耀墓地簡介
原址位于朝陽區(qū)建國門外街道大北窯東側(cè)八王墳,占地67000平方米。1925年,其后人將建筑拆毀變賣,后又將樹木伐賣。墓地多次被盜。1949年,征地建北京市釀酒總廠,墓地遂毀,只留地名。
軼事典故
皇太極打擊阿濟格皇太極對兩白旗與多爾袞三兄弟的政策是以拉為主、以打為輔。因為兩白旗實力雄厚但旗主年輕,一旦拉過來可收如臂使指之效;侍珮O即立初期在兩白旗中主要是對阿濟格進行敲打。阿濟格在三兄弟中最為年長,且早歷戰(zhàn)陣,為人雄武、粗獷,不太受約束。所以,皇太極首先拿阿濟格開刀。
天命十一年(1626年)十二月,蒙古扎魯特部的臺吉恩格參出逃,準備投靠阿濟格旗下,按照努爾哈赤時代的八旗規(guī)矩,特別是像恩格參這樣的蒙古貴族,理應(yīng)受到一定程度的優(yōu)待,至于出逃以后選擇何旗作為歸屬應(yīng)該以其人的個人意見為主。但是,皇太極存心要打擊阿濟格,也就自然顧不得許多,那時候皇太極和德格類的關(guān)系正處在蜜月期,皇太極就做主把恩格參撥給德格類,可恩格參本人還是要投到阿濟格的門下。德格類大怒,派人去把恩格參追回,派去的人被魯莽的阿濟格砍傷,皇太極就此問罪阿濟格,罰了阿濟格1000兩白銀和七匹馬。
天聰二年(1628年),阿濟格同意多鐸迎娶阿布泰的女兒,惹怒了皇太極,阿布泰是努爾哈赤大妃阿巴亥的弟弟,也就是阿濟格、多爾袞、多鐸兄弟的舅舅,此人深得努爾哈赤的信任,天命年間是著名的八位“都堂”之一,且名列靠前。但他和皇太極之間關(guān)系很糟,主要是政治上的糾紛,所以,皇太極即立以后,阿布泰的日子不很好過,從總兵官的位置上跌落到游擊。而且,皇太極還不允許貴族們和阿布泰家族發(fā)生姻親關(guān)系,阿濟格卻不管這一套,仍舊堅持多鐸可以和舅舅阿布泰的女兒成親,皇太極因此大發(fā)雷霆,專門下達命令責(zé)罰阿濟格,奪去阿濟格的鑲白旗旗主地位,以多爾袞代之。
阿濟格與八王墳八王墳就是英親王阿濟格的墓地,也是北京比較有名的一處清代王爺墳。既然英親王阿濟格在努爾哈赤的眾多皇子中排位第十二,為什么會對他死后的墓地稱為“八王墳”呢?這是因為阿濟格在清朝初期開國諸王的排序中列為“八王”,所以對于他去世后所葬的墓地,民間老百姓一直俗稱“八王墳”,并作為地名稱謂一直延續(xù)幾百年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