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年治學(xué)
潘檉章9歲從父潘凱就讀,十五歲補縣學(xué)生員,是周道登之姻戚,與吳炎、朱鶴齡友好。所著《國史考異》,顧炎武推其精審。潘檉章年二十即綜貫百家,上至天文,下及地理,無不通曉。尤酷愛史學(xué),注重鄉(xiāng)邦文獻、鄉(xiāng)賢事跡的搜集整理,曾編有《松陵文獻》一書,把在讀前代史書、志乘、文集過程中,凡涉及松陵的內(nèi)容摘錄下來,積累成編,獻以紀鄉(xiāng)賢事跡,文以錄鄉(xiāng)賢詩文。史稱該書“文辭簡樸,不事浮華,無溢美,無支離,讀者服其精博,謂史才略見”。
入清撰史
明亡后,亦不忘故國,經(jīng)常到南京去謁觀明孝陵,稱頌明太祖的功績,并用詩文歌頌宋末名將陸秀夫、謝翱等人誓不仕元的民族氣節(jié),以自勉勵。還欲作《通鑒后紀》一書,記載宋元史事,更欲撰一部明史,以寄托自己的故國之思。明亡后五年,亦即清順治五年(1648),潘檉章便著手明史編寫體例,決定采用《史記》紀傳體裁,并初步擬定寫本紀18篇、書12篇、表10篇、世家90篇、列傳200篇,定名為《明史記》。還決定在撰寫《明史記》的同時,把搜集到的明代遺聞軼事以及當世赫然在目足以激勵后人的資料,用史詩的形式加以編輯,題為《今樂府》。 潘檉章在《今樂府》序言中曾談到創(chuàng)作此書的宗旨:“《明史記》草創(chuàng)且半,或謂余兩人固無因循失實之病,然所褒貶多王侯將相有權(quán)力者,且草創(chuàng)之始,見聞多隘,子其慎諸。兩人謝不敢。私念是書義例出入,必欲法之當今,取信來世,故不得已而托之于詩,則《今樂府》所為作矣。”收在此書中的詩作仿效白居易的新樂府體,每篇作品多以二字為題,并且在目錄各詩題之下標出創(chuàng)作此詩的旨意,例如“《雅鶻關(guān)》,譏李寧遠棄地也!薄啊犊头蛉恕,紀乳媼亂政也!薄啊都t閣詔》,紀甲申之變!薄啊断上缄P(guān)》,悲失守也!贝藭舷聝删順四肯嗤,卷上為吳炎所撰,每篇后附有潘檉章所作的評語;卷下則為潘檉章所撰,吳炎作評語,表現(xiàn)出了兩人互相標榜的宗旨。
此后幾年,潘檉章廣搜資料,埋頭著述,先作長編,把所有資料分門別類,然后比較異同,嚴加考核,直到歸之于當才筆之于書。同時,潘檉章又虛心向老前輩顧炎武、錢謙益等大學(xué)者請教。顧、錢對潘檉章的志向早就敬慕,對他們的事業(yè)也非常支持。從《明史記》的取材、體例到內(nèi)容的編寫,都提出許多意見。特別是顧炎武,早就與潘檉章有交往,并視為“畏友”,為支持他編寫《明史記》,顧特地將自己所珍藏的有關(guān)史料一千多卷全部借給他們參閱。
經(jīng)過幾年的努力,到順治十一年(1654),《今樂府》全部完成,此外,潘檉章在著《今樂府》和《明史記》的同時,還仿司馬光著《通鑒》別著《通鑒考異》、李燾著《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將考異備載于分注之中的體例,著成《國史考異》一書,以便與將成之《明史記》相表里!秶房籍悺分珊螅X謙益、顧炎武等都一致稱贊此書。當時錢謙益本人正在著《太祖實錄辨證》一書,及讀到檉章的《國史考異》,深感受賜良多,自感不如,于是對所著重加修改。以顧、錢二人在當時的輩份之高、學(xué)術(shù)之精,尚且如此推崇潘檉章的《國史考異》,足見潘氏史學(xué)造詣之深。
涉案凌遲
人們等著一部敢與司馬遷《史記》比高下的明代史巨著《明史記》早日問世,然而,正當潘檉章埋頭著述,且大功即將告成之際,“明史案”爆發(fā),清康熙二年(1663年)二月潘檉章因受牽連而被官府逮捕。 原來,莊氏后人在刻印《明史》時,曾仰慕潘檉章之名,邀請二位參閱,并在印行的書中,將潘檉章姓名列入?yún)㈤喢麊沃,引以為重,使潘檉章遭受牽連。在審訊時,有的“同案犯”向清廷百般求饒,以求活命。吳炎破口大罵官員,“官不能堪,至拳踢仆地”。潘檉章因家有老母,怕她受到株連,于是不罵也不辯,但也始終不向清廷屈服求饒,同年六月,與吳炎同被凌遲于杭州弼教坊,妻沈氏流放至廣寧(遼寧省北鎮(zhèn)縣),中途流產(chǎn),沈氏服藥自殺。所著《明史記》書稿也全部被抄沒焚毀,連顧炎武借給他們的千余卷藏書也都被付之一炬。
親友紀念
顧炎武寫《汾州祭吳炎潘檉章二節(jié)士》紀念他與吳炎:露下空林百草殘,臨風(fēng)有慟奠椒蘭。韭溪血化幽泉碧,蒿里魂歸白日寒。一代文章亡左馬,千秋仁義在吳潘。巫招虞殯俱零落,欲訪遺書遠道難。
所著《松陵文獻》等由其弟潘耒編成《遂初堂集》。潘耒《國史考異序》:“亡兄力田,以著作之才,盛年隱居,潛心史事,與吳赤溟先生搜討論撰,十就六七。亡兄尤博極群書,長于考訂,謂著書之法,莫善于司馬溫公,其為通鑒也,先成長編,別著考異,故少抵牾;李仁甫仿其體為九朝長編,雖無考異之名,而事跡參差者,備載于分注,蓋必如是而后為良史。”
有關(guān)文獻
出自《清代學(xué)人列傳》
。ㄅ藱f章)生有異稟,穎悟絕人。九歲從父受文,裁過目,燼于火;責(zé)令復(fù)寫,不遺一字。
年十五,補桐鄉(xiāng)籍諸生。亂后棄去,隱居韭溪,肆力于學(xué)。綜貫百家,天文地理皇極太乙之學(xué)靡不通曉。已而專精史事。念明興三百年間,明君賢輔,政教禮樂制度文物大備,無有能如太史公敘述論列成一家言者。而友人吳炎所抱略同,因相約共纂《明史記》。先定為目,凡得紀十八、書十二、表十、世家四十、列傳二百。力田撰本紀及諸志。炎分任世家、列傳。其年表歷法則屬諸王錫闡。流寇與夫殉節(jié)諸臣則屬諸戴笠。私家最難得者實錄,力田鬻產(chǎn)購得之。而昆山顧炎武、江陰李遜之、長洲陳濟生,并熟于掌故,且多藏書,悉出以相佐。間偕炎出其稿以質(zhì)虞山錢謙益,謙益大善之,嘆曰:“老夫耄矣,不圖今日復(fù)見二君!綘云馀燼尚在,當舉以相付!彼爝B舟載歸。謙益有《實錄辨證》,力田作《國史考異》,頗加駁正,數(shù)貽書往復(fù),謙益弗能奪也。撰述數(shù)年,史行成十之六七,而南潯莊氏獄起。參閱莊書,列君及炎名,乃俱及于難。實則莊氏取朱國楨《史概》為藍本,兩君俱未寓目;徒以名重,為所牽引,致罹慘禍,論者惜之。所著惟《國史考異》六卷刊于潘氏《功順堂叢書》,《國榷》百卷,系《明史記》初稿,僅有傳抄之本,已征入明史館。馀若《松陵文獻》、《杜詩博議》、《星名考》、《壬林韭溪集》,復(fù)若干卷,存沒均無從咨訪矣。
詩作選摘
【丙申寒食】
陌上初過雨,人家欲斷煙。長因三月候,重憶十年前。
荒薺埋陵殿,饑烏集墓田。并將家國淚,一灑白楊天。
【集菊花下忽憶亡友謝兩周吳北窗凄然有感】
遍插兩人少,悲歌安可聽;ㄇ霸姰惔焐暇齐p星。
栗里招同去,浣溪祝不靈。黃華如勸客,杯到莫教停。
【聽陳鏈師彈琴】
商弦川上發(fā),元言振棘林。白鶴下庭際,北風(fēng)微來侵。
排云呼閶闔,浩蕩思難任。偓佺為我馭,雄龍空中吟。
曲終有余暢,洞門花落深。豈惟冥俗累,亦以澄道心。
丘中雙桐樹,霜雪凝奇音。吾欲采其干,贈子徽黃金。
【軍城早秋】
西風(fēng)獵獵臂鷹輕,不見平原雉兔橫。玉帳丁寧無一事,只須高起受降城。
【白云泉是白太傅題詩處】
白公遺碣菉苕生,落日空亭見一泓。借問涓流爭到海,何如終古在山清。
【虎林漫成四首同吳愧庵作】
抱膝年來學(xué)避名,無端世網(wǎng)忽相嬰。望門不敢同張儉,割席應(yīng)知愧管寧。
兩世先疇悲欲絕,一家累卵杳難明。自憐腐草同湮沒,漫說雕蟲誤此生。
吳關(guān)一路作羈累,棘木庭前聽五詞。已分殘形輕似葉,卻憐衛(wèi)足不如葵。
下堂真愧先賢訓(xùn),抱璧幾同楚客悲?v使平反能茍活,他年應(yīng)廢蓼莪詩。
圜土初經(jīng)二月春,薰風(fēng)又到系維身。流螢夜度綈袍冷,采蕨朝供麥飯新。
敢望左驂歸越石,還期長佩擬靈均。多情最是他鄉(xiāng)侶,閑譜龜茲慰苦辛。
閱歷風(fēng)霜祇自疑,難將身世問時宜。窮愁只合吾儕事,姓氏羞為獄吏知。
見說成書刑鑄鼎,不聞有夢召胥靡。南山此去躬耕好,未可重題酒后詩。
奇聞異事
清朝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五月某日,杭州西湖邊的弼教坊。寒光閃過,人頭落地。弼教坊在滿城內(nèi)。八旗子弟下江南,在西湖邊建旗營,周圍十里,亦稱“滿城”。它占盡萬頃平湖之春色,卻又是殺人決囚的修羅場。有清一代,于濃晴快綠之所時見刀光血影,亦是咄咄怪事。兩百死者中,有潘檉章和吳炎。他們,是兩個書呆子。潘家在吳江平望里,宋人楊萬里有詩云:“望中不著一山遮,四顧平田接水涯!迸藱f章,字圣木,號力田,生而有異稟,記憶力驚人。他九歲時從父親學(xué),每晚侍坐于書房中,一冊在案,才過目,父親就將燈燭吹滅。于黑暗中,小小年紀的潘檉章朗聲復(fù)誦之,一字無訛。乙酉(公元1645年)之變,南明弘光小朝廷覆亡。潘檉章二十歲,隱于野,將一腔熱辣辣的故國情思,盡歸寒窗冷帷下的讀書修史之中。吳炎是他的同志。
十一年后,順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的寒食節(jié),潘檉章尚且情難自抑,作《丙申寒食》:
陌上初過雨,人家欲斷煙。
長因三月候,重憶十年前。
荒薺埋陵殿,饑烏集墓田。
并將家國淚,一灑白楊天。
為求明朝歷代《實錄》,潘檉章變賣薄產(chǎn),購得之。故例,一朝之史書有本紀、世家、列傳、天文地理諸志!端闪晡墨I》卷十七戴笠《潘力田傳》說:“檉章分撰本紀及諸志,炎分撰世家、列傳,其中表歷諸志則屬諸王錫闡,《流寇志》則笠任之。”(王錫闡、戴笠與潘吳二子同為驚隱詩社中人。)他們?yōu)檫@本書取名《明史記》,其追推史遷之心可以想見。書稿初成,吳炎攜之求教于常熟虞山老人。虞山老人的絳云樓已付與一炬(時在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虞山老人嘆曰:“老夫耄矣,不圖今日復(fù)見二君。絳云樓遺燼尚在,當悉以相付!睂⑿蘖际返南M脑谂藚嵌由砩稀茄诐M載錢氏余藏而歸。書稿初成十之六七,而莊氏史獄起。湖州南潯富戶莊允誠的兒子莊廷鑨目盲,有效法左丘明為《春秋》作傳之志。莊允誠愛子心切,盡購明朝故相朱國楨的《明史概》,作為莊廷鑨“修史”的藍本,并重金聘請江南文士襄贊文字,刻成《明史輯略》。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被革知縣吳之榮檢舉書中有“譏諷本朝”之語,案發(fā)。莊廷鑨已死,戮尸;莊允城庾斃于獄中;莊氏滿門和列名參!睹魇份嬄浴返奈氖,除寥寥三四人外,俱駢首受刃;他們的妻兒,流放塞外,與披甲人為奴。潘吳二子并未參與校書之事,莊氏渴慕他們的史才,自做主張,將其姓名闌入。于是,緹騎突至潘吳兩家門外矣。差役可憐潘檉章的兩個兒子年少,勸他們躲藏起來。得到的答案卻是:“吾家一門已登鬼符,豈指望覆巢之下尚有完卵?”一家人同登檻車而去。潘檉章的幼弟潘耒是顧炎武的學(xué)生,兄長死時,他十六歲,間關(guān)萬里,護送長嫂與兩個侄兒遠徙冰雪絕域。長嫂沈氏,是明末義士沈自炳的女兒,潘檉章死時已有孕,至遼東廣寧,產(chǎn)一子,隨即夭亡。沈氏擦干淚水,自殺。潘吳二子未竟之《明史記》亦成廣陵散。沈氏為明季吳江大族,江南失守,沈自炳隨長興伯吳昜起義兵于太湖,旋敗,自沉于茫茫煙水之中。
沈氏之名已失佚,其妹曰憲英,工填詞,有沉郁哀婉的一闋《水龍吟》:
薰風(fēng)池館新篁,片紅飛盡驚梅雨。
紈扇初裁,羅衣乍試,又逢重午。
萬戶千門,游人爭出,俱懸艾虎。
看碧蒲縈恨,朱榴沾醉,似續(xù)離騷舊譜。
惆悵韶華易換,最關(guān)心,畫船簫鼓。
當年沈水,今朝寒食,依然荊楚。
抉目城邊,捧心臺畔,恨垂千古。
霎時間,惟見清江一曲,綠蓑漁父。
杜詩博議
清初潘檉章的《杜詩博議》是和錢、朱二家注本同時的著作,該書在詩史互證方面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績,對錢箋作了很多補充和駁正,故為朱鶴齡《杜工部詩集輯注》、仇兆鰲《杜詩詳注》、楊倫《杜詩鏡銓》征引頗多。然而由于潘檉章于文字獄中罹禍慘死,其后注家征引多諱其真名,導(dǎo)致該書終于湮沒無聞。本文通過最大限度的輯佚,分析了《杜詩博議》一書的注釋特色,總結(jié)了其對杜詩學(xué)發(fā)展作出的重要貢獻。
文章快照: u2019!盻l可見周先生尚未意識到三書乃同一書。直到當代學(xué)者蔡錦芳于《杜甫研究學(xué)刊》發(fā)表《(杜詩博議>質(zhì)疑》一文J,指出《杜濤博議》~書的著者被嫁名于宋杜田、明王道俊乃是張冠李戴,其真正的作者應(yīng)該是潘檉章。這樣,一部沉埋了三百馀年的杜詩學(xué)文獻才得以重新納入學(xué)界的視野。潘檉章《杜詩博議》與錢謙益《錢注杜詩》和朱鶴齡《杜工部詩集輯注》產(chǎn)生于同時,雖然處于錢、朱雙子星座巨大光環(huán)的籠罩之下,但是《杜詩博議》的光輝并不因之而被掩映殆盡,相反,它的耀眼光芒有時反而更加熠熠灼人。然而由于其著者潘檉章遭遇文字獄慘禍,使得該本的流布受到很大影響,倘若沒有朱注的少量征引,我們幾乎對該本的特色及貢獻難窺一斑。通過輯佚后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杜詩博議》不僅對錢箋多所駁正,也為朱注增色不少,其對杜詩學(xué)所作的貢獻是不容抹殺的。因此正確評估其書的價值,重新確認該書在清代杜詩學(xué)史上的重要地位,就成為當代學(xué)者義不容辭的責(zé)任。參考文獻1顧炎武.顧亭林詩文集·亭林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2王錫闡.曉庵先生詩集.清道光元年(1821)刻本3朱彝尊.曝書亭集.四部叢刊.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224蔡錦芳.《杜詩博議》質(zhì)疑.杜甫研究學(xué)刊,1989(2)5仇兆鰲.杜詩詳注·凡例.北京:中華書局,19796潘檉章.松陵文獻·序.四庫禁毀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7錢謙益.修史小引·牧齋外集.日本京都大學(xué)文學(xué)部資料室藏本8潘檉章.松陵文獻·附錄.四庫禁毀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9錢謙益.有學(xu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O錢謙益.錢注杜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1鈕銹.觚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l2陳寅。缡莿e傳.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1l3潘檉章.松陵文獻·后序.四庫禁毀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l4周采泉.杜集書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l5杜信孚.同書異名匯錄·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士。孫微河北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博士后,副教授。王新芳女河北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講師,文學(xué)碩(收稿日期:2007—11—19編發(fā):梁穎)(上接第77頁)方比較少,在初印、后印本中修改的程度又有差異,這一問題很容易被忽略這個例子提醒我們,在古籍整理工作中,對翻刻本、哪怕是有名的翻刻本應(yīng)該審慎對待,不能將其簡單地等同于原本。在使用翻刻本之前,我們需要做更細致的版本比對工作,不僅要注意比對不同的刻本,還要注意比對同一刻本中的不同印本。引用文獻1阮元《爾雅注疏?庇洝非啊耙龘(jù)各本目錄”著錄為“明吳元恭仿宋刻本”,《十三經(jīng)注疏》頁二五六五,中華書局,1982年版。2阮元《爾雅注疏?庇洝贩Q明吳元恭本“間有一二小誤,絕無私意竄改處!3說見陳先行《打開金匱石室之門:古籍善本》頁124,上海文藝出版社,2003年版。u20184葉廷!洞稻W(wǎng)錄》卷四葉一,清同治八年刻本。5《瞿氏鐵琴銅劍樓藏書宋金元本書影識語》稱宋刻十行本有“吳仲丙氏”印,“丙”實為“內(nèi)”字之誤。6瞿冕良稱,明吳元恭本前有元恭序,“清顧廣圻仿刻本無此序”。見《中國古籍版刻詞典》頁6l“太素館”條,齊魯書社出版社,1999年版。7上海國際商品拍賣有限公司二oo七年秋拍第D364號拍品原題“清嘉慶丙寅吳縣顧廣圻刻本”,實為翻本甲。8詳《瞿氏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頁一六三“《爾雅》宋刊本”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郭立暄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研究中心,副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