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引用自“惠安縣志”
年17入府學(xué),“冠群庠”。嘉慶三年(1798年)鄉(xiāng)試,中式舉人;嘉慶十四年(1809年)赴京試,中式恩科第23名進(jìn)士,授河南郟縣知縣。他初赴郟縣,適值大荒,當(dāng)?shù)匕傩掌扔谏?jì),田畝為西商購買殆盡。他即出榜賤價贖回。有西商賂以兩萬金欲阻之,他嚴(yán)辭斥責(zé):“吾不以金易吾民也!”郟縣西通汝、洛二河,北撓大劉山,每逢大雨,山洪暴發(fā),循西而東,危及郟民。珩慷慨解囊,捐俸雇工筑石城,開渠引水,該縣從此無洪患,而近郭可取渠水灌溉農(nóng)田,免受干旱之苦。該縣龍山書院久廢,珩倡議修復(fù),延師置膏火,設(shè)義學(xué),扶持寒士,鼓勵上進(jìn),文風(fēng)為之一振。時徐廣縉家貧,珩饋金為其建家課業(yè),至登進(jìn)士。后徐廣縉在道光朝官居一品,任湖廣總督兼通商大臣。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徐為報(bào)知遇之恩,特饋建大坪孫府東花園,至今尚存。
孫珩
2009-10-13 23:05:59| 分類: 崧山洋厝孫氏 |
孫珩,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生,卒年不詳。字汝芾,號蘭陔,張坂鎮(zhèn)大坪村人。
孫珩自幼天資聰敏,性格剛毅,刻苦讀書,日誦千言。年17入府學(xué),“冠群庠”。嘉慶三年(1798年)鄉(xiāng)試,中式舉人;嘉慶十四年(1809年)赴京試,中式恩科第23名進(jìn)士,授河南郟縣知縣。
他初赴郟縣,適值大荒,當(dāng)?shù)匕傩掌扔谏?jì),田畝為西商購買殆盡。他即出榜賤價贖回。有西商賂以兩萬金欲阻之,他嚴(yán)辭斥責(zé):“吾不以金易吾民也!”
郟縣西通汝、洛二河,北撓大劉山,每逢大雨,山洪暴發(fā),循西而東,危及郟民。珩慷慨解囊,捐俸雇工筑石城,開渠引水,該縣從此無洪患,而近郭可取渠水灌溉農(nóng)田,免受干旱之苦。
該縣龍山書院久廢,珩倡議修復(fù),延師置膏火,設(shè)義學(xué),扶持寒士,鼓勵上進(jìn),文風(fēng)為之一振。時徐廣縉家貧,珩饋金為其建家課業(yè),至登進(jìn)士。后徐廣縉在道光朝官居一品,任湖廣總督兼通商大臣。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徐為報(bào)知遇之恩,特饋建大坪孫府東花園,至今尚存。
孫珩一度調(diào)任商邱知縣,又在商邱修建縣學(xué)、書院,教化士民,振興文化。后調(diào)柘城任職,河決,他不顧安危,自購小舟,冒險救民,又放賑筑堤,災(zāi)民得以生存。嗣復(fù)調(diào)商邱,遇虞河為患,他再次捐俸補(bǔ)筑堤岸。翌年,蘭儀堤決,柘城賴以無患,百姓感恩不盡,為立生祠,設(shè)“去思碑”,載其功德。
孫珩政績顯著,升任直隸州知州,護(hù)理歸德府知府。他清廉勤政,體恤民艱,深受百姓愛戴。姚中丞保舉他為道臺,孫珩目睹仕途艱難,托病辭官歸里。
孫珩返梓后,即創(chuàng)置義莊,課讀子孫,敦宗睦族。道光七年(1827年),知縣仝卜年倡建文峰書院兼考棚,以孫珩等8人為董事,集資兩萬金,擇地改建于縣城東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