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姓名:佐久間信盛,假名:さくまのぶもり(1527-1582),是日本戰(zhàn)國時代的武將,生于尾張國愛知郡山崎。
性別:男
生年:1527
卒年:1582
國籍:日本
時代:日本戰(zhàn)國時代
籍貫:尾張國愛知郡
民族:大和
身份:武將
簡介
通稱半介、右衛(wèi)門尉、夢齋定盛。居城是尾張山崎城、近江永原城和三河割屋城。曾經(jīng)侍奉織田信秀、織田信長兩代的織田家重臣。弟弟是佐久間盛次。
生平
桶狹間之戰(zhàn)在善照寺寡兵與今川家大軍奮戰(zhàn),此后受到信長的重用,擔任了信長養(yǎng)女五德姬嫁入德川家時的警護。因用兵冷靜,常被委以殿后的重任,因此又被稱為“殿后佐久間”。與“進攻柴田”的柴田勝家并稱。
在織田氏攻打觀音寺城期間,攻下箕作城獲得戰(zhàn)功。在伊勢長島成功平定一向宗勢力,在火燒比睿山戰(zhàn)斗中獲得相當大的功績。1571年(元龜2年)獲得近江國栗太郡一帶的知行地。
但自從三方原增援德川家大敗開始,信盛的武運急轉(zhuǎn)直下,信盛率領(lǐng)3000兵,支援德川軍在三方原的戰(zhàn)爭,但是信盛率先撤退,使平手泛秀陣亡,戰(zhàn)后遭信長斥責。在鎮(zhèn)壓伊勢長島的農(nóng)民起義失利后,信盛就顯得力不從心,在他的同僚水野信元被罷免的情況下,信長不但沒有怪罪他,反而給他增加了封地,依然表示對他重用。1576年,佐久間信盛被委任為攻打石山本愿寺(后來的大阪城)的總指揮,率領(lǐng)著尾張、三河、大和、河內(nèi)、和泉、紀伊六國的兵力,儼然是信長所有家臣中最大的軍團,但是他整整用了四年,直到1580年本愿寺方投降,歷時10年的本愿寺合戰(zhàn)才算結(jié)束。這一次,信長再也無法容忍了。1580年8月,信長以十九條罪狀,把信盛流放到高野山,翌年,其在大和國十津川死去,享年55歲,法名法洞無桂巌另稱宗佑。之后其子信榮獲許返回仕奉織田信忠。
佐久間信盛軍團
1577年2月, 織田軍 攻入 雜賀眾 的根據(jù)地 和泉 和 河內(nèi) 兩藩國, 寡不敵眾的 鈴木重秀 投降, 信長 成功地斬斷 本愿寺 的一只臂膀。(終于報那一槍之仇了。
但是, “可惡”的 本愿寺 仍然牢牢矗立在京畿附近, 象是插入 織田家 肘腋間的一顆大釘子, 是 信長 揮之不去的夢魘。 第一次木津川口海戰(zhàn) 失敗后, 信長 命令 佐久間信盛 頂替戰(zhàn)死的 塙直政 為前線指揮官, 繼續(xù)從陸路圍攻 本愿寺。
但是, 由于通向 本愿寺 的海路仍為 毛利氏 海軍所控制, 軍需糧草兵源 源源不斷地補充入寺, 織田軍 根本是望洋興嘆, 無可奈何。 看來想要徹底困死 本愿寺, 唯有先解決 毛利氏 水軍。
鑒于 毛利氏 的終級水戰(zhàn)武器“焙烙火矢”使 織田軍 在 第一次木津川口海戰(zhàn) 中吃其大虧, 織田信長 和他的水軍將領(lǐng) 九鬼嘉隆 絞盡腦汁,終于想到了克制的辦法。 很顯然, 普通木質(zhì)戰(zhàn)船極易被引燃, 但如果是鐵甲戰(zhàn)船呢? 織田水軍 特地弄來許多鐵皮,密密實實地釘在高大的“安宅船”表面上。 如此, 毛利水軍 的“焙烙火矢”就再也不靈了。 九鬼嘉隆 并在鐵甲船上安置了大炮, 把一艘古代帆船,硬生生地改裝成了現(xiàn)代鐵甲巡洋艦!
九鬼嘉隆 一共裝配了六艘鐵甲艦, 并于1578年6月26日大模大樣地開向 木津川口。 7月17日, 織田水軍 再次從水路封鎖了 本愿寺。
這還了得? 手下敗將 織田水軍 怎么還敢到太歲頭上動土? 11月6日, 毛利水軍 600艘戰(zhàn)船開到 木津川口, 準備再次教訓教訓不知天高地厚的織田水軍。 可是 毛利水軍 忘了一句古話,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啊。 雙方水軍剛一交火, 毛利軍士兵就發(fā)現(xiàn)“焙烙火矢”根本奈何不了裝備了鐵甲的新式戰(zhàn)船。 火矢剛碰到船身便落入海中, 培烙玉也在鐵皮上燒不起來, 而且, 鐵甲船船身高大,根本不可能從外側(cè)攀上。 相反, 面對密密麻麻的 毛利水軍, 九鬼嘉隆 不慌不忙指揮船上的大炮火槍還擊, 還不用瞄準, 每擊必中。 短小的毛利水軍 戰(zhàn)船在猛烈的炮火轟擊下紛紛沉沒, 損失慘重, 慌忙撤退。 此一役, 織田水軍 共擊沉百余艘 毛利水軍 戰(zhàn)船, 一雪第一次木津川口海戰(zhàn) 戰(zhàn)敗之恥。 而 毛利水軍 經(jīng)此一役威名盡喪。
第二次木津川口海戰(zhàn) 后, 毛利水軍 退縮回了領(lǐng)地, 本愿寺 再次被 織田軍 包圍得水泄不通。 1579年12月, 眼見寺內(nèi)糧草軍備即將用盡的住持顯如和尚 終于肯放下架子, 和“佛敵” 織田信長 和談。 1580年3月, 織田信長 借傀儡朝廷的名義向 本愿寺 發(fā)了通敕書, 企圖招安。顯如和尚 也順水推舟, 也立即回信同意接受停戰(zhàn)。 根據(jù)停戰(zhàn)協(xié)議, 顯如和尚 應(yīng)讓出住持之位, 退出 石山本愿寺。 4月9日, 顯如和尚將住持之位傳與兒子 教如和尚, 便攜妻子兒女移居 紀伊藩國。
織田信長本高興的以為 本愿寺 已經(jīng)投降了, 想不到 顯如 沒下山幾天就出了亂子。 原來 教如和尚 和一眾教徒骨干并不甘心失敗。 他們撕毀和約,聚集散兵游勇重新占領(lǐng)了 本愿寺, 繼續(xù)負隅頑抗。 在 紀伊 的 顯如和尚 聞訊大怒, 宣布與 教如 斷絕父子關(guān)系。 大約 顯如的如意算盤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存得 石山本愿寺 上 一向宗血脈, 以圖日后再興。 可年少氣盛的 教如 完全不了解老父親的良苦用心,把全盤計劃都砸了。
雖然 教如和尚 繼續(xù)抗戰(zhàn)之志心比天高, 但在 織田軍壓倒性優(yōu)勢面前還是無力回天。 8月, 在經(jīng)歷一連串戰(zhàn)敗之后, 教如和尚 終于覺悟到憑自己螢火之光是不可能與 信長 的日月爭輝的,才死了心投降。 8月2日, 教如 放棄抵抗下山, 而 本愿寺 隨即陷入一片火海當中。 大火燒了三天三夜, 可憐百年名剎毀于一旦。 至于這把火是織田軍 放的, 還是 教如 自己放的, 已成千古之謎。
不管怎樣, 從1570年9月13日夜打響的第一槍起, 長達10年的 石山戰(zhàn)爭 終告結(jié)束, 織田信長 的大本營 安土城 周圍所有反動勢力都被消滅, 織田軍 終能放心遠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