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楊再思,湖南靖州人,生于唐咸通十年(869)卒于五代后周顯德四年(957),享年88歲。楊是唐末五代靖州“飛山”峒蠻“酋長”號十峒首領(lǐng),人稱“飛山太公”。唐代末期,王室衰徵,天下紛爭,滿鎮(zhèn)割劇,其時敘州(治所在今黔陽縣西南黔城)南部一帶苗、瑤、侗各民族在潘金盛、楊再思的領(lǐng)導下,逐漸興旺繁盛,形成一個以飛山(距靖州縣城5公里)為中心的民族集團--“飛山蠻”,后梁時期,馬殷戰(zhàn)友據(jù)湖南,稱鹽王。
潘金盛領(lǐng)飛山和五開(今貴州省黎平縣)一帶,楊再思據(jù)敘州的潭陽、郎溪一帶,互為聲援,以拒馬殷。梁開平五年(911年)馬殷遣呂師周經(jīng)飛襲斬金盛。迫于形勢,楊率領(lǐng)"飛山蠻"余部,附于楚,被封為誠州刺史,屯 不僅挽救了處于滅亡邊緣的"飛山蠻",而且使其取得合法地位。為以后發(fā)展奠定了政治基礎,附楚后,楊勵精圖治,設立10峒,以其族姓散掌州峒,撫馭峒民。并以字派"再、正、通、光、昌、盛、秀"七字為等級建立封建領(lǐng)土制度,推動境內(nèi)各民族的團結(jié)和融合,從此“飛山蠻”進行興盛時期。五代之亂,天下多遭涂炭,獨城州兵民屯集,商賈出入,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yè)。馬楚政權(quán)滅亡后,楊之七子正巖將"飛山蠻"的統(tǒng)治范圍逐漸擴展到今湘西南,黔東南,桂西北廣大地區(qū)(包括湖南靖州、會同、通道、黔陽、懷化、溆浦、麻陽、芷江、新晃、新化、新寧、武岡、城步、綏寧、貴州、錦屏、黎平、天柱、從江、榕江、玉屏及廣西三江,龍勝等縣)。楊再思團結(jié)各州的兄弟民族歸順朝廷,因治國安邦功勛卓著,被宋王朝先后追封為威遠侯(“威遠侯”碑現(xiàn)收藏于會同),芙濟侯,廣惠存侯和芙黨侯!
歿后,湘、桂、黔三省邊境人民或其思德,或奉為神靈,或尊為祖先,普建飛山廟祀之。每年農(nóng)歷六月初六(楊的生辰)和十月二十六日(楊的忌辰)當?shù)厝罕姵Hワw山廟祭奠,經(jīng)久不衰。
人物生平
楊再思生于唐咸通十年(公元869年)農(nóng)歷六月初六,卒于后周顯德四年(公元957年)農(nóng)歷十月二十六日,壽88歲,葬于貴州省黎平縣長嶺崗,是唐未、五代“飛山蠻”酋長,號十峒首領(lǐng),人稱“飛山太公”。唐朝未年,藩鎮(zhèn)割據(jù),王室衰微,天下紛爭。其時敘州(治所在今洪江市黔城)南部一帶苗、侗各民族在首領(lǐng)潘金盛、楊再思的領(lǐng)導下逐漸興旺、形成一個以靖州飛山為中心的民族集團——“飛山蠻”。唐乾寧三年(公元896年),馬殷初據(jù)湖南,僭稱楚王,派兵侵誠州。后梁開平三年(公元909年),辰州(今沅陵)蠻酋宋鄴、敘州蠻酋潘成盛,互為聲援,宋率部攻打湘潭,潘率部攻打武岡。后梁乾化元年(公元911年)馬殷遣昭州(今廣西平樂縣)刺史呂師周帶領(lǐng)衡山之兵五千討之。呂師周引兵從城步徑間道至飛山,攀藤石而上,分軍布柵,至峒前斬潘之部將楊永磊,擒潘金盛至武岡殺害,殺害潘之部卒3000人,盡毀其營寨。
迫于這種形勢,為保全實力,不致被馬殷部將斬盡殺絕,楊再思統(tǒng)帥“飛山蠻”余部,以其地附于楚,被封為誠州刺史。這不僅挽救了處于死亡邊緣的“飛山蠻”,而且使其取得合法地位,為其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楊再思服楚后,設立古州(今貴州榕江縣)、龍里、潭溪、洪州、八角、湖耳、中林、亮寨歐陽、新化(以上均為貴州省黎平縣屬)等十峒,號十峒首領(lǐng),以其族姓散掌州峒,撫馭峒民。其子十二(含其弟二子),受土分鎮(zhèn)滇、黔;長子政隆,授知州,與子通蘊住守武岡;次子政滔,授知郡,住守羅蒙(今通道縣);三子政修,授刺史,住守真良(今綏寧);四子政約,授知州,住守辰州府(今沅陵);五子政炎,無官,住守羅巖(今通道縣東北境,舊稱羅巖洞);六子政綰,授知州,住守東山(今綏縣西北境);七子政巖,授國公,住守湖耳(今黎平縣屬)并鎮(zhèn)渠江(今靖州縣);八子政嵩,授都司,住守黃疆(今黎平縣西南);九子政權(quán),授太慰,住守潭溪(今黎平縣東部);十子政欽,授都統(tǒng),住守樂土(今黎平縣西南部);十一子政榮,授安撫,駐守澧州(今湖南澧縣);十二子政衡,授都使,住守西番。同時楊氏還以字派“再、正、通、光、昌、盛、秀”七字為等級建立封建領(lǐng)土制度,推動和加速了境內(nèi)各民族的融洽。五代之亂,天下多遭涂炭,獨誠州兵民屯聚、商賈出入,境內(nèi)之民,煥然改色,有禮樂文物之盛焉,此皆楊氏之功也。
馬楚政權(quán)滅亡后,楊氏子孫相繼弘揚祖業(yè),據(jù)《宋史·蠻夷二·誠徽州》載:“誠徽州,唐溪峒州,宋初楊氏居之,號十峒首領(lǐng),以其族姓散掌州峒!碧脚d國四年(公元979年)首領(lǐng)楊蘊始內(nèi)附。五年,楊通寶始入貢,命為誠州刺史。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其刺史楊正巖復來貢,是歲政巖卒,以其子通盈繼知州事。自此,“飛山蠻”的統(tǒng)治范圍逐漸擴展到湘西南、黔東南、桂東北廣大地區(qū)(包括湖南靖州、會同、通道、洪江、懷化、溆浦、麻陽、芷江、新晃、新化、新寧、武岡、城步、綏寧、貴州錦屏、黎平、天柱、從江、榕江、玉屏、廣西三江、龍勝等縣)。
楊再思由于能團結(jié)各地兄弟民族歸順朝廷,治國安邦,功威卓著,宋開寶中(公元968-976年)被追封為英惠侯;紹興三十年(公元1161年)封為威遠侯;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改封英濟侯;嘉定十一年(公元1219年)封廣惠侯;淳祐九年(公元1249年)封創(chuàng)遠英惠侯。歷代以來,散居在湘、桂、黔、川、鄂及東南亞各國的楊氏后裔,廣思其德,祀為神靈,尊為祖先,先后建飛山廟或飛山宮上萬處。其中最早興建的靖州飛山廟,宋元豐年間(公元1078~1083年始建于飛山絕頂之上。紹興二十五年(公元1156年)置于絕頂下方廣寺之左側(cè),后遷建于靖州縣城西一里許原作新書院左側(cè)至今,系紀念楊再思的總廟。每年生辰六月初六和忌日十月二十六日各地楊姓群眾均要舉行大型廟會活動。
個人履歷
楊再思(860—954),敘州(今黔城)人,唐咸通元年(869)六月初六日生,五代后周顯德元年(954)十月二十六日卒,享年九十四歲。
唐文宗開成四年(839),楊再思父親楊居本及其弟弟楊居慶、楊居忠,隨楊再思祖父楊臨牒,由淮南揚州丞,遷敘州長史。
唐懿宗咸通元年(860)六月初六日,楊再思出生敘州。
唐懿宗咸通十四年(873),楊再思隨父親楊居本守敘州。后江陵節(jié)度使舉楊再思為敘州知州,領(lǐng)五溪峒地。楊再思赴任后,在五溪地區(qū)建立峒制,管轄十五峒,亦稱五溪長史。
唐龍紀元年(889),楊再思受朝廷絹詔,分鎮(zhèn)滇黔,保境衛(wèi)國。
唐昭宣帝天佑年間(904—907),邊郡割據(jù)。楊再思臨危受命守沅州,分鎮(zhèn)黔滇,保境護唐,授左仆射尚書、江淮湖廣都鈴轄使,都統(tǒng)兵馬。
后梁太祖開平元年(907),朱晃廢昭宣帝,自稱皇帝。楊再思發(fā)誓不奉梁,亦不附楚,仍使用唐昭宣帝“天佑”年號,眾奉為誠州刺史,威名日盛,被稱為令公。楊再思堅持奉唐正朔,改敘州為誠州,誠心固守,自封“誠州牧”。使用唐哀帝“天佑”年號,村寨使用唐規(guī)、唐款,在西南腹地創(chuàng)建忠于唐室的藩鎮(zhèn),以功受唐誥封為“誠州刺史”,左仆射尚書,食邑一萬二千戶。
后梁乾化二年(912),楊再思私改敘州為誠州,以示“誠心固守”之意,并自封“誠州牧”。楊再思有十子,各為酋長,稱為“十峒蠻酋”。并以字派“再、政、通、光、昌、盛、秀”七字為等級,建立封建領(lǐng)土制度,推動境內(nèi)峒瑤苗各民族的團結(jié)和融合,從此敘州蠻進行興盛時期。
后唐清泰元年(935)七月十二日,楊再思第一夫人韓氏逝世,誥封一品夫人。生子三:楊政隆、楊政滔、楊政修。唐末帝李從珂表彰楊再思豐功偉績,授銀青光祿大夫、誠州刺史、左仆射尚書,食邑一萬二千戶。
后晉天福年間(937—944),楊再思領(lǐng)導征西、平南兩大戰(zhàn)役,將來犯界之部族在黔粵交界擊退,凱旋而歸。與西部諸峒酋長在平南一戰(zhàn),使諸峒酋長部屬威服,不敢冒犯誠州。
后晉天福九年(944),楊再思年邁,已是八十四歲高齡,自感心力不濟,遂將權(quán)交與十子分管,二子楊政滔主管軍權(quán),七子楊政巖主管政權(quán)。楊再思有十子,各為酋長,稱為“十峒蠻酋”。三子楊正修,管轄今綏寧、城步、新寧、武岡等峒寨地區(qū)。當時屬敘州蠻徽州赤水峒,故稱“赤水峒主”。
后周顯德元年(954)十月二十六日,楊再思逝世,享年九十四歲。葬於黎平縣長嶺崗。楊再思生前娶有五氏,依次生十子。
原配韓氏(892—936),唐仆射司馬韓至之女。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八月十七日誕生,誥封一品夫人。后唐清泰元年(935)七月十二日逝世,享年四十四歲。韓氏生子三:長子楊政隆、次子楊政滔、三子楊政修;
續(xù)配蒙氏(893—957),唐左拾遺蒙正言之女。唐昭宗景福二年(893)九月初九日誕生,誥封二品夫人。后周顯德四年(957)七月十二日逝世,享年六十五歲。蒙氏生子二:四子楊政約、五子楊政款;
繼配馬氏(904—975),安武節(jié)度使馬殷之女。唐昭宣帝天佑二年(904)八月十四日誕生,敕封端莊夫人。宋太祖開寶八年(975)七月初三日逝世,享年七十一歲。馬氏生子三:生六子楊政綰、七子楊政巖、八子楊政嵩;
側(cè)室潘氏(914—975),潘金盛之妹。后梁末帝乾化四年(914)六月十八日誕生,敕封端莊夫人。宋太祖開寶八年(975)七月十八日逝世,享年六十一歲。潘氏生九子楊政權(quán);
側(cè)室鄭氏(918—976),后梁末帝貞明四年(918)八月二十日誕生,敕封隨陣夫人。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十月十四日逝世,享年五十九歲。鄭氏生十子楊政儉,又名楊政欽。
五代之亂,天下多遭涂炭,獨誠州兵民屯集,商賈出入,社會安定,人民得以安居樂業(yè)。楊再思團結(jié)各州的兄弟民族歸順朝廷,因治國安邦功勛卓著,被宋王朝先后追封為威遠將軍,英惠公,英惠侯。歿后,湘、桂、黔三省邊境人民或其思德,或奉為神靈,或尊為祖先,普建飛山廟祀之。每年農(nóng)歷六月初六(楊的生辰)和十月二十六日(楊的忌辰),當?shù)厝罕姵Hワw山廟祭奠,經(jīng)久不衰。
后周顯德四年(957)七月十二日,楊再思第二夫人蒙氏逝世,誥封二品夫人。生子二:楊政約、楊政款。
宋太祖開寶八年(975)七月初三日,楊再思第三夫人馬氏逝世,敕封端莊夫人。馬氏生子三:楊政綰、楊政巖、楊政綰。七月十八日,楊再思第四夫人潘氏逝世,敕封端正夫人。潘氏生子一:楊政權(quán)。
楊再思諸子晉京納貢。朝廷追封楊再思為誠州刺史、英惠侯。楊政隆兄弟自從父親楊再思辭世以后,見炎宋興起(960),唐祚已終,人心歸宋,乃順應潮流,晉京面圣,稱臣朝貢,獻誠州版圖。宋太祖趙匡胤龍心大悅,贊揚楊氏父子濟世良策,守土有功,樹為靖邊楷模。
歷任官職
封楊政巖為誠州刺史,世襲父職,治誠州;楊政巖將“飛山蠻”的統(tǒng)治范圍逐漸擴展到今湘西南,黔東南,桂西北廣大地區(qū)。
封楊政隆為臨州知州,治洞口。后授江西豐城都練使,治豐城。
封楊政滔為正二品資政大夫,湖耳、古州、柳州等處防御使,龍虎衛(wèi)大將軍,都元帥,軍民宣撫使等職,治湖耳。
封楊政修為刺史,治城步,轄今綏寧、城步、新寧、武岡等峒寨地區(qū)。當時屬“飛山蠻”徽州赤水峒,故稱“赤水峒主”。
封楊政約為古州八萬軍民安撫使,治古州。
封楊政款為洪州刺史,治洪州。
封楊政綰為播州知州,居綏寧。
封楊政嵩為防疆使,治防疆。
封楊政權(quán)為太尉,治潭溪。
封楊政儉為威勝將軍,鎮(zhèn)黔陽。
相關(guān)信息
并追封楊再思為誠州刺史,賜爵英惠公、英惠侯,立楊英惠侯墓碑,嘉獎旌表,由朝廷賞賜兄弟絹帛回籍。從二世起,隨官任職,散居十地。子孫開始與土著峒苗各族聯(lián)姻融合。宋初,在民族地區(qū)設置總管府、軍民總管府、都護府等地方政權(quán)。自三世起,楊再思后裔世襲土府的有古州八萬軍民總管府等,官民相通,地方升平,出現(xiàn)了空前盛世。朝廷思念楊氏治世之德,九次褒封楊再思為王侯,弘揚德范,賜廟供養(yǎng)。五溪地區(qū)各民族人們也紛紛建立廟宇,祭祀楊再思。至今仍然香火不斷。宋詩人陸游題楊再思廟對聯(lián)云:“澄清烽火煙,赤膽忠心昭日月;開辟王化路,宣仁布義壯山河”。
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十月十四日,楊再思第五夫人鄭氏逝世,敕封隨陣夫人。生子一:楊政欽,亦名楊政儉。
楊再思是唐未五代時期靖州“飛山”蠻“酋長”,號十峒首領(lǐng),人稱“飛山太公”。
唐代末期,王室衰徵,天下紛爭,滿鎮(zhèn)割劇,其時敘州(治所在今黔陽縣西南黔城)南部一帶苗、瑤、侗各民族在潘金盛、楊再思的領(lǐng)導下,逐漸興旺繁盛,形成一個以飛山(距靖州縣城五公里)為中心的民族集團——“飛山蠻”。
后梁時期,馬殷據(jù)湖南,稱楚王。潘金盛領(lǐng)飛山和五開(今貴州黎平縣)一帶,楊再思據(jù)敘州的潭陽、郎溪一帶,互為聲援,以拒馬殷。
梁開平五年(911)馬殷遣呂師周經(jīng)飛山襲斬金盛。迫于形勢,楊率領(lǐng)“飛山蠻”余部,附于楚,被封為誠州刺史,不僅挽救了處于滅亡邊緣的“飛山蠻”,而且使其取得合法地位。為以后發(fā)展奠定了政治基礎。附楚后,楊勵精圖治,設立10峒,以其族姓散掌州峒,撫馭峒民。并以字派“再、政、通、光、昌、盛、秀”七字為等級建立封建領(lǐng)土制度,推動境內(nèi)各民族的團結(jié)和融合,從此“飛山蠻”進行興盛時期。
五代之亂,天下多遭涂炭,獨誠州兵民屯集,商賈出入,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yè)。馬楚政權(quán)滅亡后,楊之七子正巖將“飛山蠻”的統(tǒng)治范圍擴展到今湘西南,黔東南,桂西北廣大地區(qū)(包括湖南靖州、會同、通道、黔陽、懷化、溆浦、麻陽、芷江、新晃、新化、新寧、武岡、城步、綏寧;貴州錦屏、黎平、天柱、從江、榕江、玉屏及廣西三江、龍勝等縣)。
楊再思團結(jié)各州的兄弟民族歸順朝廷,因治國安邦功勛卓著,被宋王朝先后追封為威遠侯,芙濟侯,廣惠存侯和芙黨侯。歿后,湘、桂、黔三省邊境人民或其思德,或奉為神靈,或尊為祖先,普建飛山廟祀之。每年農(nóng)歷六月初六(楊的生辰)和十月二十六日(楊的忌辰)當?shù)厝罕姵Hワw山廟祭奠,經(jīng)久不衰。
“赤水峒主”楊政修
唐末宋初,在今邵陽、懷化兩個地區(qū)的南部,有一個當時被稱為“飛山蠻”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其首領(lǐng)名叫楊再思,號稱“飛山令公”。他有十子,各為酋長,稱為“十峒蠻酋”。
后晉天福九年(944),楊再思年邁,已是八十四歲高齡,自感心力不濟,遂將權(quán)交與十子分管,二子楊政滔主管軍權(quán),七子楊政巖主管政權(quán)。三子楊政修,管轄今綏寧、城步、新寧、武岡等峒寨地區(qū)。當時屬敘州蠻徽州赤水峒,故稱“赤水峒主”。楊再思有十子,各為酋長,稱為“十峒蠻酋”。
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 楊政修款附趙宋王朝。第二年,楊政修經(jīng)魁進士,敕差韶州都統(tǒng),并授銀青光祿大夫之職。宋真宗乾興元年(1022),楊政修歿。葬今城步苗族自治縣土橋農(nóng)場狗崽石,為城步楊姓苗族始祖。楊政修后裔繁衍于湘西南、桂西北、黔東南一帶,全國聞名的許多苗族將領(lǐng),史稱“楊氏世勛”,與山西太原“楊氏世將”齊名。楊政修墓至今保存完整。已列為城步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峒首領(lǐng)”楊政巖
楊再思是唐未五代靖州“飛山”“酋長”,號十峒首領(lǐng),人稱“飛山太公”。楊再思勵精圖治,設立10峒,以其族姓散掌州峒撫馭峒民。并以字派“再、正、通、光、昌、勝、秀”七字為等級建立封建領(lǐng)土制度。
后晉天福九年(944),楊再思年邁,已是八十四歲高齡,自感心力不濟,遂將權(quán)交與十子分管,二子楊政滔主管軍權(quán),七子楊政巖主管政權(quán)。楊再思有十子,各為酋長,稱為“十峒蠻酋”。
宋建隆三年(962),周行逢死,其子周保權(quán)繼位。部將不服,湖南再次卷入戰(zhàn)亂。敘州刺史鐘志存奔武陽徽州蠻酋長楊政巖。楊政巖遂以十峒稱王,惟留徽、誠二州,諸縣皆廢。楊政巖將“飛山蠻”的統(tǒng)治范圍逐漸擴展到今湘西南,黔東南,桂西北廣大地區(qū)(包括湖南靖州會同、通道、黔陽、懷化、溆浦、麻陽、芷江、新晃、新化、新寧、武岡、城步、綏寧、貴州、錦屏、黎平、天柱、從江、榕江、玉屏及廣西三江,龍勝等縣)!
有宋以來,再思裔孫即為湘西、黔東等地之土著士家大族、當?shù)厥最I(lǐng),后為各地世襲土官,對當?shù)厣鐣(wěn)定,生產(chǎn)之振興,文化之發(fā)展,不無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