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概況
簡介
Erving Goffman 爾文·戈夫曼(1922年6月11日~1982年11月19日),是一名加拿大的社會學家和作家。
也是美國社會學協(xié)會的第73任主席,戈夫曼對社會學理論的最大貢獻是在他1959年的書中《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現(xiàn)》開始的戲劇透視法的符號互動論研究。
2007年,戈夫曼被時代高等教育指南在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中知識引用率最高的榜單上列第6位,僅次于Anthony Giddens安東尼·吉登斯并排在Jürgen Habermas尤爾根·哈貝馬斯前一位。
個人資料
20世紀,社會學家, | |
生于 | 1922年6月11日,曼維爾,艾伯塔,加拿大 |
---|---|
去世 | 1982年11月19日,費城,美國 |
原因 | 癌癥 |
教育 | 圣約翰技術中學, 馬尼托巴大學學士, 多倫多大學學士, 芝加哥大學文科碩士,博士, |
傳記
戈夫曼生于1922年在曼維爾, 艾伯塔, 加拿大。他是在20世紀開始前大批俄羅斯向加拿大移民潮中的烏克蘭家庭的后裔。家里后來遷移到馬尼托巴的多芬,那里是他父親裁縫生意發(fā)家的地方。在上溫尼伯中學的三年后,在二戰(zhàn)開始的第一年他成為了馬尼托巴大學的學生(主修化學專業(yè)),但是他離開了學習并遷移到渥太華并為由John Grierson建立的加拿大國家電影公司工作。后來他將興趣發(fā)展為社會學。在這段時期他遇見了北美著名社會學家 Dennis Wrong。這個見面也激勵了他后來離開馬尼托巴進入了多倫多大學,1945年完成學業(yè)并獲得了社會學和人類學學士。后來,他去了芝加哥大學并分別在1949年和1953年收獲了他的社會學碩士和博士學位。他也是女演員Frances Bay的弟弟。
.
社會學家 — 戈夫曼
和許多其他社會學家一樣,戈夫曼在發(fā)展他自己的理論框架時深受George Herbert Mead和Herbert Blumer的影響。戈夫曼和Everett Hughes, Gregory Adams, Edward Shils, 與W. Lloyd Warner共同在芝加哥大學學習。后來他成為了學術的先驅,面對面的影響,或微社會學,詳細描述了“戲劇化影響”和人類的互動,并發(fā)展了許多影響深遠的理念。
戈夫曼對社會學理論的最大貢獻是在他1959年的書中《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現(xiàn)》開始的戲劇透視法的符號互動論研究,是由George Santayana關于面具的題詞開始的。在符號互動論的傳統(tǒng)的大量工作中,他凝練了中心理念和應用。對于戈夫曼來說,社會學不是均質的。我們必須在不同的設定下扮演不同的角色。我們所爭論的背景不是因為社會學的龐大,而是他具體的背景和環(huán)境。戈夫曼建議說生活猶如劇場,但是我們仍需要停下來并有一個裝扮的空間:在面對面的符號互動后面有一個更大的背景!霸谧晕冶憩F(xiàn)中”,戈夫曼試圖理解個人扮演他或她的各自部分在維持整個社會世界的范圍內顯得微不足道。事實上,他引用的個人為“栓”指當“在某些協(xié)同工作的時候會被涉及/波及到”。
作品
戈夫曼撰寫了一下作品:《擗護:對精神病人和其他同住者社會狀態(tài)的評論集》,《框架分析:經(jīng)驗組織的評論集》,《互動禮儀:面對面行為的評論集》,《交談的方式》和其他許多書籍和評論集。他的許多作品都為社會學科奠定了基礎以及媒體學習的框架概念。
生平
戈夫曼(Erving Goffman,1922-1982年)美國社會學家,符號互動論代表人物。于1922年出生于加拿大曼維爾,1945年畢業(yè)于多倫多大學,1953年在芝加哥大學獲博士學位。1962-1968年任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社會學教授。1968年在賓夕法尼亞大學任本杰明·富蘭克林人類學和社會學教授。1981-1982年任美國社會學協(xié)會主席。1945-1951年間曾在設得蘭群島進行實地調查,并據(jù)此寫出他的第一部重要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現(xiàn)》。
思想背景
亞當.斯密、休謨、弗格森、詹姆斯關于人的思想;鮑德溫、杜威的社會思想;庫利的“鏡中我”理論,托馬斯、米德和布魯默的符號互動論思想。
主要學術思想
根據(jù)人際互動的場合可以將互動分為兩種:“社會機構”內經(jīng)常和持續(xù)性的互動、沒有界限和臨時性的互動。社會機構好比一個舞臺,人們的社會行為就是社會表演,人們在互動過程中按一定的常規(guī)程序(即劇本)扮演自己的多種角色,表演中人們都試圖控制自己留給他人的印象,通過言語、姿態(tài)等表現(xiàn)來使他人形成自己所希望的印象(稱為“印象管理”);為了實現(xiàn)印象管理,人們運用一些手段(外部設施和個人的裝扮)裝點門面。人們表演的區(qū)域有前臺(人們進行表演的地方)和后臺(為前臺表演做準備不讓觀眾看到的地方)之分;根據(jù)表演目的的不同可以分為“誤導的表演”和“神秘的表演”。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表演與互動就是一場游戲,是某個“定義”取得勝利或成功地被人們接受的過程,成功的印象管理需要整個劇組進行合作。相遇式互動的最突出特點是人們之間持續(xù)性的相互注意,雖然區(qū)別于社會機構里的表演,但印象管理的原則在此仍舊是適用的;“角色距離”是個人與其假定的角色之間存在的差距,它說明個人在某種角色上能否積極發(fā)揮作用取決于他與該角色相適應的程度。
主要著作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xiàn)》(1956)、《避難所》(1961)、《邂逅》(1961)、《公共場所行為》(1963)、《污記》(1963)、《互動儀式》(1967)、《框架分析》(1974)、《交談方式》(198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