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葉海煙

    葉海煙

    葉海煙,作為一位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權威學者,葉海煙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自然有著難以割舍的情懷。在兩岸還未完全“解凍”的上個世紀90年代,葉海煙就指出,臺灣要發(fā)展,離不開對于中華文化的認同。雖然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同為目前臺灣文化的兩大淵藪,但是臺灣和祖國大陸之間,存有血緣、文化、思想觀念的同質性,要想真正讓臺灣獲得發(fā)展,那么讓“中國”這一內涵透過文化力得到舒解,則是一個必須的前提——所以,他很贊同“文化中國”這個提法。


    治學經歷

    第一次看到葉海煙這個名字,源自于一份臺灣哲學刊物上的論文署名,這篇論文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入手,深入淺出地論述并比較了“新儒家”發(fā)展概況。雖然內容涉及頗為艱澀的傳統(tǒng)哲學史,但出手開闊,論述通暢,頗具散文家的氣度。

    后來,通過師友們的了解,我終于知道,這位名叫葉海煙的前輩學者,不但是當代中國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更是享譽華語文壇的散文作家,這讓我對他更為感興趣。再后來,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獲得了這位學術前輩的聯系方式,我大膽地給他發(fā)電子郵件,請教學術問題。他非但不嫌我淺陋,還親筆給我寫信,給我郵寄資料。春節(jié)時,還專程給我這個初出茅廬的學子回寄了一張來自于臺灣的賀年片,絲毫沒有一丁點國際知名學者的架子。

    真正的學術大師,當是虛懷若谷、心無城府的,而純粹的哲學家,就應該向葉海煙先生這樣坦蕩、謙遜,而這一切,又來自于他對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認同與造詣,或許這才是傳統(tǒng)哲學研究的真正奧義所在。

    矢志不移的治學道路

    夢與理想是有差距的,正如英國作家羅瑟蒂所說:“當夢沒有上升到理想的層面時,它永遠只是即將醒來的夢而已。”

    少年時的葉海煙,懷揣著哲學之夢,在方東美、嚴靈峰等前輩大師的帶領下,一頭扎進了中國哲學的海洋中。碩士畢業(yè)后,和其他臺灣青年一樣,服了幾年兵役之后,他進入了一所中學任教。

    葉海煙

    可惜的是,中學里并沒有哲學課程,他沒有了用武之地。幾年兵役并未讓他消磨對哲學的熱愛,久而久之,哲學之夢成為了他執(zhí)著的哲學理想。誠然,一旦夢上升為理想之后,就變成了一種強大的動力。受過哲學名師栽培的葉海煙,在中學里卻只能教授史地課程,這讓胸懷理想的他覺得非常局促。

    四年的中學教師生涯,讓葉海煙徹底明白了自己需要什么,終于,他決定辭職攻讀博士,至于學校,仍然選擇自己哲學夢變成哲學理想的輔仁大學。

    在輔仁大學攻讀博士期間,他延續(xù)了自己的莊子研究,但是已過而立之年的葉海煙,又將目光投射到了“生命哲學”,而這既是葉海煙經歷了生命歷練感悟的結果,也是他多年來治學的心得——哲學本身就應該叩問生命的終極價值。此刻的他,不再是一個青澀追夢的嘉義少年,而是一位有明確學術追求的青年學者。

    葉海煙選擇“生命哲學”,還和他人生中的第三位導師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他就是臺灣輔仁大學第二任校長、名譽校長羅光先生。

    在葉海煙即將攻讀博士學位時,羅光先生走入進他的學術人生。作為唯一的在羅馬傳信大學(Urbaniana University)獲得博士學位,并擔任天主教全球主教大公會議傳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的華人天主教權威,羅光還兼任著天主教臺北總主教這一神圣職務。

    值得一提的是,羅光并不僅是一位天主教權威,而是與方東美先生一樣,他還是一位學貫中西、精通比較哲學的文化大師。在哲學界極富盛名的巨著《中國哲學史大綱》便是出自于羅光之手。

    在羅光的指引下,葉海煙開始關注中西方哲學比較的同時,還傾力于“生命哲學”的研究,他的博士論文《莊子與生命哲學》在臺灣出版后,獲得了學術界較高贊譽與一致肯定,成為了上個世紀80年代莊子哲學研究的代表著作之一。

    博士畢業(yè)后,葉海煙懷著對輔仁大學的深厚感情留校任教,方東美、嚴靈峰與羅光等前輩大師,也都相繼作古。葉海煙笳吹弦頌地繼承了老一輩學者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與開闊的學術視野,很快成為了上個世紀80年代崛起的中國傳統(tǒng)哲學知名學者之一。

    成名后的葉海煙,始終未曾放棄對于傳統(tǒng)哲學的研究。他深知,哲學只有橫向比較才有研究的深度,與其他人文學科不同,停留在故紙堆里而放棄對人文精神的探索與終極關懷的的哲學,始終是等而下之的。他為了真正探索中國哲學的精義,遂毅然在不惑之年選擇了繼續(xù)深造,在新儒家杜維明先生的推薦下,葉海煙遠涉重洋,在美國哈佛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一方面,他將傳統(tǒng)的中國哲學“輸出去”,另一方面,又憑借著自己在輔仁大學打下的中西哲學的深厚功底,將西方哲學“融會貫通”到了中國哲學當中。

    回到臺灣后的葉海煙,受聘東吳大學擔任哲學系主任一職,并當選為臺灣哲學學會的理事長與臺灣宗教學會的秘書長,成為了臺灣哲學研究名副其實的“掌門人”,這一切當是與葉海煙數十年如一日的勤勉治學、精益求精分不開的。

    踐行“文化中國”理想

    作為一位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權威學者,葉海煙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自然有著難以割舍的情懷。

    在兩岸還未完全“解凍”的上個世紀90年代,葉海煙就指出,臺灣要發(fā)展,離不開對于中華文化的認同。雖然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同為目前臺灣文化的兩大淵藪,但是臺灣和祖國大陸之間,存有血緣、文化、思想觀念的同質性,要想真正讓臺灣獲得發(fā)展,那么讓“中國”這一內涵透過文化力得到舒解,則是一個必須的前提——所以,他很贊同“文化中國”這個提法。

    “在建立主體性(文化)的同時,我們應該開放傳統(tǒng)、開放當代,甚至開放兩岸、開放國際”——這是葉海煙在上個世紀90年代,對于島內一批狹隘保守主義者們的批評。當下看來,這句話仍然有著高瞻遠矚的現實意義,畢竟兩岸都同屬于中華文化,理應捐棄前嫌,共同開放,共創(chuàng)雙贏。

    早在十幾年前,葉海煙就身體力行地實現著他“文化中國”的學術理想,與大陸學者合作辦學術雜志、出席或組織兩岸各種學術研討會并在大陸著書立說,談論兩岸的文化同質性。作為一位心胸開闊的哲學家,葉海煙對于自己的民族、文化有著非同一般的認同感。他還將這一學術理想,身體力行地轉換為對于青年人的教育當中。這與當年那套讀本對于中學時代葉海煙的影響,幾乎是薪火相傳的。

    “大學通識教育”是近年來葉海煙一直在實踐的學術理想。傳統(tǒng)哲學的意義,并不在于困頓書齋,而是在于啟迪人生。葉海煙讓枯燥艱澀的傳統(tǒng)哲學走出文獻資料庫,插上了理想的翅膀,飛到了每一個大學生的心里,喚醒了下一代人的文化共鳴,他成為了一位名副其實的哲學“傳道者”。

    葉海煙先后擔任兩所大學哲學系主任,還在學校里開辟了“咖啡時間”,主張師生之間、同學之間進行懇談、互動,用哲學來解讀社會現象、國際關系,使自己“學有所用”,從而形成自己的精神理想。葉海煙認為,“舉凡社會問題,人生處境,都是需要哲學思考的,年輕人如果失去理想,文化愿景就很難建構了!

    哲學家的身份,讓很多人忽視了葉海煙還是一位卓越的散文作家,早在嘉義中學時,他就在林錦志老師的指導下,開始涉足文學創(chuàng)作,文學也是他在服兵役時的精神寄托,讓他保持自己對于夢想變?yōu)槔硐氲淖分穑盟约旱脑捳f,“寫散文的時候,我希望透過文字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蛟S,這正是一個哲學家的文學情懷吧。

    迄今為止,葉海煙已經出版了數十部散文作品集,并在多家文學刊物上開辟專欄。葉海煙還是一位早慧的散文家,早在20多歲的時候,他就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散文集,而那時的他,還只是一個在哲學門前徘徊的青年。

    作為一名卓越的傳統(tǒng)文化研究學者,他更是一位律己嚴格的作家。他這樣認同文學創(chuàng)作與自己所研究的傳統(tǒng)文化之間的關系,他說:“文學創(chuàng)作不能只是玩票,因為文學有它莊嚴、不可替代的一面。對我這樣一個哲學研究者來說,文學既是一種潤滑,也可以培養(yǎng)我的生命情境。文學、藝術、哲學不是本來就都在我們生活的世界嗎?”

    從懷揣哲學之夢的嘉義少年,到今日年近花甲的著名哲學家,葉海煙不懈地將自己的夢轉換為理想,再變?yōu)楝F實。

    代表性個人著述

    期刊論文

    1.葉海煙,1996年2月〈人文社會與圣王之道——當代新儒家的論題反思〉, 哲學與文化月刊,pp.1281-1299。

    2.葉海煙,1996年8月〈哲學的理想與理想的哲學——論唐君毅人文意識的根源性與終極性〉,哲學雜志,pp.120-135。

    3.葉海煙,1996年11月〈齊物論與人間世——一場知識與權力的對話〉,哲學與文化月刊,pp.2168-2176。

    4.葉海煙,1996年12月〈莊子哲學的「陰陽」概念〉,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pp.135-151。

    5.葉海煙,1997年4月〈老莊哲學的倫理向度〉,哲學與文化月刊,pp.327-336。

    6.葉海煙,1998年3月〈道家思想中的自由、超脫與解放——并論道家的情意教育觀〉,通識教育季刊第五卷第一期,pp.27-40。

    7.葉海煙,1998年9月〈生態(tài)保育與環(huán)境倫理的道家觀點〉,哲學與文化月刊,pp.814-823。

    8.葉海煙,1998年12月〈通識教育與中國人文精神〉,哲學與文化月刊,pp.1098-1108。

    9.葉海煙,1998年1月〈臺灣文化的意義建構與定向問題〉,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五期,pp.217-234。

    10.葉海煙,2000年4月〈儒學與當代倫理教育〉,哲學與文化月刊,pp.321-328。

    11.葉海煙,2000年4月〈兩岸新儒學發(fā)展的比較研究 (1987-1997) 〉,東吳哲學學報,pp.1-27。

    12.葉海煙,2000年9月〈臺灣文化與當代新儒學的對話——以倫理課題為核心的展開〉,哲學與文化月刊,pp.809-817。

    13.葉海煙,2000年10月〈儒佛會通的倫理向度與超越向度-以熊十力《新唯識論》為例〉,世界中國哲學學報創(chuàng)刊號,pp.1-22。

    14.葉海煙,2000年4月<人間佛教中道觀與儒家倫理觀-以 成佛之道="成佛之道" 為例="為例" 世界中國哲學學報3="世界中國哲學學報3" pp.121-136="pp.121-136">

    15.葉海煙,2000年4月〈論莊子哲學的宗教性〉,東吳哲學學報第六期,pp.45-60。

    16.葉海煙,2002年1月〈儒家倫理觀的當代性與現代性〉,哲學與文化月刊,pp.16-29。

    研討會論文

    1.葉海煙,1996年8月 〈方東美的新道家哲學〉,道家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

    2.葉海煙,1996年12月〈老子的環(huán)境倫理觀〉,環(huán)保哲學與簡樸生活學術研討會,臺北。

    3.葉海煙,1997年3月〈玄理與飲食之道〉,「飲食與文化」學術研討會,東吳大學。

    4.葉海煙,1997年4月〈理性、文化與俗世化問題〉,第一屆臺灣儒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成功大學。

    5.葉海煙,1997年6月〈「比較」作為一種方法對當代中國哲學的意義〉,第一屆比較哲學學術研討會,南華管理學院。

    6.葉海煙,1997年6月〈老莊哲學的文化解構論〉,「文化與差異」學術研討會,東吳大學哲學系。

    7.葉海煙,1997年8月〈譚嗣同仁學的人學意義〉,海峽兩岸譚嗣同思想學術研討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8.葉海煙,1997年12月〈道家思想中的自由、超脫與解放——并論道家的情意教育觀〉,第五屆通識教育教師研習營,東吳大學。

    9.葉海煙,1997年12月〈莊子論惡與痛苦〉,「惡與痛苦」學術研討會,臺北。

    10.葉海煙,1998年3月 〈通識教育與中國人文精神〉,「國軍通識教育」學術研討會,臺北。

    11.葉海煙,1998年4月〈所謂「臺灣文化」的意義建構問題〉,東吳大學文學院第十一屆系際學術研討會,臺北。

    12.葉海煙,1998年4月〈全人理想的現代意義〉,「生活文化的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臺北。

    13.葉海煙,1998年9月〈儒學的系統(tǒng)與系統(tǒng)的儒學——并論牟宗三「哲學原型」的提出〉,「牟宗三與當代新儒學」國際學術會議,山東濟南。

    14.葉海煙,1998年10月〈道家觀點的生死教育〉,「哲學、生死與宗教」國際學術研討會,南華管理學院。

    15.葉海煙,1998年12月〈莊子的末世觀〉,「末世與教望」學術研討會,臺北。

    16.葉海煙,1998年12月〈當代新儒家的佛學詮釋——以牟宗三為例〉,第三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華梵大學。

    17.葉海煙,1998年12月〈玄學人性論的現代意義〉,魏晉南北朝學術研討會,臺北。

    18.葉海煙,1999年1月〈臺灣文化的倫理議題商榷〉,當前社會之道德重整與心靈改革學術研討會,屏東。

    19.葉海煙,1999年1月〈臺灣文化的意義建購與定向問題〉,哲學.社會.文化——第三屆人文社會科學哲學基礎研討會,臺北。

    20.葉海煙,1999年1月〈《太一生水》與莊子的宇宙觀〉,本世紀出土思想文獻與中國古典哲學研究兩岸學術研討會,臺北。

    21.葉海煙,1999年5月〈道德的實踐與生命的實踐——以儒學為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東吳大學哲學系。

    22.葉海煙,1999年12月〈臺灣文化與當代新儒學的對話——以倫理課題為核心的展開〉,第二屆臺灣儒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成功大學。

    23.葉海煙,1999年12月〈方東美的新儒家哲學〉,方東美先生百歲誕辰紀念學術研討會,臺北。

    24.葉海煙,1999年3月〈臺灣士林哲學的儒學詮釋〉,儒學研究計劃研討會,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25.葉海煙,2000年4月〈唐代儒學的人性論——以韓愈與李翱為例〉,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東吳大學中文系。

    26.葉海煙,2000年5月〈儒佛會通的倫理向度與超越向度——以熊十力《新唯識論》為例〉,第五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華梵大學哲學系。

    27.葉海煙,2000年5月〈莊子齊物論與當代交談倫理〉,〈中國哲學與全球倫理〉國際學術研討會,東吳大學哲學系。

    28.葉海煙,2000年10月〈論莊子哲學的宗教性〉,道家道教學術研討會,高雄。

    29.葉海煙,2000年11月〈生活與文化互動中的臺灣新儒學〉,〈臺灣儒學與現代生活〉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

    30.葉海煙,2000年11月〈當代新儒學與基督宗教的哲學對話——以唐君毅為例〉,〈基督宗教哲學與中華文化的交談〉國際學術研討會,輔仁大學。

    31.葉海煙,2000年12月〈臺灣文化的海洋愿景——以高雄為例〉,二OOO年高雄研究學術研討會,高雄。

    32.葉海煙,2000年12月〈朱熹的社會倫理觀〉,〈朱子學的回顧與二十一世紀的展望〉學術研討會,臺北。

    33.葉海煙,民年1月〈儒學倫理與儒學前景——文化典范的中西交遇及其現代意義〉,公元二OOO年基督信仰之生命力研討會,輔仁大學。

    專著

    1.葉海煙,《莊子的生命哲學》,東大圖書公司,臺北,1990年4月出版。

    2.葉海煙,《道德、理性與人文的向度》,文津出版社,臺北,1996年1月出版。

    3.葉海煙,《老莊哲學新論》,文津出版社,臺北,1997年9月出版。

    4.葉海煙,《人文與哲學的對話》,文津出版社,臺北,1999年11月出版。

    5.葉海煙,《中國哲學的倫理觀》,五南圖書公司,臺北2002年出版。

    名人推薦
    • 蔣再鳴
      蔣再鳴,浙江杭州人。男。獨立策展人,中國藝術品市場資深專家,四川大學藝術學院客座教授,文化部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委員。
    • 黃寬重
      黃寬重(Kuan-chung Huang) 1949年7月26日出生,臺灣省宜蘭縣人。中興大學文學士,臺灣大學文學碩士、歷史學研究所博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哈佛燕...
    • 莊吉發(fā)
      莊吉發(fā),1936年5月24日生,臺灣苗栗南莊鄉(xiāng)客家人,原籍廣東陸豐,當代著名清史、滿族史專家。現為臺北故宮博物院退休研究員、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 于曉威
      于曉威,男,滿族,1970年生。先后畢業(yè)于遼寧大學中文系暨遼寧文學院作家班,北京魯迅文學院第四屆全國中青年作家高級研討班,上海首屆全國作家研究...
    • 祖爾東·沙比爾
      筆名:賽比(1937年4月~1998年8月13日)維吾爾族。新疆伊寧人。1962年開始發(fā)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長篇小說《阿布拉力風云》、《探...
    • 周新天
      周新天,男,1968年生,供職于江蘇省泰興市文廣新局,泰興市作家協會主席。1989年始發(fā)表作品,已發(fā)表各類作品130多萬字,多為小說和戲劇。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