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沈遼(1032—1085),字睿達,宋錢塘(今余杭)人。沈遘的弟弟,《夢溪筆談》作者沈括的族侄。自幼嗜讀《左傳》、《漢書》,曾鞏、蘇軾、黃庭堅常與之唱和,王安石、曾布皆習其筆法。本無意于功名,王安石曾有“風流謝安石,瀟灑陶淵明”之稱。后由三司使吳充舉薦,負責監(jiān)內(nèi)藏庫。熙寧初(1068)任審官西院主簿,因與王安石意見不合被免職。不久以太常寺奉禮郎監(jiān)杭州軍資庫,任轉(zhuǎn)運使。派至華亭縣主持地方政事,因縣民紛爭受嫌株連,罷官流放永州(湖南零陵),后改徙池州,到貴池,喜曰:“使我自擇,不過爾耳!敝屹F池齊山上,名曰云巢。輯所錄為《云巢集》,原有20卷,現(xiàn)存10卷。為文雄奇峭麗,長于詩詞歌賦,詩文自成一家。尤其精于書法。以為神韻雖得于心,然法度必資講學。少時學其家傳師,晚自云學王獻之。妙于楷、隸、行諸書,備古今體,寸墨尺紙,落筆輒為人爭取。卒年五十四!端问繁緜鳌、《攻槐集》、《東坡集》、《夢溪筆談》等有其人物傳記。與哥哥沈遘、叔叔沈括合稱“三沈”。
兄弟
沈遘(1025—1067),字文通,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沈括之從侄(諸史皆以括為遘從弟。此依書錄解題)。生于宋仁宗天圣三年,卒于宋英宗治平四年,年四十三歲!尽端问繁緜鳌纷髂晁氖。此從《三續(xù)疑年錄》據(jù)王荊公集】與弟弟沈遼、叔叔沈括俱有文名,稱為三沈;实v元年(1049),弱冠之年登進士第,為榜眼。任通判江寧府。歸,上奏《本治論》10篇,仁宗頗為欣賞。除集賢校理,不久,為起居舍人,修起居注,加之制誥。因其父犯事免職,出知越州。嘉祐七年(1062)為尚書禮部郎中,徙知杭州。英宗時召知開封府,遷龍圖閣直學士。沈遘為人和謹,勤于接下。通達博識,才干超群,明于吏治,所到之處,恩威并用,令行禁止,多有建樹。百姓無力喪葬的,給予賑濟;對孤女,親為作主婚嫁者,凡數(shù)百人;有養(yǎng)良家女為娼優(yōu)者,悉令其父母領回。又曾在杭州主持鑿井,引西湖水入城,方便百姓,時稱“沈公井”。每文士投贄,必擇其賢者而譽之。待人誠信,下屬皆愿為之效力,故當時后進之士多歸附。處理政務,只需半日,即可與賓客舊友往來談笑,“沛然有余暇”,友人交口稱其能。晚年拜翰林學士、判流內(nèi)銓。遘著有《西溪集》10卷,《文獻通考》傳于世。
叔叔
沈括(1031-1095),字存中,號夢溪丈人,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學家、改革家。晚年以平生見聞,在鎮(zhèn)江夢溪園撰寫了筆記體巨著《夢溪筆談》。一位非常博學多才、成就顯著的科學家,我國歷史上最卓越的科學家之一。精通天文、數(shù)學、物理學、化學、地質(zhì)學,氣象學、地理學、農(nóng)學和醫(yī)學;他還是卓越的工程師、出色的外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