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經歷
作為一個思維非;钴S的創(chuàng)作者,崔巍堅持深入生活,體察地域民風,力求從最直接的生活中獲取創(chuàng)作靈感,從中提煉獨特的藝術語言,在藝術表現的時候,不斷創(chuàng)新和超越,用汗水甚至生命鑄造舞蹈藝術的精品力作。
1996年,為創(chuàng)作舞蹈詩劇《阿姐鼓》,崔巍四次進藏采風,經歷藏北無人區(qū),追尋西域雪原的風情。面對珠峰,她一次次強烈地感受到人類的力量,生命的偉大,由衷感悟西藏文化獨特魅力,從而在舞蹈藝術中完美詮釋了“熱愛生命、崇尚自然”的主題。《阿姐鼓》開創(chuàng)國內舞蹈詩劇的先河,先后獲得了全國舞劇展演7項大獎和文化部“文華導演獎”。該劇作為杭歌保留精品劇目,自1997年公演至今16年,仍然久演不衰。
2006年首屆世界佛教論壇大會在杭州召開,為創(chuàng)作該開幕式作品歌舞詩劇《和平頌》,崔巍和她的創(chuàng)作團隊遠赴印度、尼泊爾采風。這部歌舞詩劇以佛教誕生、傳入中國的歷史為線索,集歌曲、舞蹈、音樂、武術、戲曲多種藝術表現形式為一體,表達人類“和平友善、從心開始”的主題,演出受到來自全世界1000多名高僧、學者、專家的贊揚與肯定,因此獲得文化部2007年優(yōu)秀出口文化項目,應邀赴香港、臺灣演出以及2010年上海國際藝術節(jié)等20個省市巡演60余場,受到廣泛的贊譽。
作為生活在江南水鄉(xiāng)的藝術家,如何展現溫良婉約的江南風情,一直是崔巍創(chuàng)作的思考,于是就有了她與著名書法家王冬齡的共同合作,就有了現代藝術《墨舞西湖》,兩位藝術家經過無數次交流,創(chuàng)作靈感在不斷的磨合中得到了升華。在浙江美術館展演中,這部舞蹈與書法藝術對話的概念作品,表達了藝術家對西湖山水的熱愛和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敬畏,作品被評論界譽為跨界創(chuàng)作的多元創(chuàng)新,在2012年杭州生活現象評選中,作為唯一的一個藝術類作品獲得“東方文化時尚演繹”年度現象稱號。
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會催生出怎么樣的藝術效果,崔巍創(chuàng)意策劃的音樂會《茶與咖啡》給了我們驚喜的答案,這臺中西合壁音樂會2011年作為西湖國際音樂節(jié)的展演劇目,演繹了揚琴與爵士鼓、二胡與小提琴的對話,將中西方文化以音樂為媒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讓觀眾耳目一新,引起強烈反響。音樂會因此全面推向市場,分別赴廣東、廣西、云南、福建、遼寧、吉林等17個省市巡演,所到之處受到觀眾廣泛好評,獲得良好市場效應。
如何通過文化的創(chuàng)意,把歌舞藝術與杭州的特色服裝產業(yè)結合起來,為杭州經濟發(fā)展的產業(yè)鏈增添豐富的文化內涵,是崔巍探索的又一個方向。經過不斷的采風和研究,她終于創(chuàng)作出主題鮮活、飽含生命力的《原始的衍變》,這臺演出以蠶繭到絲綢的發(fā)展為基線,將傳統(tǒng)服飾到現代時裝進行藝術演繹,巧妙闡釋了從遠古到現代服飾的歷史衍變過程,在2011年中國國際絲綢博覽會中,打破了傳統(tǒng)時裝走秀的單純表現,凸顯杭派服裝文化的淵遠流長和蓬勃朝氣,因此受到一致的好評。
結合杭州打造動漫之都的優(yōu)勢,崔巍創(chuàng)意策劃了全國首個原創(chuàng)動漫劇場,每周常態(tài)化演出,兩年來開發(fā)原創(chuàng)動漫劇50余臺,演出已近兩百場。通過寓教于樂的動漫表演形式,在廣大青少年的心中傳遞了真善美,為社會注入了正能量。
在眾多的作品中,音樂大典《雷峰夕照》和實景劇《西湖女神》兩部作品,是崔巍探索“大地藝術”表現形式的代表劇目,分別為2002年杭州雷峰塔重建落成儀式、2003年杭州楊公堤修建落成儀式創(chuàng)作,作品有機地將內容與自然結合,從而展示了杭州人杰地靈的文化積淀。
此外,崔巍還在2010年,應國家文化部、廣電總局、旅游總局和上海市政府的邀請,擔任了中國·上!白哌M世博”大型啟動儀式文藝晚會的總導演,成功開啟了中國世博年的系列活動。2012年,應國家教育部、浙江省政府邀請,崔巍擔任“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開幕式晚會”總導演,因成功的表演而受到國家教育部和浙江省政府的表彰。崔巍還創(chuàng)意策劃海峽兩岸“春江水雅集--富春山居圖合璧紀念活動”,創(chuàng)作并導演了中央電視臺春節(jié)聯歡晚會,省、市大型慶典晚會等200余臺作品。崔巍就是這樣,一部一部地將精彩的藝術大餐奉獻給了杭州人民、浙江人民和全國人民。
人民滋養(yǎng)藝術,藝術感恩人民
崔巍清楚地知道,是人民滋養(yǎng)了藝術,給了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靈感和表現的舞臺,因此用藝術反映人民的生活,感恩人民的饋贈,是藝術家必須具備的社會責任與擔當。
身為全國人大代表和杭州市政協(xié)委員,崔巍多年來以高度的社會責任心,在履行人大代表職責和政協(xié)參政議政的過程中,積極為社會公益事業(yè)付出了心血,中國教育基金會因此授予她“愛心大使”的稱號。
崔巍特別關注農民工群體,希望為那些來自外鄉(xiāng)的“新城市居民”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她在深入工地、廠礦等外來務工者最多的地方采風和體驗生活時,迸發(fā)出創(chuàng)作的靈感,于是,一部以舞蹈語言展示的先鋒實驗舞劇《與外鄉(xiāng)人跳舞》創(chuàng)作完成,“一場舞蹈感動一座城市”,新華社、光明日報、新民晚報、錢江晚報等20多家媒體因此相繼報道。
創(chuàng)作出與時代同步、貼近民心的作品是崔巍一直的追求,2012、13年兩年 “春運”期間,崔巍思考著要將藝術作品深入到生活第一線,她創(chuàng)意策劃了《溫暖回家路》的“快閃”活動,藝術家亮相杭州市九堡客運中心、蕭山機場、杭州地鐵等地,用歌聲與微笑將祝福送給每位回家的人,讓他們感受到杭州,這座最具幸福感的城市所傳遞的溫暖情愫和人文關懷,因此成為春節(jié)回鄉(xiāng)路上一個溫暖的話題,中央電視臺《新聞周刊》對此進行了專題報道。
2014年,延續(xù)公益品牌《溫暖回家路》行動,錢江晚報、浙江省舞蹈家協(xié)會、杭州歌劇舞劇院以及阿里巴巴老人與孩幸福團共同聯合參與,在馬年到來之際以濃濃的“鄉(xiāng)愁”為線索貫穿整個活動,讓人們在回味童年的春運時刻,多一絲熟悉的感動,感受來自杭州的溫暖祝福和馬不停蹄的愛。
崔巍始終認為:生活是藝術的源泉,人民是藝術的母親。 2010年她策劃了公益品牌《牽手》,這個意喻著“牽手杭城,幸福進萬家”公益品牌,連續(xù)四載送戲送票至杭城百姓,并且和杭州市總工會、杭州市慈善總會一起,將下崗職工、殘疾人、外來務工者等社會群體送到大劇院免費看戲,還到西湖邊的涌金廣場進行“秋藝濃情”露天公演!稜渴帧窞槿鐣芷鸷椭C的橋梁,深受廣大市民的喜愛。幾年來,杭歌將公益事業(yè)、文化親民惠民活動落到實處,杭州市慈善總會因此授予杭歌團隊“愛心藝術團”稱號。
讓世界目光注視中國,讓中國傳播世界人民滋養(yǎng)藝術
多年的歷練積累、特有的創(chuàng)作風格、執(zhí)著的藝術追求,2007年崔巍被北京奧委會選調,與張藝謀等來自全世界的21位藝術家一起簽約國際奧組委,擔任了2008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中心執(zhí)行副總導演,在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中心工作的時間里,崔巍以高度負責的敬業(yè)精神和勇于挑戰(zhàn)的藝術才華,圓滿完成了任務,為祖國爭了光,與張藝謀、張繼鋼、陳維亞4人同時被黨中央、國務院授予“2008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先進個人”,榮獲黨中央、國務院頒發(fā)的四枚導演獎牌,她用自身的藝術才華貢獻了中國的百年奧運。
把中國文化傳播于世界,是崔巍從事舞蹈藝術創(chuàng)作30年時間里的不懈追求。她先后赴美國導演《天佑中華》國慶晚會、百老匯實驗劇《墨·茶》、赴日本導演音樂劇《文那從樹上下來》等劇目。
在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斷探索中,藝術足跡遍布世界20多個國家,崔巍及時把握國際藝術需求,努力開拓國際商演市場,2010年以來,她與黎巴嫩知名劇團聯合創(chuàng)作了舞劇《扎伊德之夢》,這部舞劇匯集了中國水袖、戲曲、敦煌飛天等鮮明的中國文化元素,以新穎獨特的舞臺表現形式,先后在美國肯尼迪藝術中心、法國大劇院、英國倫敦劇院以及阿拉伯等地區(qū),進行30余場的世界巡演,所到之處無不刮起一股強烈的中國風,演出場場爆滿。在傳播中國優(yōu)秀文化的同時,也開創(chuàng)了國內舞劇跨國合作并且成功進行世界巡演的先河。新華社駐外機構作了多方面的專題報道,文化部給予了“文化走出去”現象的高度評價。
她與運河
為配合2014年運河申遺這次意義深遠的申遺活動,、以崔巍為導演的創(chuàng)作團隊歷經三年創(chuàng)作采風,2014年將重點推出舞臺劇《中國大運河》。中國大運河,每天從這個城市無聲地流過,這條傳奇之河在千年的積淀中有著太多的故事,把大運河所承載的人文情懷以及故事搬上藝術舞臺,是崔巍的夢想。
16年前,《阿姐鼓》打破中國傳統(tǒng)舞劇模式,首創(chuàng)了“舞蹈詩劇”這種嶄新的藝術樣式。16年后,舞蹈詩劇《阿姐鼓》的原班主創(chuàng)再聚首,共同探索中國舞劇的新模式——結合多元的藝術形式,讓舞蹈開口說話,再創(chuàng)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藝術相結合的舞臺劇《中國大運河》。
主創(chuàng)團隊吸引了創(chuàng)作《珍珠港》《加勒比海盜》等影片音樂的好萊塢著名作曲家克勞斯先生的加盟,使中西方文化得以完美交融,該劇2013年被省委宣傳部確定為浙江省文化精品扶持重點項目,計劃在運河沿線28個申遺城市進行巡回演出,最終永久落戶運河最南端城市——杭州,在運河岸邊進行常態(tài)化演出,為杭州、浙江人民乃至全世界游客展示這部開口說話的舞劇、這部沒有句號的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