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于官宦家庭,其父韓紹宗,官至福建按察副使。正德三年(1508年),韓邦奇中進士,歷任吏部考功主事、升員外郎。正德九年(1514年),任浙江按察司僉事。任職期間,宦官王堂等至浙江,四處搜刮民財,強征富春江的魚產、富陽一帶的茶葉,邦奇作民歌《富春謠》一詩。王堂指控韓邦奇作歌怨謗。帝怒甚,下詔入獄,朝臣上書營救,最后被革職。嘉靖八年(1535年),為山西巡撫。嘉靖二十三年(1554)宰相周用任其總理全國河道,后升調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不久,升南京兵部尚書。嘉靖二十九年(1549年),五次上書乞請解職獲準。《關學編》稱他“文理兼?zhèn),象數可與邵康節(jié),論道體乃獨取張橫渠”。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冬關中大地震,“聲如雷,雞犬鳴吠!,韓邦奇在地震時掉入火炕灶中,被燒死。南光祿卿馬理、郎中薛祖學、員外賀承光、主事王尚禮、進士白大用、御史楊九澤、南祭酒王維楨等同日遇難。
人物生平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韓邦奇二十九歲考中進士,可謂年輕得志。從此步入仕途,歷經明武宗和世宗兩個朝代。先后任吏部考功主事(負責地方官吏政績考核事宜的官員),又遷吏部員外郎(尚書省各司置員外郎一人,為中央官吏中的要職)、外放為浙江按察司僉事(按察司長官的下屬,負責省下轄道司法的官吏),中間曾因詩致罪被革職。明世宗朝又被起用,先任山西巡撫,后入朝升任兵部尚書(六部之一,掌管全國武官的選用和兵籍、軍械、軍令的長官),后因年事已高告老還鄉(xiāng)。韓邦奇為官干練清正,剛直不阿,政聲頗佳。他做吏部員外郎時,受命考察都御史政績。都御史以庸常貪財貨之心度他,并以送小帙(紅包)暗示巴結逢迎之意,期望韓邦奇“上天言好事”。韓邦奇當場厲聲指責,使得都御史及屬下官員張惶失措,再不敢生邪佞之心。正德九年(1514),韓邦奇被外放到浙江任按察僉事。他看到本為江南富庶之地,可朝廷橫征暴斂,不時以宦官為欽差入浙江,搜刮民脂民膏,一時雞犬不寧,生民不堪重負。時在嚴州(今浙江建德市東北一帶)的韓邦奇目睹宦官媚上壓下,強征富春江一帶的漁產及茶葉,致使民不聊生,家破人亡,憤而創(chuàng)作了廣為傳誦的《富春謠》一詩。詩歌仿民歌體,借民歌之口吻,為庶民百姓鼓與呼,表現出強烈的惜民之心,愛民之情。其詩中寫道:
富陽江之富,富陽江之茶,魚肥賣我子,茶香破我家。采茶婦,捕魚夫,官府拷掠無完膚……山摧茶亦死,江枯魚始無。于我!山難摧,江難枯,我民不可蘇!
正因了這首匿名傳唱的歌謠,被搜刮民財的宦官王堂羅織罪名,奏言皇帝,指控韓邦奇“沮格上供,做歌怨謗。”使得武宗皇帝雷霆震怒,一紙詔書,韓邦奇被逮捕入京,打入牢獄。諸多朝臣上書營救,均被駁回最終韓邦奇被削官為民,押解回陜西老家。
學者風范
本已聲名遠揚的韓邦奇,雖一時蹭蹬,四方學者卻紛至沓來,云集門下,撫慰之余,共同探討理學。德不孤而自祥。韓邦奇又開始了他八年之久的講學著述的生涯。楊爵則是這個時期投學其門下的高足弟子之一。正德十六年(1521),明武宗朱厚照駕崩,明世宗朱厚聰即位,改年號為嘉靖,下詔韓邦奇復出任山東參議,韓邦奇婉言謝辭,繼續(xù)居家講學。直到嘉靖八年(1529),年界半百時,韓邦奇被詔晉為山西巡撫。此時,明王朝已內外交困,矛盾重重,呈風雨飄搖之狀。對外雖說架子未倒,但內囊已經燼了上來。北部瓦剌韃靼借馬背之勢,不時侵擾,劫取財貨;東南西北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朝廷內部宦官當道,皇權旁落,已引起諸王不滿,個個蠢蠢欲動,覬覦和問鼎國柄安化王朱賓據寧夏叛亂,寧王朱震宸據江西謀反……。大明衰局已定,而韓邦奇依然以憂國憂民、兼濟天下為己任,出疆入塞,察敵情、修城堡、忙備戰(zhàn),并親自入部伍,安撫士兵,保家衛(wèi)國,以盡天職。在他執(zhí)政的十多年間,山西邊關安穩(wěn),百姓無慮。
嘉靖二十三年(1544),韓邦奇六十五歲時,因宰相周用的賞識,調任他做總理全國河道,不久又擢升他任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巡按州縣,考察官吏的官員),旋即升遷為南京兵部尚書(長官軍政事務的宰相)。六十九歲時,即嘉靖二十九年(1549),因年事已高,前后五次乞請辭官告老還鄉(xiāng),方被恩準。回歸故里,韓邦奇不惜衰朽之軀,即致力于學術研究,開始了聚徒講學的詩書生涯。時值王陽明“心學”被定于一尊,理學思辯鼎盛發(fā)展,學界出現了又一個活躍期。韓邦奇并未作壁上觀,而是批閱儒家經典、關學遺著,積極參與期間,探討義理,鉆研“象數”之學,還積畢生南北宦游之經驗,考究地理之學,重拾年輕時就頗有成就的律呂和樂理之學。這一時期,他先后撰成《性理三解》、《易經經維》、《律呂新書直解》等專著。特別應該指出的是,他關于樂理音律的造詣頗高,《律呂新書直解》一書,至今備受推崇,奠定了他作為明朝著名作曲家和音樂理論家的地位。《關學編》贊評韓邦奇:文理兼?zhèn),“學問精到,明于數學,胸次灑落,大類邵堯夫,而論道體乃獨取張橫渠”。他關于“義理”的見解,以及他信守和身體力行的哲學思想體系,仍然是植根于張載關學的框架之內。其人格風神還是剛直、誠信,重氣節(jié)、操守,以經世致用、憂國憂民、力踐務實為旨歸。
著作
《苑洛集》、《苑洛志樂》、《性理三解》、《禹貢詳略》、《易占經緯》、《律呂新書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