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張九一自幼受父親影響,刻苦讀書,八歲能文,語句雄麗,十四歲名列諸生之首。十九歲赴省應舉,考中《易經(jīng)》第一名,故稱“經(jīng)魁”。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年方二十,聯(lián)捷進士,授黃梅知縣。累遷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寧夏。
黃梅縣原本偏僻落后,土豪劣紳飛揚跋扈,歷任知縣束手無策。張九一到任后,經(jīng)明察暗訪,將少數(shù)為首鬧事、欺壓善良的惡棍緝拿嚴辦,懲一儆百,使當?shù)匕傩盏靡园簿訕窐I(yè)。旋遷吏部驗封司主事。
黃梅任滿調入京城后,張九一與王世貞志同道合,相處甚歡。不久,王父因得罪權相嚴嵩,關入死牢。許多門徒舊友因而不敢再同王世貞接近,獨張九一依然如故。世貞多次勸阻,恐怕連累于他。他卻慷慨地說:“士為知己者死,死且不避,還在乎官職嗎!”張九一遂被貶為徒有虛名的南京尚寶司少卿,后遷廣平府同知。他剛到任,又被調為湖廣按察司僉事,分駐巴陵。
張九一雖屢遭嚴嵩打擊,但毫不后悔。他來到巴陵,登上岳陽樓,放眼洞庭湖,舉杯痛飲說:“范仲淹先憂后樂,我心地坦蕩,干的都是快樂事,有什么可憂愁的呢!”他常乘月泛舟,游洞庭,出湘江,涉三峽,并寫下許多歌頌祖國大好河山的詩篇。
軼事
在任按察司僉事期間,他不結權貴,不陷平民,諸事皆秉公辦理。嘉靖四十四年,景王歸葬,舟過巴陵,宦官叫當?shù)啬靡磺摄y子做“路費”。張九一應道:“你們放心先走吧,我隨后辦好送去!敝敝撂I州、黃梅交界處,宦官們?nèi)圆灰娿y子送來,便停船等待。當夜,九一令數(shù)百人,在距景王靈船不遠處,舉起火把高聲吶喊;鹿賯兇篌@,以為是強盜,分文未獲即扯帆而去。
升任布政司參議不久,因遭流言中傷,張九一憤而辭官。他在家鄉(xiāng)的洪河岸邊建造“綠波樓”一座,積書萬卷,常與辭官歸鄉(xiāng)的表兄、南京工部尚書曹亨談古論今。
張九一居家第十年,“朝議大起廢籍”,將其復官,任涼州副使。剛上任,遇莊浪兵變。張九一奉命,分兵擊之,迅被平息。因功升兵備副使。旋調甘州(今甘肅張掖),以恩威并用方式遏制俺答之犯,升右參政、密云按察使,調山西右布政使。萬歷十一年會舉邊才,張九一升任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寧夏。時值當?shù)仞囸~,餓殍載道,一片凄涼。他到位后即從內(nèi)地糴谷二萬五千石,賑濟災民。之后,又令各處官民開渠建橋,挖河修堰,以備水旱;并廣招流民,開墾荒地,建立寨堡,以儲軍實,并一一繪圖上報朝廷。還修建興武諸城堡以及很多營壘,接連數(shù)百里,使敵人不敢再來騷擾邊疆。朝廷數(shù)賜金帛旌勞。但由于朝廷內(nèi)部派系斗爭,他非但未被重用,反而以莫須有的“黨人”之罪,于萬歷十四年(1586年)二月蒙冤罷官。后經(jīng)新任御史上書申辯,張九一于次年復官,起為貴州巡撫,旋又不用。張九一異常氣憤,決然再次歸鄉(xiāng)。
其它
二次辭官后,張九一于新蔡縣城南關外鑿池百畝,周圍植翠竹垂柳,造亭館畫舫,種奇花異草,稱之“南塘”,常偕弟子門人徜徉其間,并與同里閻調羹、汝陽秦京結為大呂詩社,執(zhí)經(jīng)問難,賦詩言志。他一生生活儉樸,具不求飾,食不重味,衣不厭補。他不重金錢,有人以珍玩賄他,他推辭說:“我不懂這種玩藝!泵鹘(jīng)、楊邢二門生死后,家貧不能葬,他為之舉葬而哀。楊邢無子,他為文祭之。萬歷二十六年,鄉(xiāng)里發(fā)生饑荒,他傾其家糧,賑濟災民,并謝絕縣令為之奏文上報旌表。
評價
張九一博覽群書,才華橫溢,詩詞歌賦,無所不能,詩高華雄知爽,豪宕不羈,尤善草書,與余德甫(曰德)張肯甫(佳胤)稱“三甫”,俱以文章出名,被王世貞譽為“吾黨有三甫”,或加魏順甫(裳)稱“四甫”。時稱文壇“后五子”之一。病逝前一年,他將著作結集為《綠波樓詩集》(14卷,《四庫總目》)、《綠波樓文集》(5卷)、《朔方奏議》(6卷)刊行于世。萬歷二十六年卒,皇帝特頒旨諭祭?h人將其選入“鄉(xiāng)賢祠”。明代著名文學家王世貞稱張九一為“篤行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