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府秦腔名人
張德民(1885——1975),字保祥。岐山縣故郡鄉(xiāng)人。西路秦腔藝人,有張班長之俗稱。6歲起在寶雞張萬班從藝6年,后因荒年在漢中牧牛1年,13歲始在陜南“天順班”搭班,后回關中先后在岐山“藺積良班”、“華慶社”、“永順班”等搭班演出。1951年參加岐山縣人民劇團。 張德民從藝70余年,晚期為“永順社”臺柱演員,工須生兼老生,以道袍戲見長,終生演出劇目約100余本,以《拉騾子》、《伯牙奉琴》、《抱琵琶》、《諸葛撐船》、《四進士》、《醉寫》、《法門寺》、《轅門斬子》等為代表劇目。他嗓音醇厚、蒼勁有力,唱腔有南路秦腔韻味,在西路秦腔中別具一格。道白吐字清晰,聲情配合恰如其分,以笑見長,運用自如,自然流暢,表演大方,感情逼真,名噪西府一帶,為西府四大班中五大班長之一。1956年,陜西省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時,被特邀展覽演出《拉騾子》一劇,獲演出獎。1956年冬,他被邀請至西北戲曲研究院,挖掘整理文化遺產,口述劇本80多個,被《秦腔劇目初考》收錄《打秋》、《跑馬》等四個。 1965年退休回原籍,后于家中病卒。他所演唱的《諸葛撐船》一劇,于1982年被中國唱片公司出版的《百名秦腔演員唱腔集錦》所收錄。
官員張德民
山東東營市地稅局紀檢組長。利津縣汀羅鎮(zhèn)裕后村人,1951年8月生,大專學歷,中共黨員。1970年12月入伍,歷任福州軍區(qū)后勤某部油庫戰(zhàn)士、班長、消防隊長、助理員、油庫分庫副主任、主任(正營職)。1987年12月轉業(yè)到東營市稅務局工作,先后任科員、副科長、東營市地稅局科長、征稅中心主任(副縣級),勝利油田分局局長、紀檢組長、黨組成員。
張德民在部隊七次受表揚獎勵,兩次立功;在地方稅務工作中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
重慶郵電大學光電學院院長張德民
張德民張德民男,教授,1955年5月生,廣東梅州人,1988年畢業(yè)于北京郵電大學信號、電路與系統(tǒng)專業(yè),獲工學碩士學位。主要從事信息與通信工程學科科研和教學工作,現(xiàn)任重慶郵電大學光電工程學院院長。教育部“電子信息科學與工程類專業(yè)”教學分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電子學會、通信學會高級會員,重慶市電信通信學會通信網與電源專委會委員,重慶市第一屆政協(xié)委員。
1992年被評為四川省優(yōu)秀青年教師;1993年被評為郵電部優(yōu)秀青年骨干教師;1995年被評為郵電部有突出貢獻的科學、技術、管理專家;1998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8年被評為重慶市優(yōu)秀教師;2001年被評為全國師德先進個人;2005年被命名為重慶市名師;2006年被評為中共重慶市委教育系統(tǒng)優(yōu)秀共產黨員。
長期以來主要從事信號處理與通信系統(tǒng)方面的教學、科研工作,作為重慶市首批精品課程《電路分析基礎》首席教授;重慶市首批市級教學團隊“通信與網絡技術教學部”帶頭人;重慶市首批特色專業(yè)、國家首批第一類特色專業(yè)建設點“通信工程專業(yè)”負責人;國家示范實驗中心主任,先后承擔本科、研究生十幾門課程的教學工作和三十余名研究生培養(yǎng)工作。出版著作、教材十部,主持、主研完成多項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發(fā)表科研論文八十余篇。曾獲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獎、郵電部科技進步三等獎、重慶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各一項;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三等獎各一項,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一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