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經歷
李神通于隋朝末年留在京師長安,當時李淵與李世民等人從太原起兵,李神通與親人逃入鄠縣山區(qū)南部避禍。當李淵的三女兒平陽公主到來之后,便與史萬寶、裴勣、柳崇禮等人舉兵響應,自稱關中道行軍總管。事后李淵授李神通光祿大夫,占領長安后改授宗正卿。
武德元年(618年),李神通被封為鄭公,不久改封永康王,再改封淮安王,拜右翊衛(wèi)大將軍。不久,李神通擔任山東道安撫大使,節(jié)制山東地區(qū)的唐軍,擊宇文化及軍于魏縣。此時李氏宗親除李淵諸子以外,唯李神通勢力最大、任務最重,從李淵將山東一帶軍事委由李神通處置,可見他對李神通之信賴。
竇建德占據山東后,李神通退保黎陽,后兵敗遭擄,卻以唐帝血親的關系被待以客禮。武德四年(621年),竇建德失敗,李神通被授命為河北道行臺尚書左仆射,仍擔當撫慰山東的重任。后隨秦王李世民討伐劉黑闥,改遷左武衛(wèi)大將軍。天下平定后,李神通遂少見用。
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門之變爆發(fā),李神通雖未策劃與響應,但他素與李世民相善,事發(fā)之前仍與李世民夜飲,并護送李世民返回府邸,應屬于支持李世民一派。
貞觀元年(627年),李神通拜開府儀同三司,賜實封五百戶。諸將相不敢論功敘勛于李神通之上,后太宗調降宗室郡王皆為縣公時,李神通亦以功勛得以不降,可見李神通的功勛及地位對于李世民節(jié)制宗室、功臣有所用處。
貞觀四年(630年),李神通薨于長安,時年五十四,贈司空,謚曰靖。
貞觀十四年(640年),唐太宗詔淮安王李神通與河間王 李孝恭、陜州大行臺右仆射鄖節(jié)公殷開山、民部尚書渝襄公劉政會配饗唐高祖李淵廟庭。
今存貞觀初與太宗等《兩儀殿賦柏梁體》聯句詩,《全唐詩》卷一附收于太宗名下。
人物評價
李淵:“右翊衛(wèi)大將軍上柱國淮安王神通,地惟近屬,功參運始,杖節(jié)建旟,允當重寄。”
李世民曾有一段話,基本上概括了李神通的功業(yè):“義旗初起,叔父雖首倡舉兵,蓋亦自營脫禍。及竇建德吞噬山東,叔父全軍覆沒;劉黑闥再合馀燼,叔父望風奔北!甯,國之至親,朕誠無所愛,但不可以私恩濫與勛臣同賞耳!
家庭情況
祖父:李虎
父:李亮,海州刺史
弟:李神符,襄邑王
有子十一人,七人為王:
長子李道彥,封膠東王;
次子李孝察,高密王;
李孝同,淄川王;
李孝慈,廣平王;
李孝友,河間王;
李孝節(jié),清河王;
李孝義,膠西王。
李孝逸
李孝銳
女
懷德縣主
史籍記載
《舊唐書·卷六十·列傳第十·宗室·太祖諸子代祖諸子》
淮安王神通,高祖從父弟也。父亮,隋海州刺史,武德初追封鄭王。神通,隋末在京師。義師起,隋人捕之,神通潛入鄠縣山南,與京師大俠史萬寶、河東裴勣、柳崇禮等舉兵以應義師。遣使與司竹賊帥何潘仁連結。潘仁奉平陽公主而至,神通與之合勢,進下鄠縣,眾逾一萬。自稱關中道行軍總管,以史萬寶為副,裴勣為長史,柳崇禮為司馬,令狐德棻為記室。高祖聞之大悅,授光祿大夫。從平京師,拜宗正卿。武德元年,拜右翊衛(wèi) 大將軍,封永康王,尋改封淮安王,為山東道安撫大使。擊宇文化及于魏縣,化及不能抗,東走聊城。神通進兵躡之,至聊城。會化及糧盡請降,神通不受。其副使黃門侍郎崔干勸納之,神通曰:“兵士暴露已久,賊計窮糧盡,克在旦暮,正當攻取,以示國威,散其玉帛,以為軍賞。若受降者,吾何以藉手乎?”干曰:“今建德方至,化及未平,兩賊之間,事必危迫。不攻而下之,此勛甚大。今貪其玉帛,敗無日矣!”神通怒,囚干于軍中。既而士及自濟北饋之,化及軍稍振,遂拒戰(zhàn)。神通督兵薄而擊之,貝州刺史趙君德攀堞而上,神通心害其功,因止軍不戰(zhàn),君德大詬而下,城又堅守。神通乃分兵數千人往魏州取攻具,中路復為莘人所敗。竇建德軍且至,遂引軍而退。后二日,化及為建德所虜,賊勢益張,山東城邑多歸建德。神通兵漸散,退保黎陽,依徐勣,俄為建德所陷。及建德敗,復授河北道行臺尚書左仆射。從太宗平劉黑闥,遷左武衛(wèi)大將軍。貞觀元年,拜開府儀同三司,賜實封五百戶。時太宗謂諸功臣曰:“朕敘公等勛效,量定封邑,恐不能盡當,各自言!鄙裢ㄔ唬骸傲x旗初起,臣率兵先至,今房玄齡、杜如晦等刀筆之人,功居第一,臣且不服。”上曰:“義旗初起,人皆有心。叔父雖率兵先至,未嘗身履行陣。山東未定,受委專征,建德南侵,全軍陷沒;及劉黑闥翻動,叔父望風而破。今計勛行賞,玄齡等有籌謀帷幄定社稷功,所以漢之蕭何,雖無汗馬,指縱推轂,故功居第一。叔父于國至親,誠無所愛,必不可緣私濫與勛臣同賞耳!彼哪,薨。太宗為之廢朝,贈司空,謚曰靖。十四年,詔與河間王孝恭、贈陜州大行臺右仆射鄖節(jié)公殷開山、贈民部尚書渝襄公劉政會配饗高祖廟庭。
《新唐書·卷七十八·列傳第三·宗室》
淮安靖王神通,少輕俠。隋大業(yè)末在長安。會高祖兵興,吏逮捕,亡命入南山,與豪英史萬寶、裴勣、柳崇禮等舉兵應太原,約司竹賊帥何潘仁連和,進與平陽公主兵合,徇鄠下之。自署關中道行軍總管,以萬寶為副,勣為長史,崇禮為司馬,令狐德棻為記室。從平京師,為宗正卿,典兵宿衛(wèi)。王永康郡,俄徙淮安。
武德初,拜山東安撫大使,黃門侍郎崔干副之,進擊宇文化及於魏。化及敗走聊城,神通追北,賊糧盡愿降,神通不肯受,干請納之,神通曰:“師久暴露,今賊食盡,克不旦暮,正當破之,以玉帛酬戰(zhàn)力。若降,吾何所藉手?”干曰:“竇建德危至,而化及未平,我轉側兩賊間,勢必危,王又貪其玉帛,敗不日。”神通怒,囚干軍中。
會士及自濟北饋軍,化及復振。神通進兵薄其壘,貝州刺史趙君德先登扳堞,神通忌其功,止軍不進。君德怒,詬而還,城復堅。神通遣兵走魏州取攻具,為莘人所乘,引卻。后二日,建德拔聊城,勢遂張,山東州縣靡然歸之。神通麾下多亡,乃退保黎陽,依李世勣,俄為建德所虜。后與同安公主自賊歸。及建德滅,復授河北行臺左仆射。從平劉黑闥,遷左武衛(wèi)大將軍。薨,贈司空。
相關解讀
李神通兄弟在唐朝初期也是重要派系,與李世民關系密切,曾經因為李世民賜予李神通數十頃土地與張妃矛盾,并且在李世民被毒害時救過他。
李神通傳記把他的軍事成就貶低得很厲害,他確實不如李世民、李靖他們,但是也不是完全沒有功績,在李世民平隴西時,在關東與諸侯對抗的就是李神通,與李績、魏征一起被竇建德俘虜,但是在被俘期間與馮士羨一起,在竇建德被俘后,起兵平定了河北三十多州,占領了河北,可謂功勞不淺,竇建德余部僅存的約七州也被迫歸降。
李神通確實沒有戰(zhàn)勝劉黑闥,可是即使李世民與劉黑闥作戰(zhàn)也采取深溝高壘的防御措施,以后在李世民同竇建德作戰(zhàn)時,他指揮李績、史萬寶、任瑰等攻打徐圓朗叛亂。由此可見。李神通不是庸才。
李神通在貞觀元年封功臣時與李世民爭論,以兩人的親密關系這似乎是故意做給眾臣看的,當時爭功嚴重,兩人合謀是為了平息眾論。他被封為五百戶,而很多重臣的封邑都不高,大批宗室被取消王爵,降為郡公,李靖當時封四百戶,李道宗在平定突厥時有大功,也只是增封到六百戶,可見貞觀元年也不會很高,李神通的弟弟李神符接替李孝恭擔任了揚州都督,兄弟兩人都官至開府儀同三司,去世后都追封司空,是唐朝初期的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