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陳瓚(1232—1277),字瑟玉,陳俊卿(南宋紹興八年榜眼,官至宰相)的曾孫,陳文龍(南宋咸淳四年狀元)的從叔,生于宋紹定五年(1232年),莆田玉湖(今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qū)闊口村)人。為南宋民族英雄。景炎二年十月十五日,元兵攻破興化府城墻,陳瓚殉難。明代朝廷追贈陳瓚為兵部侍郎,賜謚忠武,當時民眾葬其衣冠于壺公山下,為他和陳文龍建二忠祠于莆田城關。
家有遺風
陳瓚家有遺風,從小就以大節(jié)自勵。宋末,政治腐敗,元軍侵擾,天下大亂。瓚無意仕進,而是常散發(fā)糧米,以濟饑寒的百姓。他說:“吾家世受國恩,當為國收民心耳!
獻策不果
德祐元年(1275年)春,元軍沿江東下,宰相賈似道求和不成,在蕪湖大敗而逃,南宋政權瀕于崩潰。朝廷起用陳文龍為侍御史。臨行,瓚對文龍說:“今天下之勢已危,列郡皆團兵自守,此不足討賊明矣。為今之計,莫若勸上盡召天下之兵,屯聚沿江要害,擇賢王與文武才干之臣分督之。敵若來戰(zhàn),并力齊奮,則國猶可為也。”文龍答:“叔父之策固善,然柄國非人,恐不能用。是行也,某必死之!蔽凝埖脚R安,向朝廷獻策,果不被采納。
傾家財做軍費
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城陷,恭帝投降。五月,益王趙顯(端宗)在福州即位,改元景炎。召文龍任參知政事,兼閩廣宣撫使,至興化平息石手軍之變。時建寧、邵武、南劍州(今南平市)和福州相繼淪陷,張世杰奉端宗退往廣州。瓚傾家財300萬緡,渡海至廣東,獻給世杰做軍費。世杰欲授以官,瓚說:“吾為忠義所激而來,豈買爵耶?”辭謝以返。十二月廿四日,宋叛將林華、陳淵詐稱援兵,勾結興化通判曹澄孫夜開城門,文龍被俘北去。瓚說:“侄不負國,吾當不負侄!蹦税挡渴鹳e客,招募義軍,誓死抗元。
親率義軍抗元
景炎二年(1277年)二月三十日,瓚趁元軍主力調離興化之機,親率義軍反攻,殺了守將林華,收復興化軍。端宗授他為興化軍通判,鎮(zhèn)守興化,又令其乘勝和世杰犄角,收復福、泉二郡。元將唆都于九月間率兵萬余,再度攻打興化城。瓚領眾固守,唆都屢攻不克。瓚每巡城,必南向慟哭,士皆感奮。唆都乃臨城下勸降,被陳瓚嚴詞拒絕。
寡不敵眾犧牲
景炎二年(1277年)十月十五日,元兵傾巢而出,在云梯、炮石猛攻下,城破,瓚家僮、壯丁500人巷戰(zhàn)終日,元兵死者千余。瓚終因眾寡懸殊、力盡被執(zhí),罵不絕口。唆都怒,把他車裂于五門。瓚犧牲時年僅45歲。元兵屠城三個時辰,全城死難者3萬余人,“血流有聲”。宋朝廷追贈陳瓚為兵部侍郎,賜謚忠武。邑人葬其衣冠于壺公山下,為他和陳文龍建二忠祠于莆田城關。